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熱力除氧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21 02:38:41 1
專利名稱:低位熱力除氧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涉及熱能動力工程中,中小型工業與採暖鍋爐房所用的除氧器。
鍋爐是一種受壓容器,一旦發生爆炸事故,將會造成嚴重的人身傷亡和巨大的財產損失;為使鍋爐安全可靠運行,延長鍋爐使用壽命,國家特制定了GB1576-85「低壓鍋爐水質標準」,規定對於額定蒸發量大於2噸/時的鍋爐,除必須進行軟化外,還應進行除氧,以脫去溶介於鍋爐給水中的氧氣,防止鍋爐及熱力系統中的氧氣腐蝕,確保鍋爐安全可靠經濟運行。
常見的除氧方式中,以大氣式熱力除氧使用最為廣泛;這種除氧方式需把被除氧的水加熱到104℃才能脫去溶介於水中的氧氣等有害氣體,而把104℃除氧水經過離心式鍋爐給水泵(6)打入鍋爐(7)並要保證在泵(6)的入口處不會發生汽化,則除氧器(見附
圖1、序號1、2)必須置於比泵高出3米以上的地方,這就是一般所說的高位除氧器或稱除氧器高位布置(見圖3所示)。對於電站鍋爐或20噸/時以上的大中型鍋爐房來講,這種高位布置並不困難,而對於中小型鍋爐房,尤其是量大面廣的採暖與生活鍋爐房由於鍋爐房本身一般多是單層布置,因而要求除氧器也能相應的低位布置。(見附圖4所示)。
據本人所知,近年來由上海工業鍋爐研究所與南通鍋爐廠共同開發的低位熱力除氧器以及其它幾個低位除氧器的生產廠家,均是在除氧水箱內大面積的布置換熱器(見附
圖1),把104℃的水冷卻下來,而實際上為滿足水泵(6)入口處不被汽化的需要,則只需在除氧水箱出口(8)處設置換熱裝置予以局部冷卻就可達到(如附圖2所示)。
本說明書附
圖1就是近年來國內為數不多的幾個廠所生產的低位熱力除氧器示意圖,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在除氧水箱內大面積的布置換熱器一一布滿正個水箱底部;附圖2則是本實用新型所採用的低位熱力除氧器,它只是在除氧水需要冷卻的局部地方,即除氧水出口處(8),設置換熱裝置予以小範圍冷卻,這樣不但能節約冷量與熱量,還能減少換熱面積,節約鋼材;說明書附圖3是目前國內通常所採用的高位布置熱力除氧器的示意圖,為了滿足104℃除氧水在泵入口處不被汽化,要把除氧器布置在離地面(泵入口處)8米以上的地方,而說明書附圖4(本實用新型)則只需把除氧器布置在離泵入口2米以上的平臺上就可滿足要求。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這樣一種新型的低位熱力除氧器,它既可降低安裝高度,又可節約鋼材,降低能耗。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首先它所用的換熱裝置(3)是由若干層圓形盤管(4),頂部與底部四周的導流擋板(5)組成,其工作原理是存放在除氧水箱(2)內已脫除氧氣的104℃除氧水,在導流擋板(5)的導流下,經多層盤形管(4)換熱後,把溫度降到鍋爐給水泵(6)入口處所要求的不汽化溫度,之後經除氧水出口(8),由泵(6)打入鍋爐(7)使用,所需的冷卻水由冷卻水入口(9)進入換熱器盤管(4)進行換熱,經過換熱後的冷卻水從冷卻水出口(10)排出。
其次,該換熱裝置(3)放置在除氧水箱(2)內的除氧水出口處(8),這樣就改變了通常大水量的熱水器(如容積式加熱器,水箱內的蛇形管及迄今為止個人所知的現有低位除氧器等)的傳熱方式,即容器內流體由靜止傳熱改為運動傳熱,進而強化了傳熱,提高了傳熱係數,減少了換熱面積,節約了鋼材。
為了進一步強化傳熱,在裝置的頂部與底部四周設置導流擋板(5),以進一步增強傳熱效果。
本實用新型因為只需在原高位熱力除氧器水箱內增設本換熱裝置,並在水箱底部增加兩個供冷卻水進出用的管口即可,因而它結構簡單、易於實施;它不牽涉原有除氧器的結構變化,凡生產高位熱力除氧器的製造廠家,都可在原有除氧器(高位)的基礎上把部分接管稍作調正後,注入本實用新型即可變為新型的低位熱力除氧器。
本實用新型已在北京一工程中採用。
利用本實用新型所製作的除氧器,換熱面積小,節省鋼材,冷量與熱量消耗少,運行費用低,可降低安裝高度,能布置在不低於2米的平臺上,因而有利於降低工程造價及施工安裝工程量,節約基建投資。
權利要求1.一種熱能動力工程中所用的鍋爐除氧器,這種除氧器是在除氧水箱(2)內放置一種換熱裝置(3),其特徵是設置在除氧水箱(2)出水口(8)處的換熱裝置(3)為若干層換熱管(4),其頂部與底部四周設有導流擋板(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熱裝置,其特徵是換熱裝置(3)置於除氧水箱(2)內除氧水出口(8)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涉及熱能動力工程中,中小型鍋爐房所用的除氧器。目前國內生產低位熱力除氧器廠家,所用冷卻技術均為在除氧器水箱內採用大面積換熱器——布滿整個水箱底部,而本實用新型則只在水箱內除氧水出口處裝設一特製的換熱裝置,預以局部冷卻,這種換熱裝置是由若干層盤形管及頂部與底部導流擋板組成,除氧水在擋板的導流下,把原來的靜止傳熱改變為運動傳熱、達到降低能耗、節約鋼材、降低工程造價的目的。
文檔編號F22D1/00GK2077951SQ9020332
公開日1991年5月29日 申請日期1990年3月24日 優先權日1990年3月24日
發明者張宗譽, 張家瑛, 權進民, 張藝強 申請人:張宗譽, 張家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