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氟鄰苯二甲酸的製備方法
2023-05-15 18:10:36 2
專利名稱:3-氟鄰苯二甲酸的製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製備3-氟鄰苯二甲酸的方法。
背景技術:
3-氟鄰苯二甲酸(結構如式A所示)是一種用途廣泛的化工和醫藥中間體,如可用於制 備第三代喹諾酮類抗菌藥物(J.Med.Chem., 1995, 38, 4478)。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3迄今,已見報導的製備3-氟鄰苯二甲酸的方法主要是以1-氟萘或l-氟-2,3-二甲苯為起始 原料,經氧化(如高錳酸鉀或Ru02'H20/NaC10氧化)得目標物(Canad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58(23), 2084, 1980;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52(1), 129, 1987和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39(16), 2468, 1974)。
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是起始原料(3-氟鄰苯二甲酸酐、1-氟萘或l-氟-2,3-二甲苯) 難於製備;目標產物(3-氟鄰苯二甲酸)收率低(最高不超過50%);製備時間過長(僅一步 反應,卻需耗時96小時)或目標產物的純度不高。因此,本領域需要一種改良的3-氟鄰苯二
甲酸的製備方法,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起始原料易得且價廉、目標產物純度高及目標產物收率和
製備時間能滿足商業製備要求的3-氟鄰苯二甲酸的製備方法。
本發明所說的製備3-氟鄰苯二甲酸(結構如式A所示)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I. 以2,6-二氟苯腈為起始原料,在非質子溶劑中,將2,6-二氟苯腈進行氨化反應,得2-氨基,6-氟苯腈;
II. 先將2-氨基,6-氟苯腈進行重氮化反應,再與液態HX反應反應,得式B所示化合物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3
發明內容
III. 在非質子溶劑中,將式B所示化合物進行氰化反應(或稱氰基取代反應,即將式B 所示化合物中X轉化為氰基),得3-氟鄰苯二腈;
IV. 將3-氟鄰苯二腈置於無機酸的水溶液中水解,得目標物(3-氟鄰苯二甲酸)。 所說製備方法的合成路線如下所示
IV A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明所說的製備3-氟鄰苯二甲酸(結構如式A所示)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I. 以2,6-二氟苯腈為起始原料,在非質子溶劑中,將2,6-二氟苯腈進行氨化反應(與氨氣 反應),反應至少四小時,得2-氨基,6-氟苯腈。
其中所說氨化反應的反應溫度宜設定為100°C 130°C (更優選的反應溫度10(TC 110 °C);所說非質子溶劑可選自環丁碸、二甲基亞碸、N,N-二甲基乙醯胺或N,N-二甲基甲醯胺 中一種,二種或二種以上混合物;所說非質子溶劑的用量為起始原料(2,6-二氣苯腈)重量的 2 14倍。
II. 先將2-氨基,6-氟苯腈進行重氮化反應,即在50'C 7(TC條件下(最佳的溫度為60°C ), 滴加亞硝酸鈉水溶液,再與氫溴酸(HBr)反應,氫溴酸的用量大於其理論計算用量(以2-氨基,6-氟苯腈為計算基準),得2-溴-6-氟苯腈。
本步驟的兩步反應可同時進行,即在有氫溴酸存在條件下,進行重氮化反應。且在反應 中,可採用氯化亞銅、硫酸銅或銅粉作為催化劑,如此,可提高產物(2-溴-6-氟苯腈)的純 度和收率。
III. 在非質子溶劑中,將2-溴-6-氟苯腈與氰化亞銅進行氰化反應(或稱氰基取代反應), 氰化反應的溫度為150。C 24(TC (更優選的氰化反應的溫度為15(TC 16(TC),色譜跟蹤分, 至原料完全反應,停止反應,加水析出3-氟鄰苯二腈(產物)或用有機溶劑(如乙酸乙酯等) 進行萃取後獲得產物。
其中所說的非質子溶劑可選自環丁碸、二甲基亞碸、N,N-二甲基乙醯胺或N,N-二甲基
甲醯胺中一種,二種或二種以上混合物。
IV.將3-氟鄰苯二腈置於無機酸(優選的無機酸為硫酸或鹽酸)的水溶液中,在13(TC 14(TC條件下水解約10小時,向反應體系中加水,再採用有機溶劑(如三氯甲垸、二氯甲烷、 乙酸乙酯或酮類溶劑等,最佳為甲基異丁基甲酮)萃取得目標物(3-氟鄰苯二甲酸)。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能滿足商業化製備要求的3-氟鄰苯二甲酸的製備方法,克服了現有制 備3-氟鄰苯二甲酸技術中存在的原料難於製備、目標產物收率低、製備時間過長或/和目標產 物的純度不高等缺陷。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不受所舉之例的不限制。
實施例
I. 氨化
在裝有球形冷凝管、溫度計、電動攪拌器的5L三口燒瓶中加入200g (L439mo1) 2,6-二 氟苯腈和600mL 二甲基亞碸,室溫下通氨氣30min(室溫通氨氣時反應瓶內呈乳白色渾濁液), 在繼續通氨氣的情況下升溫至100°C 110°C,反應4h後停止,加入400mL水,水汽蒸餾油 狀物(把未反應的原料蒸出來)蒸至滴出的液體呈透明狀,再往反應瓶中加水1400~1500mL 左右,冷卻析出固體,過濾,水洗滌得2-氨基-6-氟-苯腈140g,產率71.5%,含量98%。熔 點128~130°C。
iHNMR (丙酮-d6) S(ppm) : 5.82 (brs, 2H, NH2); 6.35~7.48 (m, 3H, Ph)。 19FNMR(CD3SOCD3, CFC13), S(ppm): 108.8。
II. 重氮化及溴化
在裝有球形冷凝管、溫度計、電動攪拌器的5L三口燒瓶中加入氫溴酸1000g,銅粉60g, 在40。C攪拌15分鐘,再加入2-氨基-6-氟苯腈130g (0.955mol),升溫至6(TC左右滴加亞硝 酸鈉水溶液(亞硝酸鈉200g和水400g),滴完保溫半小時,加入大量水洗,分出有機層,減壓 蒸餾得粗品,用50%乙醇重結晶,得2-溴-6-氟苯腈110g,產率58.1%,含量99%。熔點 57。C 58。C。
!HNMR (丙酮-d6) 5(ppm) : 6.60~7.72 (m, 3H, Ph)。 19FNMR(CD3SOCD3, CFC13) S(ppm): 103.5。
III. 腈化反應
在裝有球形冷凝管、溫度計、電動攪拌器的5L三口無水燒瓶中加入乾燥的2-溴-6-氟苯腈 200g (l.Olmol), N,N-二甲基甲醯胺400g,氰化亞銅121g,升溫回流15(TC 155。C反應2
小時,跟蹤分析,至原料完全反應,降溫加乙酸乙酯萃取,脫溶得產物3-氟鄰苯二腈90g, 產率61.0%,含量96.8%。熔點61°C。 MSEI (m/e): 146 (M+)。
13CNMR(CDC13), S(ppm) : 104.8, 110.9, 114.2, 116.7, 121.6, 129.9, 136.2, 163.5。
IV.水解
在裝有球形冷凝管、溫度計、電動攪拌器的5L三口無水燒瓶中加入水418g,硫酸662g, 3-氟鄰苯二腈120g (0.822mol),升溫至130°C~135°C,保溫9小時,停止反應降溫,往反應 瓶中加入1倍的水,冷卻至3(TC,分別用1000mL和500mL的甲基異丁基甲酮萃取兩次,然 後水洗有機層,洗滌後的有機層減壓脫掉大部分溶劑,冷卻析出晶體,過濾得白色3-氟鄰苯 二甲酸晶體110g,產率72.8%,含量98%以上。熔點175。C 177。C。 13CNMR(DMSO-d6), S(ppm): 130.8, 124.8, 158.4, 119.9, 125.8, 131.3, 166.1, 165.9。
權利要求
1、一種製備結構如式A所示化合物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I. 以2,6-二氟苯腈為起始原料,在非質子溶劑中,將2,6-二氟苯腈進行氨化反應,得2-氨基,6-氟苯腈;II. 先將2-氨基,6-氟苯腈進行重氮化反應,再與液態HBr反應,得式B所示化合物III. 在非質子溶劑中,將式B所示化合物進行氰化反應,得3-氟鄰苯二腈;IV. 將3-氟鄰苯二腈置於無機酸的水溶液中水解,得目標物。
2、 如權利要求1所說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I中所說的氨化反應是2,6-二氟苯腈與氨氣反應,反應溫度為10(TC 130'C,反應時間為至少四小時。
3、 如權利要求1所說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II中採用氯化亞銅、硫酸銅或銅粉 作為催化劑。
4、 如權利要求1所說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III中所說的氰化反應是式B所 示化合物與氰化亞銅進行反應,反應的溫度為15(TC 24(TC。
5、 如權利要求4所說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其中反應的溫度為150°C 160°C。
6、 如權利要求1所說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IV中所說的無機酸為硫酸或鹽酸, 且水解溫度130°C 140°C。
7、 如權利要求1所說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說非質子溶劑選自環丁碸、二甲 基亞碸、N,N-二甲基乙醯胺或N,N-二甲基甲醯胺中一種,二種或二種以上混合物。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製備3-氟鄰苯二甲酸的方法。其主要步驟包括(I)以2,6-二氟苯腈為起始原料,在非質子溶劑中,將2,6-二氟苯腈進行氨化反應,得2-氨基,6-氟苯腈;(II)先將2-氨基,6-氟苯腈進行重氮化反應,再與液態HBr反應,得2-溴-6-氟苯腈;(III)在非質子溶劑中,將2-溴-6-氟苯腈進行氰化反應,得3-氟鄰苯二腈;(IV)將3-氟鄰苯二腈置於無機酸的水溶液中水解,得目標物。本發明克服了現有製備3-氟鄰苯二甲酸技術中存在的原料難於製備、目標產物收率低、製備時間過長或/和目標產物的純度不高等缺陷,是一種能滿足商業化製備要求的3-氟鄰苯二甲酸的製備方法。
文檔編號C07C63/72GK101381303SQ200710045660
公開日2009年3月11日 申請日期2007年9月6日 優先權日2007年9月6日
發明者孫華君, 松 曹, 錢旭紅, 陳衛東 申請人:華東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