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咽潤喉含片及其生產方法
2023-05-25 11:09:21
清咽潤喉含片及其生產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清咽潤喉含片及其生產方法,它包括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韓信草10-12、橄欖14-16、蒲公英8-10、馬鞭草3-5、廣豆根5-7、羅漢果13-15、馬兜鈴6-8、木棉花10-12,其生產方法是將中藥經過回流煎煮提濃縮乾燥壓片生產而成。該清咽潤喉含片參考古今中醫學藥理研究成就,基於中醫學對咽喉疾病的認識及治療原則,能夠真正起到清熱解毒、活血通絡、止咳平喘,提高體質等功效,能有效治療咽喉病,且效果十分顯著、副作用較少。
【專利說明】 清咽潤喉含片及其生產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保健品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清咽潤喉含片及其生產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咽喉是進行飲食、呼吸、發聲音的器官。咽喉上連口鼻,下通肺胃,是連接口腔和肺胃的通路,又為經脈循行的要衝。
喉乃肺系所屬。喉為氣息出入之要道,又為發聲出音之器官。喉下連氣道以通肺氣,而肺主氣、主聲,以司呼吸,且肺有經脈通於喉嚨,故喉嚨的通氣和發音直接受制於肺氣、肺陰。若肺氣宣暢,肺陰充足,則呼吸通利,聲音洪亮;若肺氣耗損,則鼓動無力,可見聲音低微,懶語少言,肺陰不足,則虛火內灼。可見咽喉虛腫微痛,乾咳不利,聲音撕啞。因肺虛所致的發音障礙,即所謂「金破不鳴」。若因外邪犯肺,或邪熱壅肺,循經上蒸.常見咽喉紅腫疼痛、聲音重濁、撕啞,甚則失音。因肺實所致發音障礙,即所謂「金實不鳴」。
[0003]咽乃胃腑所系。《重樓玉鑰》說:「咽,嚥也,主通利水谷,為胃之所系,乃胃氣之通道也。」《醫林改錯》徑稱咽「即胃管之上口」。咽為胃之外候,與食管相連,貫連胃腑,足陽明胃經沿咽喉下行。胃屬足陽明經。絡於脾,脾屬足太陽經,絡於胃。脾升胃降,樞機靈活,則咽利食下,胃和納暢。若脾胃失和,升降失常,可見吞咽不利,噯氣嘔逆等;若脾胃有熱,攻衝上逆,則咽喉腫痛,甚則水漿難以下咽。故有「咽喉為脾胃之候」之說。
[0004]咽喉與肝、腎在生理上亦有聯繫。足厥陰肝經循咽喉,上達頏顙,通過經脈的聯繫,調和咽喉氣血。肝主疏洩,性喜條達,又為剛髒,易為七情所傷。若情志不遂,肝失疏洩,氣鬱化火,灼津為痰,肝氣挾痰互結於咽喉,則咽喉如有梅核所塞,時輕時重,即發為梅核氣(癔病球)。足少陰腎經從肺而上循喉嚨挾舌本。若腎陰不足,咽喉失於滋潤,加之虛火循經上灼,則咽喉掀紅幹痛,勞累後多發作。
[0005]咽喉為經脈循行之要衝。十二經脈中除手厥陰心包經和足太陽膀胱經而外,其餘經脈均或直接抵達咽喉,或於咽喉旁經過。至於督脈、任脈、衝脈等奇經,也分別循行於咽喉。藉助眾多經脈的作用,咽喉與全身的臟腑氣血發生聯繫,維持著咽喉正常的生理功能。《靈樞.經脈》、《靈樞.經別》等對咽喉與經脈的廣泛聯繫有詳盡記載。如足陽明胃經,「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咽喉,入缺盆」;足太陰脾經,「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手太陰經別,「上出缺盆,循喉嚨」;足少陰腎經,「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足厥陰肝經,「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手少陰經別,「上走喉嚨,出於面」;手陽明經別,「上循喉晚,出缺盆」;足少陰經別,「上挾咽,出頤頜中,散於面,連目系」。
[0006]咽喉為消化和呼吸的通道,喉是發聲器官,又是呼吸道的門戶。
[0007]上火是中醫的理論,用「火」來形容身體內的某些熱性症狀,中醫講氣欲、化火,會傷陰,陰虛則會出現有內熱的情況,因此一般所說的上火,也就是人體陰陽失衡後出現的內熱症。常見的上火症狀有心火和肝火兩種,而咽喉上火則是肺火旺盛,其表現有咽喉疼痛、咳嗽、痰黃等症狀。
[0008]喉疾病是指包括喉部的感染、異物、外傷、腫瘤等。喉位於呼吸道的上端,與外界環境直接接觸,所以可因環境致病因素的影響,發生各種疾病。喉與咽、氣管和食管毗鄰,這些部位的病變互相影響。喉返神經與氣管、大血管、胸膜和縱隔的解剖關係密切,它們的病變可能引起喉麻痺。
[0009]常見的咽喉疾病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喉炎。在喉疾病中最常見。
[0010]②喉異物。異物嵌頓於聲門可引起嚴重呼吸困難,應積極搶救。患者有吸入異物的歷史,呈嚴重的吸氣性呼吸困難和發聲障礙,應立即通過喉鏡取出異物;若無此條件應先行氣管切開解除窒息。
[0011]③喉麻痺。可由各種全身性和局部性原因引起,表現為呼吸困難或發聲異常。
[0012]④喉職業性損傷。由發聲不當或發聲過度所致,也可由其他原因引起,如刺激性氣體、煙霧、外傷等。主要表現為聲帶充血、腫脹、力弱或形成聲帶小結和息肉。
[0013]⑤聲帶小結。是位於聲帶邊緣前1/3與後2/3交界處的小結節,兩側對稱。其病理改變早期為組織水腫,晚期為纖維增生,治療首先是發聲休息;可全身應用皮質類固醇及局部進行透熱療法幫助水腫吸收。經保守療法治療無效的應在喉鏡下切除小結,以後進行發聲訓練,糾正不正確的發聲方法和習慣。
[0014]⑥聲帶息肉。喉部慢性炎症或長期發聲不當致黏膜極度水腫,可形成息肉。一般位於聲帶邊緣或兩側聲帶的會合處——前聯合。聲帶息肉妨礙聲帶的閉合,故多有撕啞;大的息肉阻塞聲門,可引起呼吸困難。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
[0015]⑦喉外傷。常因交通事故、喉插管、勿U頸自殺等引起。軟骨支架缺損或移位、肉芽和瘢痕組織增生等均可導致喉狹窄,引起呼吸困難。喉狹窄的治療方法是切除增生組織,並進行喉擴張。手術可通過喉鏡進行,也可由喉正中裂開進行。
[0016]⑧喉腫瘤。喉良性腫瘤以多發性乳頭狀瘤為常見,好發生於嬰兒和兒童,可能由病毒引起。腫瘤常先侵入聲帶和室帶,然後擴散至喉的其他部分,甚至侵入氣管引起嚴重呼吸困難。喉乳頭狀瘤的治療主要是手術切除,可配合冷凍或塗鴉膽子油,效果不定,容易復發。
[0017]咽喉病是一種多發疾病,且在深秋、初冬的發病率極高,主要有咽喉疼痛、紅腫、咳嗽、積痰、幹癢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膿點、潰瘍等」,對人們的生活造成極大的困擾,而且,目前,對咽喉病的臨床治療研究也比較多,有西藥、中藥、手術、中醫外治等多種治療方法,西藥見效比較快,但是由於西藥內大多含有抗生素,因此副作用比較多;普通的中藥治療副作用較少,但效果不明顯、見效慢。
【發明內容】
[0018]基於目前存在上述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清咽潤喉含片,能夠真正起到清熱解毒、活血通絡、止咳平喘,提高體質等功效,能有效治療咽喉病,且效果十分顯著、副作用較少。
[0019]本發明是採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清咽潤喉含片,它包括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韓信草10 - 12、橄欖14 - 16、蒲公英8 — 10、馬鞭草3 - 5、廣豆根5 - 7、羅漢果13 — 15、馬兜鈴6 — 8、木棉花10 — 12。
[0020]優選地,各中藥原料的重量份數為:韓信草10、橄欖14、蒲公英8、馬鞭草3、廣豆根
5、羅漢果13、馬兜鈴6、木棉花10。
[0021]優選地,各中藥原料的重量份數為:韓信草11、橄欖15、蒲公英9、馬鞭草4、廣豆根
6、羅漢果14、馬兜鈴7、木棉花11。
[0022]優選地,各中藥原料的重量份數為:韓信草12、橄欖16、蒲公英10、馬鞭草5、廣豆根7、羅漢果15、馬兜鈴8、木棉花12。
[0023]所述清咽潤喉含片的生產方法,包含了以下步驟:
步驟I)按重量份數稱取韓信草、橄欖、蒲公英、馬鞭草、廣豆根、羅漢果、馬兜鈴、木棉花分別粉碎,混合在一起;
步驟2)加8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lh,合併濾液,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1.04的濃縮液,加乙醇至醇濃度為60%,靜置4-10h,上清液減壓回收乙醇後,濃縮為稠膏,再加入適量薄荷和澱粉、甜蜜素充分混勻,得到粉末;
步驟3)將粉末用壓片機進行壓片,壓片後,將含片置於60°C環境中,乾燥至水分添加量< 5%為止,將乾燥好的含片放入塑料包裝袋中,進行真空包裝。
[0024]本發明選取的中藥原料中,各藥有效成份分析:
韓信草(學名-.Scutellaria indica』IX輸'Skullcap ),別稱大韓信草、耳挖草、挖耳草、大力草(廣州)、煙管草(江蘇無錫)、順草(貴陽)、順筋草、順經草、調羹草、疔瘡草、笑藥草、龍遊香草、偏向花(浙江)、合耳花、三合香(河南商城)、紅葉犁頭草、紅葉犁頭尖(湖南永興)、藍花茶匙癀、虎咬癀、鐵燈盞、油燈盞、向天盞、立浪草(臺灣)、昏病草、地蘇麻、金鎖匙、金茶匙、半枝蓮、心葉半枝蓮、大葉半枝蓮、鉤頭線、印度黃芩(臺灣)等,為唇形科黃芩屬植物,模式種採自於中國。韓信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披毛,高約10 — 37釐米。根莖短,有簇生的纖維狀鬚根。莖直立或斜升,由根狀莖發出,四梭形,通常帶暗紫色,密披向上曲的長節毛,尤其莖上部及稜角上最密。葉賢形或卵狀橢圓形,草質至近堅紙質,先端純圓或鈍尖,基部圓形或微心形,對生,葉緣反卷,邊緣密生圓鋸齒及節狀短緣毛,表面暗綠色,背面淡綠色或紫紅色,兩面密披柔毛,背面披毛較盛,有時背面具紅色腺點,長約1.5 -3釐米,寬約1.2 — 3.2釐米;葉柄密披短柔毛,長約5 — 15毫米。花輪有花2朵,頂生假總狀花序,花偏向一側,長約3 — 12釐米;總花梗上密披節毛和節毛狀的頭狀腺毛,下部一對苞片葉狀,卵狀長圓形,上部苞片橢圓形,全緣,密披柔毛,無柄,長約3 — 6毫米,寬約I 一 2.5毫米;花萼鍾狀,外面密披節毛狀的頭狀腺毛,2唇形,全緣,長約2.5毫米,果時增大至長約5毫米,萼筒背部生有I囊狀盾鱗,盾片高約1.5毫米,果期增大一倍;花冠藍紫色,2唇形,外面疏披短節毛和腺體,基部囊狀,冠筒前方基部明顯膝曲,向上漸寬大,長約14 一 20毫米,喉部寬約4.5毫米;冠簷上唇盔狀,先端微凹,下唇3裂片,中裂片卵圓形,先端微凹,2側裂片小,卵狀三角形,具深紫色斑點;雄蕊4枚,2強,稍外露,前對外側花葯退化,花絲扁平,中部前對外側、後對兩側披柔毛;花柱細長,稍外露;柱頭2裂不相等;子房光滑具柄,4裂,花盤肥厚。果為小堅果,卵球形,橫生,褐色或慄色,具瘤,腹面中下部有具柄果臍,每室種子4顆,長約I毫米,直徑不及I毫米。種子黑色。我國分布較廣,華南、華東、臺灣分布較多。一般是在春、夏季採取,洗淨鮮用或曬乾用。花期4 一 5月,果期6 — 9月。性味苦、辛,性寒,歸心、肺及肝經,能清熱解毒、止血消腫、活血止痛等,主治肺癰、肺熱咳喘、皮膚瘙癢、腸癰、牙痛、咽痛、喉痺、便血、吐血、筋骨疼痛、創傷出血、跌打損傷及毒蛇咬傷等。
[0025]橄欖(拉丁學名Csftariw? a/Zw?)為橄欖科植物橄欖的果實。常綠喬木,高10米以上。樹皮淡灰色,平滑;幼芽、新生枝、葉柄及葉軸均被極短的柔毛,有皮孔。單數羽狀複葉互生,長15?30釐米;小葉11?15片,對生,矩圓狀披針形,長6?15釐米,寬2.5?5釐米,先端漸尖,基部偏斜,全緣,禿淨,網脈兩面均明顯,下面網脈上有小窩點,略粗糙。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與葉等長或略短;萼杯狀,通常3裂,很少5裂;花瓣3?5枚,白色,芳香,長約為萼之2倍;雄蕊6枚;雌蕊I枚,子房上位。核果卵形,長約3釐米,初時黃綠色,後變黃白色,有皺紋。硬核內有種子I?3顆。花期5?7月。果期8?10月。分布廣東、廣西、福建、四川、雲南、臺灣等地。產廣東、廣西、福建、四川等地。果實成熟後採摘,曬乾或陰乾,或用鹽水浸潰後曬乾。化學成份:果實含蛋白質1.2%,脂肪1.09%,碳水化物12%,鈣0.204%,磷0.046 %,鐵0.0014%,抗壞血酸0.02%。種子含揮髮油7?8 %,以及香樹脂醇等。歸經:肺;胃;脾;肝經。功效:清肺利咽;生津止渴;解毒。主治:咳嗽痰血;咽喉腫痛;暑熱煩渴;醉酒;魚蟹中毒。
[0026]蒲公英mongoIicumHand.-Mazζ.),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呈皺縮捲曲的團塊。根呈圓錐形,多彎曲,長3?7cm;表面棕褐色,抽皺;根頭部有棕褐色或黃白色的茸毛,有的已脫落。葉基生,多皺縮破碎,完整葉片呈倒披針形,綠褐色或暗灰色,先端尖或鈍,邊緣淺裂或羽狀分裂,基部漸狹,下延呈柄狀,下表面主脈明顯。花莖I至數條,每條頂生頭狀花序,總苞片多層,內面一層較長,花冠黃褐色或淡黃白色。有的可見多數具白色冠毛的長橢圓形瘦果。氣微,味微苦。春至秋季花初開時採挖,除去雜質,洗淨,曬乾。性味:苦、甘,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用於疔瘡腫毒,乳癰,瘰癘,目赤,咽痛,肺癰,腸癰,溼熱黃疸,熱淋澀痛。
[0027]馬鞭草(拉丁學名-.Verbena officinalis L.),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可達120釐米,基部木質化,單葉對生,卵形至長卵形,兩面被硬毛,下面脈上的毛尤密。頂生或腋生的穗狀花序,花藍紫色,無柄,花萼膜質,筒狀,花冠微呈二唇形,花絲極短;子房無毛,果包藏於萼內,小堅果。花果期6-10月。馬鞭草多數生長於原野;原產於歐洲,中國華東、華南和西南大部地區都有分布。全草供藥用,性涼,味微葳,有涼血、散瘀、通經、清熱、解毒、止癢、驅蟲、消脹的功效。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腫。治外感發熱,溼熱黃疸,水腫,痢疾,瘧疾,白喉,喉痺,淋病,經閉,症瘕,癰腫瘡毒,牙疳。
[0028]廣豆根(拉丁學名-.Radix Sophorae Subpros tra ta )為豆科物越南槐 sophorasubprostrata Chun et 71.CXe/?的根。灌木,高I?2m。羽狀複葉互生,小葉11?17,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I?2.5cm,寬0.5?1.5cm,頂瑞一小葉較大,上面疏生短柔毛,下面密生灰棕色短柔毛;小葉柄短,被毛。總狀花序頂生及腋生,有毛;花萼闊鐘形;花冠蝶形,黃白色;雄蕊10;子房密生柔毛,花柱彎曲,柱頭上簇生長柔毛。莢果連珠狀。花期5?6月,果期7?8月。根莖呈不規則結節狀,頂端殘留莖基或莖痕,下面著生根數條。根長圓柱形,略彎曲,長10?35cm,直徑0.3?1.5cm ;表面棕色至棕黑色,有縱皺紋及橫長皮孔。質堅硬,斷麵皮部淡棕色,木部黃白色。微有豆腥氣,味極苦。生於石灰巖山地或巖石縫中。主產廣西。化學成份:含苦參鹼氧化苦參鹼N-甲基金雀花鹼安那吉鹼(a/?uri/7i?)、廣豆根素(^sophoranone^焉廣豆根素 Qsophoranochromene )、廣豆根酮{sophoradin )、紫檀素(/? terocarpine )、高 I? 槐素(jmackiain)等。性味:性寒,味苦。功能主治:清火解毒,消腫止痛。用於咽喉牙齦腫痛、肺熱咳嗽煩渴、黃疸、熱結便秘。
[0029]羅漢果為葫蘆科植物羅漢果#o?ori/ica grosvenori Swingle的乾燥果實。別名拉汗果、假苦瓜、光果木鰵、金不換、羅漢表、裸龜巴,被人們譽為「神仙果」,其葉心形,雌雄異株,夏季開花,秋天結果。主要產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永福縣龍江鄉、龍勝和百壽等鎮,永福縣和龍勝縣是羅漢果之鄉種植歷史比較悠久,其中永福種植羅漢果已經有300多年歷史,龍勝縣種植羅漢果已經有200多年歷史,中國百分之九十羅漢果產於永福縣和龍勝縣,羅漢果是桂林名貴的土特產,也是國家首批批准的藥食兩用材料之一,羅漢果的果實和和葉均含有羅漢果三萜皂苷,還有大量的果糖、十多種人體必需胺基酸、脂肪酸、黃酮類化合物、維生素C、微量元素等。羅漢果皂苷作為羅漢果甜味劑的主要成分,是一種具有甜味的三萜烯葡萄糖苷,其配糖苷元是三萜烯醇。羅漢果味甘性涼,歸肺、大腸經、常與瓊珍靈芝配伍,有潤肺止咳、生津止渴的功效、適用於肺熱或肺燥咳嗽、百日咳及暑熱傷津口渴等,此外還有潤腸通便的功效。果實營養價值很高,含豐富的維生素C (每100克鮮果中含400毫克?500毫克)以及糖甙、果糖、葡萄糖、蛋白質、脂類等。秋季果實由嫩綠變深綠色時採收,晾數天後,低溫乾燥。
[0030]馬5?鈴(學名-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乃/cc),別名水馬香果、蛇參果、三角草、秋木香罐,呈卵圓形,長3?7cm,直徑2?4cm。表面黃綠色、灰綠色或棕褐色,有縱稜線12條,由稜線分出多數橫向平行的細脈紋。頂端平鈍,基部有細長果梗。果皮輕而脆,易裂為6瓣,果梗也分裂為6條。果皮內表面平滑而帶光澤,有較密的橫向脈紋。果實分6室,每室種子多數,平疊整齊排列。種子扁平而薄,鈍三角形或扇形,長6?1mm,寬8?12mm,邊緣有翅,淡棕色。氣特異,味微苦。性味:苦,微寒。功能主治: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消痔。用於肺熱喘咳,痰中帶血,腸熱痔血,痔瘡腫痛。
[0031]木棉花ceiAa )為木棉科植物木棉的花。木棉,又名:古貝,斑枝花,攀枝花,瓊枝,英雄樹。大喬木,高可達25米。幹和枝有短而大的圓錐形的刺;枝平伸。掌狀複葉,葉柄長8?12釐米;小葉5?7枚,具柄,薄革質,矩圓形至橢圓狀矩圓形,長10?20釐米,寬5?7釐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或漸狹,全緣,兩面均禿淨。花大,紅色,直徑約12釐米或過之,葉前開放,聚生於枝的近頂端;萼厚革質,長3.5?4.5釐米,外面禿淨,內被絲毛,分裂為闊而鈍的裂片;花瓣5,肉質,矩圓形,長8?10釐米,兩面多少被星狀柔毛,但內面稍稀疏;雄蕊管短,多列,最內5枚於頂端分叉,每I分又有花葯I枚,中間10枚較短,最外的多數,合生為5束;子房5室,胚珠多數,柱頭5裂。蒴果大,矩圓形,木質,長10?15釐米,寬4.5?5釐米,果瓣內有綿毛;種子多數,倒卵形。花期3月。果期5月。春季採收盛開花朵,曬乾或烘乾。性味:甘,涼。功能主治:清熱,利溼,解毒,止血。治洩瀉,痢疾,血崩,瘡毒,金創出血。
[0032]本發明的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是:
1、本發明的清咽潤喉含片按中醫理論將韓信草、橄欖、蒲公英、馬鞭草、廣豆根、羅漢果、馬兜鈴、木棉花按常規工藝生產而成,參考古今中醫學藥理研究成就,基於中醫學對咽喉疾病的認識及治療原則,能夠真正起到清熱解毒、活血通絡、止咳平喘,提高體質等功效,能有效治療咽喉病,且效果十分顯著、副作用較少;
2、本發明的清咽潤喉含片相比市面上現有潤喉含片具有天然、安全、無毒、高效、提高人體免疫力的優點,可以調整人體的失衡狀態,達到養生清咽潤喉的功效;
3、本發明的清咽潤喉含片,其採用純天然中草藥配方,飲用後無殘留藥物,保障了藥品的安全性和人體健康;
4、本發明的清咽潤喉含片成本低,容易被人體吸收、療效高,見效快。
【具體實施方式】
[0033]實施例1
步驟I)按重量份數稱取韓信草10、橄欖14、蒲公英8、馬鞭草3、廣豆根5、羅漢果13、馬兜鈴6、木棉花10分別粉碎,混合在一起;
步驟2)加8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lh,合併濾液,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1.04的濃縮液,加乙醇至醇濃度為60%,靜置4-10h,上清液減壓回收乙醇後,濃縮為稠膏,再加入適量薄荷和澱粉、甜蜜素充分混勻,得到粉末;
步驟3)將粉末用壓片機進行壓片,壓片後,將含片置於60°C環境中,乾燥至水分添加量< 5%為止,將乾燥好的含片放入塑料包裝袋中,進行真空包裝。
[0034]實施例2
步驟I)按重量份數稱取韓信草11、橄欖15、蒲公英9、馬鞭草4、廣豆根6、羅漢果14、馬兜鈴7、木棉花11分別粉碎,混合在一起;
步驟2)加8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lh,合併濾液,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1.04的濃縮液,加乙醇至醇濃度為60%,靜置4-10h,上清液減壓回收乙醇後,濃縮為稠膏,再加入適量薄荷和澱粉、甜蜜素充分混勻,得到粉末;
步驟3)將粉末用壓片機進行壓片,壓片後,將含片置於60°C環境中,乾燥至水分添加量< 5%為止,將乾燥好的含片放入塑料包裝袋中,進行真空包裝。
實施例3
步驟I)按重量份數稱取韓信草12、橄欖16、蒲公英10、馬鞭草5、廣豆根7、羅漢果15、馬兜鈴8、木棉花12分別粉碎,混合在一起;
步驟2)加8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lh,合併濾液,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1.04的濃縮液,加乙醇至醇濃度為60%,靜置4-10h,上清液減壓回收乙醇後,濃縮為稠膏,再加入適量薄荷和澱粉、甜蜜素充分混勻,得到粉末;
步驟3)將粉末用壓片機進行壓片,壓片後,將含片置於60°C環境中,乾燥至水分添加量< 5%為止,將乾燥好的含片放入塑料包裝袋中,進行真空包裝。
[0035]本發明清咽潤喉含片的應用效果
本發明的清咽潤喉含片於2013年初研究並試製出來的產品給部分人群進行服用,志願者55名,其中有支氣管炎、咽喉炎、扁桃腺發炎、聲音撕啞等症狀。採用本發明的清咽潤喉含片進行治療,口含服,每次1-2片,一日三次,結果患者服用後有效率達到95%以上,1-2天症狀大為減輕,3-5天基本痊癒,除了 2名症狀較嚴重者需要到醫院打針治療以外,53名均不用去醫院,也不服用西藥。
[0036]典型病例
案例一:李某某,女,34歲,小學教師,平時課比較多,用嗓子多,咽炎一直不好,每天刷牙都要乾嘔很長時間,嚴重時甚至是不刷牙也經常出現嘔吐。平時經常服用一些治嗓子的含片,效果不是很好。採用本發明的清咽潤喉含片進行治療,口含服,每次1-2片,一日三次。患者用藥三天後即感咽喉部疼痛減輕,已經沒有嘔吐的症狀,囑繼續用藥,用藥五天後,患者所有症狀消失。其後一個月內未有再復發。
[0037]案例二:梁某某,男,45歲,因受涼後,出現咽痛、發熱、惡寒,無視物旋轉、視物模糊,判斷為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採用本發明的清咽潤喉含片進行治療,口含服,每次1-2片,一日三次。患者用藥次日即感咽喉部疼痛減輕,吞咽疼痛亦有減輕,囑繼續用藥,用藥三天後,患者所有症狀消失。其後一個月內未有再復發。
[0038]案例三:陳某某,男,現年45歲,3天前因受涼出現咽喉部不適,夜間入睡後較明顯,未治療,病情逐漸加重,無發熱,畏寒,無胸痛,氣促,無盜汗及消瘦。檢查發現,鼻翼無扇動,口唇無發紺,咽充血,紅腫,伴有散在皰疹,雙側扁桃體無腫大。採用本發明的清咽潤喉含片進行治療,口含服,每次1-2片,一日三次。患者用藥次日即感咽喉部疼痛減輕,吞咽疼痛亦有減輕,囑繼續用藥,用藥三天後,患者所有症狀消失。其後一個月內未有再復發。
【權利要求】
1.一種清咽潤喉含片,其特徵在於,它包括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韓信草10 — 12、橄欖14 - 16、蒲公英8 - 10、馬鞭草3 - 5、廣豆根5 — 7、羅漢果13 — 15、馬兜鈴6 — 8、木棉花 10 — 12。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清咽潤喉含片,其特徵在於,各中藥原料的重量份數為:韓信草10、橄欖14、蒲公英8、馬鞭草3、廣豆根5、羅漢果13、馬兜鈴6、木棉花10。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清咽潤喉含片,其特徵在於,各中藥原料的重量份數為:韓信草11、橄欖15、蒲公英9、馬鞭草4、廣豆根6、羅漢果14、馬兜鈴7、木棉花11。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清咽潤喉含片,其特徵在於,各中藥原料的重量份數為:韓信草12、橄欖16、蒲公英10、馬鞭草5、廣豆根7、羅漢果15、馬兜鈴8、木棉花12。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清咽潤喉含片的生產方法,其特徵在於,包含了以下步驟: 步驟I)按重量份數稱取韓信草、橄欖、蒲公英、馬鞭草、廣豆根、羅漢果、馬兜鈴、木棉花分別粉碎,混合在一起; 步驟2)加8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lh,合併濾液,濃縮至60°C時相對密度為1.04的濃縮液,加乙醇至醇濃度為60%,靜置4-10h,上清液減壓回收乙醇後,濃縮為稠膏,再加入適量薄荷和澱粉、甜蜜素充分混勻,得到粉末; 步驟3)將粉末用壓片機進行壓片,壓片後,將含片置於60°C環境中,乾燥至水分添加量< 5%為止,將乾燥好的含片放入塑料包裝袋中,進行真空包裝。
【文檔編號】A61P11/14GK104367714SQ201410722028
【公開日】2015年2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2月3日 優先權日:2014年12月3日
【發明者】何桃洋 申請人:大新縣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