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互通式氣囊的背包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23 17:34:56 2

本發明涉及一種具有互通式氣囊的的背包結構,特別是涉及一種可用於學生書包或登山、旅行時背負的具有互通式氣囊的背包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經濟的快速成長,現代的人們在生活中越來越重視休閒與養生,因此,如旅遊與登山等休閒活動也日益蓬勃。而在從事這些活動時,經常需要長時間背負背包以攜帶隨身物品或相關裝備,從而對背部肌膚及脊椎造成了各種負擔;加上在活動過程中經常需要因應地勢與地貌調整身體的姿勢,因此背包的舒適性及穩定性就成為使用者在選擇背包時的重要考量因素。
然而,現有習知的背包結構,有些僅針對如透氣及散熱性不佳及如何增加舒適性的問題做出改善,例如在背包後側與人體背部相接的接觸面上設置少數大塊的軟墊,一來增加舒適性,二來可藉由軟墊彼此間的溝槽讓人體背部肌膚進行排汗、透氣及散熱。但這類設計因軟墊數量較少,且多為泡綿之類材質構成,因此可供散熱的溝槽少,故而透氣及散熱極為有限;同時還會增加背包的重量,加重脊椎的負荷;此外,因為軟墊數量少、尺寸大,因此當使用者在活動中做出不同姿勢、動作時,背包外形無法配合調整,因此舒適性及穩定性都不佳。
另外,有些背包的設計有鑑於增加軟墊後重量增加的問題,因此,便將泡綿軟墊換成氣墊。這樣的設計雖然降低了背包的重量,但是同樣採用少數、大塊的氣墊的設計,因此無法有效解決散熱及透氣性不佳的問題;同時,背包在使用者從事活動中舒適性及穩定性不佳的問題也仍然未能獲得有效的改善或解決。
因此,要如何有效改善或解決上述問題便成為相關業者積極尋求解決的重要目標。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解決現有的背包在使用時存在的問題,而提供一種新型結構的具有互通式氣囊的背包結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使背包在使用者使用時更為貼合使用者背部,同時讓使用者背部所排出的熱氣及溼氣可以順利排出,增進背負時的舒適性及穩定性,並且使背包在背負時 不會造成使用者脊椎負擔,從而達到保護使用者脊椎的功效。
本發明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是採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依據本發明提出的一種具有互通式氣囊的背包結構,其包括:背包本體、第一氣囊組以及氣嘴。該背包本體具有一組背帶;該第一氣囊組包括多個第一氣囊,並結合於該背包本體後側面,且任意兩個相鄰的該第一氣囊間形成一個溝槽及一個氣體通道,該氣體通道使該些第一氣囊內的氣體相互流通,該些第一氣囊排列成外圍的該第一氣囊於該背包本體後側面的佔用面積大於內圍的該第一氣囊於該背包本體後側面的佔用面積;該氣嘴與至少一個該第一氣囊相連通。
本發明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還可採用以下技術措施進一步實現。
前述的具有互通式氣囊的背包結構,其中該些第一氣囊是以矩陣方式排列。
前述的具有互通式氣囊的背包結構,其中該第一氣囊組在側視圖中是呈一個人體工學曲線。
前述的具有互通式氣囊的背包結構,其中該第一氣囊組在俯視圖中是呈彎曲狀。
前述的具有互通式氣囊的背包結構,其中該第一氣囊組最外層結合有防水透溼布料。
前述的具有互通式氣囊的背包結構,其中該第一氣囊組是藉由可拆結合件與該背包本體相結合。
前述的具有互通式氣囊的背包結構,其中該可拆結合件為多個固定扣組。
前述的具有互通式氣囊的背包結構,其中該可拆結合件為至少一組拉鏈。
前述的具有互通式氣囊的背包結構,其中該可拆結合件為至少一組魔鬼氈。
前述的具有互通式氣囊的背包結構,其中該組背帶內側分別結合有第二氣囊組,該第二氣囊組是由多個第二氣囊所構成。
前述的具有互通式氣囊的背包結構,其中該些第二氣囊是以雙排方式排列。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藉由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具有互通式氣囊的背包結構至少具有下列優點及有益效果:
一、本發明可以使背包在使用者使用時更為貼合使用者背部,增進背負時的舒適性及穩定性。
二、本發明使得背包在背負時不會造成使用者脊椎負擔,從而達到保護使用者脊椎的功效。
綜上所述,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具有互通式氣囊的背包結構,其包括:背包本體、第一氣囊組以及氣嘴。該背包本體具有一組背帶;該第一氣囊組包括多個第一氣囊,並結合於該背包本體後側面,且任意兩個相鄰的該第一氣囊間形成一個溝槽及一個氣體通道,該氣體通道使該些第一氣囊內的氣體相互流通,該些第一氣囊排列成外圍的該第一氣囊於該背包本體後側面的佔用面積大於內圍的該第一氣囊於該背包本體後側面的佔用面積;該氣嘴與至少一個該第一氣囊相連通。藉由本發明的實施,可以使背包在使用者使用時更為貼合使用者背部,增進背負時的舒適性及穩定性,並達到保護使用者脊椎的功效。本發明在技術上有顯著的進步,並具有明顯的積極效果,誠為一新穎、進步、實用的新設計。
上述說明僅是本發明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發明的技術手段,而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並且為了讓本發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夠更明顯易懂,以下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
圖1A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具有互通式氣囊的背包結構的外觀立體圖。
圖1B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第一氣囊排列方式的示意圖。
圖1C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另一種第一氣囊排列方式的示意圖。
圖1D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背包結構的側視圖。
圖1E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另一種背包結構的外觀立體圖。
圖1F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氣嘴位於背包內側的背包結構的局部剖示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第一氣囊組外層結合一防水透溼布料結構的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第一氣囊組與背包本體藉由固定扣組相結合的結構的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第一氣囊組與背包本體藉由一拉鏈相結合的結構的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第一氣囊組與背包本體藉由一魔鬼氈相結合的結構的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背帶內結合有一第二氣囊組的結構的示意圖。
100:背包 10:背包本體
11:背帶 12:第一氣囊組
121:第一氣囊 122:溝槽
123:氣體通道 13:氣嘴
14:防水透溼布料 21:固定扣組
22:拉鏈 23:魔鬼氈
24:第二氣囊組 241:第二氣囊
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進一步闡述本發明為達成預定發明目的所採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發明提出的具有互通式氣囊的背包結構其具體實施方式、結構、特徵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後。
請參閱圖1A所示,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具有互通式氣囊的背包結構的外觀立體圖,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具有互通式氣囊的背包結構的背包100,背包100包括:背包本體10、第一氣囊組12以及氣嘴13。
背包本體10,其功用是提供使用者容置物品的空間,並提供其他組件一個可以依附的架構。背包本體10具有一組背帶11,背帶11的功用就是讓背包100能夠為使用者所背負,並且承受背包100及其內容物的重量。
第一氣囊組12包括多個第一氣囊121並結合於背包本體10後側面,也就是使用者在背負時靠近使用者背部的一側。藉由第一氣囊組12所具有的這些第一氣囊121在背包本體10與使用者背部之間形成的緩衝,使得背包100能夠提供使用者背負時相當的舒適性。
請參閱圖1B所示,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第一氣囊排列方式的示意圖,由於每一個氣囊本身就是一個有邊界的氣體容納空間,因此任意兩個相鄰的第一氣囊121間均形成有一個溝槽122。這些溝槽122的形成,一來可以使得使用者在背負背包100時,背部與第一氣囊組12之間可以具有許多個可讓氣體流通的管道,而讓使用者背部所排出的熱氣及溼氣可以經由這些溝槽122順利排出,而不會像僅具有少數大塊軟墊的現有習知設計一樣發生散熱及排汗效果不佳的情況。
其次,因為當使用者在活動當中需要彎曲或轉動身體時,第一氣囊組12可在與身體彎曲或轉動部位相應處的溝槽122處彎折,使得整個第一氣囊組12可以在使用者進行活動時更為貼合使用者的背部,不僅可增加舒適性,同時也因而增加了背負時的穩定性。
此外,由於任意兩個相鄰的第一氣囊121間還形成有一個氣體通道123,這些氣體通道123使得這些第一氣囊121內的氣體可以相互流通。這樣的結構使得使用者在活動中,不同部位處的第一氣囊121可以借著內部氣體的流通與增減而隨著使用者背部的輪廓曲線改變而調整各自的外形,使得第一氣囊組12整體更為貼合使用者背部,因而又更進一步增加了舒適性及 穩定性。
另外,該些第一氣囊121的排列方式,是以讓外圍的第一氣囊121於背包本體10的後側面上佔用的面積大於內圍的第一氣囊121於背包本體10的後側面上佔用的面積的方式而設計的。這是因為較大的第一氣囊121具有較佳的支撐性,因此外圍第一氣囊121較大可形成類似框架的結構,因而強化了整個背包100的支撐力。
至於位於內圍的第一氣囊121,其所對應的是人體背部中段,脊椎較常彎曲的部位,因此,較小的第一氣囊121表示有更多可供彎折的溝槽122。這使得第一氣囊組12的這個部位可在外形上做出更為細膩的變化及調整,因而能夠在使用者進行活動、做出不同姿態時更為貼合人體背部的曲線,除可增加舒適性及穩定性外,同時也大大增加了對於使用者脊椎的保護。
本實施例所提供的第一氣囊121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外形及排列方式。例如,可以採用方形的第一氣囊121排列成矩陣的方式而形成第一氣囊組12。
請參閱圖1C所示,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另一種第一氣囊排列方式的示意圖,除了以矩陣方式排列之外,第一氣囊121還可根據不同位置所對應的人體部位的不同而採取各自形狀不同的設計方式,在同樣是位於外圍的第一氣囊121於背包本體10的後側面的佔用面積大於內圍的第一氣囊121於背包本體10的後側面的佔用面積的形式下,排列出更具有舒適性,並且對使用者的脊椎具有各種不同保護效果的第一氣囊組12。
請參閱圖1D所示,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背包結構的側視圖,為了使背包100能夠提供使用者更高的舒適性及支撐性,以及更多對脊椎的保護,因此第一氣囊組12中的各第一氣囊121除了可以排列成一個平面外,也可以排列成為一個在側視圖中呈現出人體工學曲線的曲面。例如,這些第一氣囊121可以排列形成一個上半部向背包100內部凹入、下半部向背包100外部凸出的S形第一氣囊組12。
請參閱圖1E所示,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另一種背包結構的外觀立體圖,第一氣囊121還可以被排列形成為一組在俯視圖中呈彎曲狀的第一氣囊組12。例如,一個位於中央線左右兩側的第一氣囊121略微向背包100內部凹入而形成的曲線,以符合背部中央脊椎部位較兩側略為凸出的形狀。如此,可以再進一步的增加舒適性,並降低整個背包100對使用者局部脊椎所施加的壓力而提供更好的保護。
請再參閱圖1A至圖1C所示,背包100具有至少一個氣嘴13。每一個氣嘴13與至少一個第一氣囊121相連通。由於第一氣囊組12中的任意兩個相鄰第一氣囊121間都有氣體通道123相連,因此使用者可以經由任一個氣嘴13對整個第一氣囊組12進行充氣或放氣。一來,當第一氣囊組12 中的氣體量若有洩漏時,使用者也可對第一氣囊組12進行充氣;二來也可以調節第一氣囊組12的軟硬程度,使得第一氣囊組12的軟硬度能夠符合使用者的需求或喜好,讓使用者覺得更為舒適或是更為穩固。
請參閱圖1F所示,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氣嘴位於背包內側的背包結構的局部剖示圖,氣嘴13也可設置於背包100內部,而不僅是能設置於背包100外部。這是由於第一氣囊組12中的每一個第一氣囊121都是互相連通的,因此,只要氣嘴13設置於背包100上任意一處可與任何第一氣囊121連通的位置,都可對整個第一氣囊組12進行充氣或放氣。
請參閱圖2所示,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第一氣囊組外層結合一防水透溼布料結構的示意圖,本實施例所提供的具有互通式氣囊的背包結構,其中第一氣囊組12最外層還可進一步結合有防水透溼布料14。藉由結合此防水透溼布料14,可以讓使用者背部沒有對應到第一氣囊121之間的溝槽122處的皮膚也能夠通過防水透溼布料14將熱氣排出到空氣中。因此,可以讓使用者感到背部更為乾爽及舒適。
請參閱圖3至圖5所示,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第一氣囊組與背包本體藉由固定扣組相結合的結構的示意圖,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第一氣囊組與背包本體藉由一拉鏈相結合的結構的示意圖,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第一氣囊組與背包本體藉由一魔鬼氈相結合的結構的示意圖,第一氣囊組12除了可以固定設置於背包本體10後側之外,還可以藉由可拆結合件而與背包本體10相結合,因而成為一個可以拆裝的組件。
例如,可拆結合件可以是多個固定扣組21,每一個固定扣組21的兩部分設置於背包本體10後側以及第一氣囊組12上互相對應的位置。
除了使用固定扣組21之外,可拆結合件也可以是至少一組拉鏈22,拉鏈22的兩邊分別設置於背包本體10後側以及第一氣囊組12的周圍。當只使用一組拉鏈22時,該組拉鏈22可以被設置成環繞在背包本體10及第一氣囊組12外緣周圍;若是使用兩組拉鏈22時,則這兩組拉鏈22可以被設置成接續環繞在背包本體10及第一氣囊組12外緣周圍,或是分別只涵蓋背包本體10及第一氣囊組12外緣周圍中任意兩個相對的側邊。
此外,可拆結合件還可以是至少一組魔鬼氈23。若只使用一組時,則魔鬼氈23的兩面可分別結合併完全覆蓋在背包本體10及第一氣囊組12各自的結合面上。或者,也可使用數組較小的魔鬼氈23,並將這些魔鬼氈23的兩面分設置於背包本體10及第一氣囊組12各自結合面上不同位置的相互對應處。
請參閱圖6所示,是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背帶內結合有一第二氣囊組的結構的示意圖,本實施例所提供的具有互通式氣囊的背包結構的背帶11內側可分別結合有一個第二氣囊組24,此第二氣囊組24是由多個第二氣囊 241所構成。這樣的設計,可以讓使用者在背負此背包100時,肩部的受力處可以受到第二氣囊組24的緩衝,降低受力,增加舒適感。
與第一氣囊組12中的第一氣囊121不同的是:這些第二氣囊241並非彼此相通的。因此,當與使用者肩膀相接觸的第二氣囊241在受力時,不會因此而使得其中所含的氣體被擠壓至別的第二氣囊241中而降低了提供緩衝的能力。
為了能夠進一步再降低背包100對使用者肩部所造成的負擔,因此第二氣囊241還可以兩兩並排而成的雙排方式沿著背帶11的內側排列形成第二氣囊組24,如此可以有效增加背帶11的寬度,也就是增加了與使用者肩部接觸部位的面積。這樣一來,就可分散並降低使用者肩部單位面積上所承受到的壓力了。
由以上的說明可知:本實施例所提供的具有互通式氣囊的背包結構,確實可以達到在使用者使用時,特別是在活動中,更為貼合使用者背部,讓使用者背部所排出的熱氣及溼氣可以順利排出,增進背負時的舒適性及穩定性,並且保護使用者脊椎的功效。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發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範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內容,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