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平面移動立體車庫後列取車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16 08:28:16 1
一種平面移動立體車庫後列取車機構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平面移動立體車庫後列取車機構,包括第一驅車機構,與所述第一驅車機構位置相對應的第二驅車機構,還包括橫移動力機構,所述橫移動力機構分別通過第一、第二傳動機構驅動所述第一、第二驅車機構動作,所述橫移動力機構具有一伸出位置和一縮回位置。本實用新型的橫移動力機構將驅動力通過傳動機構的從動輪傳遞至驅車機構,利用驅車機構帶動載車板運動,實現後車位的存取車,在每層巷道搬運器上安裝平面移動立體車庫後列取車機構,能大大提高整個車庫的容車率,具有結構簡單,遠距離存取方便快捷,故障率低的優點。
【專利說明】一種平面移動立體車庫後列取車機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智能立體車庫車輛存取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平面移動立體車庫後列取車機構。
【背景技術】
[0002]隨著城市機動車數量的日益劇增,停車位供需失衡的情況會越趨嚴重,因此停車位的需求與規劃必需從傳統二維的平面方式轉向三維的立體停車方式。採用經濟、美觀、實用和佔地面積小等特性的新型立體停車設備,充分利用有限的地形和空間,大幅增加停車位數量,不但能減緩城鎮停車難的問題,同時能使車輛靜態管理進入有序的過程。目前,很多大中城市佔用道路停車、佔用居住區綠地停車現象越來越嚴重,從而加劇了交通的擁擠,破壞了城市的居住環境。
[0003]現有技術中的立體車庫,存在著單位面積存車數量少,動力源數量大,能耗高等不利因素。這就需要在搬運器兩側存車位進行雙列或多列布置,最大程度的滿足存車數量。但是由於雙列布置的存車位中的前列存取車較為方便,而後列距離較遠且車位無動力,普通的取車機構無法順利進行存取車。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主要是解決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存車位後列取車不便,且能源消耗大,故障率高的技術問題,從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遠距離存取車動力傳輸方便快捷、故障率低的平面移動立體車庫後列取車機構。
[0005]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問題主要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的:
[0006]本實用新型的平面移動立體車庫後列取車機構,其包括固定於前車位上的第一驅車機構,與所述第一驅車機構位置相對應的且位於後車位上的第二驅車機構,所述第一、第二驅車機構用於驅動載車板在所述前車位與後車位之間移動,還包括置於搬運器前端水平方向上的橫移動力機構,所述橫移動力機構分別通過第一、第二傳動機構驅動所述第一、第二驅車機構動作,所述橫移動力機構具有一伸出位置和一縮回位置,當所述橫移動力機構處於伸出位置時,所述橫移動力機構與所述第一、第二傳動機構連接,當所述橫移動力機構處於縮回位置時,所述橫移動力機構與所述第一、第二傳動機構脫離。
[0007]進一步的,所述橫移動力機構包括固定於所述巷道搬運器前端中間位置的第一動力源,與所述第一動力源旋轉連接且對稱分布於所述第一動力源左右兩側的兩橫移圓齒條,與每個橫移圓齒條連接且可沿所述搬運器滑動的滑座,安裝於所述滑座上的第二動力源,所述第二動力源上設有第一鏈輪,所述第一鏈輪與一主動輪組件相連接。
[0008]進一步的,所述主動輪組件包括與所述第一鏈輪通過一第一鏈條相連接的主動鏈輪,一端與所述主動鏈輪固定的主動輪軸,所述主動輪軸的另一端裝有一主動輪。
[0009]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傳動機構包括固定於所述前車位上的第一從動輪組件,所述第一從動輪組件包括第一從動輪軸,分別固定於所述第一從動輪軸兩端的第一齒輪、第一從動輪,所述橫移動力機構處於伸出位置時,所述主動輪與所述第一從動輪摩擦接觸。
[0010]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從動機構包括分別固定於所述後車位和前車位上的第二、第 三從動輪組件,
[0011]所述第二從動輪組件包括第二從動輪軸,分別固定於所述第二從輪軸兩端的第 二從動輪、第二齒輪,所述第二從輪軸上第二齒輪的外側還設有第二鏈輪;
[0012]所述第三從動輪組件包括第三從動輪軸,分別固定於所述第三從動輪軸兩端的第 三鏈輪、第三從動輪,所述橫移動力機構處於伸出位置時,所述主動輪與所述第三從動輪摩 擦接觸;
[0013]所述第二鏈輪與所述第三鏈輪通過一第二鏈條相連接。
[0014]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驅車機構包括第一驅車輪軸,分別固定於所述第一驅車輪軸 兩端的第三齒輪、第一驅車齒輪,所述第一齒輪與第三齒輪相嚙合。
[0015]進一步的,所述第二驅車機構包括第二驅車輪軸,分別固定於所述第二驅車輪軸 兩端的第二驅車齒輪、第四齒輪,所述第四齒輪與所述第二齒輪相嚙合。
[0016]進一步的,所述主動輪軸沿軸向中間位置處設有與所述橫移動力機構固定連接的 第一軸承座;所述第一、第三從動輪軸和第一驅車輪軸沿軸向中間位置處均設有一與所述 前車位固定連接的第二軸承座;所述第二從動輪軸和第二驅車輪軸沿軸向中間位置處均設 有一與所述後車位固定連接的第三軸承座。
[0017]進一步的,所述第一至第三軸承座中均設有一對對稱分布的軸承,所述軸承為深 溝球軸承。
[0018]進一步的,所述載車板下表面還設有一齒條,所述齒條分別與所述第一、第二驅車 齒輪相配合。
[0019]進一步的,所述齒條上與齒相對的一面與所述第二從動輪相配合。
[0020]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於:橫移動力機構將驅動力通過傳動機構 的從動輪傳遞至驅車機構,利用驅車機構帶動載車板運動,實現後車位的存取車,在每層巷 道搬運器上安裝平面移動立體車庫後列取車機構,能大大提高整個車庫的容車率,同時解 決車位無動力的情況下,安全便捷將後列車輛取至巷道搬運器,具有結構簡單,遠距離存取 方便快捷,故障率低的優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1]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 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 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 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2]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平面移動立體車庫後列取車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平面移動立體車庫後列取車機構的橫移動力機構的結構示 意圖;
[0024]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平面移動立體車庫後列取車機構的傳動結構示意圖;
[0025]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平面移動立體車庫後列取車機構的主動輪組件、第一從動輪 組件、第一驅動輪組件的傳動結構示意圖;[0026]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平面移動立體車庫後列取車機構的第二從動輪組件、第二驅動輪組件的傳動結構示意圖;
[0027]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平面移動立體車庫後列取車機構的載車板的結構示意圖。
[0028]附圖標記說明:1、後車位,2、前車位,3、橫移動力機構,4、搬運器,5、第二從動輪組件,6、第二驅車機構,7、第三從動輪組件,8、第一從動輪組件,9、第一驅車機構,10、載車板,
11、取車機構,12、第二鏈條,13、齒條,14、第一軸承座,15、第二軸承座,16、第三軸承座,17、軸承,31、第一動力源,32、橫移圓齒條,33、第二動力源,34、第一鏈輪,35、第一鏈條,36、主動輪組件,37、滑座,361、主動輪軸,362、主動輪,363、主動鏈輪,501、第二從動輪軸,502、第二從動輪,503、第二齒輪,504、第二鏈輪,601、第二驅車輪軸,602、第二驅車齒輪,603、第四齒輪,701、第三從動輪軸,702、第三從動輪,703、第三鏈輪,801、第一從動輪軸,802、第一從動輪,803、第一齒輪,901、第一驅車輪軸,902、第一驅車齒輪,903、第三齒輪。
【具體實施方式】
[0029]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特徵能更易於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
[0030]參閱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平面移動立體車庫後列取車機構,其包括固定於前車位2上的第一驅車機構,與第一驅車機構位置相對應的且位於後車位I上的第二驅車機構,第一、第二驅車機構用於驅動載車板10在前車位2與後車位I之間移動,還包括置於搬運器4前端水平方向上的橫移動力機構3,橫移動力機構3分別通過第一、第二傳動機構驅動第一、第二驅車機構動作,橫移動力機構3具有一伸出位置和一縮回位置,當橫移動力機構3處於伸出位置時,橫移動力機構3與第一、第二傳動機構連接,當橫移動力機構3處於縮回位置時,橫移動力機構3與第一、第二傳動機構脫離。本實施例中,搬運器4的兩側均分布有依次連接的前車位2和後車位1,其中後車位I遠離搬運器4。
[0031]參閱圖2-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橫移動力機構3包括固定於巷道搬運器4前端中間位置的一第一動力源31,與第一動力源31旋轉連接且對稱分布於第一動力源31左右兩側的兩橫移圓齒條32,與每個橫移圓齒條32連接且可沿巷道搬運器4滑動的滑座37,設置滑座37是為了整體機構的平穩移動。安裝於滑座37上的第二動力源33,第二動力源33上設有第一鏈輪34,第一鏈輪34與一主動輪組件36相連接。第二動力源33主要是驅動主動輪組件36動作,進而產生主驅動力,第一動力源31主要是用於驅動橫移動力機構3伸出並連接第一、第二傳動機構,將第二動力源33產生的驅動力經主動輪組件36傳遞至第一、第二傳動機構。
[0032]參閱圖4-5所示,主動輪組件36包括與第一鏈輪34通過一第一鏈條35相連接的主動鏈輪363,一端與主動鏈輪363固定的主動輪軸361,主動輪軸361的另一端裝有一主動輪362。
[0033]第一傳動機構包括固定於前車位2上的第一從動輪組件8,第一從動輪組件8包括第一從動輪軸801,分別固定於第一從動輪軸801兩端的第一齒輪803、第一從動輪802,橫移動力機構3處於伸出位置時,主動輪362與第一從動輪802摩擦接觸。
[0034]第二傳動機構包括分別固定於後車位I和前車位2上的第二、第三從動輪組件(5、7),
[0035]第二從動輪組件5包括第二從動輪軸501,分別固定於第二從輪軸501兩端的第 二從動輪502、第二齒輪503,第二從輪軸501上第二齒輪503的外側還設有第二鏈輪504 ;
[0036]第三從動輪組件7包括第三從動輪軸701,分別固定於第三從動輪軸701兩端的 第三鏈輪703、第三從動輪702,橫移動力機構3處於伸出位置時,主動輪362與第三從動輪 702摩擦接觸;
[0037]其中,第二鏈輪504與第三鏈輪703通過第二鏈條12相連接。
[0038]本實用新型的第一驅車機構9包括第一驅車輪軸901,分別固定於第一驅車輪軸 901兩端的第三齒輪903、第一驅車齒輪902,其中第一齒輪803與第三齒輪903相嚙合。第 二驅車機構6包括第二驅車輪軸601,分別固定於第二驅車輪軸601兩端的第二驅車齒輪 602、第四齒輪603,其中第四齒輪603與第二齒輪503相嚙合。
[0039]較佳的,主動輪軸361沿軸向中間位置處設有與橫移動力機構3固定連接的第一 軸承座14 ;第一、第三從動輪軸(801、701)和第一驅車輪軸901沿軸向中間位置處均設有一 與前車位2固定連接的第二軸承座15 ;第二從動輪軸501和第二驅車輪軸601沿軸向中間 位置處均設有一與後車位I固定連接的第三軸承座16。其中,第一至第三軸承座16中均設 有一對對稱分布的軸承17,該軸承17優選為深溝球軸承,也可以是其他類型的軸承。
[0040]參閱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的載車板10下表面還設有一齒條13,齒條13分別與第 一、第二驅車齒輪(902、602)相配合。本實施例中,載車板10下表面的另一側還設有一與取 車機構11相配合的齒條,取車機構11通過與該齒條嚙合,將載車板10拉取至搬運器4或 送離搬運器4。齒條13上與齒相對的一面與第二從動輪502相配合,第二從動輪502與第 二驅車齒輪602共同夾持齒條13,使載車板10的傳送更平穩、安全。
[0041]下面通過平面移動立體車庫後列取車機構的工作過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介 紹:
[0042]要取後車位I位置的車輛,先將搬運器4運行至車位垂直位置,第一動力源31動 作帶動橫移圓齒條32橫移,拖動橫移動力機構3向前車位方向運動,同時第二動力源33輸 出軸旋轉帶動第一鏈輪34轉動,鏈輪34帶動鏈條35轉動,進而帶動鏈輪363轉動,同時通 過主動輪軸361帶動主動輪362轉動。主動輪362在橫移動力機構3帶動下前行,與第一 從動輪802、第三從動輪702產生正壓力接觸摩擦並帶動其旋轉。
[0043]其一、第一從動輪802通過第一從動輪軸801將運動傳遞到第一齒輪803和第三 齒輪903嚙合,將旋轉運動通過第一驅車輪軸901傳遞到第一驅車齒輪902 ;
[0044]其二、第三從動輪702通過第三從動輪軸701傳遞到第三鏈輪703,第三鏈輪703 通過鏈條12帶動第二鏈輪504轉動,通過第二從輪軸501帶動第二齒輪503、第二齒輪503 與第四齒輪603嚙合,通過第二驅車輪軸601帶動第二驅車齒輪602轉動。第一驅車齒輪 902和第二驅車齒輪602同步旋轉,先後通過齒條13帶動載車板10運動,將其從後車位I 移動到前車位2的位置,再通過取車機構11將載車板10取送到搬運器4,完成整個取車循 環。存車只是將動作順序顛倒即可完成。
[0045]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特點及優點在於:
[0046]1、在有限的場地內,將車輛或產品數量最大化地容納在立體車庫內,減少了搬運 器數量,降低能源損耗和產品的故障率,可進行雙排並列儲存車輛時通過該機構進行後列車輛存取。
[0047]2、利用一個驅動源可以同步的把左右兩側的兩個橫移動力機構同步的進行伸出、退回,伸出時,給傳動機構上的從動輪一定的正壓力,通過橫移動力機構上的主動輪與傳動機構上的從動輪正壓力接觸產生旋轉摩擦,帶動從動輪轉動,再通過鏈條帶動驅車輪同步旋轉,通過取車機構帶動載車板運動,完成存取車。該機構節能環保,動力源少因此故障率低,且傳動可靠,適宜車輛的遠距離存儲。
[0048]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不經過創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範圍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平面移動立體車庫後列取車機構,其特徵在於:包括固定於前車位(2)上的第一驅車機構,與所述第一驅車機構位置相對應的且位於後車位(I)上的第二驅車機構,所述第一、第二驅車機構用於驅動載車板(10)在所述前車位(2)與後車位(I)之間移動,還包括置於搬運器(4)前端水平方向上的橫移動力機構(3),所述橫移動力機構(3)分別通過第一、第二傳動機構驅動所述第一、第二驅車機構動作,所述橫移動力機構(3)具有一伸出位置和一縮回位置,當所述橫移動力機構(3)處於伸出位置時,所述橫移動力機構(3)與所述第一、第二傳動機構連接,當所述橫移動力機構(3)處於縮回位置時,所述橫移動力機構(3)與所述第一、第二傳動機構脫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移動立體車庫後列取車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橫移動力機構(3)包括固定於所述搬運器(4)前端中間位置的第一動力源(31),與所述第一動力源(31)旋轉連接且對稱分布於所述第一動力源(31)左右兩側的兩橫移圓齒條(32),與每個橫移圓齒條(32 )連接且可沿所述巷道搬運器(4 )滑動的滑座(37 ),安裝於所述滑座(37 ) 上的第二動力源(33),所述第二動力源(33)上設有第一鏈輪(34),所述第一鏈輪(34)與一主動輪組件(36)相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平面移動立體車庫後列取車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主動輪組件(36)包括與所述第一鏈輪(34)通過一第一鏈條(35)相連接的主動鏈輪(363),一端與所述主動鏈輪(363)固定的主動輪軸(361),所述主動輪軸(361)的另一端裝有一主動輪 (362)。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平面移動立體車庫後列取車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傳動機構包括固定於所述前車位(2)上的第一從動輪組件(8),所述第一從動輪組件(8)包括第一從動輪軸(801),分別固定於所述第一從動輪軸(801)兩端的第一齒輪(803)、第一從動輪(802),所述橫移動力機構(3)處於伸出位置時,所述主動輪(362)與所述第一從動輪 (802)摩擦接觸。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平面移動立體車庫後列取車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傳動機構包括分別固定於所述後車位(I)和前車位(2)上的第二、第三從動輪組件(5、7),所述第二從動輪組件(5 )包括第二從動輪軸(501),分別固定於所述第二從輪軸(501)兩端的第二從動輪(502)、第二齒輪(503),所述第二從輪軸(501)上第二齒輪(503)的外側還設有第二鏈輪(504);所述第三從動輪組件(7)包括第三從動輪軸(701),分別固定於所述第三從動輪軸(701)兩端的第三鏈輪(703)、第三從動輪(702),所述橫移動力機構(3)處於伸出位置時,所述主動輪(362)與所述第三從動輪(702)摩擦接觸;所述第二鏈輪(504)與所述第三鏈輪(703 )通過一第二鏈條(12 )相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平面移動立體車庫後列取車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驅車機構(9)包括第一驅車輪軸(901),分別固定於所述第一驅車輪軸(901)兩端的第三齒輪(903)、第一驅車齒輪(902),所述第一齒輪(803)與第三齒輪(903)相嚙合。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平面移動立體車庫後列取車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驅車機構(6)包括第二驅車輪軸(601 ),分別固定於所述第二驅車輪軸(601)兩端的第二驅車齒輪(602)、第四齒輪(603),所述第四齒輪(603)與所述第二齒輪(503)相嚙合。
8.根據權利要求3-8任一項所述的平面移動立體車庫後列取車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主動輪軸(361)沿軸向中間位置處設有與所述橫移動力機構(3)固定連接的第一軸承座(14);所述第一、第三從動輪軸(801、701)和第一驅車輪軸(901)沿軸向中間位置處均設有一與所述前車位(2)固定連接的第二軸承座(15);所述第二從動輪軸(501)和第二驅車輪軸(601)沿軸向中間位置處均設有一與所述後車位(I)固定連接的第三軸承座(16)。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平面移動立體車庫後列取車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至第三軸承座(14、15、16)中均設有一對對稱分布的軸承(17),所述軸承(17)為深溝球軸承。
10.根據權利要求1-7任一項所述的平面移動立體車庫後列取車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載車板(10)下表面還設有一齒條(13),所述齒條(13)分別與所述第一、第二驅車齒輪(902、602)相配合。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平面移動立體車庫後列取車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齒條 (13)上與齒相對的一面與所述第二從動輪(502)相配合。
【文檔編號】E04H6/22GK203452427SQ201320572864
【公開日】2014年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17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17日
【發明者】公紅軍, 吳軍 申請人:山東沃爾重工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