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光板、側入式背光模組和雙面顯示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24 00:48:21 1
專利名稱:導光板、側入式背光模組和雙面顯示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顯示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導光板、側入式背光模組和雙面顯
示裝置。
背景技術:
液晶顯示裝置廣泛應用於需要信息傳播的場所,例如商場、銀行、醫院等。一般情況下,液晶顯示裝置需要依賴側入式背光模組提供充足與分布均勻的光源來達到顯示的功倉泛。現有技術的一種側入式背光模組如圖I所示,側入式背光模組包括背板11以及連接背板11四邊的外框12,背板11用於承載側入式背光模組內的部件,外框12用於固定側入式背光模組內的部件;背板11上覆蓋有底反射片13,底反射片13上覆蓋有導光板14,在導光板14上,且靠近底反射片13的一側設置有大量網點141,在導光板14的四邊中的一側或多側設置有多個光源15,光源15設置在外框12內,在導光板14設置大量網點141 一側的對側設置有擴散膜16,在擴散膜16上設置有增亮膜17。側入式背光模組的發光過程是多個光源15嚮導光板14發出光線,一部分光線直接通過導光板14、擴散膜16、增亮膜17向外射出,另一部分光線通過導光板14射到導光板14上的大量網點141上,經過網點141的反射,通過導光板14、擴散膜16、增亮膜17向外射出。在實現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過程中,發明人發現現有技術中至少存在如下問題現有技術的背光模組為單側顯示,在實際應用中,若要滿足兩側的人都能觀察到液晶顯示裝置傳播的內容,則需要將兩個液晶顯示器背向放在一起進行相同內容的傳播,這樣提高了顯示成本。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導光板、側入式背光模組和雙面顯示裝置,用於解決現有的側入式背光模組為單側出光,若要滿足向兩側出光,則需要兩個背光模組,成本較高的問題。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導光板,包括第一出光面、與第一出光面相對設置的第二出光面,以及四個側面,所述第一出光面與所述第二出光面上均設置有網點。進一步的,所述導光板第一出光面和所述導光板第二出光面的網點密度排布不同。在導光板技術中,所述網點用於反射光線出導光板,而所述網點的密度排布越密集,所述網點反射的光線越密集,進而反射的光強度越高,因此通過在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上設置不同密度排布的網點,可以使兩個面的出光亮度不同,滿足了兩個面對導光板亮度的不同需求。或者,所述導光板第一出光面和所述導光板第二出光面的網點大小不同。在導光板中,所述網點的大小在一定範圍內,若網點較大,所述網點反射的光線越多,進而一定區域內反射的光強度越高,因此通過在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上設置不同大小的網點,可以使兩個面的出光亮度不同,滿足了兩個面對導光板亮度的不同需求。一種側入式背光模組,包括上述的導光板,以及設置於所述導光板四個側面中至少一個側面外的光源。優選的,在所述導光板的四個側面外均設置有光源。通過四個側面外均設置有光源,能夠使得所述側入式背光模組的亮度最大化。進一步的,所述導光板第一出光面和所述導光板第二出光面的網點密度均由導光板中心向四周遞減。由於網點密度越密集,其反射的光線越密集,而在所述導光板各處的網點密度相同時,由於所述導光板的中心處距離四個側面的光源較遠,從而中心處會較暗,因此通過所述導光板第一出光面和所述導光板第二出光面的網點密度均由導光板中心向四周遞減來達到所述導光板的兩個面出光均勻的效果。進一步的,在所述導光板第一出光面上依次設置有第一擴散膜和第一增亮膜,在所述導光板第二出光面上依次設置有第二擴散膜和第二增亮膜。通過所述第一擴散膜使得·所述第一出光面的出光更加均勻,通過所述第一增亮膜使得所述第一出光面的出光亮度增加;同理,通過所述第二擴散膜使得所述第二出光面的出光更加均勻,通過所述第二增亮膜使得所述第二出光面的出光亮度增加。進一步的,在所述導光板第一出光面與所述第一擴散膜之間設置有第一透反膜,以及所述導光板第二出光面與所述第二擴散膜之間設置有第二透反膜。所述第一透反膜與第二透反膜將一定角度範圍內的光反射,而將另一部分光透射,這樣使得反射回去的光進入導光板進行再次反射而被打散,而另一部分透射的光通過第一透反膜和第二透反膜的擴散離子有效擴散,使得從所述第一透反膜和第二透反膜發出的光更均勻。一種雙面顯示裝置,包括上述的側入式背光模組。進一步的,所述雙面顯示裝置還包括分別位於所述側入式背光模組兩側的兩個顯示面板。這樣使得所述雙面顯示裝置通過所述兩個顯示面板向兩個方向進行顯示。優選的,所述顯示面板為液晶顯示面板。採用液晶顯示面板,可以使所述雙向顯示裝置更加輕薄,且功耗較低。進一步的,所述雙面顯示裝置,還包括外框。通過設置所述外框,從而能夠固定所述雙面顯示裝置內部的各層膜材與顯示面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導光板、側入式背光模組和雙面顯示裝置,由於所述導光板,包括第一出光面、與第一出光面相對設置的第二出光面,以及四個側面,所述第一出光面與所述第二出光面上均設置有網點,使得所述導光板的四個側面中至少一側面外設置的光源發出的光線通過導光板時,能夠通過兩個面上的網點進行反射,從而能夠使得一個背光模組的兩個面均能出光,解決了現有技術中若要滿足向兩側出光,則需要兩個背光模組,成本較高的問題。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0021]圖I為現有技術的一種側入式背光模組的側視剖面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導光板的側視剖面示意圖一;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導光板的側視剖面示意圖二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導光板的側視剖面示意圖三;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側入式背光模組的側視剖面示意圖一;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側入式背光模組的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側入式背光模組的側視剖面示意圖二;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雙面顯示裝置的側視剖面示意圖一;圖9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雙面顯示裝置的側視剖面示意圖二。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為使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優點更加清楚,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導光板,如圖2所示,所述導光板包括第一出光面21、與第一出光面21相對設置的第二出光面22,以及四個側面23,所述第一出光面21與所述第二出光面22上均設置有網點24。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導光板,由於所述導光板,包括第一出光面、與第一出光面相對設置的第二出光面,以及四個側面,所述第一出光面與所述第二出光面上均設置有網點,使得有光線通過導光板時,能夠通過兩個面上的網點進行反射,從而能夠使得一個背光模組的兩個面均能出光,解決了現有技術中若要滿足向兩側出光,則需要兩個背光模組,成本較高的問題。進一步的,如圖3所不,所述導光板第一出光面21和所述導光板第二出光面22的網點24密度排布不同。在導光板技術中,所述網點用於反射光線出導光板,而所述網點的密度排布越密集,所述網點反射的光線越密集,進而反射的光強度越高,因此通過在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上設置不同密度排布的網點,可以使兩個面的出光亮度不同,滿足了兩個面對導光板亮度的不同需求,例如在導光板進行雙面出光時,一面要求出光亮度較高(如該面正對窗戶,出光亮度不高會造成顯示不清楚),而另一面要求省電,則可以採用所述兩個面的網點密度排布不同來達到出光亮度不同。或者,如圖4所不,所述導光板第一出光面21和所述導光板第二出光面22的網點24大小不同。在導光板中,所述網點的大小在一定範圍內,若網點較大,所述網點反射的光線越多,進而一定區域內反射的光強度越高,因此通過在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上設置不同大小的網點,可以使兩個面的出光亮度不同,滿足了兩個面對導光板亮度的不同需求。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側入式背光模組,如圖5所示,所述側入式背光模組包括上述的導光板31,以及設置於所述導光板31四個側面23中至少一個側面外的光源32。具體的,所述光源32可以是發光二極體或者冷陰極螢光燈管,但不僅局限於此,其他能夠應用在背光模組中的光源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值得說明的是,圖5隻以導光板31的四個側面23中的一側面設置有光源為例進行闡述,其他多側面設置有光源的方式也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此處不作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側入式背光模組,由於所述側入式背光模組包括所述導光板以及設置於所述導光板四個側面中至少一個側面外的光源,所述導光板包括第一出光面、與第一出光面相對設置的第二出光面,所述第一出光面與所述第二出光面上均設置有網點,使得所述導光板的四個側面中至少一側面外設置的光源發出的光線通過導光板時,能夠通過兩個面上的網點進行反射,從而能夠使得一個背光模組的兩個面均能出光,解決了現有技術中若要滿足向兩側出光,則需要兩個背光模組,成本較高的問題。優選的,如圖6所不,在所述導光板31的四個側面23外均設置有光源32。通過四個側面外均設置有光源,能夠使得所述側入式背光模組的亮度最大化。進一步的,如圖6所不,所述導光板31第一出光面21和所述導光板第二出光面22·的網點密度均由導光板31中心向四周遞減。由於網點密度越密集,其反射的光線越密集,而在所述導光板各處的網點密度相同時,由於所述導光板的中心處距離四個側面的光源較遠,從而中心處會較暗,因此通過所述導光板第一出光面和所述導光板第二出光面的網點密度均由導光板中心向四周遞減來達到所述導光板的兩個面出光均勻的效果。值得說明的是,圖6隻表示了導光板31的第一出光面21,所述第二出光面22的結構與圖6中表示的第一出光面21的結構相同,此處不再贅述。進一步的,如圖7所示,在所述導光板31第一出光面21上依次設置有第一擴散膜33和第一增亮膜34,在所述導光板31第二出光面22上依次設置有第二擴散膜35和第二增亮膜36。通過所述第一擴散膜使得所述第一出光面的出光更加均勻,通過所述第一增亮膜使得所述第一出光面的出光亮度增加;同理,通過所述第二擴散膜使得所述第二出光面的出光更加均勻,通過所述第二增亮膜使得所述第二出光面的出光亮度增加。進一步的,如圖7所示,在所述導光板31第一出光面21與所述第一擴散膜33之間設置有第一透反膜37,以及所述導光板31第二出光面22與所述第二擴散膜35之間設置有第二透反膜38。所述第一透反膜與第二透反膜將一定角度範圍內的光反射,而將另一部分光透射,這樣使得反射回去的光進入導光板進行再次反射而被打散,而另一部分透射的光通過第一透反膜和第二透反膜的擴散離子有效擴散,使得從所述第一透反膜和第二透反膜發出的光更均勻。具體的,所述第一透反膜和第二透反膜的透光量與反射量的比值稱為透反比,所述透反比的大小可以根據應用的實際環境預先設置。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雙面顯示裝置,包括上述的側入式背光模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雙面顯示裝置,由於所述雙面顯示裝置包括上述的側入式背光模組,所述側入式背光模組包括所述導光板以及設置於所述導光板四個側面中至少一個側面外的光源,所述導光板包括第一出光面、與第一出光面相對設置的第二出光面,所述第一出光面與所述第二出光面上均設置有網點,使得所述導光板的四個側面中至少一側面外設置的光源發出的光線通過導光板時,能夠通過兩個面上的網點進行反射,從而能夠使得一個背光模組的兩個面均能出光,解決了現有技術中若要滿足向兩側出光,則需要兩個背光模組,成本較高的問題。進一步的,如圖8所示,所述雙面顯示裝置還包括分別位於所述側入式背光模組41兩側的兩個顯示面板42。這樣使得所述雙面顯示裝置通過所述兩個顯示面板向兩個方向進行顯示。優選的,所述顯示面板為液晶顯示面板。採用液晶顯示面板,可以使所述雙向顯示裝置更加輕薄,且功耗較低。進一步的,如圖9所示,所述雙面顯示裝置,還包括外框43。通過設置所述外框,從而能夠固定所述雙面顯示裝置內部的各層膜材與顯示面板。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應所述以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為準。
權利要求1.一種導光板,其特徵在於,包括第一出光面、與第一出光面相對設置的第二出光面,以及四個側面,所述第一出光面與所述第二出光面上均設置有網點。
2.根據權利要求I任一項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徵在於,所述導光板第一出光面和所述導光板第二出光面的網點密度排布不同。
3.根據權利要求I任一項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徵在於,所述導光板第一出光面和所述導光板第二出光面的網點大小不同。
4.一種側入式背光模組,其特徵在於,包括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導光板,以及設置於所述導光板四個側面中至少一個側面外的光源。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側入式背光模組,其特徵在於,在所述導光板的四個側面外均設置有光源。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側入式背光模組,其特徵在於,所述導光板第一出光面和所述導光板第二出光面的網點密度均由導光板中心向四周遞減。
7.根據權利要求4-6任一項所述的側入式背光模組,其特徵在於,在所述導光板第一出光面上依次設置有第一擴散膜和第一增亮膜,在所述導光板第二出光面上依次設置有第二擴散膜和第二增亮膜。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側入式背光模組,其特徵在於,在所述導光板第一出光面與所述第一擴散膜之間設置有第一透反膜,以及所述導光板第二出光面與所述第二擴散膜之間設置有第二透反膜。
9.一種雙面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權利要求4至8任一項所述的側入式背光模組。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雙面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分別位於所述側入式背光模組兩側的兩個顯示面板。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雙面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顯示面板為液晶顯示面板。
12.根據權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雙面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外框。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導光板、側入式背光模組和雙面顯示裝置,涉及顯示技術領域,解決了現有的側入式背光模組為單側出光,若要滿足向兩側出光,則需要兩個背光模組,成本較高的問題。所述導光板包括第一出光面、與第一出光面相對設置的第二出光面,以及四個側面,所述第一出光面與所述第二出光面上均設置有網點。本實用新型可以應用在設置有側入式背光模組的產品中,如液晶顯示裝置中。
文檔編號G02F1/13357GK202676941SQ20122036436
公開日2013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5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25日
發明者喬中蓮, 馬國恆, 楊東升, 鄭衛新, 張傳慶 申請人: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京東方茶谷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