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澆築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5-02 09:33:26 2
專利名稱:混凝土澆築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於整體澆築整體式混凝土結構的裝置,具體涉及其結構適合於模製五面結構的自動裝置。
用人工和半自動化系統已經實現了模製盒狀混凝土預製件,這種系統使用可拆裝的結構,裝配該結構用於澆注,拆卸該結構將其從製品上脫開。
在一些系統中,上述結構是人工裝配的。在卡爾(Cull)的美國專利NO.3,841,596中說明了人工系統的一個例子。卡爾的專利說明了用吊架杆和螺栓連接的內芯和外結構。用一組夾子將可折卸的角結構和內模板連接在一起形成內芯。螺旋千斤頂用作在內模板和底座之間可調節的加強撐杆。
在另外的系統中,用各種自動和手動裝置移動上述結構和模板,這些裝置包括液壓活塞和螺旋千斤頂。下面專利是澆築混凝土預製件的現有技術系統的例子。
凱斯廷(Kesting)的美國專利No.3,680,824公開了一種模板系統,該系統包括內結構和外結構。外結構通過將導向連杆樞轉連接在託架上而安裝在框架上的外模板構成。同樣,內結構包括用許多繞軸旋轉的連杆連接在內構架上的模板。配置液壓缸在澆築和脫開位置之間移動內、外模板。
謝利(Shelley)的美國專利No.3,822,853公開了一種澆築系統,該系統包括幾個用於張開和收縮內芯的實施例,但是該系統使用了用於外結構的簡單桁架支撐構件。大多數內芯改型的特徵是在螺旋千斤頂或液壓活塞的操作下移動的可伸縮L形件。謝利的專利同樣公開了一種角結構,該結構可由螺旋千斤頂驅動以便和內模板一致地移動。外結構簡單地沿底座滾動。
德爾蒙特(Delm onte)的美國專利No.3,853,452公開了一種機器,其中,上部結構支撐許多內、外壁成型模板和角模板,它們連鎖在一起。安裝在上部結構上的內、外液壓缸將內、外模板彼此移近和移離。
現有技術系統不能提供具有足夠結構完整性的、高效可靠的模板系統,以保證成形部件避免在混凝土結構上形成粗糙難看的接縫。另外,在現有技術中,灰漿(即過量的水、配料、沙子等的粘性流動)滲入部分結構並在其上凝結,並由此妨礙結構從製品上脫開。可以意識到,在澆築大型、整體式混凝土製品時,上述結構的這種結構完整性缺陷特別令人討厭。現有系統不足以承受與澆築超大型混凝土製品有關的高壓。
本發明涉及澆築具有內腔的、整體式、無縫混凝土製品的系統。該系統包括外型套和內型芯,二者均可在開啟和閉合位置間移動。
按照本發明的一個方面,許多底座連接致動器連接在型套和型芯之間,調緊模板,減少沿模板較低區域的滲漏。這些致動器最好緊固在內型芯上,隨內型芯模板移近、移離外型套一起運動。這些底座連接致動器有選擇地接合外板構件,調緊和鬆開模板。每個致動器最好包括一個旋轉鉤連接件,該旋轉鉤連接件用於抓住和/或鄰接固定在外板構件上的託架。
按照本發明的另一個方面,上述系統包括角連接致動器,該致動器橫跨型套板構件角的接縫,增強外型套的完整性。在優選結構中,角連接致動器安裝在其中的一個外板構件上,隨之一起移動,並有選擇地連接在毗鄰的板構件上。
按照本發明的又一個方面,上述系統包括產生五面結構製品的模蓋。在這種結構中,上述系統還包括用於支撐澆築製品的下部底板。該底板可在安裝在底座上的致動器的作用下在澆築位置和脫開位置之間沿垂直方向移動。在制品硬結後,升起底板,將製品從模蓋上脫開。
按照本發明的再一個方面,上述系統包括一系列液壓缸,它們共同作用從而將各種模板部件移進和移出高效、可靠、結實的澆築模式,該模式減輕了令人討厭的滲漏問題。該系統同時將對手工操作的依賴減到最小。
參照說明及附圖可以更加充分地理解和認識本發明上述及其它的目的、優點和特徵。
圖1是本發明模板系統的俯視圖,系統部件處於閉合的澆築位置,圖中未示出模蓋。
圖2是與圖1相似的俯視圖,但是系統部件處於開啟的脫開位置,圖中未示出模蓋。
圖3是圖1所示內角結構部件處於張開位置時的詳細局部內透視圖。
圖4是沿圖1中4-4線截取的系統的剖視圖,圖中只示出了成型模板、模蓋和底座。
圖5是沿圖1中5-5線截取的系統的剖視圖。
圖6是在圖1所示系統底座上的角型套缸的局部俯視剖視圖。
圖7是圖6所示角型套缸的局部側剖視圖。
圖8是圖5所示導向閘門連接件處於接合位置的詳細視圖。
圖9是與圖8相似的、導向閘門連接件處於非接合位置的詳細視圖。
圖10是圖1所示系統中底板的俯視圖。
圖11是沿圖1中11-11線截取的處於閉合澆築位置的系統的局部剖切視圖。
圖12是與圖11相似的局部剖切視圖,但是系統處於開啟脫開位置。
圖13a是與圖3所示內角結構的選定件連接的模蓋凸塊機構的詳細俯視圖。
圖13b是圖13a所示模蓋凸塊機構的前視圖。
圖13c是圖13a所示模蓋凸塊機構的側視圖。
在優選實施例中,用於澆築整體式混凝土製品22的模板系統20由底座24、內型芯26、外型套28和底板32組成。底座24提供堅實的基礎以支撐機器內型芯。為保證水平澆築,底座24具有調平螺釘30。本系統專為澆築具有四或五個面的製品而設計。將製品澆築成具有構成矩形形狀的四個側壁23,並可能有一個頂面,即第五個面。然而,調整系統部件可以澆築任何所需形狀的製品,這是可以理解的。
本說明書全文涉及到閉合澆築位置和開啟脫開位置。閉合澆築位置是指當移動所有部件形成模腔34時的系統位形(圖1、4、5和11),混凝土澆注在該模腔內。開啟脫開位置是指當部件從澆築製品上移離以便拆卸模板並從模板系統上移走製品時的系統位形(圖2和12)。
外型套28最好包括兩個配置成矩形結構的L形板構件36。板構件36的頂點38位於外型套28對角線方向相對的角上。板構件36支撐在滾柱(圖中未示出)上,沿支承39在開啟和閉合位置間移動。最好是液壓缸的一對角底座缸40從固定底座24延伸到每個板構件36的頂點38。角底座缸40在圖1和2中以虛線示出,並在圖6和7中清楚示出。每個角底座缸40最好沿對角線固定在底座24和支架42上。缸40包括活塞杆44,該活塞杆連接在固定於板構件36頂點38的託架46上。在活塞杆44往復運動的作用下,每個板構件36從開啟脫開位置移到閉合澆築位置,接著復原。
外型套28另一對角線上的兩個相對角由板構件30(圖1和2)的相對部分構成。用一組在垂直方向上分開的角連接液壓缸50將相對部分有選擇地連接到一起。角連接缸50(最好是液壓缸)固定在其中一個板構件36上,並用鎖閂裝置48有選擇地緊固於另一個板構件。鎖閂裝置48最好包括用於方便地分開和連接板構件36的U形夾和U形夾銷裝置。但是,可以使用其它類型的鎖閂裝置。每個角連接缸50的角拉杆52具有位於其自由端的用於固定於鎖閂裝置48的託架。一旦角底座缸40將型套28的板構件36拉入了閉合位置,藉助於U形夾銷的插入,鎖定每個託架,從而將板構件36鎖定到一起。於是角連接缸50被驅動將角部彼此緊靠在一起。由角連接缸驅動的板構件的移動是微小的,在優選實施例中,移動的範圍在1/4和3/8英寸之間。這種配置有效地防止灰漿從外角滲出,這種滲出是不需要的。
外型套28的結構(圖5)包括成型模板56和外框架57。框架57包括外柱58和一組在垂直方向上分開的外模板橫撐54,這兩種構件最好是工字梁。外模板橫撐54位於外成型模板56和外柱58之間。而且在底座附近,外支架60將外柱58的底部連接於外成型模板56的底部。
內型芯26包括許多由四個內角結構64連接在一起的內模板62,在美國專利No.5,230,907中對上述內角結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該說明的全部內容可在這裡作為參考。參見圖3,圖中詳細說明了單獨的內角結構64。每個角結構64包括許多滑板68、70和一個V形角包面板72。所有上述板68、70、72在角結構64的整個高度範圍內延伸,並共同相互作用形成內型芯28角的內壁表面。角包面板72是一個V形構件,它具有外表面74和內表面76。如果需要不同的內角形狀,角包面板72可以具有另外的形狀。無論其形狀如何,角包面板72均沿其邊緣77固定在一對分開一段距離並會聚狀設置的內滑板68上。
每個內滑板68具有內壁78、外壁80、頂邊82和前壁84。前壁84最好與內壁78成大約25°角。另外,前壁84具有臺階,形成凹形部分86、肩88和模製表面90。凹形部分86適合容納角包面板72的邊緣77。肩88的尺寸與角包面板72的厚度大致相同,以便包面板72的外表面與模製表面90大致對齊,形成相對光滑、整齊的混凝土澆築內壁表面。角包面板72最好焊接就位靠在前壁84的凹形部分76中。每個外滑板70具有內壁92、外壁94和前壁96。前壁96具有臺階,包括凹形部分98、肩100和模製表面102。凹形部分98和肩100適合於容納側包面板104的邊緣,該包面板最好焊接就位。
圖3示出處於張開位置,即閉合澆築位置的內角結構64。角包面板72的外表面74、內滑板68的模製表面90、外滑板70的模製表面102和側包面板104大致對齊,以便可以形成相對光滑、整齊的混凝土內壁表面。另外,側包面板104與鄰近的內模板62大致對齊。為方便內角結構64所需的張開和收縮運動,內、外滑板68、70的結構適合於彼此相對滑動。外滑板70的內壁92與內滑板68的外壁80是鄰接關係。用安裝在滑板68、70上槽內(未示出)的矩形滑動凸塊將接合的滑板68和70連接在一起,保證上述滑板構件的對準並約束兩者之間的相對滑動。
至少設有一個驅動裝置108用於控制並驅動滑板68和70的運動。最好在每一組滑板68、70上固定一組驅動裝置,其中一個驅動裝置安裝在滑板68、70的頂部附近,一個位於滑板68、70的底部附近,在這兩者之間可以安裝所需任意數量的驅動裝置。每個驅動裝置包括一個直角臂110、一對託架112、一對滑動凸塊114(與在滑板68與70之間的滑動凸塊相似)和一個致動器或角結構缸66。直角臂110大致為L形構件,它具有一對垂直的支腳116、118。在每一支腳116的遠端連接有大致為L形的託架112,該託架具有由兩部分118和120組成的臂。第一部分118壓靠在直角臂110的其中一個支腳116上,第二部分120向遠端(未示出)逐漸變細。託架112的外沿122最好通過焊接接合併固定於側包面板104。託架112第二臂120逐漸變細部分的內邊(未示出)同樣最好通過焊接固定在外滑板68的外壁94上。在現有技術中,託架112固定在固定板140上,該固定板用螺栓連接在內模板62的輔助固定板(未示出)上。託架112和直角臂110的搭接部分,即第一部分118和直角臂110支腳116的遠端部分,設有一對對應的槽(未示出)。以與上述滑板68、70相同的方式,上述槽和相應的滑動凸塊114限制直角臂110與託架112的相對運動,並保證直角臂110相對託架112準確定位。
在最好為液壓缸的角結構缸66的作用下,內角結構64張開、收縮。在活塞杆124的遠端配置U形夾126,該U形夾在一對相對構件130之間容納直角臂110的基部128。在直角臂110上最好配置凹部132,以方便U形夾126的定位。樞銷134a穿過對齊的孔連接U形夾126和直角臂110。在相似的配置中,角結構缸66同樣配置U形夾136,該U形夾容納前角撐板構件138。角撐板構件138的形狀通常是三角形,並被焊在角包面板72的內表面上。樞銷134b穿過對齊的孔將角撐板構件138和角包面板72連接到角結構缸66上。在角結構64的操作中,活塞杆124的往復運動使角包面板72前後運動,藉助於滑動凸塊在滑板和直角臂與託架上的各自槽內的相對運動,在閉合澆築位置(即完全張開位置)與開啟脫開位置(即完全收縮位置)之間運動。
內型芯26的其餘結構包括內成型模板62和內柱142(圖5、11和12)。成型模板構成了在角之間延伸的四個壁。在內成型模板62和內柱142之間是一組在垂直方向上分開的內模板橫撐144。內模板橫撐144和內柱142最好是工字梁。與外型套相似,靠近底座,內支架146將內成型模板62的底部連接到內柱142的底部。這種加強結構保證了模板系統的全面完整性。
最好有兩組最好為液壓缸的中間缸148橫跨在內型芯26的中間部分(圖1、2、5、11和12)。中間缸148和它們的活塞杆固定在相對的內柱142上,以便中間缸的往復運動能使相對的內柱和內成型模板前後運動。中間缸148和角結構64的缸66共同起作用,在開啟脫開位置和閉合澆築位置之間,張開和收縮內型芯26。在優選實施例中,每個相對的內成型模板的移動量大約為13/16英寸。正如角連接缸50的情形一樣,一組中間缸148在內芯26的中間部分沿垂直方向分開(圖5、11和12)。同樣,與角連接缸50相似,中間缸148的組數是可以改變的。
許多底座連接支撐缸150沿模板系統20的底座分開配置,這些缸最好是液壓缸。用託架152將底座連接缸150緊固在內柱142的底部,以使缸隨內型芯的收縮和張開而運動。底座連接缸150被在底座中的合適的框架可移動地支撐。每個底座連接缸150的活塞杆154在其自由端最好具有旋轉導向閘門連接件156用於有選擇地接合型套託架158。但是,可以使用其它可調節連接件。每個型套託架158從外成型模板56的底部向下伸出。
圖8和9分別示出處於接合與非接合位置的導向閘門連接件156和型套託架158。每個導向閘門連接件156最好具有鉤子156a,用於接合從型套託架158水平伸出的銷釘160。導向閘門連接件156旋轉,使鉤子156a接合銷釘160,從而形成處於閉合澆築位置的模板系統20。一旦完成了接合,活塞杆154在底座連接缸150的作用下收縮,在外型套28和內型芯26之間形成拉緊即擠壓力。當一組底座連接缸150和相應的導向閘門連接件156及型套託架158配置在模板系統20周圍時,附加的拉緊即閉合力改進了結構的完整性,由此可以減輕不希望見到的灰漿滲漏問題。以上述方式將外型套和內型芯拉緊即擠壓到一起,不會導致結構明顯的彼此相互靠近運動,但是增加了裝置的強度。模腔34在底座連接缸150的作用下得以加強,從而保證外成型模板56和內成型模板62能夠承受澆注混凝土時產生的壓力。用於模板系統20的底座連接缸150的數量隨澆築製品的尺寸和其它因素而改變。
除了上述四個側壁以外,模板系統20還具有整體澆築頂壁即第五個面的能力,這裡用數字166表示該壁。模板系統20包括支承在內模板62和模蓋支撐桁架170(圖5、11和12)上的模蓋168,而模蓋支承梁170則配置在滾柱174、178上。與中間缸148配合使用的相對的內柱142在其頂端具有滾柱支座172,滾柱174安裝在該支座上。相應的內模板62同樣包括安裝有滾柱178的懸臂滾柱支座176。許多模蓋支承梁170橫跨在內模板62之間的空間上,並分別得到一個滾柱支座和滾柱裝置的支撐。模蓋168在其四邊上具有倒角180,倒角最好成45°角。
為保證在內型芯26的各種部件特別是內角結構64運動時,模蓋168能保持靜止,在內型芯26的每個角上裝有模蓋凸塊機構181(圖13a-13c)。通過圖3、11和12可以很好地理解模蓋凸塊機構181。為便於解釋,圖13a-13c所示的模蓋凸塊機構181從角結構部件64中分離出來。用角撐板構件183和桁架狀支架185將每個機構181安裝在角包面板72和內滑板68上。模蓋凸塊居中滑動導軌187具有導引滑動凸塊114的導向槽189。當角結構64收縮時,滑動凸塊114在導向槽189裡、模蓋168下面向內滑動,當然,模蓋168在其下面有與滑動凸塊114配合的相應軌道即導軌(未示出)。每個模蓋凸塊機構181包括一個限位機構,用於限制凸塊114的運動範圍。當在每個角上裝配模蓋凸塊機構181時,內角結構64能張開到所需程度,並能夠在後續的操作中精確地重複上述張開的程度。
在一些工程中,最好在頂面即第五個面166的頂表面四周澆築槽狀印痕182。在這種澆築製品中,印痕182適合於容納放置在其上的相似澆築製品的側壁32或其它結構特徵,以便於堆放和建築。由於在一個特定的澆築過程中完成的製品的印痕尺寸是一樣的,印痕182同樣可以作為一個絕對的尺寸和直角的標準規格。為形成印痕182,具有向下伸出的印痕模製梁186的梁陣列184被放置在澆注後的混凝土上,使模製桁架對應於澆築製品的周邊。這種梁陣列184和模製桁架的一部分在圖5、11和12中示出。一旦混凝土澆築完畢,梁陣列184下降落在模板裝置上,並用任何合適的方式連接到外柱58上,最好用螺栓連接。梁陣列184長和寬的尺寸最好比由外柱58限定的空間距離小3/16至1/4英寸。這樣,當擰緊螺栓時,外柱58向內拉動的距離非常小。一旦製品硬結,鬆開螺栓將梁陣列184從外柱58上脫開。當螺栓鬆開時,外柱再次返回其垂直位置。然後,梁陣列升離或移離模板裝置,在澆築製品上留下印痕182。
底板缸(最好是液壓缸)162安裝在底座上,使其活塞杆164的自由端連接在底板32上。圖4清楚地示出底板缸的例子。底板32構成承受澆築的混凝土的底座。當底板32為進行澆注而下降到底座時,底板缸活塞杆164最好收縮到缸162的下止(bottom-out)點。在裝配和澆築過程中,底板缸保持在下止位置。當調節本發明的系統移到其澆築位置時,內、外模板壓靠在底板的邊沿上。一旦澆築製品硬結,內、外模板退回,調節底板缸升起澆築製品,並從模蓋168上脫開頂壁即第五面166。
為了安裝模板系統,通過調整調平螺釘30固定並調平底座24。通過收縮底板缸活塞杆164進入底板缸162,將底板32降到上述底座。然後,通過同時伸展中間缸148和角結構缸66,將內型芯26脹大到最大程度,使內模板62和內角結構64的角包面板72鄰接底板32的內表面。模蓋凸塊機構181使內角結構精確地收縮張開,而同時模蓋168保持在靜止位置上。在這種方法中,在隨後的每一次操作中,內角結構的精確運動是可以重複的。內型芯缸的完全伸展狀態最好與其閉合澆築位置相對應。當內型芯26處於其閉合澆築位置時,模蓋168邊沿與內模板62對齊。在內型芯26脹大的同時,外型套28通過收縮角底座缸40向內移動板構件36而閉合。直到外成型模板56鄰接底板32的外表面,板構件36才運動到一起。缸40、58和66最好由同一液壓源驅動,同時使工作液體流至阻力最小的位置。然后角鎖閂裝置48鎖上,並且角連接缸50收縮,以拉緊鎖在一起的板構件。底座連接缸150與型套託架158接合。一旦接合在一起,連接缸150收縮以拉緊內型芯26和外型套28。雖然連接缸50、150的收縮只導致了微小的運動,但是它們的擠壓力加強了整個系統的完整性,減輕了灰漿的滲漏。於是,模腔34在外模板56和內模板62之間形成,以容納澆注的混凝土。
然後,向模腔62內澆注混凝土。如果只需要四個面的話,在混凝土達到模板62的頂端之前,停止混凝土澆注。如果需要五麵製品,那麼澆注混凝土漫過模蓋168。在混凝土被澆注或泵入模腔34後,可以用常規方法將鉤子加在頂面即第五面166上,用於隨後從模板系統上移開澆築製品22。如果需要,升起頂梁陣列184,安裝定位模製桁架186,在頂面即第五面166上形成印痕182。將上述梁陣列連接到外柱58上,然後使混凝土硬結。
按上述操作方法相反的次序進行操作,從而將澆築製品22從模板系統20上脫開。本發明的優點涉及在脫開操作過程中導向閘門連接件的功能。當澆築完成後,每個導向閘門連接件156通過連接缸活塞杆154的輕微伸展從各自的型套託架158上脫開。於是,上述導向閘門連接件能夠旋轉,從而當型套板構件36在角底座缸40伸展的作用下向外移動時,可避免導向閘門連接件與型套託架158接觸。本發明的另一個優點涉及從模蓋168上脫開頂面即第五面166。當梁陣列184已經移開並且模板系統20的部件處於開啟脫開位置時,角底座缸40伸展,向外推型套54。底板32在缸162的作用下向上運動,並由此使澆築製品22向上運動,從模蓋168上脫開頂面即第五面166的底面。然後,澆築製品被用常規工具,例如纜繩或插入的鉤子,從模板系統20上吊起移開,而且模板系統可以方便地裝配起來再次進行工作。
在優選實施例中,所有缸連接於同一液體源,並通過四段式疊閥(four section stack valve)用現有方法進行控制。使用單一動力源驅動角底座缸40、角結構缸66和中間缸148,以便液壓流體在張開和收縮模板結構的過程中流向阻力最低的地方。這種結構防止了相互作用的缸組之間的結合問題(binding problem)。可以使用多動力源和相應的控制系統。另外,可以設計或調節所有的缸,使衝程的兩端均是停止返回(bottom-out)點,以保證伸展和收縮運動在長度上的一致性。
上面是對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說明。在不違背附加權利要求所提出的本發明的實質和主要方面的情況下,可以有各種改型變化。
權利要求
1.一種裝置,它用於整體地澆築五面整體式澆灌的混凝土預製件,該預製件具有四個側壁和第五個面壁,該裝置包括一個底板,包括一些底板構件,這些底板構件共同限定了上述側壁的截面形狀,每個上述底板構件的厚度對應於上述混凝土預製件側壁的厚度;一個內型芯,配置在上述底板裡面,包括許多內模板和角結構,用於模製上述側壁的內表面;用於在閉合澆築位置和開啟脫開位置間移動上述內模板和上述角結構的裝置,在上述閉合澆築位置,上述內型芯鄰靠在上述底板上;一個外型套,配置在上述底板的外側,包括兩個L形板構件,上述兩個板構件協同配置大致封閉上述底板和內型芯,上述板構件包括用於模製上述壁外表面的外模板;用於在閉合澆築位置和開啟脫開位置間移動上述L形板構件的裝置,在上述閉合澆築位置,上述外型套鄰靠在上述底板上,上述內型芯和上述外型套之間形成模腔,用於在處於上述閉合澆築位置時容納混凝土;模蓋,它蓋住上述內型芯,用於模製上述第五面壁的內表面;將上述內型芯連接於上述外型套的裝置,它在澆築過程中,提供增大的閉合力,以加固形成上述模腔的上述內模板和上述外模板。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裝置還包括許多配置在上述內型芯頂端的滾柱,以支撐安裝在上述內型芯上的上述模蓋;上述模蓋包括在上述內模板移動時導引上述滾柱的裝置,上述導引裝置包括限位裝置,以保證上述模蓋能恰當地定位。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裝置還包括固定底座;上述用於移動上述外模板的裝置包括角底座液壓缸,該液壓缸緊固在上述固定底座和上述每一個L形板構件的頂點上。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外型套還包括角連接液壓缸和與其配合使用的角鎖閂裝置;上述角連接缸和上述角鎖閂裝置連接上述L形板構件的相鄰端;在上述對角線相對角驅動上述角連接缸拉緊並加強上述外型套,保證防止滲漏。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每個上述內角結構包括一個中心角構件,該構件用於形成並成形上述製品的內角;上述移動上述內模板的裝置包括配置在上述相對內模板之間的中間液壓缸,以便上述中間缸的往復運動導致上述相對內模板的運動;上述用於移動上述內角結構的裝置包括與上述中心角構件相連的內角缸,使上述中心角構件在張開澆築位置和收縮鬆開位置間往復運動;上述中間缸和上述內角缸協同伸展到閉合澆築位置,同樣上述中間缸和上述內角缸協同收縮到開啟脫開位置。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連接上述內型芯和上述外型套的上述裝置包括一組沿上述內型芯間隔配置並緊固在其上的底座連接液壓缸和一組與上述底座連接液壓缸相對應沿上述外型套隔開配置並緊固在其上的型套託架,每個上述底座連接缸具有一個用於有選擇地接合相應的其中一個上述型套託架的可調節連接件;當上述內型芯和上述外型套處於閉合澆築位置時,每個上述連接件接合上述相應的一個型套託架,並且調節上述底座連接缸增加在澆築過程中的閉合力。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裝置還包括一個在其底座上的底板液壓缸,用於在澆筑前將上述底板降低到底座上,並用於升起上述底板,從而從上述模蓋上脫開上述預製件的頂壁。
8.一種模板系統,它用於整體澆築整體式混凝土製品,該製品具有許多壁和一個內腔,該系統包括一個型芯和一個型套,在二者之間形成容納混凝土的模腔,上述型芯包括許多用於模製上述混凝土製品內壁表面的內模板,上述型套包括許多用於模製上述外壁表面的外模板;內致動器,接合併在閉合澆築位置和開啟脫開位置之間移動上述型芯的上述內模板;外致動器,接合併在閉合澆築位置和開啟脫開位置之間移動上述型套的上述外模板;連接致動器,橫跨上述模腔,連接上述型芯和上述型套,在澆築過程中使閉合力增大,加強上述模腔的上述內模板和上述外模板。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模板系統,其特徵在於上述連接致動器緊固在上述型芯和上述型套兩者中的一個上,並隨之運動,同時有選擇地接合上述型芯和上述型套兩者中的另一個。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模板系統,其特徵在於上述型套包括兩個L形板構件,大致配置成矩形結構,角鎖閂裝置組件在上述模腔對角線的相對角上連接上述板構件。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模板系統,其特徵在於它還包括一個固定底座;上述外致動器緊固在上述固定底座和每個上述L形板構件的上述頂點上,以使上述外致動器的操作導致上述外板構件的運動。
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模板系統,其特徵在於上述型套角鎖閂裝置組件包括角致動器,在上述對角線相對角拉緊並加強上述外型套,減輕灰漿滲漏。
13.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模板系統,其特徵在於上述型芯還包括許多與上述內模板相連接的內角結構,每個上述內角結構包括用於形成並成形上述製品內角的角構件和連接於上述角構件從而在伸展澆築位置和收縮脫開位置間往復運動上述角構件的致動器;上述內致動器和上述角結構致動器協同操作,張開上述型芯到閉合澆築位置,並收縮上述型芯到開啟脫開位置。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模板系統,其特徵在於上述內致動器和上述角結構致動器是液壓缸。
15.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模板系統,其特徵在於上述型套包括許多託架,上述連接致動器包括可調節連接件,上述連接件有選擇地接合相應的其中一個上述託架,從而擠壓上述內、外模板彼此靠近。
16.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模板系統,其特徵在於該系統還包括用於模製上述澆築製品的第五面壁內表面的模蓋。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模板系統,其特徵在於該系統還包括底板和底板致動器,該底板位於上述內、外模板之間,構成上述模腔的底,該底板致動器接合併升起上述底板,並由此從上述模蓋上脫開上述澆築製品。
18.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模板系統,其特徵在於上述外致動器、上述外致動器和上述連接致動器是液壓缸。
19.一種模板系統,它用於整體澆築整體式混凝土製品,該製品具有許多側壁、第五面壁和一個內腔,該系統包括一個型芯和一個型套,在二者之間形成一個容納混凝土的模腔,上述型芯包括許多模製上述混凝土製品壁內表面的內模板,上述型套包括許多模製上述壁外表面的外模板;內致動器,接合併在閉合澆築位置和開啟脫開位置之間移動上述型芯的上述內模板;外致動器,接合併在閉合澆築位置和開啟脫開位置之間移動上述型套的上述外模板;一個模蓋,用於模製上述製品的第五面壁內表面;一個底板,位於上述內、外模板之間,形成上述模腔的底;底板致動器,接合併升起上述底板,由此從上述模蓋上脫開上述澆築製品。
20.一種方法,用於整體澆築整體式混凝土預製件,其步驟包括定位底板;裝配模腔,用許多外模板圍住上述底板並與之鄰接,移動在上述底板內的許多內模板和內角結構與上述底板鄰接;藉助於一組底座連接致動器將上述外模板連接於上述內模板,上述致動器沿上述內模板按一定間隔配置,每個底座連接致動器具有可選擇接合的連接件和一組按相應的間隔沿外模板配置的型套託架,使每個上述連接件接合相應的一個上述託架,以連接上述內外模板;驅動上述底座連接致動器,在上述外模板和內模板之間施加增加的閉合力,保證防止滲漏;通過將混凝土泵入已制好的模腔中來澆築混凝土製品;使澆注的混凝土硬結;從上述模腔中脫開上述混凝土製品。
21.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用許多外模板圍住上述底板的步驟包括藉助於一組具有鎖閂裝置組件的角連接致動器連接鄰近的外模板,使上述鄰近的外模板被鎖定在一起,上述方法的步驟還包括驅動上述角連接致動器,拉緊並加強相鄰外模板的連接,防止滲漏。
22.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上述方法還包括整體澆築上述預製件的頂即第五個面的步驟,該步驟是在裝配模腔之前在上述內模板的頂端配置模蓋。
23.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上述脫開步驟包括從上述混凝土預製件上脫開上述外模板、內模板和內角結構;通過升起上述底板,將預製件的上述頂即第五個面與上述模蓋分開,從上述模蓋上脫開上述預製件的頂即第五個面。
全文摘要
一種模板系統(20),它用於澆築五面、整體式、無縫的混凝土製品(22),該系統包括:外型套(28)、內型芯(26)、底部的底座(24)和有助於脫開的可移動底板(32)。上述外型套(28)包括兩個L形板構件(36),一對角底座致動器(40)支撐並在開啟和閉合位置之間移動上述板構件(36),角底座致動器(40)安裝在底座上,從固定的底座延伸到每個板構件(36)的頂點(38)。同樣,上述板構件(36)用致動器(50)彼此連接,致動器(50)配置在上述型套鄰近的兩個角中的每一個上。上述內型芯(26)包括用四個可收縮內角結構(64)連接的四個內模板(62)。同樣,最少兩組致動器(148)橫跨在上述內型芯(26)的中間部分,並與上述角結構(64)中的致動器(66)配合使用,從而張開和收縮整個內型芯(26)。底座支撐致動器(150)緊固在上述內型芯(26)上,每個致動器(150)具有一個可調節的連接件活塞(154),用於有選擇地接合上述外板構件(36),使其靠在上述底板(32)上,在上述內型芯(26)和外板構件(36)之間施加附加的壓力,從而加強上述系統。
文檔編號B28B7/28GK1170378SQ9519681
公開日1998年1月14日 申請日期1995年11月6日 優先權日1994年11月7日
發明者詹姆斯·K·斯特裡克蘭, 小亞瑟·謝勒, 羅伯特·L·墨菲 申請人:斯特裡克蘭工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