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凡納濱對蝦小水體清水式育苗方法
2023-06-17 06:07:16 1
專利名稱:一種凡納濱對蝦小水體清水式育苗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小水體清水式培育凡納濱對蝦種苗的方法。
背景技術:
凡納濱對蝦是重要的海水經濟蝦類,因其生長速度快、抗病能力強、市場價值高等特點深受水產養殖者的重視,近年來的養殖規模越來越大。但是,隨著養殖規模的增加和水環境汙染的加劇,凡納濱對蝦養殖過程中的病害也時有發生。究其原因,在養殖中缺乏健康優質的凡納濱對蝦種苗是影響養殖成功率的一個重要的因素。目前,在凡納濱對蝦無節幼體到仔蝦階段的蝦苗生產中,主要採用大水體濃水式育苗方法,該方法主要使用人工合成餌料投餵蝦苗幼體,容易汙染水質從而導致蝦苗因應激而產生病害或免疫力下降。另外,為降低汙染水體中的病害生物提高育苗的成功率在育苗過程中常常使用抗生素類物質,這也嚴重影響了蝦苗的質量甚至最終對蝦養殖產品的質量。目前,在無節幼體到仔蝦階段使用小水體進行操作、通過控制水質和投餵藻類、酵母等生物餌料進行凡納濱對蝦育苗的技術還沒有見到。
發明內容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培育健康優質的凡納濱對蝦種苗的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所述的凡納濱對蝦小水體清水式育苗方法的具體過程如下1)將優質健康的凡納濱對蝦無節幼體按照150-200隻/升,也就是每立方米(噸)水體放15-20萬隻幼體(15-20萬/米3)的密度放入大小為1m3的圓形水族箱中。水族箱中的海水必須先經過砂濾、臭氧和紫外線消毒處理,然後再依次經過孔徑10、1.0、0.5μm的濾膜過濾。
2)待對蝦幼體發育到第6期幼體時加入角毛藻或骨條藻,及酵母,使角毛藻或骨條藻的密度恆定為1萬cel/mL,酵母的密度恆定為0.25g/m3。
3)待對蝦幼體發育到蚤狀幼體第一階段(Z1)時,繼續補充角毛藻或骨條藻,使角毛藻的密度恆定為5-7萬cell/mL,或使骨條藻的密度恆定為4-5萬cell/mL;加入藻類12小時後投餵酵母,使酵母的密度恆定為0.25g/m3。每4-6個小時用顯微鏡觀察一次,計算藻類的數量,使藻類的密度保持恆定。
4)待對蝦幼體發育到蚤狀幼體第二階段時(Z2階段),適當使用蝦片或BP(育苗用微囊餌料)與藻類共同進行投喂,每3-4個小時觀察投餌一次,使BP的密度恆定為0.25-0.5g/m3,若是投餵蝦片,則使蝦片的密度恆定為1-5g/m3,且蝦片投餵前必須要先經過150目篩網過濾搓洗,再使用攪拌器和適量淡水攪拌均勻後使用;投餵的藻類為角毛藻或骨條藻,投餵量與蚤狀體第一階段(Z1)時相同。從這個階段開始每天添加10%-20%的海水,海水必須先經過砂濾、臭氧和紫外線消毒處理,然後再依次經過孔徑10、1.0、0.5μm的濾膜過濾。
5)待幼體發育到糠蝦1期時,每天投餌6次,兩次為豐年蟲,其餘4次為BP或蝦片。豐年蟲每次投餵數量與對蝦幼體的數量比例約為1∶1,如果觀察到豐年蟲沒有吃完,則不能再加入豐年蟲;BP或蝦片的投餵量及處理方法與蚤狀幼體第二階段(Z2)時相同;同時保證水體中角毛藻或骨條藻維持在3~5萬cell/mL的密度。
6)從糠蝦到仔蝦階段逐漸調整幼體數量和豐年蟲的每次用量比例到1∶10。每天投餵豐年蟲兩次;另外投餵4次BP或蝦片,投餵量及處理方法等與蚤狀幼體第二階段(Z2)時相同;在此階段還加入小球藻至密度為10萬cell/mL,以調整和改善水質。
7)待仔蝦發育到第十天(P10),在經過仔蝦質量控制合格後即可進行出苗銷售。仔蝦質量控制的方法有兩種a)鹽度耐受性測試將適量蝦苗快速浸入淡水中15分鐘,再放回苗池水15分鐘。b)飢餓耐受性測試將適量蝦苗放於平的水瓢,不充氣,飢餓1天。經過鹽度耐受性測試或飢餓耐受性測試,蝦苗的成活率能夠達到90%以上時,即為仔蝦質量控制合格,可出苗出售。
2006年3月在國家863海洋種子工程南方基地(湛江恆興南方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選用凡納濱對蝦無節幼體3.2億尾進行小水體清水式育苗試驗,共生產出凡納濱對蝦健康優質蝦苗1.3億尾,成活率達到40.6%。此批蝦苗外觀無畸形,整齊均勻,攝食、遊動正常有力,且逆水性好、反應靈敏。銷售3個月後收集市場信息反饋,普遍反應清水式育苗生產的蝦苗與傳統育苗方法生產的蝦苗相比具有更好的抗逆性和抗病能力,養殖成功率平均高出30%左右。
本發明通過嚴格的水處理程序保證了育苗水體的質量,同時採用骨條藻、角毛藻、豐年蟲等生物餌料投餵幼體,採用小球藻進行水質調控,從而有效的降低了因投餵人工餌料而造成的水質汙染,降低了對蝦幼體因應激而產生病害或免疫力下降。同時,在出苗時,通過壓力應激測試,有效的保證了培育蝦苗的質量,對提高商業對蝦養殖的成功率有重要作用。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提出了健康優質種苗繁育的新方法,且技術方法簡單、操作方便、適合於優質健康的凡納濱對蝦種苗的生產。
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11)將優質健康的凡納濱對蝦無節幼體按照每立方米水體放入15萬隻幼體的密度放入大小為1立方米的圓形水族箱中。水族箱中所用海水預先經過砂濾、臭氧和紫外線消毒處理,然後再依次經過孔徑10、1.0、0.5μm的濾膜過濾。
2)待對蝦幼體發育到第6期幼體時加入角毛藻及酵母,使角毛藻的密度恆定為1萬cell/mL,酵母的密度恆定為0.25g/m3。
3)待對蝦幼體發育到蚤狀幼體第一階段(Z1)時,則將角毛藻補充到5萬cell/mL的密度,加入藻類12小時後再按0.25g/m3的比例添加入酵母。每4個小時用顯微鏡觀察一次,計算藻類的數量,使藻類保持在5萬cell/mL的密度,同時,使酵母的密度仍然恆定為0.25g/m3。
4)待對蝦幼體發育到蚤狀幼體第二階段(Z2階段)時,使用BP(育苗用微囊餌料)與角毛藻共同進行投喂,每3個小時觀察投餌一次。使BP的密度恆定為0.25g/m3;角毛藻的密度恆定為5萬cell/mL。從這期開始每天添加過濾和處理後的清潔海水10%。
5)待幼體發育到糠蝦1期時,每天投餌6次,兩次為豐年蟲,其餘4次為BP。豐年蟲每次投餵數量和對蝦幼體的數量比例約為1∶1,如果觀察到豐年蟲沒有吃完,則不能再加入豐年蟲。保證BP的密度恆定為0.25g/m3,以及角毛藻的密度恆定為3萬cell/mL。
6)從糠蝦到仔蝦階段逐漸調整幼體數量和豐年蟲每次用量比例到1∶10。每天投餵豐年蟲兩次,另外投餵4次BP,使BP的密度恆定為0.25g/m3。在此階段還需要加入小球藻,使其密度恆定為10萬cell/mL,以調整和改善水質。
7)待仔蝦發育到第十天(P10),在經過仔蝦質量控制合格後即可進行出苗銷售。仔蝦質量控制的方法為鹽度耐受性測試將適量蝦苗快速浸入淡水中15分鐘,再放回苗池水15分鐘,如果蝦苗的成活率能夠達到90%以上時則進行出苗出售。
實施例21)將優質健康的凡納濱對蝦無節幼體按照每立方水體放20萬隻幼體的密度放入大小為1立方米的圓形水族箱中。水族箱中所用海水預先經過砂濾、臭氧和紫外線消毒處理,然後再依次經過孔徑10、1.0、0.5μm的濾膜過濾。
2)待幼體發育到第6期幼體時加入骨條藻及酵母,使骨條藻的密度恆定為1萬cell/mL,酵母的密度恆定為0.25g/m3。
3)待對蝦幼體發育到蚤狀幼體第一階段(Z1)時,則將骨條藻補充到4.5萬cell/mL的密度,加入藻類12小時後再按0.25g/m3的比例添加入酵母。每6個小時用顯微鏡觀察一次,計算藻類的數量,使藻類保持在4.5萬cell/mL的密度,同時,使酵母的密度仍然恆定為0.25g/m3。
4)待對蝦幼體發育到蚤狀幼體第二階段(Z2階段)時,使用蝦片與骨條藻共同進行投喂,每4個小時觀察投餌一次。使蝦片的密度恆定為1g/m3,蝦片投餵前先經過150目篩網過濾搓洗,再使用攪拌器和淡水攪拌均勻後使用。骨條藻的密度保持在4.5萬cell/mL。從這期開始每天添加過濾和處理後的清潔海水20%。
5)待幼體發育到在糠蝦1期時,每天投餌6次,兩次為豐年蟲,其餘4次為蝦片。豐年蟲每次投餵數量和對蝦幼體的數量比例約為1∶1,如果觀察到豐年蟲沒有吃完,則不能再加入豐年蟲。保證蝦片的密度恆定為1g/m3,角毛藻的密度恆定為3萬cell/mL。
6)從糠蝦到仔蝦階段逐漸調整幼體數量和豐年蟲每次用量比例到1∶10。每天投餵豐年蟲兩次,另外投餵4次蝦片(蝦片的投料量及處理方法同蚤狀幼體2期)。在此階段還加入小球藻,使其密度恆定為10萬cell/mL,以調整和改善水質。
7)待仔蝦發育到第十天(P10),在經過仔蝦質量控制合格後即可進行出苗銷售。仔蝦質量控制的方法為飢餓耐受性測試將適量蝦苗放於平的水瓢,不充氣,飢餓1天後,若蝦苗的成活率在90%以上時則可以出苗銷售。
實施例31)將優質健康的凡納濱對蝦無節幼體按照每立方水體放18萬隻幼體的密度放入大小為1立方米的圓形水族箱中。水族箱中所用海水預先經過砂濾、臭氧和紫外線消毒處理,然後再依次經過孔徑10、1.0、0.5μm的濾膜過濾。
2)待對蝦幼體發育到第6期幼體時加入骨毛藻及酵母,使骨條藻的密度恆定為1萬cell/mL,酵母的密度恆定為0.25g/m3。
3)待對蝦幼體發育到蚤狀幼體第一階段(Z1)時,則將骨條藻補充到5萬cell/mL的密度,加入藻類12小時後再按0.25g/m3的比例添加入酵母。每5個小時用顯微鏡觀察一次,計算藻類的數量,使藻類保持在5萬cell/mL的密度,同時,使酵母的密度仍然恆定為0.25g/m3。
4)待對蝦幼體發育到蚤狀幼體第二階段(Z2階段)時,使用BP(育苗用微囊餌料)與骨條藻共同進行投喂,每3.5個小時觀察投餌一次。使BP的密度恆定為0.5g/m3;骨條藻的密度恆定為5萬cell/mL。從這期開始每天添加過濾和處理後的清潔海水15%。
5)在糠蝦1期開始投豐年蟲作為餌料。每天投餌6次,兩次為豐年蟲,其餘4次為BP。豐年蟲每次投餵數量和對蝦幼體的數量比例約為1∶1,如果觀察到豐年蟲沒有吃完,則不能再加入豐年蟲。保證BP的密度恆定為0.25g/m3,以及角毛藻的密度恆定為3萬cell/mL。
6)從糠蝦到仔蝦階段逐漸調整幼體數量和豐年蟲每次用量比例到1∶10。每天投餵豐年蟲兩次,另外投餵4次BP,使BP的密度恆定為0.25g/m3。在此階段還需加入小球藻,使其密度恆定為10萬cell/mL,以調整和改善水質。
7)待仔蝦發育到第十天(P10),在經過仔蝦質量控制合格後即可進行出苗銷售。仔蝦質量控制的方法為飢餓耐受性測試將適量蝦苗放於平的水瓢,不充氣,飢餓1天後,若蝦苗的成活率在90%以上時則可以出苗銷售。
權利要求
1.一種凡納濱對蝦小水體清水式育苗方法,其特徵在於育苗過程如下1)將優質健康的無節幼體按照15-20萬隻/m3的密度放入體積為1m3的養殖容器中,養殖用的海水須經過濾及消毒處理;2)待幼體發育到第6期幼體時,加入角毛藻及酵母,使角毛藻的密度恆定為1萬cell/mL,酵母的密度恆定為0.25g/m3;3)待對蝦幼體發育到蚤狀幼體第一階段時,繼續補充角毛藻,使角毛藻的密度恆定為5-7萬cell/mL,12小時後每立方米水中添加入0.25g酵母,使酵母的密度恆定為0.25g/m3;4)待對蝦幼體發育到蚤狀幼體第二階段後,使用蝦片與藻類共同進行投喂,每3-4個小時觀察投餌一次,使蝦片的密度恆定為1-5g/m3,角毛藻的密度恆定為5-7萬cell/mL,並每天添加過濾和消毒後的清潔海水10%-20%;5)待對蝦幼體發育到糠蝦1期時,每天投餵豐年蟲2次,蝦片4次,豐年蟲的每次投餵數量為對蝦幼體的數量,蝦片的密度恆定為為1-5g/m3,同時保證水體中角毛藻的密度為3~5萬cell/mL;6)從糠蝦到仔蝦階段逐漸調整幼體數量和豐年蟲用量比例到1∶10,每天投餵兩次;並投餵4次蝦片,使蝦片的密度恆定為1-5g/m3;並加入小球藻,使其密度恆定為10萬cell/mL;7)待仔蝦發育到第十天,經過仔蝦質量控制合格後即可進行出苗。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育苗方法,其特徵在於過程中所用的海水必須先經過砂濾、臭氧和紫外線消毒處理,然後再依次經過孔徑10、1.0、0.5μm的濾膜過濾。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育苗方法,其特徵在於在第6期幼體階段及糠蝦1期,可以用骨條藻代替角毛藻。
4.根據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育苗方法,其特徵在於在蚤狀幼體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可以用骨條藻代替角毛藻,骨條藻的密度須恆定為4-5萬cell/mL。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育苗方法,其特徵在於每4-6個小時用顯微鏡觀察一次水體,計算藻類的數量,使藻類的密度保持恆定。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育苗方法,其特徵在於在蝦片投餵前必須要先經過150目篩網過濾搓洗,再使用攪拌器和適量淡水攪拌均勻後使用。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育苗方法,其特徵在於在蚤狀幼體第二階段、糠蝦1期以及糠蝦到仔蝦階段,可以用微囊鉺料代替蝦片,微囊鉺料的密度須恆定為0.25-0.5g/m3。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育苗方法,其特徵在於仔蝦質量控制的方法為鹽度耐受性測試將適量蝦苗快速浸入淡水中15分鐘,再放回苗池水15分鐘,存活率在90%以上即為合格。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育苗方法,其特徵在於仔蝦質量控制的方法為飢餓耐受性測試將適量蝦苗放於平的水瓢,不充氣,飢餓1天,存活率在90%以上即為合格。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水產養殖業的凡納濱對蝦小水體清水式育苗方法,該方法包括水質處理控制、餌料投餵控制、蝦苗質量控制三個關鍵控制過程。水質處理過程通過將水經砂濾、臭氧和紫外線消毒後,還必須依次經過孔徑10、1.0、0.5μm的濾膜過濾,在育苗後期階段還必須投放10萬cell/ml的小球藻以控制水質;餌料投餵控制則主要採用骨條藻、角毛藻和豐年蟲為餌料,在蚤狀幼體第二階段之後才適當投餵人工合成餌料;蝦苗質量控制過程則將蝦苗經過鹽度耐受測試或飢餓耐受測試合格之後才能進行出苗。該方法科學合理、易於實施,實用性好,利用該方法可以實現工廠化生產,且所培育的蝦苗質量好,成活率高,可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文檔編號A01K61/02GK1926968SQ20061012242
公開日2007年3月14日 申請日期2006年9月26日 優先權日2006年9月26日
發明者劉興旺, 梁海鷗, 王華朗, 馮敏毅, 趙麗梅, 程成榮, 黃智成, 李治國, 韓垂旺 申請人:廣東恆興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