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濁降汙澄清池的製作方法
2023-05-23 20:23:41 1
專利名稱:高濁降汙澄清池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高濁降汙澄清池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主要涉及水處理的設備,尤其是涉及對原水處理的澄清池的結構。
技術背景澄清池是水處理行業必不可少的設備之一,全國各地運行著大量的澄清池,這些設 備與國際先進技術相比,處理效果不理想,增加了後續設備和工藝的難度,使得整體工 藝流程達不到設計要求。如給水工程中澄清出水濁度過高,後續濾池負擔太重,使得濾 池反衝頻繁,不但濾後水不容易得到高質的清潔水,而且能耗加大。其次, 一般澄清池 處理原水濁度範圍較小,對水量及溫度變化敏感。以黃河水為例.夏季洪水期泥沙含量很大,有時濁度高達80000度,冬季濁度低只有100~200度,且7jC溫很低。現有的澄清 池無法滿足如此大的濁度變化.因此需在前級增加沉澱池,這對於大型水廠,日處理超 過10萬MS是很有必要的。但集中處理長距離供水又會帶來二次汙染,且多次加壓供水 帶來水質不能保證等諸多問題。在低溫低濁情況下,沉澱池基本沒起到作用,因而造成浪費。現有的澄清池一般設 有機械攪拌及刮泥設備,這對於原水質適中(1000~3000度原水)有一定作用,對高濁度 原水需要頻繁排泥.而機械排泥的刮泥速度不可能太快,因此導致泥渣淤積,底部排泥 不利,從而改變水流方向。中部水流短路未能形成懸浮泥渣層;所以對於濁度變化大的 澄清池設攪拌及刮泥設備反而是X寸澄清效果的降低。另外有澄清池主要處理對象以容易 沉澱的汙染為主,而當今河流汙染嚴重,有機物含量增高,單獨以沉或單獨以懸浮泥渣 過濾的方式處理就顯不足。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人曾申請了名稱為"一種新型澄清池"的中國專利,其專 利號為99234893.5。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還存在兩個問題,1是重力排泥鬥14的下部 即濃縮區III沉澱的泥沙分布面太寬,不集中,不利於底部泥沙的排出;2是當原水中汙 染物較多,絮狀物或微型泥沙含量大時,出水質量不高。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避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高含沙量原水澄清池。 該實用新型適合於高濁度及濁度變化範圍大的原水,出水濁度低、減輕了後續工藝的負 擔、無機械設備、運行費用低、能耗低。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過採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高濁降汙澄清池,包括 有在池體(2)的上方設有集水槽(4),其下方與重力排泥鬥(14)相連;在池體(2)內設有中筒(7) ,中筒(7)與重力排泥鬥(14)的上部側壁相連;在中筒(7)外周設有導水板(8);在導水板(8) 與池體(2)之間設有傘形板(9),導水板(8)的下邊緣與傘形板(9)的下邊緣水平設置或伸 出傘形扳(9),其主要特點在於重力排泥鬥(14)的下部設有錐形泥沙分散體(11),其下邊緣 設有環形排泥管(12)與底部排泥管(13)相連。中部沉澱區II沉澱的泥沙,通過重力排泥鬥(14)的下部設有的錐形泥沙分散體(11),使泥沙均布分散在錐體的外側,集中在濃縮區m中,由環形排泥管(12)與底部排泥管(13)將底部泥沙順利的排出。所述的高濁降汙澄清池,還包括有在池體(2)的上部、集水槽(4)的下方設有斜管(3)。 增加斜管的配置,由"淺池理論"可知,由於增加了出水與斜管壁的碰撞,可進一步提 高懸浮顆粒的去除率,提高出水水質。所述的高濁降汙澄清池,還包括進水管(1)通過池體(2)和重力排泥鬥(14)設於中筒(7) 與重力排泥鬥(14)之間或設於中筒(7)內。所述的進水管(1)設於中筒(7)與重力排泥鬥(14) 之間的側壁上。所述的進水管(1)設於中筒(7)與重力排泥鬥(14)之間的側壁上。由於進水 管(1)的原水設在中筒(7)與重力排泥鬥(14)之間,原水可將重力排泥鬥14的上部即中部沉 澱區II充分攪動,大粒泥沙開始下沉,正在處理的水上升,進入中筒(7),與加藥管(6) 的藥充分溶解,在中筒(7)中大量的泥沙得到了較好的處理。所述的重力排泥鬥(14)為上、下兩個錐形相固接,其上部錐形的側壁與水平線的夾 角P為55-65° 。所述的重力排泥鬥(14)的底部與水平線的夾角a為45-55。。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 本實用新型採用重力排泥鬥使泥渣依靠重力下沉,可省去機械設備,使其能耗及 運行費用降低,並且排泥順暢,可保證高濁時,大量泥沙由底部排除。2、 本實用新型在池體的上部、集水槽的下方設有斜管,增加了出水與斜管壁的碰撞, 可進一步提高懸浮顆粒的去除率,提高出水水質。3、 本實用新型的通過重力排泥鬥的下部設有的錐形泥沙分散體,使泥沙均布分散在 錐體的外側,集中在濃縮區III中,由環形排泥管與底部排泥管將底部泥沙順利的排出。4、本實用新型原水可將重力排泥鬥14的上部即中部沉澱區II充分攪動,在中筒(7) 中大量的泥沙得到了較好的處理。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總體結構示意圖;圖中1、進水管; 2、池體; 3、斜管; 4、集水槽; 5、排氣管;6、加藥管; 7、中筒; 8、導水板;9傘形板; 10、中部排泥管;11、泥沙均布分散體;12、環形排泥管;13、底部排泥管;14—重力排泥鬥。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A-A剖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所示之最佳實施例作進一步詳述實施例l,見圖l, 一種高濁降汙澄清池,在池體2的上方設有集水槽4,其下方與 重力排泥鬥14相連;在池體2內設有中筒7,中筒7與重力排泥鬥14的上部側壁相連;在中筒7外周設有導水板8;在導水板8與池體2之間設有傘形板9,導水板8的下邊緣 與傘形板9的下邊緣水平設置或伸出傘形扳9,重力排泥鬥14的下部設有錐形泥沙分散 體ll,其下邊緣設有環形排泥管12與底部排泥管13相連。在池體2的上部、集水槽4 的下方設有斜管3 。進水管1通過池體2和重力排泥鬥14設於中筒7內。所述的重力排 泥鬥14為上、下兩個錐形相固接,其上部錐形的側壁與水平線的夾角e為60° 。重力 排泥鬥14的底部與水平線的夾角a為45。。實施例2,見圖l,圖2, 一種高濁降汙澄清池,進水管1通過池體2和重力排泥鬥 14設於中筒7與重力排泥鬥14之間的側壁上。其餘結構與實施例1相同。在設備實際運行中,池體2分成五個區域;其中中筒7內的上部為上部反應區I, 重力排泥鬥14的上部為中部沉澱區II ,下部為濃縮區III,導水板8和傘形板9的下邊緣 與池體2之間形成懸浮區IV,在導水板8和傘形板9之間為清水區V;在清水區V上部 設有集水槽4,在導水板8與重力排泥鬥14之間設有排氣管5,在濃縮區m的重力排泥 鬥14上連有底部排泥管13,在懸浮區IV的池體2上連有中部排泥管10。所述的池體2 和重力排泥鬥14可為鋼結構,因而澄清池可作到小型而利於整體移動。除用於原水濁度 變化範圍大的澄清處理外還可作汙水澄清使用。
權利要求1.一種高濁降汙澄清池,包括有在池體(2)的上方設有集水槽(4),其下方與重力排泥鬥(14)相連;在池體(2)內設有中筒(7),中筒(7)與重力排泥鬥(14)的上部側壁相連;在中筒(7)外周設有導水板(8);在導水板(8)與池體(2)之間設有傘形板(9),導水板(8)的下邊緣與傘形板(9)的下邊緣水平設置或伸出傘形扳(9),其特徵在於重力排泥鬥(14)的下部設有錐形泥沙分散體(11),其下邊緣設有環形排泥管(12)與底部排泥管(13)相連。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濁降汙澄清池,其特徵在於還包括有在池體(2)的上部、集 水槽(4)的下方設有斜管(3)。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濁降汙澄清池,其特徵在於還包括有進水管(l)通過池 體(2)和重力排泥鬥(14)設於中筒(7)與重力排泥鬥(14)之間或設於中筒(7)內。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高濁降汙澄清池,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進水管(1)設於中筒(7)與 重力排泥鬥(14)之間的側壁上。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濁降汙澄清池,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重力排泥鬥(14)為上、下 兩個錐形相固接,其上部錐形的側壁與水平線的夾角e為55-65° 。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濁降汙澄清池,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重力排泥鬥(14)的底部與 水平線的夾角a為45-55。。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主要涉及水處理的設備,尤其是涉及一種對原水處理的高濁降汙澄清池。包括有在池體(2)的上方設有集水槽(4),其下方與重力排泥鬥(14)相連;在池體(2)內設有中筒(7),中筒(7)與重力排泥鬥(14)的上部側壁相連;在中筒(7)外周設有導水板(8);在導水板(8)與池體(2)之間設有傘形板(9),導水板(8)的下邊緣與傘形板(9)的下邊緣水平設置或伸出傘形扳(9),其特點在於重力排泥鬥(14)的下部設有錐形泥沙分散體(11),其下邊緣設有環形排泥管(12)與底部排泥管(13)相連。其採用重力排泥鬥使泥渣依靠重力下沉,排泥順暢,可保證高濁時,大量泥沙由底部排除,適合於高濁度及濁度變化範圍大的原水,出水濁度低、減輕了後續工藝的負擔、無機械設備、運行費用低、能耗低。
文檔編號B01D21/02GK201168466SQ200820028829
公開日2008年12月24日 申請日期2008年4月2日 優先權日2008年4月2日
發明者張文華, 剛 王, 邢秀蘭, 高麗娟 申請人:甘肅金橋給水排水設計與工程(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