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機前罩殼的製作方法
2023-05-20 15:15:16
發動機前罩殼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於發動機配件【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發動機前罩殼。它解決了現有設計不合理和生產效率較低等技術問題。本發動機前罩殼包括通過固定結構定位的殼體,該固定結構包括設置在殼體上的若干一端分別與殼體端面平齊的定位耳,在每個定位耳上分別開有定位孔,在每個定位孔內分別安裝有防磨套,所述的殼體和定位耳均由塑料製成且連為一體式結構。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不易生鏽,不僅重量輕,而且成本很低,保證生產效率的同時,還可同樣能滿足使用要求,無形中降低了發動機的整機重量,符合當前社會技術的發展趨勢。
【專利說明】發動機前罩殼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於發動機配件【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發動機前罩殼。
【背景技術】
[0002]隨著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汽車發動機連接支架是連接發動機與車身的重要零件,在汽車的各種行駛工況下,發動機連接支架的作用是將發動機上的一切力和力矩傳遞到車身上,而對汽車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人們不僅關注汽車的質量,同時也對汽車的油耗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減輕汽車發動機的重量和降低生產成本,為此,人們進行了長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
[0003]例如,目前現有的發動機前罩殼一般是通過鋼板壓製成型,然後通過焊接或者用焊接方式固定幾個安裝腳,該結構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使用要求,但是,該結構至少具有以下缺陷:發動機前罩殼重量較重,無形中增加了整機的重量,另外,鋼板壓製成型其生產效率低,而且材料浪費嚴重,存在很多是邊角料,其次,後續需要對發動機前罩殼進行表面處理(防止生鏽等等),生產周期較長,而且生產中存在安全隱患,無法滿足生產要求。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重量輕、成本低和同樣能滿足使用要求的發動機前罩殼。
[0005]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了下列技術方案:本發動機前罩殼包括通過固定結構定位的殼體,該固定結構包括設置在殼體上的若干一端分別與殼體端面平齊的定位耳,在每個定位耳上分別開有定位孔,在每個定位孔內分別安裝有防磨套,所述的殼體和定位耳均由塑料製成且連為一體式結構。顯然,本實用新型設計更合理,結構更簡單,不易生鏽,不僅重量輕,而且成本很低,保證生產效率的同時,還可同樣能滿足使用要求,無形中降低了發動機的整機重量,符合當前社會技術的發展趨勢。
[0006]在上述的發動機前罩殼中,所述的殼體外側和定位耳之間設有加強結構。該結構可保證結構強度,延長使用壽命。
[0007]在上述的發動機前罩殼中,所述的加強結構包括至少一個分別與所述的殼體和定位耳相連的加強筋,所述的加強筋、殼體和定位耳連為一體式。
[0008]在上述的發動機前罩殼中,所述的殼體包括基板,在基板的側邊具有向其正面延伸的連接部、以及分別向其背面垂直延伸的第一側板、第二側板和第三側板,所述的第一側板和第三側板分別設置在第二側板兩端,所述的連接部連接在第一側板和第三側板之間,所述的第三側板高度低於第二側板的高度,所述的第二側板高度低於第一側板的高度。
[0009]在上述的發動機前罩殼中,所述的第一側板遠離基板的一端具有向外延伸且與基板平行的第一裙邊,在第二側板遠離基板的一端具有向外延伸且與基板平行的第二裙邊,在第三側板遠離基板的一端具有向外延伸且與基板平行的第三裙邊。[0010]在上述的發動機前罩殼中,所述的第一裙邊上開有定位臺階,在第二裙邊一端設有密封槽。
[0011]在上述的發動機前罩殼中,所述的連接部呈L形。該結構可便於安裝和拆除,保證作業效率。
[0012]在上述的發動機前罩殼中,所述的基板上設有至少一個密封塞孔,在基板的背面具有位於密封塞孔孔口處的環形臺階。
[0013]在上述的發動機前罩殼中,所述的防磨套由金屬材料製成。該結構可保證連接處的結構強度。
[0014]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於:設計更合理,結構更簡單,不易生鏽,不僅重量輕,而且成本很低,保證生產效率的同時,還可同樣能滿足使用要求,無形中降低了發動機的整機重量,符合當前社會技術的發展趨勢。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2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0017]圖中,殼體1、基板11、密封塞孔11a、環形臺階lib、連接部12、第一側板13、第二側板14、第三側板15、第一裙邊16、第二裙邊17、密封槽17a、第三裙邊18、定位臺階18a、定位耳2、定位孔21、防磨套3、加強筋4。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19]如圖1-2所示,本發動機前罩殼包括通過固定結構定位的殼體1,優化方案,這裡的固定結構包括設置在殼體I上的若干一端分別與殼體I端面平齊的定位耳2,在每個定位耳2上分別開有定位孔21,在每個定位孔21內分別安裝有防磨套3,該防磨套3由金屬材料製成,另外,本實施例的殼體I和定位耳2均由塑料製成且連為一體式結構。顯然,本實施例設計更合理,結構更簡單,不易生鏽,不僅重量輕,而且成本很低,保證生產效率的同時,還可同樣能滿足使用要求,無形中降低了發動機的整機重量,符合當前社會技術的發展趨勢。
[0020]具體的,為了提高結構強度,在本實施例的殼體I外側和定位耳2之間設有加強結構。進一步的,該加強結構包括至少一個分別與所述的殼體I和定位耳2相連的加強筋4,所述的加強筋4、殼體I和定位耳2連為一體式。
[0021]另外,本實施例的殼體I包括基板11,在基板11的側邊具有向其正面延伸的連接部12、以及分別向其背面垂直延伸的第一側板13、第二側板14和第三側板15,這裡的連接部12呈L形,所述的第一側板13和第三側板15分別設置在第二側板14兩端,所述的連接部12連接在第一側板13和第三側板15之間,所述的第三側板15高度低於第二側板14的高度,所述的第二側板14高度低於第一側板13的高度。
[0022]在第一側板13遠離基板11的一端具有向外延伸且與基板11平行的第一裙邊16,在第二側板14遠離基板11的一端具有向外延伸且與基板11平行的第二裙邊17,在第三側板15遠離基板11的一端具有向外延伸且與基板11平行的第三裙邊18 ;為了方便安裝和定位,在第二裙邊17 —端設有密封槽17a,在第三裙邊18上開有定位臺階18a。
[0023]其次,在基板11上設有至少一個密封塞孔Ila,在基板11的背面具有位於密封塞孔Ila孔口處的環形臺階lib。
[0024]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採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並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範圍。
[0025]儘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殼體1、基板11、密封塞孔11a、環形臺階lib、連接部12、第一側板13、第二側板14、第三側板15、第一裙邊16、第二裙邊17、密封槽17a、第三裙邊18、定位臺階18a、定位耳2、定位孔21、防磨套3、加強筋4等術語,但並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本質,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實用新型精神相違背的。
【權利要求】
1.一種發動機前罩殼,包括通過固定結構定位的殼體(1),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固定結構包括設置在殼體(I)上的若干一端分別與殼體(I)端面平齊的定位耳(2 ),在每個定位耳(2)上分別開有定位孔(21),在每個定位孔(21)內分別安裝有防磨套(3),所述的殼體(I)和定位耳(2)均由塑料製成且連為一體式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前罩殼,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殼體(I)外側和定位耳(2)之間設有加強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發動機前罩殼,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加強結構包括至少一個分別與所述的殼體(I)和定位耳(2)相連的加強筋(4),所述的加強筋(4)、殼體(I)和定位耳(2)連為一體式。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發動機前罩殼,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殼體(I)包括基板(11),在基板(11)的側邊具有向其正面延伸的連接部(12)、以及分別向其背面垂直延伸的第一側板(13)、第二側板(14)和第三側板(15),所述的第一側板(13)和第三側板(15)分別設置在第二側板(14)兩端,所述的連接部(12)連接在第一側板(13)和第三側板(15)之間,所述的第三側板(15)高度低於第二側板(14)的高度,所述的第二側板(14)高度低於第一側板(13)的高度。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發動機前罩殼,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一側板(13)遠離基板(11)的一端具有向外延伸且與基板(11)平行的第一裙邊(16),在第二側板(14)遠離基板(11)的一端具有向外延伸且與基板(11)平行的第二裙邊(17),在第三側板(15)遠離基板(11)的一端具有向外延伸且與基板(11)平行的第三裙邊(18 )。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發動機前罩殼,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二裙邊(17)—端設有密封槽(17a),在第三裙邊(18)上開有定位臺階(18a)。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發動機前罩殼,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連接部(12)呈L形。
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發動機前罩殼,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基板(11)上設有至少一個密封塞孔(11a),在基板(11)的背面具有位於密封塞孔(Ila)孔口處的環形臺階(lib)。
9.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發動機前罩殼,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防磨套(3)由金屬材料製成。
【文檔編號】F02F7/00GK203452927SQ201320562258
【公開日】2014年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11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11日
【發明者】賈少川 申請人:寧波新元騰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