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了適應性的柔性插腳的製作方法
2023-05-23 08:53:26 2
專利名稱:改善了適應性的柔性插腳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於插入電路板上小孔中的那一類的接觸插腳,它具有插入電路板孔中會變形的柔性部分,並在插入時與小孔的導電錶面部分產生電接觸。
柔性插腳目前大量地應用於電子工業,當需要與多層電路板,後面板或具有鍍通孔的簡易電路板中的導體產生電接觸時,都要用到柔性插腳。柔性接觸插腳具有一個柔性部分。該柔性部分的正常寬度大於所述小孔的直徑,但當它插入電路板孔時會變形,從而使柔性部分的接觸邊緣部分與電路板孔中的導體建立所需的電接觸。因此,該柔性部分基本上是一個相對剛性的彈簧系統,它在插入電路板孔後將以足夠的彈力壓靠在孔的表面上,從而使插腳保持在電路板上,並與電路板導體建立良好的電接觸。例如,在美國專利
4,186,982、
4,743,081、
4,206,964和
4,606,589中介紹了某些眾所周知的類型的柔性插腳。
雖然目前柔性插腳已被大量應用,但是,仍有許多希望使用柔性插腳而目前又不能做到的場合,其原因是因為大多數目前已知類型的柔性插腳在該插腳必須用具有某一最小厚度的金屬坯料製造的情況下適用性不強,並且若試圖用其厚度比所需的最小厚度要薄的金屬坯料來製造插腳時,該插腳性能是不能滿足要求的。例如,要裝配插腳的電路板或其他類似板件中被廣泛使用的標準尺寸的孔的孔徑為0.040英寸(1.02毫米);如要用插腳插入這種孔徑為0.04英寸的孔中時,許多目前所有的柔性插腳是用厚度為0.025英寸(0.63毫米)的金屬坯料製造的。某些現有的柔性插腳可用厚度為0.015英寸(0.38毫米)的金屬坯料製造的,但其性能就要受到一些犧牲。因此,就孔徑與坯料厚度的關係而論,目前現有的接觸插腳的適用性是有限的。
有許多這樣的情況即接觸插腳必須插入孔徑為0.040英寸(1.02毫米)的孔中,但又不能用0.025英寸厚或為甚至0.015英寸(0.38毫米)厚的坯料來製造插腳。單獨考慮製造成本,可將坯料厚度限制為0.012英寸(0.30毫米)或更小。如果接觸插腳是與一彈簧插座(receptacle)之類成一整體的,而該插座由於機械上的原因是用較薄的金屬坯料製造的話,則這也限制了接觸插腳的坯料厚度。例如象DIP開關那樣的電路板開關,包含必須用十分薄的,例如0.008英寸(0.20毫米)厚的金屬坯料製造的彈簧接觸件,如果該彈簧接觸件的插腳部分能具備有一柔性部分,這樣該DIP開關只需將從該開關外殼伸出的接觸插腳插入電路板孔中而安裝在電路板上將是十分理想的。目前,若電路板孔徑為標準的0.04英寸(如上述)並且如果該彈簧接觸件是用較薄的材料製成的,則該連接器或開關必須用通常的焊接方法連接到電路板導體上,但這與用較柔性的插腳組件的方法相比,顯著地提高了組件成本。
若採用特別的製造技術,例如精壓,可以減小柔性插腳的坯料的厚度,但這種技術會提高製造成本,製造柔性插腳的較佳的方法是採用簡單的衝壓和成形方法。
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改進了的柔性插腳,在它能用厚度範圍廣的金屬坯料製造的情形下,它具有廣泛的適用性。本發明的目的也在於提供這樣一種柔性插腳,它能用通常的已知衝壓與成形方法製造,在製造過程中也無需高度嚴格和敏感的金屬加工步驟。
本發明包括一種要插入電路板孔中的接觸插腳,該插腳具有一柔性部分,該柔性部分在插入孔中時會變形並在插入後與孔的導電錶面部分產生電接觸。該接觸插腳的特徵在於,所述的柔性部分具有引入部分,中間部分和尾端部分。中間部分的寬度大於電路板的孔徑,而引入部分的寬度小於電路板的孔徑。柔性部分在所述引入部分和中間部分之間的寬度逐漸增大。該柔性部分具有一對間隔開的孔,其中一個開孔接近引入部分,而另一開孔靠近尾端部分。該柔性部分沿一條剪切線剪切開,該剪切線在二開孔之間延伸,這樣這二開孔開與剪切線便將柔性部分分成一對並排的梁,每個梁具有一中間部分、在引入部分處的一固定端和在尾端部分處的另一固定端。每個梁有一從其中間部分向另一梁延伸的耳朵形狀的阻擋部分。該耳朵形部分是由二孔的邊緣和剪切線所限定的。二個梁的中間部分(包括耳朵形部分)通過成形操作以垂直於插腳的縱軸的第一相對方向移位並彼此分離開,從而使二耳朵形部分處於二間隔開的平面內。使用時,在該柔性部分插入電路孔中時,先是引入部分插入,然後,所述的二個梁就以第二相對方向彼此位移靠擾。該第二方向垂直於第一方向,並且由於上述二個梁的相對方向彼此靠攏使得耳朵形部分位移成互相重疊的關係,從而使每個梁的耳朵形部分能用於在另一梁的二端中間部分處支承或阻擋該另一個梁。在柔性部分進一步移動插入電路板孔的情況下,二個梁在第二相對方向上又移動過一個距離並被彎曲、梁的這一彎曲提高了梁與孔的導體表面部分之間的接觸力。有利的是,如上所述的接觸插腳是一衝壓成形的插腳,它具有相向面對的軋制的表面和剪切邊緣,在柔性部分中的開孔通過軋制的表面延伸。在該插腳插入電路板孔之前,所述二個梁的中間部分處於基本上平行的二間隔開的平面內,或它們處於相對偏移的凹面關係。
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接觸插腳的立體圖,並示出了帶狀金屬坯料的一短部分;
圖2是圖1接觸插腳的柔性部分的正視圖;
圖3是以圖2中箭頭3-3方向看的側視圖;
圖4和圖5分別是以圖2和圖3中的箭頭4-4和5-5所示方向看的視圖;
圖6、7、9和10是說明柔性部分插入電路板孔中的運動,以及在該運動過程中的柔性部分的彎曲情況的視圖;
圖8和圖11分別是以圖7和圖10中的箭頭8-8和11-11所示方向看的視圖;
圖12-16示出接觸插腳的柔性部分的各種變型;
圖17是說明一根據本發明的接觸柔性插腳的插入距離與力之間關係的理論曲線;
圖18是構成接觸插腳的柔性部分的一部分的一個梁的截面圖,用以進行說明。
參閱圖1-5,根據本發明的接觸插腳2具有引導部分4,柔性部分6和鄰接部分8。該插腳要用於插入電路板12中的孔10中,該孔具有金屬表面部分14,因此插腳2的柔性部分與所述金屬表面部分之間會產生接觸,引導部分4具有使其能自由地吻合通過孔10的橫截面,且柔性部分在其插入孔中時會變形(如下所述)。
圖1-5中所示的本發明的實施例是通過對金屬片坯料16進行衝壓成型製造的,坯料16具有相反面對的軌制表面18,且坯料的厚度為t。所以稱為軋制表面是因為在金屬坯料成型時,該表面在軋輥之間被擠壓。軋制表面也可從具有剪切邊緣表面的衝壓成形的插腳中辨別出來(如下所述)。
該插腳2具有沿其整個長度和如22所示的剪切邊緣延伸的相反面對的軋制表面20和21。柔性部分6具有與插腳的引導部分鄰接的引入部分24、中間部分26和與插腳的鄰接部分8相連的尾端部分28。鄰接部分28具有面朝下的肩部30,該肩部30在插腳插入電路板中時用作擋塊,保證使柔性部分處於電路板孔中(如圖11所示)。
在柔性部分中設有二個衝壓出的三角形開孔32,柔性部分沿一條延伸在二開孔之間的剪切線34剪切開,該剪切線34在插腳的縱軸上。所述開孔一般為三角形,二個三角形的頂部分別接近引入部分和尾端部分,而其底邊與剪切線34相交。開孔和剪切線將柔性部分分成二個並排的梁36和36′,它們各在插腳縱軸的一側。各梁具有在引入部分處的一固定端38和38′,以及在尾端部分處的另一固定端40和40′,各梁也具有面向外的剪切邊緣41,邊緣41在其中間部分(如所示42處)倒角,這樣邊緣就適合電路板孔10的圓柱形表面。
開孔32在剪切線34限定了一對耳朵形部分44和44′它們各自從各梁的端部之間的中間部分向另一梁延伸。耳朵形部分具有相對的端部46,它們處於插腳的中心軸線上,且是在製造梁時剪切插腳所產生的剪切表面。
梁的中間部分37在第一相對方向上相互偏離而形成,這樣在成形後,二個梁的中間部分37以及耳朵形部分44和44′處於平行的間隔開的平面內(如圖3所示)。耳朵形部分44和44′上的軋制表面20和21部分彼此相對(如圖4所示)而二耳朵形部分的端部46是在一個平面內。因此,製造插腳2的製造工藝是非常簡單的,只需要衝切下料、衝孔、剪切線34,並通過在第一相對方面變曲形成二個梁。
當插腳插入電路板孔10時,將插腳對準孔。將引導部分推入孔中直到柔性部分的引入部分與孔的上邊緣相結合,由於梁的中間部分是偏移開的,拐角42和42′將在相反的位置上與孔的邊緣部分相結合,繼續插入時,二個梁將會斜對地相向移動,成為如圖7所示的重疊關係。即二個梁將以與第一相對方向相反的第一相反方向朝回復它們原來的在成形以前所具有的位置移動,與此同時,它們也以與第一相對方向垂直的第二相對方向移動,這樣二個梁移動成為如圖7虛線所示的重疊關係。如上所述,二個梁的總的合成運動是斜向的相向運動。
如圖7所示,即使二個耳朵形部分彼此有少量重疊後,二個梁的以第一相反方向的繼續運動(即回到它們原來的位置)就會被完全阻礙或止擋住,而梁的進一步彎曲是發生在第二相對方向上。換言之,在插入的這個階段二個梁進一步運動成為如圖9所示的重疊關係,並沿它們的長度方向彎曲。當二個梁完全插入時(如圖10和11所示)由梁在第二相對方向上的彎曲和在第一相反方向上的彎曲所產生的梁中的應力迫使接觸表面42靠在電路板孔10的導電錶面部分上。
如上所述,梁在第一相反方向的運動是十分小的,與梁在第二相對方向上的運動相比是不明顯的。如設計一特殊的插腳,它在表面20和21之間有一間隙,那時才會在第一相反方向上有顯著的運動,但如無間隙,則在第一相反方向上的運動是不顯著的。在所有的情況下,在插入過程的開始,在第二相對方向上都必定有足夠的運動,使二耳朵形部分成為重疊關係,這樣耳朵形部分不會因其在第一相反方向的運動而回復到同一平面狀態。
本發明的一個重要的特點是,當二耳朵形部分44和44′運動成為如圖7和8所示的重疊倚靠關係,且圖4中的表面20和21互相靠在一起的時候,各梁的耳朵形部分用作在另一梁二端中間處的該梁的支撐物。在完全插入的時,插腳的柔性部分的二個梁在其端部是固定的,而在其端部之間的中間是互相靠著的,且二個梁彎曲成在插腳的表面42的電接觸面與電路板孔的導電錶面部分之間產生接觸力。端部固定而在端部之間的中間部分被支承的梁是一個結構十分堅固的部件,由於這一優點,即使插腳是用較薄的金屬坯料16製成也能獲得很強的接觸力。
由如上所述梁36和36′的彎曲,以及當耳朵形部分44和44′的相對表面20和21運動靠在一起並成為如圖7-11所示的重疊關係時所產生的摩擦而造成的力,構成了柔性部分施加在電路板孔的導電錶面上的全部接觸力。在美國專利
4,186,982中,(除了由彎曲產生的力外)還討論了摩擦力對柔性插腳技術成功的重要性,而且,大多數(如果不是全部的話)目前所用的柔性插腳都是從二個來源即彎曲和摩擦來獲得其接觸力的。根據本發明的柔性插腳高度地控制了摩擦力對由插腳施加在電路板孔上的全部接觸力所作的貢獻。由於在二耳朵形部分的表面20和21之間有間隙,摩擦力貢獻的開始產生能延遲至插入過程的中間階段,從而使得在整個插入過程的中間階段二耳朵形部分才相互接觸。改變接觸表面42上的倒角量,可以改變表面20和21之間的法向力,從而改變摩擦力。另外,可以提高或減小表面20和21的摩擦係數,從而提高和減小摩擦力的影響。
圖17表示柔性部分在插入過程中產生的力的理想曲線圖,縱軸表示的力為F,而插入的距離由橫軸的d表示。圖17不是根據實際的測試數據畫出的,故F和d無具體數值。實際的曲線可能在下面所討論的斜率和拐點50的位置方面與圖17的不同,但大多數的實際曲線會具有圖17的基本特徵。這裡示出圖17是用於說明的目的。
圖17的曲線部分48代表二個梁以二個相反方向相向運動且表面20和21之間的間隙(若有的話)閉合的階段。曲線的拐點50代表當表面20和21互相靠在一起,以及當各梁由另一個梁的突出的耳朵形部分在中間處的支承而被加強時曲線斜率的突變。曲線的最後部分52代表插入的最後階段,此時二個梁以第二相對方向並沿其長度方向相向彎曲。這一彎曲提供了由插腳的柔性部分施加在孔的導電錶面上的全部力F的大部分。摩擦力對被插入的插腳的全部接觸力的貢獻是在從曲線拐點50開始一段時間上產生的,並在由52表示的部分階段中貢獻給總的力。
根據本發明的柔性插腳的一個突出的優點是可用厚度範圍很廣的金屬坯料,即可用較厚的坯料或者用較薄的坯料製造出高性能的柔性插腳,且這樣的插腳都是很適用的。從對圖17的進一步討論,可以理解到這一優點。假定該圖的曲線是一個特定的柔性插腳在一組特定情況下使用的理想曲線。如下所述,只要改變插腳的某些尺寸,就可用較薄的坯料或較厚的坯料得出這一曲線。或者,如果由於不考慮插腳的柔性部分的性能和其設計而固定坯料的厚度的話,也能實現圖17的理想曲線,或如需要的話,也能實現具有不同斜率或數值的各種曲線。例如,由於任何理由,要求有較小的推入力(將柔性部分插入孔中所需的刀),可以改變插腳的柔性部分的各部分的尺寸以獲得較小的F值。
本發明的適用性在很大部分上是基於這樣的事實,即二個梁在第二平行的方向上相向彎曲,並在插入過程的最後階段偏離插腳的中心軸。這一彎曲平行於圖18中所示的寬向尺寸或寬度W。圖18示出了梁36的橫截面和其X軸和Y軸(分別為長軸和短軸)。當有沿梁的X軸(X軸平行於軋制表面20和21)所加的負載使梁彎曲時,其強度是由相對於圖18中的Y軸的轉動慣量Iy所確定的,Iy的公式如下Iy=W3t/12由於公式中寬度W是三次方,因此梁的厚度t的很大的變化對轉動慣量Iy的最終值影響很小,而寬度W的很小變化就能補償厚度t的較大的變化。這意味著如果厚度減少相當大而寬度有較小增大時,Iy將會保持不變,梁的強度就不會有顯著的變化。由此得出如果圖1-5中所示的柔性插腳用比圖1-5中所示的坯料薄許多的金屬坯料製造的話(坯料厚度t減小),為了彌補較薄的坯料的不足,只要增大梁的寬度W即可。可以通過減小孔32的尺寸或採用如圖12-16中所示和如下所述的其他形狀結構的開孔來增大梁36和36′的寬度W。或者,如果假定插腳必須具有如圖1-5所示的坯料厚度,但必須具有較低的插入力和較低的接觸力F,就可以將開孔32做得較大,以便獲得所需的結果。
作為比較,如果如圖18所示的梁將是以垂直於軋制表面20和21的方向彎曲,而不是平行於該表面的方向彎曲,則相對於X軸的轉動慣量Ix將在很大部分上確定該梁的強度。Ix的公式如下Ix=Wt3/12
在該公式中,厚度t三次方而不是W三次方。因此,如果減小t的尺寸而使其梁的強度保持不變的話,則必須顯著地增大W的尺寸。
上述的討論有助於理解本發明的優點,而不打算作為計算有關根據本發明的一特定插腳的性能的基礎。該討論假定了梁36和36′具有矩形的橫截面這一在實際的柔性插腳中不可能存在的情況,因為插腳2的梁36和36′具有倒角後的拐角。因此,實際的柔性插腳的轉動慣量將不會準確地按照如上所述的公式。但是,實際梁的轉動慣量的公式將由梁的寬度的三次方(或接近三次方的冪指數)乘上梁的厚度所確定。因此上述討論的總的結論將適用於根據本發明的柔性插腳的一般情況。
圖12-14示出可供選擇的另一種開孔,這些開孔將導致柔性插腳的特性的改變。在圖12中,開孔54為長的槽孔形狀,圖13中孔56一般為橢圓形,圖14中孔58為圓形。在所有這些實施例中,可以根據需要改變開孔的大小而改變梁的特性。顯然,在這些圖中所示的不同的開孔形狀將會造成梁的不同的端部,這又影響所製造出來的柔性插腳的特性。
圖15示出了一個實施例,其中二個梁60形成為彼此成弧形分離開並具有相對偏離的凹面。在該實施例中的二耳朵形部分最初在其縱向邊緣上是互相連在一起的,在梁以第一相反方向運動的過程中,這二耳朵形部分在梁受到第二平行方向的力之前多少有點變平直。圖16示出另一個實施例,其中耳朵形部分上設置了經糙化的表面62。該耳朵形部分是重疊的,且在柔性部分插入電路板孔中時互相靠在一起。這些經糙化的表面也將顯著地影響柔性插腳的最終性能。
從上面的說明顯然可知根據本發明的柔性插腳使一具體插腳的設計者能夠就插腳的性能和材料厚度方面進行廣泛的選擇,該插腳的適用性部分是基於這樣的事實,即在插腳插入電路板孔時的生產的極大部分的力,是由於梁以平行於其軋制表面的方向彎曲以及梁在其兩端之間的中間部分得到支承-各梁被另一梁的耳朵形部分所支承的結果而產生的。
權利要求
1.一種用於插入電路板孔(10)中的接觸插腳(2),該插腳(2)具有柔性部分(6),柔性部分(6)在插入時變形並接觸孔(10)的導電錶面部分,該接觸插腳的特徵在於所述柔性部分(6)具有引入部分(24),中間部分(26)和尾端部分(28),中間部分的寬度大於電路板孔(10)的孔徑,引入部分(24)的寬度小於電路板孔(10)的孔徑,柔性部分(6)在引入部分(24)與中間部分(26)之間寬度逐漸增大;柔性部分(6)沿著一條自引入部分(24)延伸至尾端部分(28)的分隔線(34)分隔開,分隔線(34)將柔性部分(6)分隔成一對並排的梁(36,36′),各梁(36,36′)具有中間部分(37)、在引入部分(24)處的一固定端(38,38′)和在尾端部分(28)的另一固定端(40,40′),梁(36,36′)的中間部分(37)以垂直於插腳(2)的縱軸的第一相對方向偏移開;以及梁(36,36′)中至少一個具有在其二端中間處的阻擋部分(44,44′),一個梁(36,36′)的阻擋部分(44,44′)毗鄰分隔線(34)並伸向另一個梁(36,36′),因而在柔性部分(6)以引入部分(24)開關插入電路板孔(10)運動時,梁(36,36′)以垂直於第一相對方向的第二相對方向相向運動,從而一個梁(36,36′)的阻擋部分(44,44′)運動進入與另一梁(36,36′)的重疊關係,因而梁(36,36′)在其二端(38,40)之間的中間部分處是互相支承的,並在柔性部分(6)進一步插入孔(10)中時,梁(36,36′)在第二相對方向上繼續運動一段距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接觸插腳(2),其特徵在於柔性部分(6)在尾端部分(28)和中間部分(26)之間的寬度逐漸增大。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接觸插腳(2),其特徵在於2個梁(36,36′)的中間部分(37)處於平行的間隔開的平面內。
4.一種用於插入電路板孔(10)中的接觸插腳(2),該插腳(2)具有柔性部分(6),柔性部分(6)在插入時變形並接觸孔(10)的導電錶面部分,該接觸插腳的特徵在於柔性部分(6)具有引入部分(24)、中間部分(26)和尾端部分(28),中間部分(26)的寬度大於電路板孔(10)的孔徑,引入部分(24)的寬度小於電路板孔(10)的孔徑,柔性部分(6)在引入部分(24)與中間部分(26)之間寬度逐漸增大;柔性部分(6)上具有一對間隔開的開孔(32),一個開孔(32)接近引入部分,而另一開孔(32)接近尾端部分(28),柔性部分沿著一條在二開孔(32)之間延伸的剪切線(34)被剪切開,二開孔(32)和剪切線(34)將柔性部分(6)分成一對並排的梁(36,36′),每個梁(36,36′)具有中間部分(37)、在引入部分(24)處的一固定端(38,38′)和在尾端部分(28)處的另一固定端(40,40′),每個梁(36,36′)具有從其中間部分(37)伸向另一梁(36,36′)的耳朵形部分(44,44′);該耳朵形部分由二開孔(32)和剪切線(34)所限定;二個梁(36,36′)的中間部分(37)以垂直於插腳(2)的縱軸的第一相對方向偏移並相互分離開,從而使耳朵形部分(44,44′)間隔開,在柔性部分(6)以引入部分(24)開頭插入電路板孔(10)運動時,二個梁(36,36′)以垂直於第一相對方向的第二相對方向相向運動,從而使耳朵形部分(44,44′)運動進入重疊狀態,因而使各梁(36,36′)的耳朵形部分(44,44′)在另一梁(36,36′)的二端部之間的中間部分處用作為該另一梁(36,36′)的支承物,並在柔性部分(6)進一步運動插入孔(10)中時,二個梁在第二相對方向上又移動過一段距離。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接觸插腳(2),其特徵在於,插腳(2)是一個具有二相反面對的軋制表面(18)和剪切邊緣(22)的衝壓成形的插腳(2),柔性部分(6)中的開孔(32)延伸穿過軋制表面(18),梁(36,36′)的厚度由衝壓製成插腳(2)的金屬坯料的厚度所確定,梁(36,36′)的寬度為從邊緣(22)至剪切線(34)和開孔(32)的距離。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接觸插腳(2),其特徵在於耳朵形部分(44,44′)具有增強摩擦的經糙化的相對表面(20,21)。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接觸插腳(2),其特徵在於二個梁(36,36′)在其二固定端(38,40)之間弧形延伸,且耳朵形部分(40,44′)具有相對彎曲表面。
8.一種用於插入面板元件(12)中的圓形孔(10)中的接觸插腳(2),插腳(2)具有在孔(10)中並與孔(10)的導電錶面部分電接觸的柔性部分(6),插腳(2)具有從柔性部分(6)的一端延伸的引導部分(4)和從柔性部分(6)的另一端延伸的鄰接部分(8),柔性部分(6)具有接觸邊緣表面(42,42′),邊緣表面(42,42′)在插腳軸線兩側反向面對,該接觸插腳的特徵在於所述柔性部分(6)具有引入部分(24)、中間部分(26)和尾端部分(28),中間部分(26)由孔(10)使其變形從而使它能將插腳(2)保持在孔(10)中,並使接觸邊緣(42,42′)保持與孔(10)的導電錶面部分相接觸;柔性部分包括一對並排的梁(36,36′),各梁(36,36′)具有在引入部分(24)處的一固定端(38,38′)和在尾端部分(28)處的一固定端(40,40′),接觸邊緣表面(42,42′)是梁(36,36′)的邊緣表面;二個梁(36,36′)以垂直於第一相對方向的橫向地偏移插腳的軸線彼此分離開,從而使二個梁部分(36,36′)以第一相對方向偏移開;二個梁(36,36′)以垂直於第一相對方向的第二相對方向相向彎曲,使得梁(36,36′)具有重疊部分(44,44′),每一個梁(36,36′)的重疊部分(44,44′)重疊並支承另一個梁(36,36′)的二端之間的部分。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接觸插腳,其特徵在於,該接觸插腳(2)是一個具有相反面對的軋制表面(20)和剪切出的邊緣(22),各梁(36,36′)具有延伸橫切過軋制表面部分(20)的寬度W,和具有用來衝壓製造插腳(2)的金屬坯料的厚度t,第一相對方向是垂直於軋制表面(20)的方向,而第二相對方向是平行於軋制表面(20)的方向。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接觸插腳,其特徵在於,梁(36,36′)是通過在柔性部分(6)衝壓出一對間隔開的開孔(32)來製造的,沿一條在二開孔(32)之間延伸的剪切線(34)剪切柔性部分(6)從而形成二梁(36,36′),然後使二梁(36,36′)成形為以第一相對方向橫向地偏離插腳軸線。
全文摘要
接觸插腳具有的柔性部分,在靠近其二端部位置處有二間隔開的孔,且沿一條在二孔之間軸向延伸的剪切線被剪切開而被分成二並排的梁,二梁以第一相對方向偏離插腳的軸線,二孔和剪切線在各梁上限定了伸向另一梁的耳朵形部分。各梁的耳朵形部分用於支承第一梁的中間部分,由於二個梁平行於它們的主要表面彎曲並通過耳朵形部分支承其二端之間部分,因此對坯料的厚度和插腳的尺寸就有很大的選擇適用範圍。
文檔編號H01R12/34GK1040710SQ8910695
公開日1990年3月21日 申請日期1989年8月31日 優先權日1988年9月1日
發明者查爾斯桑德斯·皮克爾斯 申請人:Amp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