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稻田養殖黃顙魚的方法
2023-05-20 04:45:51 1
一種稻田養殖黃顙魚的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稻田養殖黃顙魚的方法,選擇地面開闊、地勢平坦、保水性好、避風向陽、環境安靜、交通便利、電力配套的田塊,底質為黏土,底部淤泥15cm左右,進排水方便,在排水口端底部挖出比其他地方深20cm左右大小,便於排水與成魚捕撈時使用,池塘進、排水口安裝40目防逃網;在投放魚種前10d,清塘消毒,放養時間選擇在5-6月,一般每畝可投放30g/尾的黃顙魚種1500-2500尾左右,並可搭配50g/尾的花白鰱200尾左右。所放魚種應要求規格整齊、色澤鮮豔、體表光滑、無病無傷、鰭無殘缺、體質健壯,入池前需用3%-4%食鹽水浸洗10min。
【專利說明】一種稻田養殖黃顙魚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水產養殖的方法,尤其是一種稻田養殖黃顙魚的方法。
【背景技術】
[0002]黃顙魚是一種小型淡水經濟魚類。儘管其個體較小,但因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刺少無鱗而深受消費者的青睞。目前,已成為最具發展潛力的名特優養殖品種之一。在稻田裡養殖黃顙魚是利用生態學原理,將水稻種植和水產養殖有機結合,實現稻魚共生,稻魚雙豐收的生產方式。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之一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稻田養殖黃顙魚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稻田選擇:選擇地面開闊、地勢平坦、保水性好、避風向陽、環境安靜、交通便利、電力配套的田塊,底質為黏土,底部淤泥15 cm左右,進排水方便,在排水口端底部挖出比其他地方深20 cm左右大小,便於排水與成魚捕撈時使用,池塘進、排水口安裝40目防逃網;用於黃顙魚養殖的稻田,可視田塊大小選擇開挖「田」字形或「井」字形田間溝。田間溝寬為3~5m,溝深為0.8~Im即可。同時要建好進排水渠,進排水口要用密眼網封好,基部要夯實。排水口處的溝深要達到1.5m以上,以利黃顙魚的集中捕撈。
[0004]在投放魚種前10 d,先幹塘並將池塘中雜草等清除,用生石灰I 125 kg/hm2清塘消毒,每畝面積施腐熟半乾半溼的豬、牛糞1000kg,將肥料均勻地撒在池底,用釘耙將其埋入淤泥中,以讓肥效保持長久,以 培養大型浮遊動物,以便魚種下塘後有適口的生物餌料,待池塘水體中大量的浮遊動物出現後投放魚種;
苗種投放:放養時間選擇在5-6月,一般每畝可投放30g/尾的黃顙魚種1500-2500尾左右,並可搭配50g/尾的花白鰱200尾左右。所放魚種應要求規格整齊、色澤鮮豔、體表光滑、無病無傷、鰭無殘缺、體質健壯,入池前需用3%-4%食鹽水浸洗IOmin ;
餌料投喂,設置2~3個食臺,並進行馴食,使魚群在固定時間到固定地點集中搶食,尾重20g以前,用魚肉拌粉狀配合飼料,加水捏成團狀投餵;尾重2(T50g,投餵粒徑1.5mm,粗蛋白含量35%~40%的配合飼料;尾重50g以上,改投粒徑2.5mm、粗蛋白含量30%左右的配合飼料,配料是魚粉、肉骨粉、血粉、豆柏、菜柏、乾魚蟲與飼料添加劑進行配合,前期蛋白含量34%以上,脂肪4% ;後期可用小雜魚替代部分魚粉,蛋白含量30%,脂肪6%即可,每天上午7^8點餵日餌量的1/3,下午5飛點餵2/3,每次餵30分鐘,一般水溫為l(Tl5°C時投餵量佔體重的1.5%~1.8%,當水溫為15~20°C時袁餵量佔體重的2.0%~2.5%,水溫上升至2(T30°C時投餵量增加到佔體重的4%~5% ;
稻苗栽插:稻田通常要求在5月底翻耕,6月10日前栽插稻苗,稻苗先在秧畦中育成大苗後再移栽到大田中,稻苗栽插前2~3d使用I次高效農藥,以防水稻病蟲害傳播,通常採用淺水、寬行、密株的栽插方法,並適當增加田埂內側、田間溝兩旁的栽插密度,以發揮邊際優勢;
日常管理:主要抓好水位和水質的調控:一是根據季節變化和水稻不同生長期來調整水位,5-6月魚种放養之初一般在50~80cm,待耕作結束後,將水位提高至高出田面IOcm處,7月份水稻反青至撥節前,田面保持5~IOcm水深,8月份水稻撥節後,可將水位調至最大,水稻收割前再將水位逐步降低直到田面露出,準備收割水稻。二是根據水稻曬田、治蟲要求來調控水位,水稻生長過程中為使空氣進入土壤,需要陽光照射田面,增加根系活力,同時為殺菌增溫,需進行曬田。通常採用輕曬和短期烤田法,以田塊中間不陷腳、田邊表土不裂縫和發白,見到水稻浮根泛白為適度,水稻曬田結束後,立即恢復至原水位,5-6月每月注水I次,每次注入新水20cm; 7-9月每半月換水I次,每次換水15cm,7_9月每15~20d,用IOkg /667m2左右的生石灰加水調配成溶液後全池潑灑I次; 病害防治:定期在飼料中添加中草藥、光合細菌、免疫多糖、複合維生素藥物,製成藥餌投喂,可增強機體抗病力,減少疾病的發生,水稻病害用藥選擇高效、低毒的藥物,並採取噴霧方式進行防治,用藥後及時加注新水,確保黃顙魚的安全,殺蟲劑。用硫酸酮硫酸亞鐵合劑0.7g/m3潑灑,對指環蟲、車輪蟲殺蟲較好,但不能超量用藥;抗菌消炎劑。可用口服青黴素膠囊,加入料中連續餵3d,日餵2次;對魚體消毒用0.25%漂白粉液或青黴素粉稀釋集中浸泡lOmin。以上口服藥料,最好現配現喂,配一次餵3d,切忌久放。主要針對細菌感染的病魚。對出血病的池塘使用二溴海因0.3~0.4g/m3全池潑灑,連續2次,飼料中添加克暴靈或魚血康,添加量為4%。~5%。,連餵3~5天。若投餵魚眾魚塊的,再加1%的食鹽,治療效果更好。治黃顙魚魚病應杜絕施用敵百蟲藥劑殺蟲。
【具體實施方式】
[0005]以下將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應當理解,優選實施例僅為了說明本發明,而不是為了限制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0006]一種稻田養殖黃顙魚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稻田選擇
選擇地面開闊、地勢平坦、保水性好、避風向陽、環境安靜、交通便利、電力配套的田塊,底質為黏土,底部遊泥15 cm左右,進排水方便,在排水口端底部挖出比其他地方深20 cm左右大小,便於排水與成魚捕撈時使用,池塘進、排水口安裝40目防逃網;在投放魚種前10山先幹塘並將池塘中雜草等清除,用生石灰I 125 kg/hm2清塘消毒,每畝面積施腐熟半乾半溼的豬、牛糞1000kg,將肥料均勻地撒在池底,用釘耙將其埋入淤泥中,以讓肥效保持長久,以培養大型浮遊動物,以便魚種下塘後有適口的生物餌料,待池塘水體中大量的浮遊動物出現後投放魚種;
2.苗種投放
放養時間選擇在5-6月,一般每畝可投放30g/尾的黃顙魚種1500-2500尾左右,並可搭配50g/尾的花白鰱200尾左右。所放魚種應要求規格整齊、色澤鮮豔、體表光滑、無病無傷、鰭無殘缺、體質健壯,入池前需用3%-4%食鹽水浸洗IOmin ;餌料投喂,設置2~3個食臺,並進行馴食,使魚群在固定時間到固定地點集中搶食,尾重20g以前,用魚肉拌粉狀配合飼料,加水捏成團狀投餵;尾重2(T50g,投餵粒徑1.5mm,粗蛋白含量35%~40%的配合飼料;尾重50g以上,改投粒徑2.5mm、粗蛋白含量30%左右的配合飼料,配料是魚粉、肉骨粉、血粉、豆柏、菜柏、乾魚蟲與飼料添加劑進行配合,前期蛋白含量34%以上,脂肪4% ;後期可用小雜魚替代部分魚粉,蛋白含量30%,脂肪6%即可,每天上午疒8點餵日餌量的1/3,下午5飛點餵2/3,每次餵30分鐘,一般水溫為1(T15°C時投餵量佔體重的1.5%~?.8%,當水溫為15~20°C時袁餵量佔體重的2.0%~2.5%,水溫上升至2(T30°C時投餵量增加到佔體重的4%~5% ;3
3.稻苗栽插
稻田通常要求在5月底翻耕,6月10日前栽插稻苗,稻苗先在秧畦中育成大苗後再移栽到大田中,稻苗栽插前2~3d使用I次高效農藥,以防水稻病蟲害傳播,通常採用淺水、寬行、密株的栽插方法,並適當增加田埂內側、田間溝兩旁的栽插密度,以發揮邊際優勢;
4.日常管理
主要抓好水位和水質的調控:一是根據季節變化和水稻不同生長期來調整水位,5-6月魚种放養之初一般在50~80cm,待耕作結束後,將水位提高至高出田面IOcm處,7月份水稻反青至撥節前,田面保持5~IOcm水深,8月份水稻撥節後,可將水位調至最大,水稻收割前再將水位逐步降低直到田面露出,準備收割水稻。二是根據水稻曬田、治蟲要求來調控水位,水稻生長過程中為使空氣進入土壤,需要陽光照射田面,增加根系活力,同時為殺菌增溫,需進行曬田。通常採用輕曬和短期烤田法,以田塊中間不陷腳、田邊表土不裂縫和發白,見到水稻浮根泛白為適度,水稻曬田結束後,立即恢復至原水位,5- 6月每月注水I次,每次注入新水20cm; 7-9月每半月換水I次,每次換水15cm, 7_9月每15~20d,用IOkg /667m2左右的生石灰加水調配成溶液後全池潑灑I次;
5.病害防治
定期在飼料中添加中草藥、光合細菌、免疫多糖、複合維生素藥物,製成藥餌投喂,可增強機體抗病力,減少疾病的發生,水稻病害用藥選擇高效、低毒的藥物,並採取噴霧方式進行防治,用藥後及時加注新水,確保黃顙魚的安全,殺蟲劑。用硫酸酮硫酸亞鐵合劑0.7g/m3潑灑,對指環蟲、車輪蟲殺蟲較好,但不能超量用藥;抗菌消炎劑。可用口服青黴素膠囊,加入料中連續餵3d,日餵2次;對魚體消毒用0.25%漂白粉液或青黴素粉稀釋集中浸泡IOmin0以上口服藥料,最好現配現喂,配一次餵3d,切忌久放。主要針對細菌感染的病魚。對出血病的池塘使用二溴海因0.3~0.4g/m3全池潑灑,連續2次,飼料中添加克暴靈或魚血康,添加量為4%。~5%。,連餵3~5天。若投餵魚眾魚塊的,再加1%的食鹽,治療效果更好。治黃顙魚魚病應杜絕施用敵百蟲藥劑殺蟲。
【權利要求】
1.一種稻田養殖黃顙魚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稻田選擇:選擇地面開闊、地勢平坦、保水性好、避風向陽、環境安靜、交通便利、電力配套的田塊,底質為黏土,底部淤泥15 Cm左右,進排水方便,在排水口端底部挖出比其他地方深20 cm左右大小,便於排水與成魚捕撈時使用,池塘進、排水口安裝40目防逃網;在投放魚種前10 d,先幹塘並將池塘中雜草等清除,用生石灰I 125 kg/hm2清塘消毒,每畝面積施腐熟半乾半溼的豬、牛糞1000kg,將肥料均勻地撒在池底,用釘耙將其埋入淤泥中,以讓肥效保持長久,以培養大型浮遊動物,以便魚種下塘後有適口的生物餌料,待池塘水體中大量的浮遊動物出現後投放魚種; 苗種投放:放養時間選擇在5-6月,一般每畝可投放30g/尾的黃顙魚種1500-2500尾左右,並可搭配50g/尾的花白鰱200尾左右;所放魚種應要求規格整齊、色澤鮮豔、體表光滑、無病無傷、鰭無殘缺、體質健壯,入池前需用3%-4%食鹽水浸洗IOmin ; 餌料投喂,設置疒3個食臺,並進行馴食,使魚群在固定時間到固定地點集中搶食,尾重20g以前,用魚肉拌粉狀配合飼料,加水捏成團狀投餵;尾重2(T50g,投餵粒徑1.5mm,粗蛋白含量35%~40%的配合飼料;尾重50g以上,改投粒徑2.5mm、粗蛋白含量30%左右的配合飼料,配料是魚粉、肉骨粉、血粉、豆柏、菜柏、乾魚蟲與飼料添加劑進行配合,前期蛋白含量34%以上,脂肪4% ;後期可用小雜魚替代部分魚粉,蛋白含量30%,脂肪6%即可,每天上午7^8點餵日餌量的1/3,下午5飛點餵2/3,每次餵30分鐘,一般水溫為l(Tl5°C時投餵量佔體重的1.5%~1.8%,當水溫為15~20°C時袁餵量佔體重的2.0%~2.5%,水溫上升至2(T30°C時投餵量增加到佔體重的4%~5% ; 稻苗栽插:稻田通常要求在5月底翻耕,6月10日前栽插稻苗,稻苗先在秧畦中育成大苗後再移栽到大田中,稻苗栽插前2~3d使用I次高效農藥,以防水稻病蟲害傳播,通常採用淺水、寬行、密株的栽插方法,並適當增加田埂內側、田間溝兩旁的栽插密度,以發揮邊際優勢; 日常管理:主要抓好水位和水質的調控:一是根據季節變化和水稻不同生長期來調整水位,5-6月魚种放養之初一般在50~80cm,待耕作結束後,將水位提高至高出田面IOcm處,7月份水稻反青至撥節前,田面保持5~IOcm水深,8月份水稻撥節後,可將水位調至最大,水稻收割前再將水位逐步降低直到田面露出,準備收割水稻;二是根據水稻曬田、治蟲要求來調控水位,水稻生長過程中為使空氣進入土壤,需要陽光照射田面,增加根系活力,同時為殺菌增溫,需進行曬田;通常採用輕曬和短期烤田法,以田塊中間不陷腳、田邊表土不裂縫和發白,見到水稻浮根泛白為適度,水稻曬田結束後,立即恢復至原水位,5-6月每月注水I次,每次注入新水20cm; 7-9月每半月換水I次,每次換水15cm,7_9月每15~20d,用IOkg /667m2左右的生石灰加水調配成溶液後全池潑灑I次; 病害防治:定期在飼料中添加中草藥、光合細菌、免疫多糖、複合維生素藥物,製成藥餌投喂,可增強機體抗病力,減少疾病的發生,水稻病害用藥選擇高效、低毒的藥物,並採取噴霧方式進行防治,用藥後及時加注新水,確保黃顙魚的安全,殺蟲劑;用硫酸酮硫酸亞鐵合劑0.7g/m3潑灑,對指環蟲、車輪蟲殺蟲較好,但不能超量用藥;抗菌消炎劑;可用口服青黴素膠囊,加入料中連續餵3d,日餵2次;對魚體消毒用0.25%漂白粉液或青黴素粉稀釋集中浸泡IOmin ;以上口服藥料,最好現配現喂,配一次餵3d,切忌久放;主要針對細菌感染的病魚;對出血病的池塘使用二溴海因0.3~0.4g/m3全池潑灑,連續2次,飼料中添加克暴靈或魚血康,添加量為4%o~5%。,連餵3~5天;若投餵魚眾魚塊的,再加1%的食鹽,治療效果更好;治黃.顙魚魚病應杜絕施用敵百蟲藥劑殺蟲。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3461250SQ201310447819
【公開日】2013年12月25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7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27日
【發明者】徐 明 申請人:蘇州市陽澄湖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