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配設備的製作方法
2023-05-06 03:12:26

本發明涉及一種裝配設備,尤其涉及一種用於組裝由薄板製成的殼體的裝配設備。
背景技術:
圖1顯示了一種典型的連接器的殼體的從底側觀看時的立體示意圖,圖2顯示了圖1所示的殼體的從頂側觀看時的立體示意圖。
如圖1和圖2所示,該殼體主要包括底部殼體10、位於底部殼體10上方的頂部殼體20和位於底部殼體10和頂部殼體20之間的至少一個分隔板30。
如圖1和圖2所示,底部殼體10的兩側形成有鎖扣12,頂部殼體20的兩個側板21上形成有鎖定彈片22。鎖扣12從底部殼體10的底板的兩側豎直向上延伸。兩個側板21從頂部殼體20的頂板的兩側豎直向下延伸,鎖定彈片22從頂部殼體20的側板21向外凸出。
如圖1和圖2所示,鎖定彈片22適於從鎖扣12的內側裝配到鎖扣12中,以便將底部殼體10和頂部殼體20相互組裝在一起。
如圖1和圖2所示,分隔板30的下側插裝在底部殼體10的底板上,分隔板30的上側插裝在頂部殼體20的頂板上,以便將底部殼體10與頂部殼體20之間的空間分隔成多個容納室1。
如圖1和圖2所示,底部殼體10、頂部殼體20和分隔板30均是由厚度較小的金屬薄板製成。由於金屬薄板容易變形,因此,在加工的過程中,頂部殼體20的兩個側板21容易偏移其預定位置,即,與頂部殼體20的頂板垂直的豎直位置。例如,兩個側板21可能會出現稍微向外偏移(參見圖6)或稍微向內偏移(參見圖5)的情況。
一旦頂部殼體20的兩個側板21偏移其預定位置,就會導致頂部 殼體20的兩個側板21上的鎖定彈片22不能裝配到鎖扣12中。
在現有技術中,一般都採用手動方式來組裝圖1和圖2所示的殼體。工人需要用手逐個地校正頂部殼體20上的兩個側板21的位置,使其處於與頂部殼體20的頂板垂直的豎直位置。但是,採用手動方式糾偏側板21的位置以及採用手動方式組裝殼體的效率非常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和缺陷的至少一個方面。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裝配設備,其能夠自動地糾正頂部殼體的側板的位置偏差,提高了薄板殼體的組裝效率。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裝配設備,用於組裝由薄板製成的殼體,所述殼體具有底部殼體和頂部殼體,所述底部殼體的兩側形成有鎖扣,所述頂部殼體的兩個側板上形成有鎖定彈片。當所述頂部殼體的兩個側板相對於所述頂部殼體的頂板處於預定位置時,所述鎖定彈片適於從所述鎖扣的內側裝配到所述鎖扣中。所述裝配設備包括:底座,適於定位和支撐所述底部殼體;操作機構,適於保持和移動所述頂部殼體;和引導裝置,適於設置在所述鎖扣的內側,用於引導偏移所述預定位置的兩個側板,使得所述兩個側板上的鎖定彈片能夠裝配到所述鎖扣中。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例性的實施例,所述引導裝置包括第一引導裝置,所述第一引導裝置具有與所述鎖扣的內側相對的第一引導面,所述第一引導面適於向外推壓所述兩個側板,以便逐漸地擴大所述兩個側板之間的間距。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實例性的實施例,所述引導裝置還包括第二引導裝置,所述第二引導裝置具有與所述第一引導裝置相對的第二引導面,所述第二引導面適於向內推壓所述兩個側板,以便逐漸地縮小所述兩個側板之間的間距。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實例性的實施例,當所述兩個側板處於所述 預定位置時,所述兩個側板與所述頂部殼體的頂面和所述底部殼體的底面垂直。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實例性的實施例,所述殼體還包括至少一個分隔板,所述分隔板的下側適於插裝在所述底部殼體的底板上,所述分隔板的上側適於插裝在所述頂部殼體的頂板上,以便將所述底部殼體與所述頂部殼體之間的空間分隔成多個容納室。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實例性的實施例,所述裝配設備還包括分隔板保持機構,所述分隔板保持機構適於將分隔板保持在與所述底部殼體的底板垂直的位置。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實例性的實施例,所述分隔板保持機構包括至少一對夾持手指,每對夾持手指適於從兩側夾持住一個對應的分隔板。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實例性的實施例,所述分隔板保持機構還包括第一驅動機構,所述第一驅動機構適於驅動所述至少一對夾持手指沿與分隔板平行的水平方向移動,以便將所述至少一對夾持手指移動到所述分隔板處或從所述分隔板處離開。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實例性的實施例,所述分隔板保持機構還包括第二驅動機構,所述第二驅動機構適於驅動所述至少一對夾持手指打開和閉合,以便夾持和鬆開所述分隔板。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實例性的實施例,所述第一驅動機構還適於驅動所述引導裝置沿所述與分隔板平行的水平方向移動,以便將所述引導裝置移動到所述鎖扣處或從所述鎖扣處離開。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實例性的實施例,所述第一引導面和/或所述第二引導面為光滑的弧形引導面或者光滑的傾斜引導面。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實例性的實施例,所述第一引導裝置為剛度大於所述兩個側板的剛性塊狀部件,並且所述第二引導裝置為柔性大於所述兩個側板的柔性薄片部件。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實例性的實施例,所述操作機構包括機器人和安裝在機器人上的真空吸附器,所述真空吸附器適於吸取和保持所 述頂部殼體,所述機器人適於移動被所述真空吸附器吸取和保持住的頂部殼體。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實例性的實施例,所述頂部殼體上形成有多個第一開孔,在所述操作機構上設置有多個第一定位柱,所述多個第一定位柱適於插入所述多個第一開孔中,用於定位被所述真空吸附器吸取和保持住的頂部殼體。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實例性的實施例,所述底部殼體上形成有多個第二開孔,在所述底座上設置有多個第二定位柱,所述多個第二定位柱適於插入所述多個第二開孔中,用於定位被支撐在所述底座上的底部殼體。
在本發明的上述各個實施例中,裝配設備具有引導裝置,該引導裝置能夠引導偏移預定位置的側板,使之朝向預定位置移動,從而自動地糾正了頂部殼體的側板的位置偏差,使得兩個側板上的鎖定彈片能夠順利地裝配到底部殼體的鎖扣中,從而提高了薄板殼體的組裝效率。
通過下文中參照附圖對本發明所作的描述,本發明的其它目的和優點將顯而易見,並可幫助對本發明有全面的理解。
附圖說明
圖1顯示了一種典型的連接器的殼體的從底側觀看時的立體示意圖;
圖2顯示了圖1所示的殼體的從頂側觀看時的立體示意圖;
圖3顯示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例性的實施例的、用於組裝圖1和圖2所示的殼體的裝配設備;
圖4顯示顯示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例性的實施例的、用於組裝圖1和圖2所示的殼體的裝配設備,其中,操作機構被移除;
圖5顯示利用第一引導裝置糾正向內偏移的兩個側板的位置誤差的示意圖;和
圖6顯示利用第二引導裝置糾正向外偏移的兩個側板的位置誤 差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並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在說明書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圖標號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參照附圖對本發明實施方式的說明旨在對本發明的總體發明構思進行解釋,而不應當理解為對本發明的一種限制。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構思,提供一種裝配設備,用於組裝由薄板製成的殼體,所述殼體具有底部殼體和頂部殼體,所述底部殼體的兩側形成有鎖扣,所述頂部殼體的兩個側板上形成有鎖定彈片。當所述頂部殼體的兩個側板相對於所述頂部殼體的頂板處於預定位置時,所述鎖定彈片適於從所述鎖扣的內側裝配到所述鎖扣中。所述裝配設備包括:底座,適於定位和支撐所述底部殼體;操作機構,適於保持和移動所述頂部殼體;和引導裝置,適於設置在所述鎖扣的內側,用於引導偏移所述預定位置的兩個側板,使得所述兩個側板上的鎖定彈片能夠裝配到所述鎖扣中。
圖1顯示了一種典型的連接器的殼體的從底側觀看時的立體示意圖;圖2顯示了圖1所示的殼體的從頂側觀看時的立體示意圖。
如圖1和圖2所示,在圖示的實施例中,該殼體主要包括底部殼體10、位於底部殼體10上方的頂部殼體20和位於底部殼體10和頂部殼體20之間的至少一個分隔板30。
如圖1和圖2所示,底部殼體10的兩側形成有鎖扣12,頂部殼體20的兩個側板21上形成有鎖定彈片22。鎖扣12從底部殼體10的底板的兩側豎直向上延伸。兩個側板21從頂部殼體20的頂板的兩側豎直向下延伸,鎖定彈片22從頂部殼體20的側板21向外凸出。鎖定彈片22適於從鎖扣12的內側裝配到鎖扣12中,以便將底部殼體10和頂部殼體20相互組裝在一起。分隔板30的下側插裝在底部殼體10的底板上,分隔板30的上側插裝在頂部殼體20的頂板上,以便將底部殼體10與頂部殼體20之間的空間分隔成多個容納室1。
如圖1和圖2所示,底部殼體10、頂部殼體20和分隔板30均是由厚度較小的金屬薄板製成。由於金屬薄板容易變形,因此,在加工的過程中,頂部殼體20的兩個側板21容易偏移其預定位置,即,與頂部殼體20的頂板垂直的豎直位置。例如,兩個側板21可能會出現稍微向外偏移(參見圖6)或稍微向內偏移(參見圖5)的情況。一旦頂部殼體20的兩個側板21偏移其預定位置,就會導致頂部殼體20的兩個側板21上的鎖定彈片22不能裝配到鎖扣12中。
圖3顯示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例性的實施例的、用於組裝圖1和圖2所示的殼體的裝配設備;圖4顯示顯示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例性的實施例的、用於組裝圖1和圖2所示的殼體的裝配設備,其中,操作機構100被移除。
如圖3和圖4所示,在圖示的實施例中,該裝配設備主要包括操作機構100、引導裝置310、320和底座400。底部殼體10適於被定位和支撐在底座400上。操作機構100適於保持和移動頂部殼體20,以便將頂部殼體20組裝到底部殼體10上。引導裝置310、320,適於設置在鎖扣12的內側,能夠引導偏移預定位置的兩個側板21,使之朝向預定位置移動,從而能夠自動地糾正頂部殼體20的兩個側板21的位置偏差,使得兩個側板21上的鎖定彈片22能夠順利地裝配到底部殼體10的鎖扣12中,從而提高了薄板殼體的組裝效率。
圖5顯示利用第一引導裝置310糾正向內偏移的兩個側板21的位置誤差的示意圖。
如圖3-5所示,在圖示的實施例中,第一引導裝置310具有與鎖扣12的內側相對的第一引導面s1。在向下移動頂部殼體20時,該第一引導面s1適於向外推壓兩個側板21,以便逐漸地擴大兩個側板21之間的間距,這樣,兩個側板21就會逐漸地朝向預定位置(與頂部殼體20的頂板垂直的豎直位置)移動,從而能夠自動地糾正頂部殼體20的兩個側板21的位置偏差,使得兩個側板21上的鎖定彈片22能夠順利地裝配到底部殼體10的鎖扣12中。
圖6顯示利用第二引導裝置320糾正向外偏移的兩個側板21的 位置誤差的示意圖。
如圖3-6所示,在圖示的實施例中,第二引導裝置320具有與第一引導裝置310相對的第二引導面s2。在向下移動頂部殼體20時,該第二引導面s2適於向內推壓兩個側板21,以便逐漸地縮小兩個側板21之間的間距,這樣,兩個側板21就會逐漸地朝向預定位置(與頂部殼體20的頂板垂直的豎直位置)移動,從而能夠自動地糾正頂部殼體20的兩個側板21的位置偏差,使得兩個側板21上的鎖定彈片22能夠順利地裝配到底部殼體10的鎖扣12中。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例性的實施例中,第一引導裝置310為剛度大於兩個側板21的剛性塊狀部件,並且第二引導裝置320為柔性大於兩個側板21的柔性薄片部件,該柔性薄片部件的厚度小於殼體的厚度,通常,該柔性薄片部件硬度小於殼體的硬度的合金製成,例如,可以採用鋅鋼合金製成。
請注意,在圖6所示的實施例中,在將兩個側板21引導到正確的豎直位置之後,需要將第二引導裝置320從底部殼體10的鎖扣12和頂部殼體20的側板21之間抽出。在第二引導裝置320被抽出之後,兩個側板21上的鎖定彈片22會進入鎖扣12的孔中。有時,為了保證鎖定彈片22能夠完全裝配到鎖扣12的孔中,可以利用操作機構100驅動頂部殼體20朝向底部殼體10的兩側搖擺數次,以迫使鎖定彈片22能夠完全裝配到鎖扣12的孔中。
如圖1至圖4所示,裝配設備還包括分隔板保持機構200,該分隔板保持機構200適於將分隔板30保持在與底部殼體10的底板垂直的位置。這樣,在頂部殼體20組裝到底部殼體10上之後,分隔板30的上側就會插裝到頂部殼體20的頂板上。
如圖3和圖4所示,前述分隔板保持機構200包括至少一對夾持手指230,每對夾持手指230適於從兩側夾持住一個對應的分隔板30。
如圖3和圖4所示,前述分隔板保持機構200還包括第一驅動機構210,該第一驅動機構210適於驅動至少一對夾持手指230沿與分隔板平行的水平方向移動,以便將至少一對夾持手指230移動到分隔 板30處或從分隔板30處離開。
如圖3和圖4所示,前述分隔板保持機構200還包括第二驅動機構220,該第二驅動機構220適於驅動至少一對夾持手指230打開和閉合,以便夾持和鬆開分隔板30。
在圖示的實施例中,如圖3和圖4所示,第一和第二引導裝置310、320都附接至第一驅動機構210上,因此,第一驅動機構210還適於驅動引導裝置310、320沿與分隔板平行的水平方向移動,以便將引導裝置310、320移動到鎖扣22處或從鎖扣22處離開。
如圖5和圖6所示,在圖示的實施例中,第一引導面s1和/或第二引導面s2為光滑的弧形引導面或者光滑的傾斜引導面。
在圖示的實施例中,如圖3和圖4所示,操作機構100包括機器人和安裝在機器人上的真空吸附器,該真空吸附器適於吸取和保持頂部殼體20,機器人適於移動被真空吸附器吸取和保持住的頂部殼體20。
如圖1至圖4所示,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頂部殼體20上形成有多個第一開孔23,在操作機構100上設置有多個第一定位柱,多個第一定位柱適於插入多個第一開孔23中,用於定位被真空吸附器吸取和保持住的頂部殼體20。
如圖1至圖4所示,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底部殼體10上形成有多個第二開孔13,在底座400上設置有多個第二定位柱,多個第二定位柱適於插入多個第二開孔13中,用於定位被支撐在底座400上的底部殼體10。
下面將說明利用前述裝配設備組裝圖1和圖2所示的殼體的過程。
首先,利用操作機構100將底部殼體10放置在底座400上。
然後,利用操作機構100將分隔板30分別插裝到底部殼體10上。
然後,利用第一驅動機構210將引導裝置310、320移動到底部殼體10的鎖扣12的內側,同時利用第一驅動機構210將夾持手指230移動到分隔板30的兩側。
然後,利用第二驅動機構220驅動夾持手指230閉合,以夾緊分隔板30。
然後,如圖3所示,利用操作機構100向下移動頂部殼體20,直至頂部殼體20到達預設位置。
然後,利用第二驅動機構220驅動夾持手指230打開,以鬆開分隔板30。
然後,第一驅動機構210將引導裝置310、320和夾持手指230移動到殼體的外部。
最後,利用操作機構100取走已經組裝好的殼體。
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理解,上面所描述的實施例都是示例性的,並且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其進行改進,各種實施例中所描述的結構在不發生結構或者原理方面的衝突的情況下可以進行自由組合。
雖然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但是附圖中公開的實施例旨在對本發明優選實施方式進行示例性說明,而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一種限制。
雖然本總體發明構思的一些實施例已被顯示和說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將理解,在不背離本總體發明構思的原則和精神的情況下,可對這些實施例做出改變,本發明的範圍以權利要求和它們的等同物限定。
應注意,措詞「包括」不排除其它元件或步驟,措詞「一」或「一個」不排除多個。另外,權利要求的任何元件標號不應理解為限制本發明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