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存設備堆棧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5-07 00:35:16 2

本發明涉及一種儲存裝置組合系統,特別是指一種電源及數據結合管理的系統,該系統為主要儲存裝置擴充附屬儲存裝置利用電力串接及數據互通,特別在於主要儲存裝置管理全部電力及全部數據。
背景技術:
數位化時代的現在,各類信息被數位化成數據,而為讓該些信息保存,則需要通過儲存數據媒體的方式來保存;而現今網絡的普及化,促使儲存方式由當初的單機磁碟陣列為載體方案轉而以遠程網絡儲存方案的變遷。
關於儲存系統的文獻,多個已有的專利如下:
中國臺灣專利TW 102104843揭示一種雲端網絡硬碟陣列供應系統,包括多臺單一平價型硬體建立的主機,可依使用者需求動態供應網絡硬碟陣列服務。多臺主機包括一控制主機及多臺儲存主機。多臺儲存主機將硬碟開放給控制主機連接,控制主機可執行硬碟陣列運算程序,將本身及多臺儲存主機的硬碟建構成一硬碟陣列叢集。使用者只要通過網絡連接控制主機即可存取硬碟陣列叢集。此系統的硬碟陣列叢集由網絡連接的多臺主機建構而成,可通過主機的新增、移除及位置和角色的選擇,依使用者需求提供雲端網絡硬碟陣列服務,滿足不同的儲存空間、儲存速度及數據安全度的需求。
中國臺灣專利TW 102108564揭示一種儲存空間擴展系統,該系統設置多個雲端儲存空間支持網絡裝置的本地儲存空間的支持順序。當接收到該網絡裝置待儲存的新數據時,該系統檢查本地儲存空間的剩餘容量。當本地儲存空間的剩餘容量等於或大於默認值時,該系統將新數據儲存至本地儲存空間。當本地儲存空間的剩餘容量低於該默認值時,該系統複製本地儲存空間最早儲存的數據、按照支持順序將複製的數據儲存至對應的雲端儲存空間,從本地儲存空間刪除被複製的數據,直至本地儲存空間的剩餘容量等於或大於該默認值。
中國臺灣專利TW I333620揭示一種可提式網絡存取點裝置,允許通過火線(FireWire)或通用串行總線(USB)存取所對映的網絡磁碟機。該裝置包含存取一網絡及共享網絡磁碟機所必需的所有功能。該硬體的一端具有乙太網絡,而另一端具有USB或FireWire。當連接到一網絡時,此裝置將嘗試連接到經規劃的所有共享網絡磁碟機。當經由USB/FireWire連接到一計算機時,該計算機加載驅動程序並對映所列出的磁碟機。該計算機不需要加載整個網絡堆棧來存取這些磁碟機。在單次配置 之後,技術人員將能夠從任何計算機存取共享的磁碟機,而不用重新配置那些計算機的網絡設定或磁碟機對映。通過該USB/FireWire埠存取該裝置的計算機系統看見一儲存裝置。然而,如從網絡看到一樣,該裝置看起來就像附接到網絡的一網絡連接卡。此發明揭示了一種結合一可提式網絡存取點裝置的計算系統,其允許通過FireWire或USB存取對映的網絡磁碟機。該裝置包含存取一網絡與共享網絡磁碟機所需的所有功能。該硬體的一端具有乙太網絡,而另一端具有USB或FireWire。當連接到一網絡時,此裝置將嘗試連接到經規劃的所有共享網絡磁碟機。當經由USB/FireWire連接到一計算機時,該計算機加載驅動程序並對映所列出的磁碟機。該計算機不需要加載整個網絡堆棧來存取這些磁碟機。在單次配置之後,技術人員將能夠從任何計算機存取共享的磁碟驅動器,而不用重新配置那些計算機的網絡設定或磁碟機對映。通過該USB/FireWire埠存取該裝置的計算機系統看見一儲存裝置。然而,如從網絡看到一樣,該裝置看起來就像附接到網絡的一網絡連接卡。
然而,多數方案是針對企業環境使用,無法簡單快速提供給私人環境使用;在建構成本及專業知識要求方面,也有相當高度;在多樣化功能方面,多沒有給予過多選擇。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儲存設備堆棧系統,主要由主要儲存裝置電力串接、數據互聯及集中管理,增設另一輔助儲存裝置,由此擴充主要儲存裝置的儲存空間。
因此,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儲存設備堆棧系統,經由統一管理電力/數據,具有簡單增加儲存空間的效用。
本發明的再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儲存設備堆棧系統,憑藉本發明可減少可擴充儲存容量裝置的限制。
本發明的再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儲存設備堆棧系統,通過各內部電壓單元轉換外部交流電為直流電,可減少初始購買主要儲存裝置成本。
本發明的再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儲存設備堆棧系統,利用各數據橋接手段,除可以增加儲存空間外,也可增加附加功能。
本發明的再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儲存設備堆棧系統,通過本發明可擴充來提高舊有設備的利用性,可有效降低需要淘汰舊設備的可能。
為達到上述目地,本發明所使用的主要技術手段是採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本發明為一種儲存設備堆棧系統,為電力及數據傳遞的整合系統,其包含:一主要儲存裝置10及一輔助儲存裝置20,其中:所述主要儲存裝置10包含至少一電 力輸入接口11、至少一電力輸出接口12、一電力管理模塊13、至少一數據連接接口14、至少一主要數據橋接接口15、一數據管理模塊16及一主要儲存模塊17,通過一第一基板18承載及相互電性連接;所述輔助儲存裝置20包含至少一電力接收接口21、至少一輔助數據橋接接口22及一輔助儲存模塊23,通過一第二基板24承載及相互電性連接;其特徵在於:當所述主要儲存裝置10的所述電力輸入接口11取得電力,且所述數據連接接口14取得外部網絡連接,進而電力導通所述電力管理模塊13、所述數據管理模塊16及所述主要儲存模塊17,接著所述電力輸出接口12與所述輔助儲存裝置20的所述電力接收接口21電性連接,使所述輔助儲存裝置20取得電力,而所述主要數據橋接接口15與所述輔助儲存裝置20的所述輔助數據橋接接口22電性連接,使電力導通後的所述輔助儲存模塊20經由所述輔助數據橋接接口22與所述主要儲存裝置10間達成數據傳輸。
本發明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還可採用以下技術措施進一步實現。
上述的儲存設備堆棧系統,所述電力管理模塊13包含一變壓單元131。
所述輔助儲存裝置20包含一輔助電力管理模塊25,所述輔助電力管理模塊25承載及電性連接於所述第二基板24,所述輔助電力管理模塊25包含一輔助變壓單元251。
所述輔助儲存裝置20包含至少一延伸數據連接接口26及至少一延伸電力輸出接口27,通過所述第二基板24承載及相互電性連接。
所述輔助儲存裝置20包含至少一輔助數據連接接口28,所述輔助數據連接接口28承載及電性連接於所述第二基板24。
所述輔助儲存裝置20包含一數據處理模塊29及一影像輸出模塊30,通過所述第二基板24承載及相互電性連接。
所述輔助儲存裝置20包含一輔助數據管理模塊31。
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相比於習知技術具有的功效在於:(1)簡單快速增加儲存容量的功能;(2)通過各變壓單元獨立減少擴充的限制及建構初期成本提高;(3)利用數據橋接增加裝置附加功能的無限可能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最佳實施型態的系統第一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最佳實施型態的系統第二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最佳實施型態的系統第三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最佳實施型態的系統第四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最佳實施型態的系統第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讓本發明的目的、特徵與功效更明顯易懂,現舉以下較佳實施例並配合附圖說明如下:
如圖1至圖5所示,為本發明一種儲存設備堆棧系統的主要實施型態。請先參考圖1所示,本發明包含一主要儲存裝置10及一輔助儲存裝置20。
請再參閱圖1所示,主要儲存裝置10具有一電力輸入接口11、一電力輸出接口12、一電力管理模塊13、一數據連接接口14、一主要數據橋接接口15、一數據管理模塊16及一主要儲存模塊17,通過一第一基板18承載及相互電性連接。
具體而言,電力輸入接口11指電性連接外部交流電(Alternating Current,AC)以取得該主要儲存裝置10所需電源的接口;而電力輸出接口12指延伸傳遞由電力輸入接口11取得的外部交流電(Alternating Current,AC)的接口;電力管理模塊13主要功能為管理由電力輸入接口11取得的外部交流電(Alternating Current,AC)功率使用安全及供給數據連接接口14、主要數據橋接接口15、數據管理模塊16、主要儲存模塊17及第一基板18運行所需電源及節能功能;跟著,數據連接接口14指連接外部網絡的接口,網絡可以是有線網絡或無線網絡,由此使主要儲存裝置10與外部產生關聯,外部能夠利用相關資源;主要數據橋接接口15主要作用為電性連接輔助儲存裝置20,除數據傳遞外,並以管理延伸後的相關資源;數據管理模塊16指可以執行複雜的電腦程式的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uP);主要儲存模塊17指用於儲存信息的裝置,通常是將信息數位化後再以利用電、磁或光學等方式的媒體加以儲存,一般而言為利用電能方式儲存信息的裝置或利用磁能方式儲存信息的裝置;最後,第一基板18通常為一線路基板(circuit board),例如,基板為一具有單層或多層線路的印刷電路板,此外,依需求基板也可以是一導線架、一電路薄膜(Polyimide)、BT電路板或各種晶片載板。
請再參考圖1所示,輔助儲存裝置20包含一電力接收接口21、一輔助數據橋接接口22及一輔助儲存模塊23,通過一第二基板24承載及相互電性連接。
實際而論,電力接收接口21指電性連接外部交流電(Alternating Current,AC)以取得輔助儲存裝置20所需電源的接口,在此電力接收接口21主要利用電性連接取得主要儲存裝置10的電力輸出接口12延伸傳遞的外部交流電(Alternating Current,AC);輔助數據橋接接口22電性連接主要數據橋接接口15,用於實現主要儲存裝置10的數據管理模塊16除數據傳遞外,並以管理延伸後的輔助儲存裝置20相關資源;輔助儲存模塊23指用於儲存信息的裝置,通常是將信息數位化後再以利用電、磁或光學等方式的媒體加以儲存,一般而言為利用電能方式儲存信息的 裝置或利用磁能方式儲存信息的裝置;最後,第二基板24通常為一線路基板(circuit board),例如,基板為一具有單層或多層線路的印刷電路板,此外,依需求基板也可以是一導線架、一電路薄膜(Polyimide)、BT電路板或各種晶片載板。
較佳的實施方式,如圖2所示,電力管理模塊13包含一變壓單元131,而輔助儲存裝置20包含一輔助電力管理模塊25,輔助電力管理模塊25承載及電性連接於第二基板24,輔助電力管理模塊25包含一輔助變壓單元251,變壓單元131及輔助變壓單元251主要功效為將交流電(Alternating Current,AC)轉換為直流電(Direct Current,DC),因室內用電多為交流電,需變壓轉換為一般電子零件所需電壓及電流以利運作。另,如圖3所示,輔助儲存裝置20包含一延伸數據連接接口26及一延伸電力輸出接口27,並通過第二基板24承載及相互電性連接,其中利用延伸數據連接接口26及延伸電力輸出接口27,可在主要儲存裝置10連接輔助儲存裝置20情況下,在輔助儲存裝置20後再連接設備,有效提高可擴充性;如圖4所示,輔助儲存裝置20包含至少一輔助數據連接接口28,輔助數據連接接口28承載及電性連接於第二基板24,輔助數據連接接口28指連接外部網絡的接口,網絡可以是有線網絡或無線網絡,由此使主要儲存裝置10及輔助儲存裝置20與外部產生關聯,外部能夠利用相關資源,在此可合併使用或分離使用數據連接接口14及輔助數據連接接口28。再如圖5所示,輔助儲存裝置20包含一數據處理模塊29及一影像輸出模塊30,通過第二基板24承載及相互電性連接,由此可除原有儲存空間提升外,也可增加視訊媒體相關功能,數據處理模塊29為針對多媒體的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uP),而影像輸出模塊30可以是高畫質解晰度多媒體接口(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HDMI)、數字視頻界面(Digital Visual Interfac,DVI)或視訊圖形陣列(Video Graphics Array,VGA)其中之一或其組合。最後,參閱圖5所示,輔助儲存裝置20包含一輔助數據管理模塊31,輔助數據管理模塊31協助數據管理模塊16處理數據資料。
以下就以本發明的一種儲存設備堆棧系統的較佳實施型態為例,針對本發明的運作過程做一詳細的說明如下所示。
首先,先參考圖4所示,將主要儲存裝置10的電力輸入接口11連接外部交流電,主要儲存裝置10的電力管理模塊13的變壓單元131將電力輸入接口11取得的外部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並電性導通主要儲存裝置10內的各零件,而主要儲存裝置10的數據連接接口14電性連接外部網絡;到此為止,主要儲存裝置10已連接外部電源及網絡,且內部電子零件包含電力輸入接口11、電力輸出接口12、電力管理模塊13、數據連接接口14、主要數據橋接接口15、數據管理模塊16、主 要儲存模塊17及第一基板18均已取得電源,並可運行相對應的功能。
接著,主要儲存裝置10的電力輸出接口12電性連接將外部交流電傳遞至輔助儲存裝置20的電力接收接口21,輔助儲存裝置20的輔助電力管理模塊25的輔助變壓單元251將電力接收接口21取得的外部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並電性導通輔助儲存裝置20內的各零件,而主要儲存裝置10的主要數據橋接接口15電性連接輔助儲存裝置20的輔助數據橋接接口22;此時狀態,輔助儲存裝置20已連接外部電源,且內部電子零件包含電力接收接口21、輔助數據橋接接口22、輔助儲存模塊23、第二基板24、輔助電力管理模塊25、延伸數據連接接口26、延伸電力輸出接口27及輔助數據連接接口28均已取得電源,且主要儲存裝置10及輔助儲存裝置20均可運行相對應功能,譬如一般儲存裝置常見的容錯式磁碟陣列(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RAID)、網絡檔案分享系統(Common Internet File System,CIFS)及網絡文件系統(Network File System,NFS)等網絡伺服器服務。
最後,輔助數據連接接口28與數據連接接口14可連接至相同或不同網絡環境,達到協同網絡或備援網絡的功效;跟著,此時延伸電力輸出接口27及輔助數據連接接口28可再延展另一輔助儲存裝置20』,輔助儲存裝置20』也包含輔助儲存裝置21』、輔助數據橋接接口22』及相關必須零組件,依此類推可有效增加主要儲存裝置10的可擴充性。
另,可如圖5所示,輔助儲存裝置20可包含數據處理模塊29、影像輸出模塊30及輔助數據管理模塊31,可在單純儲存功能外增加附屬性的擴充可能。
因此本發明的功效有別於傳統伺服器儲存裝置,在儲存裝置應用當中實屬首創。
需再次重申,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型態,舉凡應用本發明說明書、權利要求書或附圖所做的等效變化,仍屬本發明所保護的技術範疇,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以後附的權利要求書所界定的範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