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無線充電發射與接收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23 14:18:4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無線充電技術,特別涉及一種無線充電發射與接收裝置。
背景技術:
由於無線充電技術使得充電端與發射端之間不用電線連接,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充電體驗,無線充電技術的開發引起了眾多企業的興趣。市面上很多類型手機均支持無線充電功能。然而,現有的無線充電器有少數增加了磁吸功能,但磁鐵對充電線圈有幹擾作用,會使充電效率降低,發熱增大,嚴重時無法充電,甚至造成設備損壞,具有嚴重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鑑於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無線充電發射裝置,其能降低內部磁鐵對充電線圈幹擾,提高了充電效率。
有鑑於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無線充電接收裝置,其能降低內部磁鐵對充電線圈幹擾,提高了充電效率。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無線充電發射裝置,包括面殼、底殼、設於底殼側面上的電源輸入接口、設於底殼底部的發射PCB板、發射線圈、發射隔磁片及第一環形鐵片。所述發射線圈設置於所述面殼的下方,所述發射隔磁片設置於發射線圈的下方,並從底部和側面包裹發射線圈,所述第一環形鐵片環繞在發射隔磁片外側。
優選地,所述第一環形鐵片的下方還設置有多個磁鐵。
優選地,所述多個磁鐵等分環繞在發射PCB板外側。
優選地,所述磁鐵的數目為6個。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無線充電接收裝置,包括外殼、連線、連接於連線一端的插頭、設置於外殼內的接收線圈、接收隔磁片、第二環形鐵片及接收PCB板。所述接收隔磁片設置於線圈的下方,所述第二環形鐵片環繞在接收隔磁片外側,所述接收PCB板通過連線與插頭連接。
優選地,所述接收PCB板設置於第二環形鐵片的一側。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無線充電發射與接收裝置,其具有磁吸功能方便使用,同時又能降低內部磁鐵對充電線圈幹擾,提高了充電效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無線充電發射裝置的外形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的一種無線充電發射裝置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無線充電接收裝置的外形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所示的一種無線充電接收裝置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所採取的技術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結合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及其附圖進行詳細描述。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無線充電發射裝置100,用於發射無線能量。無線充電發射裝置100包括面殼1、底殼2、設於底殼側面上的電源輸入接口3、設於底殼底部的發射PCB板4、發射線圈5、發射隔磁片6及第一環形鐵片7。面殼1與底殼2構成一收容空間,發射PCB板4、發射線圈5、發射隔磁片6及第一環形鐵片7設置於該收容空間內。電源輸入接口3用於連接一外部電源。發射線圈5設置於面殼1的下方,發射隔磁片6設置於發射線圈5的下方,並從底部和側面包裹發射線圈5,從而使得磁力線範圍限制在頂面方向。第一環形鐵片7環繞在發射隔磁片6外側。
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中,第一環形鐵片7的下方還設置有多個磁鐵8。多個磁鐵8優選等分環繞在發射PCB板4的外側。多個磁鐵8的數目優選為6個。
如圖3-4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無線充電接收裝置200,用於接收無線能量。無線充電接收裝置200可以設置在待充電設備內。無線充電接收裝置200包括外殼11、連線12、連接於連線12一端的插頭13、設置於外殼11內的接收線圈14、接收隔磁片15、第二環形鐵片16及接收PCB板17。接收隔磁片15設置於線圈14的下方。第二環形鐵片16環繞在接收隔磁片15外側,接收PCB板17通過連線12與插頭13連接。
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中,接收PCB板17設置於第二環形鐵片16的一側,使得外殼11的厚度可以較薄。
上述實施例提供的無線充電發射與接收裝置,通過增加磁鐵使其具有磁吸功能方便使用者使用,同時又能降低磁鐵對充電線圈幹擾,提高了充電效率,從而保證了增加了磁鐵,又不影響充電效果。
本說明書中各個實施例採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參見即可。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實用新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範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於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