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裝置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06 15:04:01 1
專利名稱:顯示裝置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顯示裝置結構,特別是一種具有雙顯示面板的顯示裝置結構。
背景技術:
由於電子產業的蓬勃發展,使目前可攜式行動電子裝置的開發上,皆朝向
具有多功能性的設計趨勢。例如筆記型計算機、行動電話(mobile phone)、掌 上型電玩或個人數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等。而在這些可攜式 行動電子裝置中,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喜愛配備有結合數字影音播放的功能。
以行動電話為例,現今在行動電話的使用上,已從簡單的通話功能發展至 具有微型計算機功能,例如執行電子郵件的收發、衛星導航、行動秘書、無線 傳輸、攝錄像、觀賞影片和影音互動等多種功能。而為了讓使用者在使用行動 電話執行這些功能時,能獲得更舒適的視覺效果,則必須對行動電話所呈現的 影像質量或顯示屏幕的大小進行改良。其中又以擴增行動電話所具有的顯示屏 幕範圍最為直接且有效。
目前所發展出擴增顯示屏幕的做法,不外乎在行動電話上設置多個顯示屏 幕,並透過滑蓋的方式設置於行動電話上,藉由二顯示屏幕相互滑動的方式來 達到同時顯示二顯示畫面的目的。其在結構設置上,採用一顯示屏幕固設於行 動電話的機體上,再於此顯示屏幕上方疊置另一顯示屏幕的設置方式。當使用 者有同時觀賞雙屏幕的需求時,藉由推動疊置於上方的顯示屏幕相對固設於機 體上的顯示屏幕滑動,使同時呈現出二顯示屏幕以供使用者操作。
雖然這種設置方式可達到擴增顯示屏幕的目的,然而由於二顯示屏幕以疊 置的方式設置於行動電話上,且二顯示屏幕之間通常會具有一間隙,以避免設 置於上方的顯示屏幕在滑動的過程中磨損固定於下方的顯示屏幕。同時,由於 下方顯示屏幕是固定在行動電話的機體上,當疊置於上方的顯示屏幕滑動至定 點時,以平行於下方顯示屏幕的方式位移,並無法解除或縮小兩者間的間隙。因此在二顯示屏幕之間便存在一明顯的高度段差,此高度段差將於使用者同時 觀看二顯示屏幕所呈現的畫面時,造成視覺感官上的阻礙與落差,讓使用者的 視覺焦點必需於二顯示屏幕之間來回遊移,進而造成視覺上的疲勞,以及使用 者在操作上的注意力z無法集中等問題。
發明內容
鑑於以上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結構,由於現有技術僅具有單 一顯示面板的顯示裝置,所能呈現的顯示畫面有限,影響使用者在觀看顯示畫 面的舒適度。而結合有二顯示面板的電子裝置中,在同時顯示二顯示面板的畫 面時,則有因二顯示面板之間的高低段差過大所造成的視覺落差的問題。
本發明所揭露的顯示裝置結構,包括有一本體、 一第一顯示面板、 一升降 機構及一第二顯示面板。在本體內具有一容置空間,第一顯示面板活動設置於 此容置空間內,且可相對於本體移動於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之間。升降機 構亦設置於容置空間內並連接第一顯示面板,升降機構用以令第一顯示面板相 對本體沿一第一方向位移。第二顯示面板活動設置於第一顯示面板上方,且可
相對本體沿一第二方向滑動,此第二方向垂直於第一方向,藉由第二顯示面板 相對本體滑動,以露出或遮蔽第一顯示面板。其中,當第二顯示面板相對本體 滑動並露出第一顯示面板時,第一顯示面板受到升降機構的推抵而位移至第二 位置。
本發明所揭露的顯示裝置結構藉由升降機構的設置,使顯示裝置結構以二 顯示面板呈現畫面時,二顯示面板之間的高低段差得以縮小,以避免因二顯示 面板之間的高低段差,造成使用者在觀賞二顯示面板所構成的大面積畫面時, 所產生視覺落差的問題發生。
以上關於本發明內容的說明及以下實施方式的說明是用以示範與解釋本 發明的原理,並且提供本發明權利要求保護範圍更進一步的解釋。
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分解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組合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露出第一顯示面板的立體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二顯示面板相併排的立體示意圖5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局部剖面示意圖6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露出第一顯示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圖7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二顯示面板相併排的剖面示意圖8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露出第一顯示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圖9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二顯示面板相併排的剖面示意圖10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露出第一顯示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圖11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二顯示面板相併排的剖面示意圖12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露出第一顯示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圖13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二顯示面板相併排的剖面示意圖14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露出第一顯示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圖15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二顯示面板相併排的剖面示意圖16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17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露出第一顯示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圖;以及 圖18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第二顯示面板抵靠第一顯示面板的剖面示意
其中,附圖標記為
10本體
12指令輸入區
122按鍵組
124電池組
14顯示區
16容置空間
162控制模塊
164滑軌
18拉杆
182拉掣端
184止擋端
1842凸緣
186壓縮彈簧30套筒
50升降機構
52承載座
522作動杆
524螺牙
526卡鉤
528導引面
54致動組件
542軸杆
5422兇才
5424凸輪
544轉盤
546滑塊
5462斜平面
548彈簧
70第一顯示面板
90第二顯示面板
92卡合部
BM黑色矩陣
d間隙
PI第一位置
P2第二位置
P3第三位置
P4第四位置
說明書第4/10頁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明的顯示裝置結構應用於掌上型電玩、行動電話、個人數字助理、筆 記型計算機或計算機屏幕等具有顯示面板的電子裝置,以下將以本發明的顯示 裝置結構應用於行動電話做為本發明實施例的說明,但並不以此為限。
請參閱圖]、圖2和圖5,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所揭露的顯示裝置結構包括一本體10、 一套筒30、 一升降機構50、 一第一顯示面板70及一第二顯示面 板90。本體10的一端為設置有按鍵組122的指令輸入區12,另一端則為具有 顯示面板的顯示區14,並且於本體10相對指令輸入區12的一側設置有電池 組124,以提供一操作"電源。本體10內部具有一容置空間16,容置空間16 內設置有控制模塊162、套筒30、升降機構50、第一顯示面板70及第二顯示 面板90。套筒30固設於容置空間16的一側面上。控制模塊162包含電路板、 微處理器等組件(圖中未示),用以接收及執行使用者所輸入的操作指令,控制 模塊162並分別與電池組124、按鍵組122、第一顯示面板70及第二顯示面板 90呈電性連接。
升降機構50設置於容置空間16內對應於顯示區14的位置,升降機構50 包含一承載座52及一致動組件54,承載座52具有一作動杆522,作動杆522 上環設有多個並排的螺牙524,且作動杆522的一端連接於承載座52,另一端 穿設過套筒30並抵靠於致動組件54。致動組件54為具有一軸杆542的馬達, 並分別與控制模塊162及電池組124電性連接。致動組件54的軸杆542上設 置有多個齒牙5422,作動杆522藉由螺牙524嵌合於齒牙5422而抵靠於致動 組件54。承載座52藉由致動組件54驅動軸杆542轉動, 一併地帶動作動杆 522移動,令承載座52相對本體10沿著一第一方向位移,此第一方向指垂直 於本體10底部的方向。
第一顯示面板70的一側面設置於升降機構50的承載座52上。藉由承載 座52相對本體10沿著第一方向位移,使第一顯示面板70相對本體10於一第 一位置Pl及一第二位置P2之間移動(如圖5至圖7所示)。而第二顯示面板90 設置於第一顯示面板70上方,第二顯示面板90的兩相對側面上並具有一卡合 部92,且容置空間16的壁面上具有對應此卡合部92的滑軌164。第二顯示面 板90藉由兩側的卡合部92卡合於滑軌164內,令第二顯示面板90活動設置 於本體10上,且相對本體10沿著一第二方向滑動,使第二顯示面板90相對 本體10於一第三位置P3及一第四位置P4之間滑動。其中第二方向與第一方 向呈相互垂直的關係,即第二方向平行於本體IO底部的方向。
如圖2和圖5所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所揭露的顯示裝置結構在使用上, 使用者藉由按鍵組122輸入操作指令,並經由第二顯示面板90顯示操作畫面 供使用者觀看,此時第一顯示面板70位於相對本體的第一位置P1,而第二顯示面板90位於第三位置P3上。請配合圖3和圖6,當使用者有較大顯示畫面 或雙重顯示畫面的需求時,則推移第二顯示面板90沿相對本體10的第二方向 滑動,使第二顯示面板90由第三位置P3滑移至第四位置P4,以露出位於第 二顯示面板90下方的第一顯示面板70。此時使用者藉由按鍵組122輸入一指 令至控制模塊162,並由控制模塊162輸出一上升信號至升降機構50的致動 組件54,令致動組件54驅動軸杆542轉動。
當軸杆542轉動時,藉由螺牙524與齒牙5422之間相嵌合的關係, 一併 地帶動作動杆522相對於本體10沿著第一方向位移,使承載座52推抵第一顯 示面板70由第一位置P1朝第二位置P2移動。如圖4和圖7所示,待第一顯 示面板70位移至第二位置P2時,與第二顯示面板90呈相併排的狀態,因此 構成同時顯示第一顯示面板70及第二顯示面板90的顯示裝置結構,以達到使 第一顯示面板70及第二顯示面板90之間的段差縮小以及結合二顯示面板以呈 現單一較大面積畫面的目的。
而當使用者欲結束雙顯示畫面的操作時,使用者再次藉由按鍵組122輸入 一指令至控制模塊162,並由控制模塊162輸出一下降信號至升降機構50的 致動組件54,令致動組件54驅動軸杆542轉動,且一併地帶動作動杆522相 對於本體10沿著第一方向位移,使第一顯示面板70由第二位置P2復位至第 一位置Pl。最後再推抵第二顯示面板90由第四位置P4滑動至第三位置P3, 以遮蔽第一顯示面板70,使顯示裝置結構回復至起始的使用狀態(如圖2和圖 5所示)。
請參閱圖8和圖9,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局部剖面示意圖。本發明所揭 露的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在結構上大致相同,以下僅就兩者間的差異加以 說明。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所揭露的顯示裝置結構包括一本體10、套筒30、升 降機構50、第一顯示面板70及第二顯示面板90。升降機構50具有一承載座 52及一致動組件54,致動組件54具有一凸輪5424,且承載座52的作動杆522 穿設過套筒30並抵靠於凸輪5424的平滑圓杆。
當第二顯示面板90相對本體10沿第二方向滑動至第四位置P4,並露出 第一顯示面板70時,使用者藉由按鍵組122輸入一指令至控制模塊162,並 由控制模塊162輸出一上降信號至升降機構50的致動組件54,令致動組件54 驅動凸輪5424轉動,經由凸輪5424推頂作動杆522沿著相對本體10的第一方向位移,使第一顯示面板70由第一位置Pl移動至第二位置P2,而縮小第 一顯示面板70與第二顯示面板90之間的高低段差。
如圖10和圖11所示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局部剖面示意圖。本發明所揭 露的第三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在結構上大致相同,以下僅就兩者間的差異加以 說明。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所揭露的顯示裝置結構包括一本體10、 一套筒30、 一升降機構50、 一第一顯示面板70及一第二顯示面板90。其中,升降機構 50的致動組件54具有一轉盤544及一軸杆542,轉盤544凸設於本體10外的 一側面上,而軸杆542的一端穿設過本體10並與轉盤544相連接,另一端則 具有多個齒牙5422,且多個齒牙5422與作動杆522的多個螺牙524相嵌合。
在呈現雙顯示面板的操作上,首先推抵第二顯示面板90,使其相對本體 IO沿第二方向滑動,而從第三位置P3滑動至第四位置P4。此時轉動轉盤544 以帶動軸杆542轉動,並藉由齒牙5422與螺牙524之間的卡合作用,而一併 的牽動作動杆522沿相對本體10的第一方向移動。令第二顯示面板90由第一 位置Pl位移至第二位置P2,以縮小第一顯示面板70與第二顯示面板90之間 的段差,並呈現同時顯示第一顯示面板70與第二顯示面板90的使用狀態。若 欲回復為單一顯示面板的狀態時,則反向轉動轉盤544,使作動杆522藉由螺 牙524與軸杆齒牙5422之間的作用,令第一顯示板面70相對本體10沿第一 方向位移,並從第二位置P2回復至第一位置Pl。最後再推抵第二顯示面板90 滑動至第三位置P3,而使顯示裝置結構回復至起始的單一顯示面板的狀態。
如圖12和圖13所示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局部剖面示意圖。本發明所揭 露的第四實施例與第二實施例在結構上大致相同,以下僅就兩者間的差異加以 說明。於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所揭露的顯示裝置結構中,升降機構50包含一承 載座52及一致動組件54,承載座52具有一作動杆522及一卡鉤526,作動杆 522的一端連接承載座52,另一端連接致動組件54並具有一導引面528,卡 鉤526則設置於承載座52連接作動杆522的一側面上,並且於本體10上對應 於卡鉤526的位置設置有一拉杆18,拉杆18沿本體10的第二方向貫穿於本 體IO,拉杆18具有一拉掣端182、 一止擋端184及一壓縮彈簧186,拉掣端 182凸設於本體10外,而止擋端184則凸設於容置空間16的一內側面上,且 止擋端184具有一凸緣1842,壓縮彈簧186套設於拉掣端182及止擋端184 之間,壓縮彈簧186的一端抵靠於止擋端184的凸緣1842,另一端抵止於本體10相對凸緣1842的一壁面上,用以推抵拉杆18,使止擋端184常態的凸 設於容置空間16的一內側面上。
致動組件54具有一滑塊546及一彈簧548,滑塊546與作動杆522對應 設置於容置空間16內,並有一斜平面5462,此斜平z面5462匹配對應於作動 杆522的導引面528。彈簧548為一拉伸彈簧的形式,且彈簧548的一端固設 於容置空間16的一側壁上,另一端則與滑塊546相連接。
當第一顯示面板70位於第一位置Pl時,藉由承載座52的卡鉤526勾扣 於拉杆18的止擋端184,令第一顯示面板70被限位於第一位置P1,並藉由卡 鉤526與止擋端184的互製作用而提供作動杆522 —壓抵滑塊546,而使彈簧 548呈一拉伸狀態。因此,當使用者有同時顯示二顯示面板的需求時,於推抵 第二顯示面板90沿本體10的第二方向滑動至第四位置P4後,拉掣拉杆18 令止擋端184內縮於容置空間16的內側面中,以解除卡鉤526與止擋端184 之間的勾扣狀態。
此時,作動杆522施加於滑塊546的力量消失,令滑塊546受到彈簧的回 復力而滑動。由於作動杆522的導引面528與滑塊546的斜平面5462為相互 匹配的設置關係,因此在滑塊546移動的過程中,導引面528受到斜平面5462 的推抵,令作動杆522沿相對本體10的第一方向位移,進而使第一顯示面板 70被推升至第二位置P2,而達到使第一顯示面板70及第二顯示面板90之間 的段差縮小的目的。
請參閱圖14和圖15,為本發明所揭露的第五實施例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本發明第五實施例所揭露的顯示裝置結構是將第四實施例的致動組件設置為 單一彈簧的形式,如圖14所示,在第五實施例中致動組件54為一壓縮彈簧, 承載座52的作動杆522穿設於致動組件54,致動組件54 二端分別推抵承載 座52及容置空間16底部。
當第一顯示面板70位於第一位置Pl時,藉由承載座52的卡鉤526勾扣 於拉杆18的止擋端184,令第一顯示面板70被限位於第一位置P1,並藉由卡 鉤526與止擋端184的互製作用,使承載座52壓抵於致動組件54上,令致動 組件54呈一壓縮狀態。因此,當使用者有同時顯示二顯示面板的需求時,使 用者推抵第二顯示面板90沿本體10的第二方向滑動至第四位置P4後,拉掣 拉杆18令止擋端184內縮於容置空間16的內側面中,以解除卡鉤526與止擋端184之間的勾扣狀態。
此時,承載座52施加於致動組件54的壓制力量消失,並藉由致動組件 54的彈性回復力帶動承載座52沿相對本體10的第一方向位移,使第一顯示 面板70從第一位置Pl被推升至第二位置P2,而縮小第一顯示面板70及第二 顯示面板90之間的高低段差。
如圖16所示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本發明所揭露的第六實 施例與第一實施例在結構上大致相同,以下僅就兩者間的差異加以說明。請配 合圖17,本發明第六實施例所揭露的顯示裝置結構,當第二顯示面板90從第 三位置P3滑動至第四位置P4時,第二顯示面板90相鄰於第一顯示面板70 一側的黑色矩陣(blackmatrix)區域BM,位於第一顯示面板70上方,同時為避 免第二顯示面板90在滑動的過程中對第一顯示面板70造成磨損,因此第二顯 示面板90與第一顯示面板70之間存在一間隙d。
如圖18所示,接著藉由升降機構50將第一顯示面板70從第一位置Pl 沿相對本體10的第一方向推抵至第二位置P2,令第一顯示面板70相鄰於第 二顯示面板90 —側的邊緣抵靠於第二顯示面板90,以消除兩顯示面板之間的 間隙,進而使二顯示面板之間的段差縮小。請配合圖16,當第一顯示面板70 抵靠於第二顯示面板90時,二顯示面板邊緣的黑色矩陣區域BM呈現相互重 疊的狀態,令二顯示面板用以呈現顯示畫面的區域之間,僅具有一黑色矩陣區 域BM的間距。
因此,當使用者在同時觀看二顯示面板所呈現的畫面時,除了可降低二顯 示面板之間因段差所造成的視覺落差之外,並且使二顯示面板在呈現單一畫面 時,二顯示面板之間的距離縮小,以提供良好的視覺質量。
本發明所揭露的顯示裝置結構是於一本體上設置有一升降機構、一第一顯 示面板及一第二顯示面板,藉由升降機構的作動,使二顯示面板之間的高低段 差縮小,以降低使用者在觀賞二顯示面板所呈現的畫面時,因高低段差所造成 的視覺落差。並且當二顯示面板以黑色矩陣相互重疊的方式相互抵靠時,可進 一步的縮小二顯示面板之間的距離,以使二顯示面板結合後所呈現的畫面更趨 近於單一畫面的視覺質量。
雖然本發明的實施例揭露如上所述,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悉相 關技術的人,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舉凡依本發明權利要求保護範圍所述的形狀、構造、特徵及精神當可做些許的變更,因此本發明的專利保護 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的權利要求書所界定的範圍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顯示裝置結構,其特徵在於,包括有一本體,其內部具有一容置空間;一第一顯示面板,活動設置於該容置空間內,且相對該本體移動於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之間;一升降機構,設置於該容置空間內,該升降機構連接該第一顯示面板,用以令該第一顯示面板相對該本體沿著一第一方向位移;以及一第二顯示面板,活動設置於該第一顯示面板上方,該第二顯示面板沿著一第二方向相對該本體滑動,以露出或遮蔽該第一顯示面板,且該第二方向垂直於該第一方向,其中該第二顯示面板相對該本體滑動並露出該第一顯示面板,該第一顯示面板藉由該升降機構的推抵而位移至該第二位置。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結構,其特徵在於,該第一顯示面板位移 至該第二位置時,該第一顯示面板與該第二顯示面板相併排。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結構,其特徵在於,該第一顯示面板位移 至該第二位置時,該第一顯示面板的一側邊緣抵靠於該第二顯示面板相鄰於該 第一顯示面板的邊緣。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顯示裝置結構,其特徵在於,該第一顯示面板及該第二顯示面板的邊緣分別具有一黑色矩陣,該第一顯示面板位移至該第二位置 時,該第一顯示面板的該黑色矩陣與該第二顯示面板的該黑色矩陣相互重疊。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結構,其特徵在於,該本體還具有一滑軌,該第二顯示面板的兩側卡合於該滑軌,而沿著該第二方向相對該本體滑動,以 露出或遮蔽該第一顯示面板。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結構,其特徵在於,該升降機構具有一承載座及一致動組件,該第一顯示面板設置於該承載座的一側面上,且該承載座 具有一作動杆,該作動杆一端連接於該承載座,另一端抵靠於該致動組件,藉 由該致動組件帶動該作動杆,一併地令該第一顯示面板位移至該第一位置或該 第二位置。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顯示裝置結構,其特徵在於,該致動組件為一馬達, 該馬達包含一軸杆,該軸杆具有多個齒牙,且該作動杆具有多個螺牙,與該等齒牙相嵌合,該馬達驅動該軸杆轉動以帶動該作動杆,令該第一顯示面板位移 至該第一位置或該第二位置。
8.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顯示裝置結構,其特徵在於,還包含一套筒,固設 於該容置空間的一側面上,且該作動杆穿設該套筒內,以限制該作動杆於該套 筒內沿著該第一方向位移。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顯示裝置結構,其特徵在於,該致動組件為一馬達, 該馬達具有一凸輪,該承載座的該作動杆抵靠於該凸輪,該馬達驅動該凸輪轉動,且一併地帶動該作動杆於該套筒內沿著該第一方向位移,令該第一顯示面 板位移至該第一位置或該第二位置。
10.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顯示裝置結構,其特徵在於,該致動組件為一 旋轉軸,該旋轉軸具有一轉盤及一軸杆,該轉盤凸設於該本體的一側,該軸杆 一端連接該轉盤,另一端穿設該本體並抵靠於該承載座的該作動杆,該軸杆具 有多個齒牙,且該作動杆具有多個螺牙,與該等齒牙相嵌合,該軸杆藉由轉動 該轉盤而旋轉,且一併地帶動該作動杆於該套筒內沿著該第一方向位移,令該 第一顯示面板位移至該第一位置或該第二位置。
11.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顯示裝置結構,其特徵在於,該致動組件包含 一滑塊及一拉伸彈簧,該拉伸彈簧一端連接於該容置空間的一側壁上,另一端 連接該滑塊,該承載座的該作動杆抵靠於該滑塊,且該承載座更具有一卡鉤, 並該本體對應該卡鉤的位置具有一拉杆,該拉杆沿著該第二方向穿設於該本 體,且該拉杆具有一拉掣端及一止擋端,該拉掣端凸設於該本體外,該止擋端 則凸設於該容置空間的一內側面上,該第一顯示面板位於該第一位置,該承載 座的該卡鉤勾扣於該止擋端,令該拉伸彈簧常態呈一拉伸狀態,當該拉掣端沿 該第二方向移動,令該卡鉤脫離該止擋端,該滑塊藉由該拉伸彈簧的彈性力而 推抵該作動杆, 一併地帶動該作動杆於該套筒內沿著該第一方向位移,令該第 一顯示面板位移至該第二位置。
12. 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顯示裝置結構,其特徵在於,該拉杆更具有一 彈簧,且該止擋端具有一凸緣,該彈簧一端抵靠於該凸緣,另一端抵止於該本 體相對該凸緣的一壁面上,以推抵該拉杆使該止擋端常態地凸設於該容置空間 內。
13. 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顯示裝置結構,其特徵在於,該滑塊相對該作動杆的一側具有一導引面,且該作動杆相對該滑塊的一端具有一斜平面,該斜 平面匹配對應於該導引面,該滑塊藉由該導引面推抵該斜平面,令該作動杆在 該套筒內沿著該第一方向位移。
14.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顯示裝置結構,其特徵在於,該承載座更具有一卡鉤,且該升降機構的該致動組件為一壓縮彈簧,該壓縮彈簧穿設於該套筒 內,該壓縮彈簧二端分別連接於該容置空間底部及該承載座,並套設於該作動 杆,且該本體對應該卡鉤的位置具有一拉杆,該拉杆沿著該第二方向穿設於該 本體,且該拉杆具有一拉掣端及一止擋端,該拉掣端凸設於該本體外,該止擋 端則凸設於該本體的一內側面上,該第一顯示面板位於該第一位置,該承載座 的該卡鉤勾扣於該止擋端,令該壓縮彈簧常態呈一壓縮狀態,當該拉掣端沿該 第二方向移動,令該卡鉤脫離該止擋端,該壓縮彈簧一併地帶動該作動杆於該 套筒內沿著該第一方向位移,令該第一顯示面板位移至該第二位置。
15. 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顯示裝置結構,其特徵在於,該拉杆更具有一 彈簧,且該止擋端具有一凸緣,該彈簧一端抵靠於該凸緣,另一端抵止於該本 體相對該凸緣的一壁面上,以推抵該拉杆使該止擋端常態地凸設於該容置空間 內。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顯示裝置結構,包括有一本體、一第一顯示面板、一升降機構及一第二顯示面板,第一顯示面板活動設置於本體內並與升降機構相連接,第二顯示面板活動設置於第一顯示面板上方,藉由第二顯示面板相對於本體的滑動,以露出或遮蔽第一顯示面板。當第二顯示面板相對本體滑動並露出第一顯示面板時,第一顯示面板受到升降機構的推抵而與第二顯示面板相併排或抵靠,以構成更大觀看面積的顯示畫面。
文檔編號H04M1/02GK101567921SQ200910203710
公開日2009年10月28日 申請日期2009年5月20日 優先權日2009年5月20日
發明者徐旭升, 郭漢斌, 陳志偉 申請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