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小兒細菌感染性腹瀉的中藥顆粒的製作方法
2023-04-23 19:46:21 2
本發明涉及醫藥領域,特別是一種治療小兒細菌感染性腹瀉的中藥顆粒。
二、
背景技術:
小兒腹瀉是一種常見的兒科疾病,由於小兒消化功能尚未健全,腸胃功能極易因餵食不當或外部細菌、病毒感染等受到損害而引起消化不良,造成腸胃功能失調從而引起腹瀉。
小兒細菌感染性腹瀉常發生於7歲以下的幼兒,其病症嚴重影響了小兒脾胃的消化與吸收,腹瀉造成嚴重脫水並伴隨營養物質大量流失,嚴重阻礙了小兒身體的正常生長發育,有時會伴隨高燒和其他嚴重的併發症,嚴重時會危及患兒生命。
近年來引起小兒腹瀉的腸道病原菌對青黴素類、一代及二代頭孢菌素、複方磺胺、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普遍耐藥,目前臨床上對細菌感染的治療主要用三代及以上的抗生素,但由於小兒使用抗生素的副作用較大,不利於患兒身體的健康生長發育和免疫系統的發育完善,而目前臨床應用於小兒腹瀉的中藥製劑較少具有明顯的療效,鑑於此本發明創造了一種治療小兒細菌感染性腹瀉的中藥顆粒,本發明療效確切,無毒副作用。
三、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情況,為解決現有技術之缺陷,本發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種治療小兒細菌感染性腹瀉的中藥顆粒,可代替抗生素用於小兒細菌感染性腹瀉的臨床治療,具有治療效果好、無毒副作用的優點。
本發明一種治療小兒細菌感染性腹瀉的中藥顆粒,解決的技術方案是,由以下重量計的原料藥製成:陳皮13-17g、白朮12-15g、化橘紅13-16g、茯苓10-15g、焦山楂10-15g、烏梅10-15g、姜厚樸10-15g、炒雞內金10-15g、太子參10-15g、蒼朮9-12g、黃柏7-11g、酒黃芩12-15g、菟絲子8-11g、百合6-9g、炒麥芽11-14g、甘草9-12g、胡黃連8-12g、金櫻子9-11g,其中,將姜厚樸、黃柏、菟絲子、胡黃連、金櫻子5味藥材混合在一起,加5味藥材重量12-18倍的體積濃度為95%的乙醇40℃浸泡60分鐘,95℃回流提取2小時,過濾,藥渣揮幹溶劑作為藥渣A備用,濾液45℃減壓回收乙醇並濃縮成比重1.05-1.12的浸膏A,備用;取陳皮、白朮、化橘紅、茯苓、焦山楂、烏梅、炒雞內金、太子參、蒼朮、酒黃芩、百合、炒麥芽、甘草13味藥材混合在一起,加13味藥材重量15-20倍量的蒸餾水60℃溫浸2小時,98℃回流提取2-4小時,過濾,藥渣揮幹溶劑作為藥渣B備用,濾液50℃減壓濃縮至比重為1.05-1.12的浸膏B,備用;取藥渣A和藥渣B混合均勻,稱重,作為藥渣C備用;稱取藥渣C重量的0.04%-0.21%的酶,在酶中加入酶重量的13-58倍量的40℃溫水溶解,45℃水浴活化15分鐘,成活化的酶溶液,備用;取藥渣C與蒸餾水以1:15-25的比例混合,80℃水浴浸泡1小時,冷卻至20-25℃,用鹽酸調pH至4.5-5.5,水浴加熱至46-55℃,加入上述活化的酶溶液,混勻,酶解6-9小時,98℃加熱7分鐘,趁熱過濾,濾液50℃減壓濃縮至比重1.08-1.15的浸膏C,備用;將浸膏A、浸膏B、浸膏C混合在一起,80℃加熱30分鐘,冷卻至30℃,5000轉/分鐘離心15分鐘,取上層清液,減壓乾燥,粉碎成過100目篩的細粉,用體積濃度為88%的乙醇混勻制粒,烘乾,即得治療小兒細菌感染性腹瀉的中藥顆粒;所述的酶為纖維素酶、果膠酶、木聚糖酶、木瓜蛋白酶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的混合。
本發明配伍合理,療效確切,無毒副作用,可同時治療發熱等腹瀉併發症,用料綠色環保,為了解決中藥提取效率低,藥物活性成分在提取過程中容易損失的問題,本發明科學全面的考察了藥物組方的提取工藝和提取方法,運用了植物酶提取的現代生物技術更利於藥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和藥物活性的發揮,以提高中藥製劑的療效,本發明製作工藝簡單易行,易於工業化生產,是中藥治療小兒細菌感染性腹瀉上的創新。
四、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實施例1
本發明在具體實施時,可由以下重量計的原料藥物製成:陳皮13g、白朮12g、化橘紅13g、茯苓10g、焦山楂10g、烏梅10g、姜厚樸10g、炒雞內金10g、太子參10g、蒼朮9g、黃柏7g、酒黃芩12g、菟絲子8g、百合6g、炒麥芽11g、甘草9g、胡黃連8g、金櫻子9g,其中,將姜厚樸、黃柏、菟絲子、胡黃連、金櫻子5味藥材混合在一起,加5味藥材重量12倍的體積濃度為95%的乙醇40℃浸泡60分鐘,95℃回流提取2小時,過濾,藥渣揮幹溶劑作為藥渣A備用,濾液45℃減壓回收乙醇並濃縮成比重1.05的浸膏A,備用;取陳皮、白朮、化橘紅、茯苓、焦山楂、烏梅、炒雞內金、太子參、蒼朮、酒黃芩、百合、炒麥芽、甘草13味藥材混合在一起,加13味藥材重量15倍量的蒸餾水60℃溫浸2小時,98℃回流提取2小時,過濾,藥渣揮幹溶劑作為藥渣B備用,濾液50℃減壓濃縮至比重為1.05的浸膏B,備用;取藥渣A和藥渣B混合均勻,稱重,作為藥渣C備用;稱取藥渣C重量0.04%的酶,在酶中加入酶重量的13倍量的40℃溫水溶解,45℃水浴活化15分鐘,成活化的酶溶液,備用;取藥渣C與蒸餾水以1:15的比例混合,80℃水浴浸泡1小時,冷卻至20℃,用鹽酸調pH至4.5,水浴加熱至46℃,加入上述活化的酶溶液,混勻,酶解6小時,98℃加熱7分鐘,趁熱過濾,濾液50℃減壓濃縮至比重1.08的浸膏C,備用;將浸膏A、浸膏B、浸膏C混合在一起,80℃加熱30分鐘,冷卻至30℃,5000轉/分鐘離心15分鐘,取上層清液,減壓乾燥,粉碎成過100目篩的細粉,用體積濃度為88%的乙醇混勻制粒,烘乾,即得治療小兒細菌感染性腹瀉的中藥顆粒;所述的酶為纖維素酶、果膠酶、木聚糖酶、木瓜蛋白酶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的混合。
實施例2
本發明在具體實施時,還可由以下重量計的原料藥物製成:陳皮17g、白朮15g、化橘紅16g、茯苓15g、焦山楂15g、烏梅15g、姜厚樸15g、炒雞內金15g、太子參15g、蒼朮12g、黃柏11g、酒黃芩15g、菟絲子11g、百合9g、炒麥芽14g、甘草12g、胡黃連12g、金櫻子11g,其中,將姜厚樸、黃柏、菟絲子、胡黃連、金櫻子5味藥材混合在一起,加5味藥材重量18倍的體積濃度為95%的乙醇40℃浸泡60分鐘,95℃回流提取2小時,過濾,藥渣揮幹溶劑作為藥渣A備用,濾液45℃減壓回收乙醇並濃縮成比重1.12的浸膏A,備用;取陳皮、白朮、化橘紅、茯苓、焦山楂、烏梅、炒雞內金、太子參、蒼朮、酒黃芩、百合、炒麥芽、甘草13味藥材混合在一起,加13味藥材重量20倍量的蒸餾水60℃溫浸2小時,98℃回流提取4小時,過濾,藥渣揮幹溶劑作為藥渣B備用,濾液50℃減壓濃縮至比重為1.12的浸膏B,備用;取藥渣A和藥渣B混合均勻,稱重,作為藥渣C備用;稱取藥渣C重量的0.21%的酶,在酶中加入酶重量的58倍量的40℃溫水溶解,45℃水浴活化15分鐘,成活化的酶溶液,備用;取藥渣C與蒸餾水以1:25的比例混合,80℃水浴浸泡1小時,冷卻至25℃,用鹽酸調pH至5.5,水浴加熱至55℃,加入上述活化的酶溶液,混勻,酶解9小時,98℃加熱7分鐘,趁熱過濾,濾液50℃減壓濃縮至比重1.15的浸膏C,備用;將浸膏A、浸膏B、浸膏C混合在一起,80℃加熱30分鐘,冷卻至30℃,5000轉/分鐘離心15分鐘,取上層清液,減壓乾燥,粉碎成過100目篩的細粉,用體積濃度為88%的乙醇混勻制粒,烘乾,即得治療小兒細菌感染性腹瀉的中藥顆粒;所述的酶為纖維素酶、果膠酶、木聚糖酶、木瓜蛋白酶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的混合。
實施例3
本發明在具體實施時,還可由以下重量計的原料藥物製成:陳皮15g、白朮13.5g、化橘紅14.5g、茯苓12.5g、焦山楂12.5g、烏梅12.5g、姜厚樸12.5g、炒雞內金12.5g、太子參12.5g、蒼朮10.5g、黃柏9g、酒黃芩13.5g、菟絲子9.5g、百合7.5g、炒麥芽12.5g、甘草10.5g、胡黃連10g、金櫻子10g,其中,將姜厚樸、黃柏、菟絲子、胡黃連、金櫻子5味藥材混合在一起,加5味藥材重量15倍的體積濃度為95%的乙醇40℃浸泡60分鐘,95℃回流提取2小時,過濾,藥渣揮幹溶劑作為藥渣A備用,濾液45℃減壓回收乙醇並濃縮成比重1.09的浸膏A,備用;取陳皮、白朮、化橘紅、茯苓、焦山楂、烏梅、炒雞內金、太子參、蒼朮、酒黃芩、百合、炒麥芽、甘草13味藥材混合在一起,加13味藥材重量17.5倍量的蒸餾水60℃溫浸2小時,98℃回流提取3小時,過濾,藥渣揮幹溶劑作為藥渣B備用,濾液50℃減壓濃縮至比重為1.09的浸膏B,備用;取藥渣A和藥渣B混合均勻,稱重,作為藥渣C備用;稱取藥渣C重量0.13%的酶,在酶中加入酶重量36倍量的40℃溫水溶解,45℃水浴活化15分鐘,成活化的酶溶液,備用;取藥渣C與蒸餾水以1:20的比例混合,80℃水浴浸泡1小時,冷卻至22.5℃,用鹽酸調pH至5.0,水浴加熱至50.5℃,加入上述活化的酶溶液,混勻,酶解7.5小時,98℃加熱7分鐘,趁熱過濾,濾液50℃減壓濃縮至比重1.11的浸膏C,備用;將浸膏A、浸膏B、浸膏C混合在一起,80℃加熱30分鐘,冷卻至30℃,5000轉/分鐘離心15分鐘,取上層清液,減壓乾燥,粉碎成過100目篩的細粉,用體積濃度為88%的乙醇混勻制粒,烘乾,即得治療小兒細菌感染性腹瀉的中藥顆粒;所述的酶為纖維素酶、果膠酶、木聚糖酶、木瓜蛋白酶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的混合。
實施例4
本發明在具體實施時,還可由以下重量計的原料藥物製成:陳皮13.5g、白朮15g、化橘紅14g、茯苓12.5g、焦山楂10g、烏梅15g、姜厚樸14g、炒雞內金11g、太子參12g、蒼朮11g、黃柏7g、酒黃芩13g、菟絲子9.5g、百合8g、炒麥芽11g、甘草12g、胡黃連10g、金櫻子9.5g,其中,將姜厚樸、黃柏、菟絲子、胡黃連、金櫻子5味藥材混合在一起,加5味藥材重量15倍的體積濃度為95%的乙醇40℃浸泡60分鐘,95℃回流提取2小時,過濾,藥渣揮幹溶劑作為藥渣A備用,濾液45℃減壓回收乙醇並濃縮成比重1.05的浸膏A,備用;取陳皮、白朮、化橘紅、茯苓、焦山楂、烏梅、炒雞內金、太子參、蒼朮、酒黃芩、百合、炒麥芽、甘草13味藥材混合在一起,加13味藥材重量20倍量的蒸餾水60℃溫浸2小時,98℃回流提取3小時,過濾,藥渣揮幹溶劑作為藥渣B備用,濾液50℃減壓濃縮至比重為1.12的浸膏B,備用;取藥渣A和藥渣B混合均勻,稱重,作為藥渣C備用;稱取藥渣C重量0.04%的酶,在酶中加入酶重量的58倍量的40℃溫水溶解,45℃水浴活化15分鐘,成活化的酶溶液,備用;取藥渣C與蒸餾水以1:20的比例混合,80℃水浴浸泡1小時,冷卻至20℃,用鹽酸調pH至5.5,水浴加熱至46℃,加入上述活化的酶溶液,混勻,酶解7.5小時,98℃加熱7分鐘,趁熱過濾,濾液50℃減壓濃縮至比重1.15的浸膏C,備用;將浸膏A、浸膏B、浸膏C混合在一起,80℃加熱30分鐘,冷卻至30℃,5000轉/分鐘離心15分鐘,取上層清液,減壓乾燥,粉碎成過100目篩的細粉,用體積濃度為88%的乙醇混勻制粒,烘乾,即得治療小兒細菌感染性腹瀉的中藥顆粒;所述的酶為纖維素酶、果膠酶、木聚糖酶、木瓜蛋白酶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的混合。
一、本發明治療小兒細菌感染性腹瀉的中藥顆粒,具有較好的治療小兒細菌感染性腹瀉及其伴隨病症發熱、嘔吐等病症的作用,經過多次臨床試驗,取得了相同或相似的結果,相關實驗資料如下:
為了進一步考察本發明藥物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選擇143例小兒細菌感染性腹瀉患者對本發明藥物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
1、診斷標準
中醫症候診斷標準:全部病例均按照《中醫病症診斷療效標準》的標準診斷確診為小兒腹瀉。
(1)大便次數增多,每日3-5次,多達10次以上,呈淡黃色,如蛋花湯樣,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噁心,嘔吐,腹痛,發熱,口渴等症。
(2)有乳食不節,飲食不潔或感受時邪的病史。
(3)重者腹瀉及嘔吐較嚴重,可見小便短少,體溫升高,煩渴神萎,皮膚乾癟,滷門凹陷,目珠下陷,啼哭無淚,口唇櫻紅,呼吸深長,腹脹等症。
(4)大便鏡檢可有脂肪球,少量紅白細胞。
(5)大便病原體檢查可有致病性大腸桿菌等生長,或分離輪狀病毒等。
(6)重症腹瀉有脫水、酸鹼平衡失調及電解質紊亂。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頒發的《感染性腹瀉診斷與治療》中的診斷標準。
(1)每日大便次數≥3次,大便呈黏膿狀或膿血便,大便常規中白細胞「+」以上;
(2)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升高,以中性粒細胞為主。
2、病例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中醫和西醫診斷標準者;
(2)對試驗藥物無過敏反應者;
(3)患兒和患兒家屬知情同意,自願入組者;
(4)均已經相關倫理委員會批准通過。
3、治療方法
入選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用藥3天為一療程。觀察組口服本發明治療小兒細菌感染性腹瀉的中藥顆粒,2次/日,服用劑量按照體重給予1/3-1袋/次,5g/袋;對照組口服蒙脫石散+小兒健脾顆粒+注射用頭孢曲松鈉,3次/日,蒙脫石散每次1/3袋,小兒健脾顆粒每次1袋,每袋5g;注射用頭孢曲松鈉:每日劑量按體重20~60毫克/千克。
所有患者當體溫高於38.5℃時給予對乙醯氨基酚退熱。
4、療效評定標準
痊癒:瀉肚現象消失,精神狀態佳,進食量明顯增加。
有效:瀉肚明顯減輕,精神狀態良好,進食量有所增加。
無效:症狀沒有消失或者加重。
總有效率:(痊癒+有效)/患者總數。
觀察總例數143例,其中觀察組72例,對照組71例。治療結果如表1所示。
表1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治療效果
*與對照組比較P<0.05.
5、治療結果
從表1可以看出,觀察組的治療效果明顯優於對照組(P<0.05);所有嬰幼兒患者經過血、尿、便常規和肝、腎功能檢查,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後均未發生明顯變化,所以本發明中藥製劑對血液、泌尿、胃腸及肝腎功能無不良影響。
經典病例
病例1:李某,男,7月,河南許昌人,患者腹瀉1周左右,腹瀉次數一天4-6次,腹瀉為黃色水樣便,帶渣及奶瓣,伴有惡臭,來時已發燒2天,體溫39.3℃,給予對乙醯氨基酚退熱後,服用本發明治療小兒細菌感染性腹瀉的中藥顆粒後第2天症狀逐漸緩解,大便次數明顯降低,用本發明治療小兒細菌感染性腹瀉的中藥顆粒治療1周後,症狀消失,完全康復,回復正常生活,2個月後電話回訪未見復發,身體狀況良好。
病例2:程某,男,16月,河南信陽人,腹瀉10日左右,腹瀉次數一天5-7次,大便呈水樣,精神狀態差,進食量減少明顯,同時伴有咳嗽、發熱症狀,體溫達38.2℃,病後在當地醫院使用抗生素治療一周病情未見好轉。服用本發明製備的治療小兒細菌感染性腹瀉的中藥顆粒3天後體溫恢復正常,症狀逐漸緩解,精神狀態轉好,進食量增加,持續服藥3天後,完全康復,2個月後電話回訪未見復發,身體狀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