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可配重逆流色譜儀分離柱的製作方法
2023-04-28 23:49:5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高速逆流色譜分離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新型可配重逆流色譜儀分離柱。
背景技術:
常規高速逆流色譜儀分離柱的管路支撐體一般分為鋁合金材質和尼龍材質。鋁合金材質支撐體通常為法蘭和內套,法蘭通過螺絲固定於分離柱中軸,內套擠壓在兩個法蘭中間,內套與法蘭直接沒有固定,內套容易鬆動。尼龍材質支撐體通常為法蘭和內套一體的結構或者內套通過膠粘於法蘭上,法蘭通過螺絲固定於分離柱中軸,受制於尼龍材料的限制,分離柱運轉過程中支撐體非常容易斷裂。同時,常規的逆流色譜分離柱的齒輪通常固定於法蘭上,上述兩種材質的法蘭厚度不夠,容易造成齒輪的鬆動,從而引出儀器的不穩定。在分離柱自身旋轉重心方面,受制於不同部位重量不同,造成在高速旋轉過程中,分離柱重心不平衡造成的儀器負載增大,儀器的使用壽命縮短。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新型可配重逆流色譜儀分離柱,可減小分離柱重心不平衡造成的儀器負載增大,延長儀器的使用壽命。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下述技術方案:
一種新型可配重逆流色譜儀分離柱,包括外殼、內套、分離柱中軸、內圈法蘭、法蘭端板、配重塊和分離柱管路,所述的外殼的一端設有法蘭壓蓋,所述的外殼的另一端設有法蘭端板,所述的外殼的內部設有內套,所述的內套的兩端設有內圈法蘭,所述的內套兩端的內圈法蘭分別與法蘭壓蓋、法蘭端板之間設置有配重塊;所述的分離柱中軸穿過內套,所述的分離柱中軸的兩端設有進出料內壓頭、兩通、進料管外壓頭;所述的分離柱中軸的一側設有齒輪安裝位。
所述的內套外側設有分離柱管路,所述的分離柱管路繞在內套上且兩端穿出內圈法蘭垂直進入分離柱中軸內。
所述的兩通設於分離柱中軸的埠處,所述的兩通的一端與送料管連接,所述的送料管與兩通之間設有進出料外壓頭,所述的進料管外壓頭內部設有矽膠密封套;所述的兩通的另一端與分離柱管路連接,所述的兩通與分離柱管路之間設有進料管內壓頭。
所述的送料管的一端為送料管翻口,所述的送料管翻口插入到兩通內。
所述的內套與外殼同軸設置。
所述的內圈法蘭與內套通過螺絲連接,所述的螺絲沿內圈法蘭的周向均勻布置。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在分離柱中引入了配重塊,通過在分離柱動平衡中調整配重塊的重量,平衡分離柱重心,減小儀器高速旋轉過程中造成的負載增大,提高儀器的使用壽命;
2.將齒輪固定於分離柱中軸上,避免了內圈法蘭負載過大而造成的齒輪鬆動;
3.內套與內圈法蘭通過螺絲連接,避免了高速旋轉過程中內套鬆動,從而可避免分離柱管路與內套、內圈法蘭的摩擦,提高分離柱的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法蘭端板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法蘭壓蓋結構示意圖;
其中,1-外殼;2-內圈法蘭;3-內套;4-法蘭端板;5-齒輪安裝位;6-法蘭壓蓋;7-進出料內壓頭;8-兩通;9-送料管翻口;10-進出料外壓頭;11-矽膠密封套;12-配重塊;13-分離柱管路;14-螺絲。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圖4所示,一種新型可配重逆流色譜儀分離柱,包括外殼1、內套、分離柱中軸、內圈法蘭2、法蘭端板4、配重塊12和分離柱管路13,所述的外殼1的一端設有法蘭壓蓋6,所述的外殼1的另一端設有法蘭端板4,所述的外殼1的內部設有內套,所述的內套的兩端設有內圈法蘭2,所述的內套兩端的內圈法蘭2分別與法蘭壓蓋6、法蘭端板4之間設置有配重塊12;在分離柱中引入了配重塊12,通過在分離柱動平衡中調整配重塊12的重量,平衡分離柱重心,減小儀器高速旋轉過程中造成的負載增大,提高儀器的使用壽命。所述的分離柱中軸穿過內套,所述的分離柱中軸的兩端設有進出料內壓頭7、兩通8、進料管外壓頭10;所述的分離柱中軸的一側設有齒輪安裝位5,齒輪安裝位5上安裝齒輪,將齒輪固定於分離柱中軸上,避免了內圈法蘭2負載過大而造成的齒輪鬆動。
所述的內套外側設有分離柱管路13,所述的分離柱管路13繞在內套上且兩端穿出內圈法蘭2垂直進入分離柱中軸內。
所述的兩通8設於分離柱中軸的埠處,所述的兩通8的一端與送料管連接,所述的送料管與兩通8之間設有進出料外壓頭10,所述的進料管外壓頭10內部設有矽膠密封套11;所述的兩通8的另一端與分離柱管路13連接,所述的兩通8與分離柱管路13之間設有進料管內壓頭7。
所述的送料管的一端為送料管翻口9,所述的送料管翻口9插入到兩通8內。
所述的內套8與外殼1同軸設置。
所述的內圈法蘭2與內套通過螺絲14連接,所述的螺絲14沿內圈法蘭2的周向均勻布置;避免了高速旋轉過程中內套鬆動,從而可避免分離柱管路13與內套、內圈法蘭2的摩擦,提高分離柱的壽命。
上述雖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但並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範圍的限制,所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明白,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領域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勞動即可做出的各種修改或變形仍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