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撞式氣囊的製作方法
2023-05-16 06:33:11 4
專利名稱:吸撞式氣囊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吸撞式氣囊,涉及汽車安全裝置。
安全一直是汽車製造廠商不遺餘力追求的目標及祈求的重點,從車體結構設計、吸撞式保險杆、四輪碟剎、防鎖死剎車系統(ABS)、安全氣囊(AIR Bag)、三點式安全帶等,無非是為汽車及乘員的安全而設計。
汽車由於其前後均有保險杆防護,可承受一定時速以下撞擊而絲毫無損,車頂及底盤受撞擊的機會則微乎極微,至於車身兩側相對於其它部位便顯得脆弱,同時受撞擊的機會也多。因此,為使車身安全更進一步,乃在車門內加裝鋼粱,以強化車身承受側面撞擊能力。此一已知的車門防護鋼梁,確實可提高安全性,但因防護鋼梁系加裝在車門內,在車身側面受撞擊時,首當其衝的是車身,防護鋼梁只能強化承受側面撞擊能力,並不能將撞擊阻擋於車身外,所以車身終究難免於受損。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乃是要彌補車門鋼梁防護之不足,提供一種吸撞式氣囊,當車子側面承受撞擊時,裝於車身兩側的氣囊可瞬間發生作用,將撞擊的能量儘可能吸收,使衝擊只對氣囊造成破壞,而有效避免車身受損,同時維護乘員的安全。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吸撞式氣囊,該氣囊為單元式設計,可以簡單而方便安裝與更換,而且價格便宜。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吸撞式氣囊包括一基座,一大氣囊及若干小氣囊,其中,基座包括一底部,一環繞著底部的側壁及一由該底部和側壁界定而成的凹槽;大氣囊壁底部固定在基座的凹槽中,且預充有一定壓力的氣體;小氣囊底部及外側固定在基座的凹槽內而環繞在大氣囊外,並隔著一牆壁與大氣囊連接在一起。
基座底部有一供向大氣囊充氣的氣嘴通向大氣囊,以供向大氣囊衝氣;基座底部背面附有雙面膠;大小氣囊間的牆壁的厚度小於大氣囊其它部分的壁厚,且由上往下遞減。
大氣囊和小氣囊由橡膠製造。
大氣囊內設有經常保持張力狀態,兩端分別頂著囊壁頂部與底部近彈簧;彈簧與大氣囊的囊壁頂頂部間設有一隔板;槽軌採用結構鋼;隔板與彈簧或大氣囊連接在一起;基座的底部背面包含有一組供方便安裝於車體的T形槽軌中對稱的L型支腳,。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於,當大氣囊承受撞擊時,其內部的氣體因受壓擠而突破牆壁,迅速進入小氣囊,對各小氣囊進行充氣,使整個氣囊瞬間膨脹,藉此承受撞擊,使衝擊只對氣囊造成破壞,儘可能避免車輛受損,並有利於乘客安全。
以下附圖和實施例將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描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吸撞式氣囊的立體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吸撞式氣囊的在常態下的剖面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吸撞式氣囊受撞擊時的剖面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吸撞式氣囊受撞擊後均衡膨脹的剖面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吸撞式氣囊另一實施例的剖面圖。
圖6為圖5的氣囊愛撞擊後的剖面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吸撞式氣囊安裝於車身的示意圖。
實施例1如
圖1、2所示,吸撞式氣囊10包括一基座1,一大氣囊2及小氣囊3,其中基座1由結構鋼製成,包括一正方形的底部11,其尺寸大小配合汽車的大小有不同規格(例如邊長為5釐米、10釐米、15釐米等等)。所述的底部11垂直延伸,形成側壁12,側壁11與底部11界定面成的四方形(亦可為其它形狀)的凹槽13;大氣囊2由可承受一定壓力的橡膠製成一密閉的中空囊袋,其囊壁21的底部22以高調波熔接或其它技術固定在基座1的凹槽13中央,而整個囊壁21所圍成的大氣室23在於容納氣體,此氣體由設在基座底部11的氣嘴14灌入,該氣嘴14由具有使氣體只進不出的單向閥構成;大氣囊2中的氣體是預先灌入的,消費者購買後即可案裝使用,日後只需於氣壓不足時,利用一定的充氣泵浦,甚至以汽車排放的廢氣補充即可。
小氣囊3也是由可承受壓力的橡膠製成的密閉中空囊袋,其囊壁31的底部32及外側36也以高調波熔接技術固定於凹槽13角落上,而囊壁31圍成之氣室33乃用以容納自大氣囊2破壁而入的氣體,不預先充氣。4個小氣囊分置於凹槽13的4角,與大氣囊2之間由一牆壁34相連,大、小氣囊在未受撞擊時互不相連通;牆壁34的厚度小於大氣囊2其它部分的壁厚,且由上往下遞減,使下方薄壁35為整個牆壁34最薄弱的部份,其目的是如圖3、4所示,使大氣囊2承受撞擊時,其內部的氣體可因受擠壓而突破薄壁35。迅速進入小氣囊3,對各個小氣囊進行充氣,使整個氣囊10瞬間膨脹,藉此承受側向撞擊,使衝擊僅對氣囊10造成破壞,儘可能避免車身受損,並即時呵護乘員的生命安全。
實施例2如圖5所示,大氣囊3內進一步設有壓縮彈簧4,該縮彈簧4的兩端分別頂著囊壁21的頂部24及底部22,且經常保持在被壓縮的張力狀態,彈簧4的目的在於藉其張力幫助大氣囊2迅速回復膨脹狀態,其情況如圖6所示,以緩和衝擊。
為避免囊壁21被彈簧4的張力擠破,在彈簧4的頂端與囊壁21之頂部24間最好有一隔板41將兩者隔開,使彈簧4與囊壁21不作直接接觸。隔板41配合囊壁21的輪廓以具有弧形為佳,同時最好與彈簧4或囊壁21連接在一起,使隔板41可固定在定位上。
如
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吸撞式氣囊10,為了便於安裝及更換,乃設計成單元式,並在基座1的底部11背面附有雙面膠(圖中未示),供膠巾在車身的期望位置,例如車身兩側及前後保險杆上。此外,亦可在基座的底部12背面設置一組對稱的L形支腳15(如圖2所示),同時配合顯示在
圖1的槽軌5,使氣囊10可藉支腳15裝卸自如地安裝在槽軌5的T形槽51中。前述槽軌5可利用適當的方法例如螺絲固定在車身兩側,如此即可間接將氣囊10安裝在車身上。槽軌5最好為結構鋼製成,以進一步強化車身承受側面撞擊能力。由於氣囊10系設計成單元式,故無論氣囊是直接膠貼於車身上,或是藉由槽軌5安裝在車身上,均可在其中某一個損壞時,輕易地自車身卸下來更換新的使用,以符經濟效益。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本實用新型並非意圖限制於任何特定的實施例,或任何特定的用途,因為本實用新型的氣囊除可使用於汽車外,經過適當的修飾及變化後,亦可裝置在其它器械上使用,以緩和衝擊為目的,類此不同的變化及轉用,自亦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構思與設計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適於裝在車身,用以吸收撞擊的氣囊,其特徵在於,包括一基座,一大氣囊及若干小氣囊,其中,基座包括一底部,一環繞著底部的側壁及一由該底部和側壁界定而成的凹槽;大氣囊壁底部固定在基座的凹槽中,且預充有一定壓力的氣體;小氣囊底部及外側固定在基座的凹槽內而環繞在大氣囊外,並隔著一牆壁與大氣囊連接在一起,其中牆壁的厚度小於大氣囊的壁厚,且由上往下遞減。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撞擊的氣囊,其特徵在於,基座為四方形。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撞擊的氣囊,其特徵在於,基座的底部有一供向大氣囊充氣的氣嘴通向大氣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撞擊的氣囊,其特徵在於,基座的底部背面附有雙面膠。
5,根據權利要求1述的吸收撞擊的氣囊,其特徵在於,大氣囊和小氣囊由橡膠製造。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撞擊的氣囊,其特徵在於,大氣囊內設有經常保持張力狀態,兩端分別頂著囊壁頂部與底部近彈簧。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撞擊的氣囊,其特徵在於,基座的底部背面包含有一組供方便安裝於車體的T形槽軌中對稱的L型支腳。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吸收撞擊的氣囊,其特徵在於,彈簧與大氣囊的囊壁頂部間設有一隔板。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吸收撞擊的氣囊,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槽軌採用結構鋼。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吸收撞擊的氣囊,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隔板與彈簧或大氣囊連接在一起。
專利摘要一種適於裝在車身,用以吸收撞擊的氣囊;涉及汽車安全裝置,主要由一基座,一大氣囊及若干小氣囊構成,其中大氣囊固定在基座中間,小氣囊亦固定在基座上而環繞在大氣囊外,並隔著一牆壁與大氣囊連接在一起;當大氣囊承受撞擊時,其內部的氣體因受壓擠而突破牆壁,迅速進入小氣囊,對各小氣囊進行充氣,使整個氣囊瞬間膨脹,藉此承受撞擊,使衝擊只對氣囊造成破壞,儘可能避免車輛受損,並有利於乘客安全。
文檔編號B60R19/44GK2222091SQ9524336
公開日1996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1995年1月19日 優先權日1994年2月10日
發明者周涷鈤 申請人:周涷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