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智能平板的製作方法
2023-05-21 07:21:0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交互智能平板。
背景技術:
交互智能平板是一種通過觸控技術對顯示在顯示平板上的內容進行操控和實現人機互動操作的一體化設備,集成了電視、電腦、投影機、電子白板、音響、視頻會議終端等多種功能,適用於群體溝通場合,集中解決了會議中遠程音視頻溝通、各種格式會議文檔高清晰顯示、視頻文件播放、現場音響、屏幕書寫,以及文件的標註、保存、列印和分發等系統化會議需求,同時還內置電視接收功能和環繞聲音響,在工作之餘還可滿足視聽娛樂需求。
交互智能平板一般採用鋼化玻璃作為屏幕的保護,防止液晶屏幕被撞壞及隔離用戶對屏幕的觸摸,延長液晶屏幕的使用壽命,但是鋼化玻璃內壁容易形成水霧,影響產品的正常使用。為消除水霧,有在交互智能平板殼體上設置通風孔及在殼體內設置風扇的方式,通過風扇吹風將鋼化玻璃也液晶屏幕之間的空氣排出,但是這種方式需要另外設置風扇與開孔,裝配難度大,且成本較高。
技術實現要素:
基於此,本實用新型在於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交互智能平板,能有效解決玻璃面板起霧的問題,顯示效果好。
其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交互智能平板,包括玻璃面板、液晶屏、外框、中框及背板組件,所述中框限位在所述背板組件上,所述外框圍設在所述中框外,且所述外框設有呈轉角連接的圍壁與擋壁,所述中框設有與圍壁延伸方向一致的支撐臂及與擋壁延伸方向一致的第一靠壁與第二靠壁,所述支撐臂、所述第一靠壁及第二靠壁依次連接形成階梯位,所述玻璃面板被限位在所述擋壁與支撐臂、所述第一靠壁圍成的限位槽內,所述液晶屏被限位在所述玻璃面板與第一靠壁及第二靠壁圍成的限位槽內,所述背板組件、中框及外框通過鎖固件鎖緊,使所述液晶屏與玻璃面板相對的表面貼緊。
其進一步技術方案如下:
所述玻璃面板與液晶屏相對的表面設有防炫目塗層。
所述的交互智能平板還包括依次層疊設置的光學膜片組件、導光板、第一擴散膜及反射片,所述中框圍設在所述光學膜片組件、導光板、第一擴散膜及反射片外,且所述光學膜片組件設置在靠近所述液晶屏的一側,所述反射片設置靠近所述背板組件的一側。
所述背板組件包括鋁塑背板及散熱板,所述鋁塑背板內側設有多個掛鈎,所述散熱板設置在所述鋁塑背板外側下部,所述光學膜片組件上設有與所述掛鈎匹配的掛孔,所述光學膜片組件通過掛孔與掛鈎配合設置在所述鋁塑背板上,所述導光板、第一擴散膜及反射片依次疊設在所述光學膜片組件與鋁塑背板之間。
所述中框上設有與掛鈎匹配的限位孔,所述導光板、第一擴散膜及反射片上分別設有與所述掛鈎匹配的避讓槽。
所述的交互智能平板還包括背光源,所述散熱板部分伸出所述鋁塑背板下端面,且所述散熱板下端設有朝導光板一側延伸的承載板,所述背光源位於所述承載板上,且背光源的發光面朝向所述導光板的底面。
所述玻璃面板靠近所述液晶屏的一側設有防藍光膜或增透膜。
所述第一擴散膜的霧度在92.5%±10%範圍內,所述第一擴散膜的透光率在83%±5%範圍內。
所述光學膜片組件包括依次層疊設置的第二擴散膜、增光膜及第三擴散膜,所述第二擴散膜位於靠近所述導光板所在的一側。
所述第一擴散膜包括依次層疊設置的擴散層、基質層及防粘結層,所述擴散層位於靠近所述導光板所在的一側,所述增光膜包括依次層疊設置的稜鏡層、基膜層及防粘連塗層,且所述稜鏡層位於靠近所述第三擴散膜所在的一側。
下面對前述技術方案的優點或原理進行說明:
上述交互智能平板,通過將玻璃面板限位在所述擋壁與支撐臂、第一靠壁圍成的限位槽內,且將所述液晶屏限位在所述玻璃面板與第一靠壁及第二靠壁圍成的限位槽內,同時將所述背板組件、中框及外框通過鎖固件鎖緊,使所述液晶屏與玻璃面板相對的表面貼緊,使液晶屏與玻璃面板之間無間隙,避免水氣進入形成水霧,且所述玻璃面板與液晶屏的邊緣被所述擋壁、圍壁及支撐臂所圍住,進一步避免在玻璃面板上形成水霧,顯示效果好,無需額外設置風扇以及在殼體上開孔,能有效降低成本與裝配難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交互智能平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交互智能平板的拆分示意圖;
圖3為圖2中A處的放大示意圖;
圖4為圖2中B處的放大示意圖;
圖5為圖2中C處的放大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鋁塑背板的朝向反射片一側的示意圖;
圖7為圖6中D處的放大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第一擴散膜的剖面放大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增光膜的剖面放大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鎖固件,10、玻璃面板,20、液晶屏,30、外框,310、圍壁,320、擋壁,40、中框,401、限位孔,410、支撐臂,420、第一靠壁,430、第二靠壁,50、背板組件,510、鋁塑背板,501、嵌槽,520、散熱板,522、承載板,530、掛鈎,532、連接部,534、嵌入部,536、掛接部,60、光學膜片組件,601、掛孔,610、第二擴散膜,620、增光膜,622、稜鏡層,624、基膜層,626、防粘連塗層,630、第三擴散膜,70、導光板,701、避讓槽,80、第一擴散膜,801、避讓槽,810、擴散層,820、基質層,830、防粘結層,90、反射片,901、避讓槽,100、背光源。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4所示,一種交互智能平板,包括玻璃面板10、液晶屏20、外框30、中框40及背板組件50,所述中框40限位在所述背板組件50上,所述外框30圍設在所述中框40外,且所述外框30設有呈轉角連接的圍壁310與擋壁320,所述中框40設有與圍壁310延伸方向一致的支撐臂410及與擋壁320延伸方向一致的第一靠壁420與第二靠壁430,所述支撐臂410、所述第一靠壁420及第二靠壁430依次連接形成階梯位,所述玻璃面板10被限位在所述擋壁320與支撐臂410、所述第一靠壁420圍成的限位槽內,所述液晶屏20被限位在所述玻璃面板10與第一靠壁420及第二靠壁430圍成的限位槽內,所述背板組件50、中框40及外框30通過鎖固件1鎖緊使所述液晶屏20與玻璃面板10相對的表面貼緊。
通過將玻璃面板10限位在所述擋壁320與支撐臂410、第一靠壁420圍成的限位槽內,且將所述液晶屏20限位在所述玻璃面板10與第一靠壁420及第二靠壁430圍成的限位槽內,同時將所述背板組件50、中框40及外框30通過鎖固件1鎖緊,使所述液晶屏20與玻璃面板10相對的表面貼緊,使液晶屏20與玻璃面板10之間無間隙,避免水氣進入形成水霧,且所述玻璃面板10與液晶屏20的邊緣被所述擋壁320、圍壁310及支撐臂410所圍住,進一步避免在玻璃面板10上形成水霧,顯示效果好,該交互智能平板無需額外設置風扇以及在殼體上開孔,能有效降低成本與裝配難度。本實施例所述的鎖固件1為穿設在背板組件50、中框40及外框30的螺栓,通過同一根螺栓,同時將背板組件50、中框40及外框30鎖緊,拆裝方便,當然根據實際需求,所述鎖固件1也可以是其他其鎖定作用的零件,如鉚釘等。本實施所述外框30包括上外框、下外框、左外框及右外框,所述上外框、左外框、下外框及右外框依次通過轉角件連接形成封閉框架結構,所述中框40包括上中框、下中框、左中框及右中框,所述上中框、左中框、下中框及右中框依次連接形成封閉框架結構。
所述玻璃面板10與液晶屏20相對的表面設有防炫目塗層,通過在玻璃面板10上設置防炫目塗層,使玻璃面板10表面形成粗糙面,產生漫反射效果,避免出現炫目,提高顯示效果。
如圖1、2所示,所述的交互智能平板還包括依次層疊設置的光學膜片組件60、導光板70、第一擴散膜80及反射片90,所述中框40圍設在所述光學膜片組件60、導光板70、第一擴散膜80及反射片90外,且所述光學膜片組件60設置在靠近所述液晶屏20的一側,所述反射片90設置靠近所述背板組件50的一側。光線進入導光板70,一部分光線直接從導光板70的出光面射出,另一部分光線穿透導光板70後,經第一擴散膜80擴散形成均勻的面光源,射向反射片90,然後經反射片90反射後再次經過第一擴散膜80擴散形成均勻的面光源,進入導光板70從導光板70的出光面射出,第一擴散膜80將進入其內的光線進行打散,使從第一擴散膜80射入導光板70的光線更均勻,從導光板70的出光面射出的光線最終經光學膜片組件60射入液晶屏20透過玻璃面板10進行信息的顯示,提升顯示畫面的均勻性效果和亮度,改善畫面可視角度。
如圖2-7所示,所述背板組件50包括鋁塑背板510及散熱板520,所述鋁塑背板510內側設有多個掛鈎530,所述散熱板520設置在所述鋁塑背板510外側下部,所述光學膜片組件60上設有與所述掛鈎530匹配的掛孔601,所述光學膜片組件60通過掛孔601與掛鈎530配合設置在所述鋁塑背板510上,所述導光板70、第一擴散膜80及反射片90依次疊設在所述光學膜片組件60與鋁塑背板510之間。相對於傳統的鐵背板,本實施例採用鋁塑背板510,在強度符合需求的基礎上,其厚度更薄;且採用外置的散熱板520,散熱板520與鋁塑背板510共同形成安裝光學膜片組件60、導光板70、第一擴散膜80及反射片90的承載基面,散熱效果好;本實施例的交互智能平板的整體厚度變薄、尺寸變窄,有利於交薄型化設計。
如圖7所示,本實施例所述鋁塑背板510上設有嵌槽501,所述掛鈎530包括連接部532、嵌入部534及掛接部536,所述嵌入部534設置在連接部532的背面,所述掛接部536設置在連接部532的正面,嵌入部534嵌設在所述嵌槽501內進行定位,通過螺栓將連接部532固定在所述鋁塑背板510上,裝配時,依次將反射片90、第一擴散膜80及導光板70放置在所述鋁塑背板510上,然後將所述光學膜片組件60的掛孔601套在所述掛接部536,如圖3、4所示,且所述中框40上設有與掛鈎530匹配的限位孔401,所述導光板70上設有與所述掛鈎530匹配的避讓槽701、第一擴散膜80上設有與所述掛鈎530匹配的避讓槽801及反射片90上設有與所述掛鈎530匹配的避讓槽901,掛鈎530同時能起到對中框40、導光板70、第一擴散膜80及反射片90限位的作用,避免中框40、導光板70、第一擴散膜80及反射片90移位。連接部532佔用的厚度可通過安裝在光學膜片組件60與鋁塑背板510之間的反射片90、第一擴散膜80及導光板70的厚度進行抵消,不會增加交互智能平板的厚度,有利於交互智能平板的薄型化設計。而且本實施例所述的交換智能平板,採用在鋁塑背板510上設置掛鈎530固定光學膜片組件60的方式來代替傳統的塑膠框,無需開大模具設計塑膠框,可節省模具開發成本,降低製造成本。
如圖2、5所示,所述的交互智能平板還包括背光源100,所述散熱板520部分伸出所述鋁塑背板510下端面,且所述散熱板520下端設有朝導光板70一側延伸的承載板522,所述背光源100位於所述承載板522上,且背光源100的發光面朝向所述導光板70的底面。所述背光源100為LED發光燈條,LED發光燈條沿導光板70的底邊延伸方向設置,光線經導光板70的底面射入導光板70內,這樣設置布局合理,能有效減小交互智能平板的整體尺寸,滿足輕薄化設計需求。
所述玻璃面板10靠近所述液晶屏20的一側設有防藍光膜或增透膜。在所述玻璃面板10靠近所述液晶屏20的一側設有防藍光膜,起到隔離液晶屏20發出的藍光的作用,保護使用者的眼睛,或在所述玻璃面板10靠近所述液晶屏20的一側設置增透膜,使顯示畫面更清晰,滿足不同使用需求,根據實際需求,也可同時設置防藍光膜與增透膜。
所述第一擴散膜80的霧度在92.5%±10%範圍內,所述第一擴散膜80的透光率在83%±5%範圍內。本實施例所述第一擴散膜80的霧度在92.5%±10%範圍內,如採用霧度為82.5%、102.5%、90%,所述第一擴散膜80的透光率在83%±5%範圍內,如採用透光率為78%、88%、80%,採用合適的霧度及透光率共同作用的第一擴散膜80,進一步提升顯示效果,所述第一擴散膜80的厚度在275μm±10μm範圍內,如採用厚度為265μm、285μm、280μm的第一擴散膜80,滿足強度、硬度及耐刮性的要求。
如圖1所示,所述光學膜片組件60包括依次層疊設置的第二擴散膜610、增光膜620及第三擴散膜630,所述第二擴散膜610位於靠近所述導光板70所在的一側。通過設置第二擴散膜610、第三擴散膜630,將導光板70出光面射出的光打散,形成均勻的面光源,通過設置增光膜620將射入的光向液晶屏20方向聚集,以提高顯示亮度,通過增光膜620與第二擴散膜610、第三擴散膜630的共同作用,進一步提高顯示效果。本實施例所述第二擴散膜610、第三擴散膜630的霧度及透光率可採用與第一擴散膜80相同的參數範圍。
如圖8所示,所述第一擴散膜80包括依次層疊設置的擴散層810、基質層820及防粘結層830,所述擴散層810位於靠近所述導光板70所在的一側,反射片90反射的光線穿過防粘結層830、基質層820及擴散層810進行擴散,再穿過導光板70的出光面射出,提高光利用率及反射光的均勻性,所述防粘結層830主要用於防靜電與吸附的作用。如圖9所示,所述增光膜620包括依次層疊設置的稜鏡層622、基膜層624及防粘連塗層626,且所述稜鏡層622位於靠近所述第三擴散膜630所在的一側,所述稜鏡層622用於將射入其內的光線向顯液晶屏20正門方向聚集,提高液晶屏20的亮度與可視角度,所述防粘連塗層626起到防靜電與吸附的作用,所述第三擴散膜630同時起到防護作用,避免增光膜620的稜鏡層622劃傷所述液晶屏20。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徵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徵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徵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範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並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範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範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