一種空氣源熱泵機組室內機的製作方法
2023-05-05 02:33:42 1

本發明涉及一種空氣源熱泵機組室內機。
背景技術:
低溫型空氣源熱泵機組室內機根據安裝方式的不同,主要分為臥式安裝(機組安裝面與地面平行)和壁掛式安裝(機組安裝面與地面垂直)兩種安裝方式。現有技術中,壁掛式安裝的室內機的進水口通過一根從下拉到上的水管連接到同軸套管式換熱器,水流通過從下拉到上的水管,再從同軸套管式換熱器的接水口進入,水流經過同軸套管式換熱器後再從其另一個接水口流出到電加熱器中,可以看出,採用這種內機結構存在下列缺點:1、水流流經內機的路線依次為向上、向下、再向上、最後向下,即形成了一個波谷路線,當不運行機組時,那麼處于波谷區段的水流就無法全部排出機外,在我國北方的冬天,積存在內機當中的水非常容易結冰,使得體積膨脹,從而導致機內薄弱處裂漏;2、從電加熱器連接到膨脹罐的水管形成了一個存水彎,也會導致水無法排盡,容易冰凍裂漏;3、同軸套管式換熱器的兩個接水口位於內機上半部分空間,並且都朝上,這樣就導致了內機進出水管以及氟管與閥板之間的距離加大,使得管路成本增加;4、經市場反饋,採用該種結構會出現很多次水泵卡死的情況,需要使用工具來旋轉水泵上部的卡槽來解決卡死問題,而電控盒又置於水泵的正上方,維修更換水泵時需要將電控盒的固定螺釘取下,翻轉電控盒才能維修,非常不方便;5、採用這種內機結構,一般機重在150斤左右,體積較大,安裝時需要兩個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只能抓取管道或者元器件來進行安裝,這樣容易損壞元器件。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的空氣源熱泵機組室內機,主要通過合理的布局室內機部件來實現自然排水功能,避免停機時由於排水不盡引起管路及系統薄弱處凍裂的隱患。
本發明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空氣源熱泵機組室內機,包括室內機本體,所述室內機本體包括殼體、設置在殼體下端面的第一管口、設置在殼體下端面的第二管口、靠近殼體下端面的同軸套管式換熱器、安裝在同軸套管式換熱器上方的電控盒、電加熱器、膨脹罐以及水泵,所述同軸套管式換熱器的螺旋軸線與殼體的下端面垂直,所述同軸套管式換熱器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開口朝向均垂直於所述同軸套管式換熱器的螺旋軸線方向。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合理的布局了室內機的同軸套管式換熱器、電加熱器、電控盒、膨脹罐以及水泵,這樣流經同軸套管式換熱器內部的水路從下面的第一接口進,上面的第二接口出,當出現停機的狀況,水流會由於重力作用而落下並從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流出,這樣同軸套管式換熱器內不會出現存水的現象,從而保證了室內機能夠實現自然排水的功能,避免了停機時出現排水不盡引起系統內結冰破裂的情況。
作為優先,所述第一管口與第一接口之間設置有第一水管,所述第二接口與電加熱器之間設置有第二水管,所述電加熱器與水泵之間設置有第三水管,所述水泵與第二管口之間設置有第四水管,採用上述結構,提供了水流的流經管道,並且上述結構的水管管路總長度低於現有技術的管路總長度,這樣可以降低室內機的成本,減輕了室內機的重量。
作為優先,所述水泵設置在電控盒與電加熱器之間,採用上述結構,電控盒左邊緣不會遮擋水泵中間檢修孔,可以方便維修水泵,克服了現有技術中需要拆卸電控盒上的固定螺釘來檢修水泵的情況。
作為優先,所述電加熱器上開設有供第二水管伸入到電加熱器內部的第一管孔,所述電加熱器上還開設有供第三水管伸出電加熱器的第二管孔,所述第二管孔的位置高於第一管孔的位置,採用這種結構,當水流從第二接水口出來經過第二水管,然後順著第二水管向上流到第三水管,這樣可以保證水流在第二管孔所在位置處的第三水管管段成為一個水流制高區,最終水流會從制高區的區域向下流出;當水流依次流經第四水管、水泵、第三水管,再進入到電加熱器內,然後再流到第二水管,這樣可以保證水流在第二管孔所在位置處的第三水管管段成為一個水流制高區,最終水流會從制高區的區域向下流。並且採用該結構,避免了第二水管大面積地裸露在電加熱器外面,使水流從電加熱器的最下方直接進入到電熱器內,提高了對水進行電加熱的效率。
作為優先,所述膨脹罐安裝在電控盒後方,所述膨脹罐通過第五水管與電加熱器連接,採用上述結構,當內機中水壓升高時,此時膨脹罐通過第五水管來進行吸水從而穩定水壓;當內機中水壓降低時,此時膨脹罐通過第五水管來進行排水來穩定水壓,使得內機系統一直維持著穩定的水壓。
作為優先,所述膨脹罐上包括一個罐口,所述罐口朝向殼體的左端面,所述電加熱器還開設有供第五水管伸出電加熱器並能夠連接到所述罐口上的第三管孔,所述灌口的位置高於第三管孔的位置,採用上述結構,避免了現有技術中膨脹罐與電加熱器之間連接形成的存水彎,這樣在停機時,第五水管內就不會出現積水現象,也從而避免了積水結冰使得管路裂漏的現象。
作為優先,所述第三管孔的位置高於第一管孔的位置,採用該結構,可以節省第五水管的長度,並且不會使膨脹罐吸水困難或者排水困難。
作為優先,所述電控盒通過電控盒支架固定安裝在殼體上,所述電控盒通過鉸鏈件與電控盒支架連接,採用該結構,可以實現電控盒翻轉的動作,並且節省了機內空間,降低成本。
作為優先,所述殼體的底面上設置有兩個提手,所述提手可以為工作人員在將內機安裝在牆面上時提供一個抓握作用點。
作為優先,所述殼體的下端面上還設置有接水盤,所述接水盤上包括一個排水嘴,所述排水嘴處設置有一個水嘴保護板,這樣可以避免在進行工程安裝時誤抬到排水嘴,導致排水嘴損壞漏水。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中現有技術的內機的正視圖;
圖2為本發明一種空氣源熱泵機組室內機的正視圖;
圖3為本發明一種空氣源熱泵機組室內機的側視圖;
圖4為本發明一種空氣源熱泵機組室內機的局部俯視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一種空氣源熱泵機組室內機的正視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2中一種空氣源熱泵機組室內機的正視圖;
圖7為本發明一種空氣源熱泵機組室內機的同軸套管式換熱器的結構示意圖;
如圖所示:1、第一管口;2、第二管口;3、殼體左端面;4、第一水管;5、第一接口;6、第四水管;7、第二水管;8、第一管孔;9、第三管孔;10、第二管孔;11、電加熱器;12、提手;13、同軸套管式換熱器;14、第五水管;15、第三水管;16、水泵;17、電控盒;18、第二接口;19、放氣閥;20、殼體下端面;21、接水盤;22、水嘴保護板;23、鉸鏈件;24、電控盒支架;25、膨脹罐;26、罐口;27、固定板;28、螺旋軸線。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並結合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描述發明,以令本領域技術人員參照說明書文字能夠據以實施,本發明保護範圍並不受限於該具體實施方式。
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理解的是,在本發明的公開中,術語「縱向」、「橫向」、「上」、「下」、「前」、「後」、「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是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其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上述術語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本發明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空氣源熱泵機組室內機,如圖2所示,一種空氣源熱泵機組室內機,包括室內機本體,所述室內機本體包括殼體、設置在殼體下端面的第一管口1、設置在殼體下端面20的第二管口2、靠近殼體下端面20的同軸套管式換熱器13、安裝在同軸套管式換熱器13上方的電控盒17、安裝在電控盒17左側的電加熱器11、膨脹罐以及水泵16,所述同軸套管式換熱器13的螺旋軸線28與殼體的下端面20垂直,所述同軸套管式換熱器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開口朝向均垂直於所述同軸套管式換熱器的螺旋軸線28方向,即所述同軸套管式換熱器13包括開口均朝向殼體的左端面3的第一接口5和第二接口18,其中所述的殼體下端面20是基於附圖2來描述的殼體下端面20,所述的殼體左端面3是基於附圖2來描述的殼體左端面3,安裝在電控盒17左側的電加熱器11是基於附圖2來描述的電控盒17左側的電加熱器11。
作為優先,如圖2所示,所述第一管口1與第一接口5之間設置有第一水管4,所述第二接口18與電加熱器11之間設置有第二水管7,所述電加熱器11與水泵16之間設置有第三水管15,所述水泵16與第二管口7之間設置有第四水管6。
作為優先,如圖2所示,所述水泵16設置在電控盒17與電加熱器11之間。
作為優先,如圖2所示,所述電加熱器11上開設有供第二水管7伸入到電加熱器11內部的第一管孔8,所述電加熱器11上還開設有供第三水管15伸出電加熱器11的第二管孔10,所述第二管孔10的位置高於第一管孔8的位置,所述電加熱器11頂部設置有放氣閥19。
作為優先,如圖4所示,所述膨脹罐25安裝在電控盒17後方的,所述膨脹罐25通過第五水管14與電加熱器11連接。
作為優先,如圖4所示,所述膨脹罐25上包括一個罐口26,所述罐口26朝向殼體的左端面3,所述電加熱器11還開設有供第五水管14伸出電加熱器11並能夠連接到所述罐口26上的第三管孔9,所述灌口26的位置高於第三管孔9的位置,其中所述的殼體下端面20是指附圖2中的殼體下端面20。
作為優先,如圖2所示,所述第三管孔9的位置高於第一管孔8的位置。
作為優先,如圖3所示,所述電控盒17通過電控盒支架24固定安裝在殼體上,所述電控盒17通過鉸鏈件23與電控盒支架24連接。
作為優先,如圖2所示,所述第一接口5靠近殼體下端面20的第一管口1,作採用該結構,可以進一步地節省第一水管的長度,從而降低成本。
作為優先,如圖2所示,所述殼體的底面上設置有兩個提手12,所述同軸套管式換熱器13通過兩個固定板27固定在內機的底面上。
作為優先,如圖2所示,所述殼體的下端面20上還設置有接水盤21,所述接水盤21上包括一個排水嘴,所述排水嘴處設置有一個水嘴保護板22。
實施例一:
本發明涉及一種空氣源熱泵機組室內機,如圖5所示,一種一種空氣源熱泵機組室內機,包括內機,所述內機包括殼體、設置在殼體下端面20的第一管口1、與第一管口1連接的第一水管4、通過第一接口5與第一水管4連接的同軸套管式換熱器13以及通過第二接口18與同軸套管式換熱器13連接的第二水管7,所述第一管口1為進水管口,所述同軸套管式換熱器13的中心軸線與殼體的下端面20垂直,所述第一接口5和第二接口18的開口均朝向殼體的左端面3,所述內機還包括安裝在同軸套管式換熱器13上方的電控盒17、與第二水管7連接並安裝在電控盒17左側的電加熱器11、從電加熱器11中伸出的第三水管、與第三水管連接的水泵、與水泵連接的第四水管以及設置在殼體下端面20的第二管口2,所述第二管口為出水管口,其中所述的殼體下端面20是指附圖2中的殼體下端面20,所述的殼體左端面3是指附圖2中的殼體左端面3,採用該結構,使同軸套管式換熱器13的螺旋方向採用的是垂直螺旋安裝方式,即同軸套管式換熱器13的螺旋軸線28與殼體的下端面20垂直,且所述第一接口5與第二接口18處於同一垂直面上並都朝向殼體的左端面3開口,即第一接口5與第二接口18呈水平擺放,這樣經過套管的水路就為下面進上面出,如圖5所示的箭頭所指的水路方向,這樣就保證了從進水管口進入的水路形成下進上出的走勢,所述同軸套管式換熱器13靠近殼體的下端面20,水路與冷媒之間通過套管的內層管壁進行換熱交換後,從其上端的第二接口18出來,然後再向上進入到電加熱器11內,經過電加熱器11進一步加熱後的水路從第三水管流出,最後從出水管口流出,所述水路的流經路線形成的是一個波峰的路線圖,當室內機停機後,系統水會通過波峰兩側的結構並在重量的作用下向下運動,從而順利地從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排出,避免了停機時排水不盡的現象發生,從而不會導致機內薄弱處裂漏的情況。
實施例二:
本發明涉及一種空氣源熱泵機組室內機,如圖6所示,一種一種空氣源熱泵機組室內機,包括內機,所述內機包括殼體、設置在殼體下端面20的第一管口1、與第一管口1連接的第一水管4、通過第一接口5與第一水管4連接的同軸套管式換熱器13以及通過第二接口18與同軸套管式換熱器13連接的第二水管7,所述第一管口1為出水管口,所述同軸套管式換熱器13的螺旋軸線28與殼體的下端面20垂直,所述第一接口5和第二接口18的開口均朝向殼體的左端面3,所述內機還包括安裝在同軸套管式換熱器13上方的電控盒17、與第二水管7連接並安裝電控盒17左側的電加熱器11、從電加熱器11中伸出的第三水管、與第三水管連接的水泵、與水泵連接的第四水管以及設置在殼體下端面20的第二管口2,所述第二管口為進水管口,其中所述的殼體下端面20是指附圖2中的殼體下端面20,所述的殼體左端面3是指附圖2中的殼體左端面3,採用該結構,使同軸套管式換熱器13的螺旋方向採用的是垂直螺旋安裝方式,即同軸套管式換熱器13的螺旋軸線28與殼體的下端面20垂直,且所述第一接口5與第二接口18處於同一垂直面上並都朝向殼體的左端面3開口,即第一接口5與第二接口18呈水平擺放,這樣經過套管的水路就為下面進上面出,如圖6所示的箭頭所指的水路方向,這樣也保證了從第二接口18進入同軸套管式換熱器13的水路形成上進下出的走勢,水流從進水管口進入,流經第四水管、水泵、第三水管,進入到電加熱器11加熱,再從第二水管7中流出並流入到同軸套管式換熱器13中,所述同軸套管式換熱器13靠近殼體的下端面20,經過一次加熱的水路再與冷媒之間通過套管的內層管壁進行換熱交換後,從其下端的第一接口5出來,最後從第一水管4和第一管口1中流出,所述水路的流經路線液形成的是一個波峰的路線圖,當室內機停機後,系統水會通過波峰兩側的結構並在重量的作用下向下運動,從而順利地從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排出,避免了停機時排水不盡的現象發生,從而不會導致機內薄弱處裂漏的情況。
無論將第一管口1作為進水管口,第二管口2作為出水管口,還是將第一管口1做為出水管口,還是將第二管口2作為進水管口,只要採用上述空調結構,都可以保證空調內機停機時,內機中的水會完全排出,不會出現排水不盡的情況,防止了空調內機系統冰凍、管路破裂的現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