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關於端午節的作文300字
2024-02-16 21:44:15 1
第一篇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當我聽到這首兒歌,就想起了小時候過端午節時熱鬧的場面。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投汩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賽龍舟不為了撈救屈原。把粽子投進江裡,是為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經過很長時間的演變,往江裡投粽子漸漸變成了農曆五月初五這天吃粽子。
端午又稱重五,所以許多習俗和「五」這個數字聯繫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紅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節時,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喝雄黃酒。
啊,我真喜歡端午節啊!
第二篇
又到了端午節。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想起端午節的粽子。
端午節前幾天,媽媽就從市場上買來包粽子的粽葉、糯米、綠豆等,到端午節那天,就把它們拿出來,用水浸溼,洗乾淨,然後開始包粽子。她拿起一些粽葉,疊成開列一排,隨後一層糯米、一層綠豆、一粒豬肉,最後加上一層糯米把綠豆和豬肉包在中間,再把疊好的粽葉,壓緊,按平,摺疊,最後用線捆住,就這樣一個粽子在她們的手上包好了。
粽子包完後,她就把粽子放進鍋裡,加上合適的水,讓它蒸煮。大約煮到兩個小時吧,廚房裡飄散出一股粽子的清香,深深地聞一口,沁透心脾。這時,饞嘴的我就迫不及待地讓媽媽從鍋裡抓起一條粽子,不管它炙熱燙手,就解開線團,送進嘴裡,用牙齒咬一口,滾燙的粽子,有時弄得我牙齒根,舌頭嘴上頓時起滿了大大小小的泡泡,儘管這樣我還是不肯吐出來,味道好極啦。
聽大人們說,端午節這天有一個古老的故事。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詩人屈原因仗義直言遭革職放逐。眼見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是有心報國而無力回天,憤然之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傳說屈原死後,百姓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的還拿出食物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因此,在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等的風俗,以此來紀念屈原。時過境遷,人事物非,可端午節一直流傳至今,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和文化。
第三篇
今天是端午節,我吃過早飯就要出去玩。我拿出羽毛球和球拍,準備和爸爸去打一場羽毛球。我們來到了大院的健身場上,一場羽毛球賽就開始了。
先是由爸爸發球,爸爸發的球特別高,這不是有意的在刁難我嗎?我一蹦便把球回了過去,而爸爸出乎意料,所以他沒能把球接著。本想打我弱點的爸爸反讓我領先了一分,接著我發球,我就發到爸爸的反手位,結果爸爸又輸給了我。這樣你來我往的,比分緊緊咬著,我和爸爸不分勝負。時間過得飛快,轉眼間就到了中午的時間,我們只好鳴鑼收兵。
我們剛一到家,飯桌上已經擺上了一盤粽子。我剝開竹葉,輕輕的咬了一口,「哇!好好吃呀!」我讚嘆道。裡面白色的糯米特別誘人,再加上裡面的豆沙真是好吃極了!我聽爸爸說,端午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都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媽媽對我說:「屈原真是太偉大了!他的愛國精神鼓舞著世世代代的人們,吃粽子、划龍舟的習俗也延續到了今天。」我點了點頭。
這個端午節過得真有意義啊!
第四篇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當這個時候,各家各戶都包好了粽子,準備那一天吃得飽飽的。還有一首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怎麼樣,這首兒歌好聽吧。
端午又稱「重五」,所以很多習俗都和「五」這個數字有關聯。而且要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子、手腕或者足踝,稱為長命縷。
端午節的來歷/習俗都很多,說也說不完。其中有一個來歷是這樣的,古代有個詩人叫屈原,他受到壞人的誣陷,為了證明自己是清白的,他投汨羅江而死,主張愛國主義。後來的人們賽龍舟是為了撈救他,投粽子是為了讓魚蝦吃飽,不去吃屈原的遺體。
我們柳州過端午節的方式是:一大早,大家先去買艾葉和菖蒲掛在門口,再貼上紅紙。我奶奶還會包粽子,粽子的材料是豆子、板慄、豬肉。吃起來可香了!
說了這麼多,相信大家都了解端午節了吧。
第五篇
今天是端午節,一大早,媽媽就把我吵醒了,我心不甘情不願的慢騰騰的起床,等我收拾完媽媽就拿出一個香包,給我戴上,是一個綠色的粽子形的大香包。
我來講一下端午節的來歷。就是農曆的五月初五,是屈原跳江的那一天,因為屈原本是楚懷王的大臣,但是他給楚懷王說的好話楚懷王卻不聽,結果屈原就覺著自己沒有用,最後就跳江了,那個江名叫汨羅江。就這樣人們有一種習俗就是賽龍舟,因為村民認為屈原愛國就划龍舟去追屈原,但是追不上了。還要吃綠豆糕,吃粽子,喝雄黃酒,給門上插艾葉這樣的習俗,還要帶五彩線,香包這樣的習俗。
今天早上,我和爸爸去買艾葉,沒有買上,太晚了,我們買了油糕。我們就到爺爺奶奶家去了,果真吃的粽子、綠豆糕、油糕、沒有雄黃酒所以沒有喝,還戴了彩線,特別開心。哈哈!
第六篇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都應該很清楚吧。
端午又稱重五,許多習俗都與「五」這個數字聯繫在一起。有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綢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向江河,是為了讓魚跤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辬包的粽子,喝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帶五顏六色的香囊。
端午節流行於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每逢端午節,人們把房子打掃乾淨,在廚房裡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孳生。
我喜歡這樣的端午節,朋友們,你們喜歡嗎?
第七篇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所以爸爸媽媽帶我來到了汨羅江邊。
這裡的人真多呀!人民吃著粽子,喝著飲料,一個年長的老人給孩子們講屈原的故事。
就在這時,一個身穿工作服的哥哥喊道:「包粽子比賽!免費參加!第一有獎!」人們蜂擁而至,但只挑選10名選手比賽。
「預備——開始!」一聲令下,選手們開始「瘋狂」地包起粽子,主持人說「1號包了11個了!4號緊隨其後!3號在4號的後面!3號超過1號了!4號穩穩噹噹地排在第二。時間到!4號在最後一刻超過3號!我宣布,4號第一!4號將獲得美的電飯煲一臺……」
接著就是賽龍舟,剛剛包的粽子全被平均分到四艘龍舟上,一會兒龍舟上的人要把粽子平均地扔到江裡去。
龍舟比賽開始了。船上的一邊划船,一年擂鼓,一邊扔粽子。人們都開心極了,手舞足蹈。我在旁邊大聲喊著:「加油!加油!加油!」
這是我過得最快樂的一個端午節。
第八篇
在家鄉,人們通常把端午節稱為「五月節」。每到端午節那天,家鄉最熱鬧的就是北大橋了,從端午節頭一天晚上開始到端午節當天晚上十點多都是人。端午節那天,我們大家都會早早的起床,然後就去北大橋玩,從早上三點多出門到下午五點多才回家。
端午節,給我的印象除了吃就是玩。吃粽子是一定的,端午節那幾天,在大街上都是推著車買粽子的。插艾草,老人們都會去採或者是買一把艾草,用艾草穿上葫蘆掛在門上,至於為什麼,我也不知道。吃雞蛋,也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一項。我們這兒看不到賽龍舟的,也是端午節的一大遺憾。端午節,我最喜歡買五彩繩系在手脖上,好幾個月都不會拿下來。
不同地方端午節的習俗也就不一樣。端午節是一個神聖的節日,也是一個偉大的節日。所有地方的端午節的目的都是為了紀念屈原。
每年最期待的節日除了春節就是端午節了。我喜歡端午節,更喜歡家鄉的端午節。
第九篇
一提起端午節,人們就會想起吃粽子,划龍舟。可是,同學們你們知到「端午」是什麼意思,端午節的風俗又是怎麼來的嗎?
「端午」。「端」是「初」「始」的意思,所以陰曆五月初五稱為「端午」。到了唐代,因為唐朝皇帝唐玄宇的生日是八月五日,為了避用「五」字,就用回音「午」替換了「五」字,從此,「端五」便改稱「端午」了。
為什麼五月初五這一天會成為「端午」呢?民間流傳著很多種說法。其中最流行的說法,就是為了紀念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楚國的大官,楚國不採納他的治國主張,反而將他免職流放,他在流放途中看到楚國衰亡,人民遭受苦難,自己又無力挽救老百姓,他心中悲憤難忍,便於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投入汩羅江自盡。楚國百姓知道後,竟相划船前去相救,但已來不及了,百姓們擔心江中的魚,鱉,咬食屈原的遺體,便用竹殼裹米投入江中餵魚。從此,划龍舟,包粽子就是我們中國的風俗了。
我很喜歡端午節,我每年都盼望端午節的到來。
第十篇
說起六一趣事,怎麼能少了在端午節這天發生的有意思的事呢?
端午這天,我們姊妹幾個都去外婆家過節。中午吃粽子的時候,6歲的小表妹一定要跟我比誰吃的多,贏的人可以讓輸的人做一件事。想我比她大好多,當然勝利在握,就隨口答應下來。心想:這還不是小菜一碟。
比賽開始,本來想讓著她,並不拿出「實力」,笑眯眯的一點一點吃,哪知道小表妹好厲害,戰鬥力超強,吃了三個粽子還要吃……果然人不可貌相,我實在是吃不下了,認輸了……哎,大意失荊州呀。
小表妹作為贏家,讓我做的事情會是什麼呢?大家一定都猜不到!原來她想讓我帶她去參觀我的學校和教室,哈哈,原來小表妹9月要上小學了,她對學校很嚮往呢~我當然義不容辭的答應帶她去學校參觀。還真看不出來小表妹花了這麼多心思,是想去我們學校呀。她告訴我說,她特別想上學,以後還要當班長、中隊長、大隊長呢。
我也要好好學習,不能讓表妹小瞧了!
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