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座及應用此的可攜式終端的製作方法
2023-05-16 20:59:51 6
專利名稱:卡座及應用此的可攜式終端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卡座及應用此的可攜式終端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能夠提高所安裝的卡的穩定性的卡座及應用此的可攜式終端。
背景技術:
[0002]隨著電子通信產業的發展,一般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尤其可攜式終端的功能趨於多樣化。而且,為了滿足消費者的要求,在功能方面趨於多樣化的同時,可攜式終端逐漸變得更加輕薄。[0003]目前這種可攜式終端的主流產品是智慧型手機,主要採用GSM方式和WCDMA或TD-CDMA 方式。[0004]在這種可攜式終端內通常安裝用戶身份識別卡(SIM: Subscriber IdentityModule card,以下稱為SIM卡),該SIM卡是一種智慧卡,由微處理器和存儲晶片構成,且可拆裝地設置在可攜式終端內的預定位置。[0005]在所述存儲晶片內存儲用戶的個人電話號碼、密碼等各種用戶信息以及便於用於利用移動通信網絡的網絡註冊信息等。因此,如果沒有安裝SIM卡,則用戶只能通過可攜式終端(例如,智慧型手機)撥打緊急電話,而不能撥打普通的電話或訪問網際網路。SIM卡可以安裝到任何的可攜式終端中使用,因此給用戶帶來了極大的方便。[0006]另外,隨著可攜式終端,尤其是智能終端的日益發展,需要不斷地提高其存儲容量,因此目前的可攜式終端在預定位置都配備有外置型存儲卡。[0007]這種SIM卡和存儲卡安裝於形成在可攜式終端主體背面的卡座內,且不會隨意脫落。[0008]但是,由於每個可攜式終端廠商對卡座的設計有所不同,再加上每款機型的卡座的設計都略有差異,因此與此對應的SIM卡也會不同。例如,最近普遍採用的微型SIM卡的厚度為0.76±0.08mm,據此採用這種SM卡的卡座的厚度最大會達到0.84mm,而SM卡的厚度有可能會是0.68mm。因此,若在具有0.84mm厚度的卡座內設置具有0.68mm厚度的SIM卡時,將產生0.16mm的公差,有可能導致SIM卡從卡座脫落,且會導致可攜式終端的誤操作。[0009]因此,在以往,設計了各種卡座形狀,以防止SIM卡隨意脫落。[0010]圖1為示出依據現有技術的在卡座120內安裝了 SIM卡C的狀態的構成圖。[0011]參照圖1,可攜式終端100的背面101上形成有電池安裝槽103,在該電池安裝槽103的上側設置有用於可 拆裝地安裝SM卡C的卡座120。具體來講,通過將板狀的SM卡從卡座的一側推入,以使SIM卡的端子接觸到卡座內的連接端子。然後,在將電池安裝到電池安裝槽103之後,蓋上電池蓋130,以對電池以及SM卡C形成保護。[0012]此時,為了防止安裝後的SIM卡C與用戶的意圖無關地脫離卡座120,在電池蓋130的內側的對應位置形成有限制凸起131,由此在安裝電池蓋130之後,該限制凸起位於安裝後的SM卡的端部附近,以防止SM卡C隨意脫離。[0013]但是,由於現有的SIM卡防止脫落結構在電池蓋的背面形成有凸出預定高度的限制凸起,因此導致設備的厚度相應地增加,即,需要流出與SIM卡厚度相應的限制凸起設置空間,這影響了可攜式終端的輕薄化發展,對於期望的外觀也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實用新型內容[0014]本實用新型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防止安裝後的卡任意脫落的卡座。[0015]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預防因卡任意脫落而導致的電子裝置的誤操作的卡座。[0016]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預防卡任意脫落,從而確保電子裝置的可靠性的卡座。[0017]為了達到目的,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種卡座,用於設置在可攜式終端,其特徵在於,包括:卡座殼體,具有卡收容空間;卡座蓋,設置在所述卡座殼體的上部,彈性支撐設置在所述卡收容空間的卡;卡座止動件,可旋轉地設置於所述卡座殼體,支撐安裝於所述卡座殼體的卡的端部。[0018]優選地,所述卡座止動件可包括:與安裝於所述卡座殼體內的卡選擇性地接觸的上部面;從所述上部面向兩側彎曲而與所述卡座殼體的側面接觸的側面;在所述上部面延伸預定長度的延長端;從所述延長端向下彎曲的彎曲端,所述彎曲端支撐安裝於所述卡座殼體的卡的端部。[0019]優選地,在所述卡座止動件的兩個側面形成有預定長度的長孔,在所述卡座殼體的兩個側面形成有收容於所述長孔的一部分的鉸鏈,所述卡座止動件以鉸鏈為中心可旋轉地設置於所述卡座殼體。[0020]優選地,所述卡座還包括使所述卡座止動件維持限定所述卡的位置的卡接結構。[0021]優選地,所述卡接結構包括:突出形成於所述卡座殼體的卡接凸起;形成於卡座止動件的側面,在關閉所述卡座止動件時,固定於所述卡接凸起的至少一個卡接孔。[0022]優選地,所述卡接孔的大小大於所述卡接凸起的形狀,在所述卡座止動件關閉之後,能夠沿安裝卡的方向移動預定距離。[0023]優選地,所述卡接孔包括:下側開口的開放空間;從所述開放空間的一部分沿水平方向延伸而形成的收容空間,當所述卡座止動件關閉時,所述卡接凸起通過開放空間進入之後,在所述卡座止動件沿水平方向移動時,位於所述收容空間。[0024]優選地,在所述收容空間內形成有至少一個卡接臺。[0025]優選地,所述 卡接孔包括:下側開口或封閉的第一卡接孔;與所述第一卡接孔連接或分開的第二卡接孔,當關閉卡座止動件時,所述卡接凸起位於所述第一卡接孔之內,當沿安裝卡的方向推動所述卡座止動件時,所述卡接凸起被卡接於第二卡接孔。[0026]優選地,當所述第一卡接孔連接時,連接部分形成卡接部,該卡接部的寬度小於第一卡接孔或第二卡接孔的直徑。[0027]優選地,所述卡為SM卡或存儲卡。[0028]為了達到目的,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可攜式終端,其特徵在於,米用上述的卡座。[0029]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卡座,通過卡座止動件能夠預防卡任意脫落,因此能夠預防電子裝置的誤操作,從而提高電子裝置的可靠性。
[0030]圖1為示出依據現有技術的在卡座120內安裝了 SIM卡C的狀態的構成圖。[0031]圖2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的卡座的立體圖。[0032]圖3A至圖3C為示出圖2的卡座的操作狀態的示意圖。[0033]圖4A和圖4B為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的卡座的卡止動件的卡接部件的示意圖。[0034]圖5A和圖5B為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的卡座的卡止動件的卡接部件的示意圖。[0035]圖6A和圖6B為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的卡座的卡止動件的卡接部件的示意圖。[0036]圖7A和圖7B為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的卡座的卡止動件的卡接部件的示意圖。[0037]圖8A和圖8B為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的卡座的卡止動件的卡接部件的示意圖。[0038]主要符號說明[0039]I為卡座,10為卡座止動件,11為主體,12為延長端,13為彎曲端,20為卡座殼體,30為卡座蓋,31為彈性肋,113為長孔,114為卡接孔,213為鉸鏈,214為卡接凸起。
具體實施方式
[0040]以下,結合附圖詳細的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在以下說明中,以在可攜式終端上安裝用戶身份識別卡(SIM卡)為例對卡座進行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並不局限於此,可應用於安裝各種卡(例如,SIM卡、存儲卡)的所有電子裝置。[0041]圖2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的卡座I的立體圖。[0042]如圖2所示,卡座I包括:設置於電子裝置(可攜式終端)上,具備卡收容空間,且在卡收容空間的內部具備突出的多個突出端子(未圖示)的卡座殼體20 ;設置在卡座殼體20的上側,對所安裝的卡的上部施壓並支撐的卡座蓋30 ;可旋轉地設置於卡座蓋30,並防止所安裝的卡任意脫離的卡座止動件10。[0043]優選地,卡座殼體20由合成樹脂注塑成型。而且,卡座蓋30可以使用嵌入射出方式固定在卡座殼體 20上。卡座蓋30由金屬板構成,在其上部形成有至少一個彈性肋31,該彈性肋31突出到卡座殼體20的卡收容空間內,以加壓支撐安裝到卡收容空間的卡。[0044]卡座止動件10具備具有給定結構的主體11,由此卡座止動件10能夠在卡座殼體20上轉動。主體11形成為能夠完全覆蓋設置在卡座殼體20內的卡。主體11包括板狀的上部面111。而且,還包括從上部面111向兩側彎曲而形成的側面112、從上部面111延伸的延長端12、從延長端12向下側彎曲的彎曲端13。據此,在卡座止動件10的兩個側面112上形成有用於插入在卡座殼體20的兩個側面21突出的鉸鏈213的長孔113。通過將鉸鏈213插入到該長孔113,卡座止動件10能夠以鉸鏈213為中心向上開閉預定的角度。[0045]通常,即便卡完全安裝於卡座I內,卡也不會完全地進入卡座殼體20的內部,卡C的一端會露出一部分於外面,以方便用戶進行取卡操作。據此,在卡C完全安裝到卡座殼體20的狀態下,以鉸鏈213為中心轉動卡座止動件10,使得卡座止動件10的延長端12完全覆蓋卡C的暴露的部分。而且,在完全放下(關閉)卡座止動件10時,彎曲端13將頂住或擋住卡C的端部,由此防止卡C任意脫離卡座殼體20。[0046]另外,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卡座止動件10能夠在卡C完全地安裝到卡座殼體20內之後沿著卡的插入方向移動預定距離並固定,據此能夠防止卡C隨意地脫離卡座殼體20。具體來講,鉸鏈213能夠沿著形成於卡座止動件10側面112的長孔113做出相對運動。同時,本實用新型還具備用於固定卡座止動件10的卡接結構。即,如圖2和圖3A、圖3B、圖3C所示,卡接結構可以實現為,在卡座止動件10的側面112上形成卡接孔114,且在卡座殼體20的側面21上形成卡接凸起214,該卡接凸起214可形成掛鈎型結構。[0047]圖2中的卡接凸起214為掛鈎狀,且形成為長方形結構,而且,卡接孔114的形狀大於卡接凸起214的形狀,因而即便卡接凸起214卡接於卡接孔114內,卡座止動件10也能夠沿著卡的長度方向移動預定距離。即,圖2中示出的卡接結構起到防止卡座止動件10轉動的作用,據此來維持對卡C的位置的限制。[0048]圖3A至圖3C為示出圖2的卡座I的操作狀態的示意圖。[0049]如圖3A所示,首先用戶朝上方開啟設置在可攜式終端上的卡座I的卡座止動件10之後,在卡座止動件10開放的狀態下,將卡C插入到卡座殼體20的卡收容空間。[0050]然後,如圖3B所示,向下方轉動卡座止動件10,以使卡座止動件10接觸到卡C的上部面。此時,若卡C完全被安裝時,從卡座殼體20突出的卡C的突出部分被卡座止動件10的延長端12覆蓋,且卡座止動件10的彎曲端13遮蓋卡C的端部,由此能夠防止卡C脫離卡座I。[0051]此時,卡座止動件10側面上形成的卡接孔114將會卡接到形成於卡座殼體20的卡接凸起214上,據此卡座止動件10無法向上轉動。之後,如圖3C所示,沿卡的插入方向推動卡座止動件10時,根據長孔113和卡接孔114內的剩餘空間,卡座止動件10可以沿插入卡的方向移動預定距離。[0052]圖4A至圖8B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多種實施例的卡座I的卡座止動件10的卡接結構。在利用圖4A至圖8B進行說明時,形成於卡座殼體的鉸鏈43、54、63、74、83和安裝到這種鉸鏈而使卡座止動 明相同,因此省略說明。[0053]參照圖4A,示出作為卡接結構的形成於卡座殼體側面的卡接凸起44和形成於卡座止動件40側面的卡接孔41。在該實施例中,卡接凸起44為四角形結構,卡接孔41具有延伸至下側並開放的四角形的開放空間411和與該開放空間411相鄰,並引導卡接凸起44的收容空間412。[0054]據此,如圖4B所示,當沿箭頭方向推動卡座止動件40時,卡接凸起44將位於凸起的收容空間412被固定,據此卡座止動件40無法向上轉動。[0055]而且,參照圖5A,作為卡接結構,包括形成於卡座殼體側面的卡接凸起55和形成於卡座止動件50的側面的卡接孔51和卡接孔52。在該實施例中,對於卡接凸起55的形狀沒有任何的限制,而卡接孔51和卡接孔52形成為能夠收容卡接凸起55的形狀。優選地,卡接孔51和卡接孔52相隔預定距離,且所述卡接孔51的下側開口。卡接孔52具有能夠固定卡接凸起55的作用。[0056]據此,如圖5B所示,當向下轉動卡座止動件50時,卡接凸起55從卡接孔51的開口的部分進入到卡接孔51內,然後當沿箭頭方向推動卡座止動件50時,卡接凸起55依據彈性從卡接孔51脫離而進入到卡接孔52內固定,據此不僅無法向上轉動卡座止動件50,卡座止動件50還無法沿卡脫離的方向移動,因此能夠牢固地固定所插入的卡。[0057]而且,參照圖6A,作為卡接結構,包括形成於卡座殼體側面的卡接凸起64和形成於卡座止動件60的側面的卡接孔61。即,卡接孔61不僅具備向下開口的開放空間611,還具備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收容空間613。而且,在收容空間613上形成有向上突出的卡接臺612。雖然在本實施例中,僅在收容空間613的下方設置了一個卡接臺612,但卡接臺612也可以設置於收容空間613的上方,或者收容空間613的上方或下方可分別形成一個彼此相對的卡接臺。[0058]據此,如圖6B所示,當向下轉動卡座止動件60時,卡接凸起64進入卡接孔61的開放空間611,然後當沿箭頭方向推動卡座止動件60時,卡接凸起64強制跨過形成於收容空間613的卡接臺612並被固定。即,本實施例中,根據收容空間613,卡座止動件60不會向上任意轉動,且根據卡接臺612,卡座止動件60不會在卡的脫離方向任意移動。[0059]參照圖7A,作為卡接結構,包括形成於卡座殼體側面的卡接凸起75和形成於卡座止動件70的側面的一對卡接孔71、72。該實施例中,卡接凸起75可以採用任何形狀,卡接孔71、72隻要形成能夠收容這種卡接凸起75的形狀即可。一對卡接孔71、72具有相同的形狀,且都是封閉的結構,並沒有設置開放的結構。[0060]據此,如圖7B所示,當向下轉動卡座止動件70時,卡接凸起75將位於第一卡接孔71。然後,當沿箭頭方向推動卡座止動件70時,卡接凸起75從第一卡接孔71脫離出來,被第二卡接孔72卡住。即,根據卡接孔51、52,卡座止動件70不僅無法朝上方轉動,也無法沿卡的脫離方向移動。[0061]參照圖8A,與圖7A或7B類似,但不同之處在於,卡接孔81隻有一個。即,第一卡接孔811和第二卡接孔813連在一起,且連接部分形成卡接部812,卡接部812的寬度小於第一卡接孔811或第二卡接孔813的直徑。[0062]據此,如圖8B,當向下轉動卡座止動件80時,卡接凸起84將進入第一^^接孔811。然後,當沿箭頭方向推動卡座止動件80時,卡接凸起84將從第一^^接孔811強制跨過卡接部812而被限定在第 二卡接孔813。即,根據第一卡接孔811和第二卡接孔813,卡座止動件80無法向上轉動,且根據卡接部812,卡座止動件80也無法沿卡脫離的方向移動。[0063]以上的說明中,卡接孔雖然形成為孔狀,但也可以是槽狀結構。[0064]以上的說明中,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並不局限於已說明的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知道在權利要求書所記載的範疇之內導出各種變更例或修改例是顯而易見的,但顯然這些都屬於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卡座,用於設置在可攜式終端,其特徵在於,包括: 卡座殼體,具有卡收容空間; 卡座蓋,設置在所述卡座殼體的上部,彈性支撐設置在所述卡收容空間的卡; 卡座止動件,可旋轉地設置於所述卡座殼體,支撐安裝於所述卡座殼體的卡的端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卡座,其特徵在於,所述卡座止動件包括: 與安裝於所述卡座殼體內的卡選擇性地接觸的上部面; 從所述上部面向兩側彎曲而與所述卡座殼體的側面接觸的側面; 在所述上部面延伸預定長度的延長端; 從所述延長端向下彎曲的彎曲端, 所述彎曲端支撐安裝於所述卡座殼體的卡的端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卡座,其特徵在於,在所述卡座止動件的兩個側面形成有預定長度的長孔,在所述卡座殼體的兩個側面形成有收容於所述長孔的一部分的鉸鏈,所述卡座止動件以鉸鏈為中心可旋轉地設置於所述卡座殼體。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卡座,其特徵在於,所述卡座還包括使所述卡座止動件維持限定所述卡的位置的卡接結構。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卡座,其特徵在於,所述卡接結構包括: 突出形成於所述卡座殼體的卡接凸起; 形成於卡座止動件的側面,在關閉所述卡座止動件時,固定於所述卡接凸起的至少一個卡接孔。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卡座,其特徵在於,所述卡接孔的大小大於所述卡接凸起的形狀,在所述卡座止動件關閉之後,能夠沿安裝卡的方向移動預定距離。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卡座,其特徵在於,所述卡接孔包括: 下側開口的開放空間; 從所述開放空間的一部分沿水平方向延伸而形成的收容空間, 當所述卡座止動件關閉時,所述卡接凸起通過開放空間進入之後,在所述卡座止動件沿水平方向移動時,位於所述收容空間。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卡座,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收容空間內形成有至少一個卡接臺。
9.根據權利要求6所 述的卡座,其特徵在於,所述卡接孔包括: 下側開口或封閉的第一卡接孔; 與所述第一卡接孔連接或分開的第二卡接孔, 當關閉卡座止動件時,所述卡接凸起位於所述第一^^接孔之內, 當沿安裝卡的方向推動所述卡座止動件時,所述卡接凸起被卡接於第二卡接孔。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卡座,其特徵在於,當所述第一卡接孔連接時,連接部分形成卡接部,該卡接部的寬度小於第一卡接孔或第二卡接孔的直徑。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卡座,其特徵在於,所述卡為SIM卡或存儲卡。
12.一種可攜式終端,其特徵在於,採用權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卡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卡座,用於設置在可攜式終端,其特徵在於,包括卡座殼體,具有卡收容空間;卡座蓋,設置在所述卡座殼體的上部,彈性支撐設置在所述卡收容空間的卡;卡座止動件,可旋轉地設置於所述卡座殼體,支撐安裝於所述卡座殼體的卡的端部。
文檔編號H04M1/02GK203086521SQ20122059846
公開日2013年7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0日
發明者郭晉榮, 李奎熙, 尹炳鬱 申請人:三星電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