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造廠氣力輸送型砂料倉內瞬時高壓消除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07 00:13:46 1
專利名稱:鑄造廠氣力輸送型砂料倉內瞬時高壓消除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料倉,尤其是涉及鑄造廠氣力輸送型砂料倉內瞬時高壓消除裝置。
背景技術:
鑄造廠採用氣力輸送系統輸送型砂時,由於輸送管路中存在高壓空氣,在向料倉內卸砂過程中,型砂伴隨著高壓空氣排向料倉,造成料倉內出現周期性瞬時高壓,該高壓對倉頂形成一個周期性的作用力,時間一長可使倉頂焊縫開焊,造成倉內含塵空氣溢出,汙染車間內空氣,增大了現場維護工作量。目前對此種情況的處理方法一般有兩種,一是加大料倉除塵器的排風量,使料倉內形成負壓,這種方式可以減小料倉內的瞬時高壓和由此產生的對倉頂的作用力,但不能完全消除倉頂所受到的作用力,同時由於增大了料倉除塵器的排風量,造成除塵器在運行中的能耗增加,除塵器體積增大,又佔用了車間內實用面積。二是在料倉頂部安裝一臺無動力除塵器,利用料倉內產生的瞬時高壓進行除塵,這種做法不能消除倉頂所受的周期性作用力,倉頂焊縫開焊的情況仍然存在。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成本低,可消除卸砂時倉頂受力造成焊縫開焊現象的鑄造廠氣力輸送型砂料倉內瞬時高壓消除裝置。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可採取下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鑄造廠氣力輸送型砂料倉內瞬時高壓消除裝置,包括頂部開設有卸料口的倉體,所述卸料口下方通過連接件懸置有緩衝託盤。所述緩衝託盤為圓形結構,在其盤體上均布有通孔。所述連接件為均布在緩衝託盤周邊的固定環和固連在所述固定環上的柔性拉繩, 所述柔性拉繩的另一端固定在與所述緩衝託盤對應位置的倉體頂壁的環扣上。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於在卸料口下方懸置有緩衝託盤,在氣力輸砂時,高壓空氣對緩衝託盤形成的向下作用力通過緩衝託盤連接件的反作用將其傳至倉頂,對倉頂形成一個向下的作用力,該力與倉內空氣作用於倉頂的作用力互為反力,以消除氣力輸砂過程中倉頂的受力,起到了防止倉頂焊縫開焊的作用。本實用新型加工、安裝簡單,製造成本低,防護效果明顯,可大大減少現場的維修工作量和由此造成的停工停產情況的發生。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緩衝託盤的放大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鑄造廠氣力輸送型砂料倉內瞬時高壓消除裝置,包括頂部開設有卸料口的倉體1,所述卸料口下方通過連接件懸置有緩衝託盤2 ;使用時,將氣力輸送管道7的出口連接在儲料倉倉體1頂部的卸料口上,當輸送管道7內的高壓空氣向儲料倉內釋放的瞬間對緩衝託盤2形成一個向下的作用力,該力通過緩衝託盤2連接件傳至倉頂,與倉內的高壓空氣對倉頂的作用力相同,作用方向相反,且對倉頂的作用時間相同,消除了倉頂所受的作用力,保護倉頂焊縫不被破壞。 在製作緩衝託盤2時,可以將其製作成圓形,也可以製作成多邊形,在緩衝託盤2 上設置一定密度和孔徑的圓形通孔3,使緩衝託盤2不會阻礙輸砂系統的卸砂;為方便安裝,連接件為均布在緩衝託盤2周邊的固定環4和固連在固定環4上的柔性拉繩5,柔性拉繩5的另一端固定在與所述緩衝託盤2對應位置的倉體1頂壁的環扣6上,要求倉體頂壁上的環扣6要焊接牢靠,能夠承受相應的作用力。
權利要求1.一種鑄造廠氣力輸送型砂料倉內瞬時高壓消除裝置,包括頂部開設有卸料口的倉體 (1),其特徵在於所述卸料口下方通過連接件懸置有緩衝託盤(2)。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鑄造廠氣力輸送型砂料倉內瞬時高壓消除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緩衝託盤(2)為圓形結構,在其盤體上均布有通孔(3)。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鑄造廠氣力輸送型砂料倉內瞬時高壓消除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連接件為均布在緩衝託盤( 周邊的固定環(4)和固連在所述固定環(4)上的柔性拉繩(5),所述柔性拉繩( 的另一端固定在與所述緩衝託盤( 對應位置的倉體(1) 頂壁的環扣(6)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鑄造廠氣力輸送型砂料倉內瞬時高壓消除裝置,包括頂部開設有卸料口的倉體,卸料口下方通過連接件懸置有緩衝託盤。緩衝託盤為圓形結構,在其盤體上均布有通孔。連接件為均布在緩衝託盤周邊的固定環和固連在固定環上的柔性拉繩,柔性拉繩的另一端固定在與緩衝託盤對應位置的倉體頂壁的環扣上。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於在卸料口下方懸置有託盤,氣力輸砂時,高壓空氣對託盤形成的向下作用力通過託盤連接件的反作用將其傳至倉頂,對倉頂形成一個向下的作用力,該力與倉內空氣作用於倉頂的作用力互為反力,起到了防止倉頂焊縫開焊的作用。本實用新型加工、安裝簡單,製造成本低,防護效果明顯,可大大減少現場的維修工作量和由此造成的停工停產情況的發生。
文檔編號B65D88/02GK202030203SQ20112007662
公開日2011年11月9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22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22日
發明者宋高舉, 張家平, 李國順, 趙青松 申請人:機械工業第六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