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觀看《鑑史問廉》第五集:穿越歷史的文化之力

2023-07-24 20:48:10 2

  【編者按】20xx年1月9日起,由河南省紀委、中央電視臺、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攝製的八集文化紀錄片《鑑史問廉》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CCTV-9)黃金時段播出。即日起,本網同步刊發該片腳本,以饗廣大網友。

  1月13日晚,該片將播出第五集《文化之力》。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廉潔、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早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融入了傳統文化藝術的方方面面。文化的力量歷久而彌新。穿越歷史的風雨,蘊含在文化深處的巨大能量直到今天還在激勵著人們。

  本集將通過剖析《詩經》、《七品芝麻官》、《竇娥冤》、《嶽陽樓記》等經典藝術作品及其背後的人物和故事,從戲曲、小說、繪畫、建築、楹聯等傳統文化形式和典型作品中展示廉政建設的作用和力量。

  【片花】公元前484年,孔子結束了周遊列國的生活,回到故鄉魯國。

  回到魯國後,魯哀公問孔子:「請問怎樣才能把政事治理好?」孔子說:「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正矣」,意思是說,國家的管理者行得端、做得正,百姓就會跟著走正道。

  幾千年來,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無數儒家文人士大夫的不懈追求,也是為官從政者一生戮力奮鬥的終極目標。幾千年來,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精華,對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弘揚,都產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這其中的廉潔、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早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融入了傳統文化藝術的方方面面。

  在漫長的歷史中,人們通過文化藝術頌揚光明與希望,鞭笞黑暗與腐朽,彰顯著中國人對清廉與正義的不懈追求。這種蘊含在文化深處的巨大能量,直到今天還在激勵著人們。

  【解說】河北省河間市詩經村鄉,被人們稱為「詩經文化」發祥地。我們今天看到的《詩經》版本,就是漢代大儒、毛萇叔侄在這裡注釋傳授而來,這裡因此得名「詩經村」。在這裡,《詩經》在鄉間村民中備受推崇。

  兩千年前源於中原大地的《詩經》,直到今天仍然深深地紮根在這片土地上。這中間有著怎樣的文化密碼呢?

  【採訪】中國先秦史學會原副會長蔡運章: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就是《詩經》全篇它表達的都是正音,包括為官要清正,為官要廉潔,像《碩鼠》這些都是對於貪官的鞭撻。

  【解說】作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保留了大量的民間詩歌。在《詩經》中的《碩鼠》一詩中,百姓們將搜刮賦斂無度的統治者比喻成貪婪可憎的大田鼠,編成歌謠抨擊,直到今天這首詩還被人們所熟知。

  回望大地,我們不難發現,在從古到今的詩歌、歌謠、對聯等民間文化中,諷刺鞭撻貪官汙吏與讚美清官廉吏從來都是並行不悖的。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和生命力。

  張滿堂,河南省寶豐縣馬街村村民,他的一個頭銜是馬街說書研究會會長。為了守護好馬街這個曲藝家園,傳承好這個原生態的民間藝術,十多年來,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帶著攝像機,奔走10萬多公裡,四處收集民間曲藝節目。

  在有著「中國曲藝之鄉」的寶豐縣,700餘年來,始終保留著「頌廉誅貪」的文化傳統。《包青天》、《清明烈》等50餘部傳統歷史曲目,一直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優秀節目,人們在經久不衰的傳唱中,表達著自己對清明政治以及社會公正的期盼和嚮往。

  和張滿堂一樣,廣闊的鄉間也是河南省鶴壁市豫劇團常年活動的地方。這是劇團今年以來的第100場下鄉演出了,和每一次下鄉演出時一樣,一路上金不換團長在認真地給演員們講演出的細節和注意事項。

  近些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劇團有了文化下鄉的流動舞臺車,告別了當初「大地做舞臺,天空當幕簾」的艱難時光。但是老百姓對傳統戲曲的熱愛始終沒變,人們心中對戲曲形象中的七品芝麻官的角色寄託始終沒變。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一句經典的臺詞,因為有了對公平和正義的訴求,就有了穿越時空的力量。1979年,一部戲曲電影風靡了整個中國,這部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根據豫劇《七品芝麻官》改編的電影,成為當時中國人一道精緻的文化大餐。

  當時劇中扮演七品芝麻官的豫劇表演藝術家牛得草,正是如今鶴壁豫劇團團長金不換的恩師。為什麼一個小小芝麻官的角色,能夠成就兩代藝術家?為什麼根據豫劇這個地方性戲劇改編的戲曲電影,會在中國人心中引起強烈的共鳴呢?

  【採訪】河南省鶴壁市豫劇團團長、表演藝術家金不換:

  所以它已經是紮根在幾代人的心目當中,到現在,小孩們提起了《七品芝麻官》,他都知道是誰演的,已經活靈活現地出現在人的心目當中,很難以被他忘掉,這就叫演活了。

  【採訪】南京大學教授董健:

  因為中國的傳統戲喜歡通過諷刺幽默,而不是正面的悲劇,因為一些黑暗的反動勢力,是不怕老百姓哭,而怕老百姓笑的。

  【解說】在奸臣當道的時候,人們敢怒不敢言,無法反抗像嚴嵩這樣的大貪官,只能牢牢記住貪官的惡行。嚴嵩倒臺之後,民間藝人們編排出了《七品芝麻官》這樣的故事,來表達人們對貪腐的憤怒。民間流傳的這位正直、機智的唐知縣與嚴嵩親戚鬥智鬥勇的故事,寄託了人們對公平正義和清官的嚮往。

  【採訪】南京大學教授董健:

  「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句話老百姓聽來還是很順的,這是一種為民請命,典型的為民請命,為民請命就是為民作主。

  【採訪】河南省鶴壁市豫劇團團長、表演藝術家金不換:

  所以說現在是老百姓希望這樣的官員多多出現,所以演了《七品芝麻官》,它不但讓群眾受到教育,現在我們的幹部也受到教育,七品芝麻官、包青天都是一面鏡子。

  【解說】和《七品芝麻官》一樣,另一個由戲曲而改編成的電影劇目《竇娥冤》,同樣也向人們傳達著這種公平和正義的力量。不同的是,《竇娥冤》的傳唱歷史更加悠久,影響也更加深遠。

  《竇娥冤》是關漢卿最有名的代表作,它被稱為中國十大悲劇之一。在當代中國的戲曲舞臺上,《竇娥冤》先後被改編成八十多個地方戲上演。

  在中國人的意識中,「竇娥」已經成為冤屈的代名詞。在元代的戲曲和小說中,像《竇娥冤》這樣類似題材的作品非常多。在元雜劇中,貪官汙吏、地痞流氓成了主要角色,而貪贓枉法這些反映社會不公的故事,則成了大部分元代雜劇的主要情節。

  【採訪】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元史研究會會長李治安:

  他們可以說是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自然有這方面的訴求,現實上得不到展現,就通過這種戲劇的形式,在關漢卿的《竇娥冤》中間得到一種展現。

  【採訪】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劉禎:

  元雜劇,元代的戲曲作品,出現大量的批判社會,揭露現實的作品,那麼它確實是,元代社會現實的一種折射。

  【解說】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元朝的腐敗在中國歷史上非常嚴重。元代賦稅繁重,官吏貪贓成風,呈惡性發展態勢。

  到了元末,官吏貪腐進一步惡性發展。他們敲詐勒索名目繁多,不僅辦事要靠錢打通關節,逢年過節、迎來送往也成為搜刮斂財的藉口,甚至連皇帝派來頒布旨意的使臣都會向地方官索賄。

  最終,這個嚴重腐敗的王朝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不到一百年,就被農民起義的烈火吞噬。

  正是看到了這樣的社會現實,感受到了官場的黑暗和汙濁,於是,元代劇作家們在劇本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官吏形象,來揭露當時吏治的腐敗,以及人們對清明政治的嚮往。

  宋元「說話」技藝發展到明代後期,逐漸被說書所代替,隨著市民階層的出現,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進入了高峰期。馮夢龍是今天最有影響的明代作家之一,他創作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被後世稱為「三言」。「三言」從多個角度反映了當時市民階層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成為明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在「三言」中,有許多斷案和清官的故事,它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對公平正義和清廉政治的嚮往。包公以及南宋著名的貪官賈似道的故事,也出現在了馮夢龍的筆下,成為「三言」眾多短篇故事中的精彩篇章。

  【採訪】蘇州市馮夢龍研究會副會長侯楷煒:

  他那些文學當時講起來是吃不香的,不但吃不香,而且要受到當時統治階級的壓制的,所以他接觸的都是最基層的,最大眾化的。

  【解說】崇禎7年,61歲的馮夢龍來到荒僻的山區小縣福建壽寧任知縣。

  馮夢龍初到壽寧,見到的是一片破敗景象。馮夢龍知道,在一個貧窮而又偏僻的山區小縣做官很難有顯著的政績。

  儘管如此,他還是認真地履行自己的職責。據《壽寧待志》記載,上任之後,馮夢龍在縣裡築城牆、建譙樓、設司更、辦學堂,為壽寧的老百姓辦了很多實事。

  因為敬佩前任縣令戴鏜,馮夢龍在縣衙修建了「戴清亭」,並寫了這樣一首詩:「地僻人難到,山多雲易生。老梅標冷趣,我與爾同清」。這首詩實際上是馮夢龍的自我表白,他希望自己也能像戴鏜一樣,做一個清明廉潔的地方官。

  馮夢龍在壽寧擔任縣令的四年間,本著「治官如治家,一念愛民如愛子」的為官理念,得到了「遇民以恩」的讚譽。在如今的壽寧,人們不僅編排出了很多戲曲劇目來紀念馮夢龍,而且還把他的形象供奉在了文廟,虔誠地祭拜。

  【採訪】福建壽寧縣文聯主席李安:

  應該講他到壽寧來的時候,正是晚明時期,社會是動蕩,到處都是烽煙四起,朝廷也是非常的腐敗,他是在這種背景下來到壽寧擔任知縣。

  【採訪】原壽寧地方志委員會主任黃立云:

  百姓們對他念念不忘,哪怕是已經過了三百多年了,還把他當成神一樣來供奉他,把他稱之為神了,因為他做了對百姓非常有益的事情,所以人們就以這種辦法來回報他。

  【解說】清代著名文學家和書畫家鄭板橋,有著和馮夢龍相似的人生經歷。位於江蘇興化市區這座小小的院落,就是鄭板橋的故居。晚年辭官回鄉的鄭板橋,在這裡走過了人生的最後歲月。

  「揚州八怪」之首的鄭板橋不僅以詩書畫聞名於世,更以為官清廉、勤政愛民而被地方上的百姓所銘記。在山東濰縣出任知縣時,鄭板橋曾經寫下了這樣一首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鄭板橋的人生和宦海生涯歷經坎坷,但是鄭板橋並沒有改變自己為官處世的準則。他曾經作了一首名為《竹石》的詩勉勵自己:「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善於畫竹的鄭板橋一生喜愛竹子,在他看來,寧折不彎的竹子是自己清廉和操守的象徵。對今天的人們來說,「板橋竹風」已經成為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的一個象徵。

  【採訪】河南大學副教授展龍:

  那麼他為什麼喜歡畫竹,因為竹子那種寧折不屈,空心如玉的品格,恰恰符合或者契合於鄭板橋清正廉潔的內心。所以說板橋竹風已經成為,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的一個重要的象徵。

  【採訪】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

  他見慣過浮華,也了解過貧苦,在這時候他選擇的是站在百姓的立場上,站在這個出發點上,體現自己文人狷介高格的一面。

  【解說】除了竹子,在中國傳統文化意境中,梅花、蘭花、菊花也受到的偏愛,它們被稱為「四君子」。梅、蘭、竹、菊是中國人感物喻志的象徵,也是古代詩畫中最常見的題材,人們常用梅蘭竹菊這「四君子」來象徵文人士大夫的清高品德,和為官者的廉潔清勤。

  除了戲曲、小說、繪畫等,在中國古代的建築、對聯等文化中,我們也能感受歷史深處的浩然正氣,體會積澱在傳統文化中的力量與正義、清廉與操守。

  在河南內鄉縣衙,這裡大量的楹聯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在縣衙三省堂掛著這樣一副楹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來到縣衙的人們都會在這裡駐足觀看,細細地思考其中的微言大義,體味道德文化的厚重力量。

  【採訪】內鄉縣衙博物館館長王曉傑:

  這幅楹聯是清康熙十九年,我們內鄉的知縣高以永所撰寫的,他到內鄉之後,看到我們內鄉經濟很簫條這種場面,他自己感覺到責任重大,撰寫了我們現在三省堂所懸掛的這幅對聯。

  【採訪】中國先秦史學會原副會長蔡運章:

  內鄉縣衙的這幅對聯,其實它是中國古代民本主義思想的典型反映,楹聯文化它事實唱的都是正氣歌,都是正面地引導激勵人們向前進,它對那種貪腐、動亂,或者社會邪惡事實是一種鞭撻。

  【解說】據清康熙《內鄉縣誌》等志書記載,康熙十八年,高以永出任內鄉知縣,由於常年戰爭,百姓或死於戰火,或逃亡他鄉,內鄉縣內土地荒蕪,人煙稀少。高以永剛一到任,就開始賑濟災民,向流民提供種子耕牛,組織他們返鄉開荒,六年內不收賦稅。

  《內鄉縣誌》記載,在高以永的努力下,數年之內開墾荒地40多萬畝,百姓家有蓄積,全縣社會安定,民風淳厚。當高以永離任的時候,百姓們自發在縣衙前為他立碑,以示感念。

  高以永為官一共十一年,他在任上勤於政事,生活清苦。最後離任時,全部財產只有隨身的衣服和幾本書。

  河南省伊川縣許營村,北宋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範仲淹就安葬在這裡。每天,70多歲的範欽忠老人都會出現在這個叫做範園的地方。作為範仲淹後人,他已經在這裡守了20多年墓了。

  這裡地處偏僻,平時很少有人光顧。今年82歲的範章老人,無疑算是光顧範園最多的一位客人了。作為範仲淹第28代孫,他正在找民間的畫家幫忙,繪製範仲淹的生平事跡,計劃在範園增設一個叫「憂樂亭」的景點。

  與範園的冷清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千裡之外的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湖南岳陽的嶽陽樓。浩浩湯湯,橫無際涯。一座亭臺樓閣盛名遠播,緣於範仲淹的一篇千古名文。

  但是,沒有多少人知道,這篇文章是範仲淹在距嶽陽樓千裡之外的河南鄧州寫的。一生沒有去過嶽陽樓的範仲淹為什麼會寫這樣一篇文章,這其中有著怎樣的機緣巧合?

  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範仲淹一生的仕途浮沉始終與百姓疾苦有關。

  公元1043年,宋朝對夏戰爭慘敗,積累已久的社會矛盾被迅速點燃,整個國家民變和兵變四起。範仲淹奉詔調入京城開封,在宋仁宗的支持下,以整肅吏治為核心的改革「慶曆新政」開始了。

  範仲淹親自審查各路監司的名冊,發現不稱職者,便從名冊上一筆勾掉。樞密副使富弼對範仲淹說:「您一筆勾掉很容易,但是這一筆之下可要使他一家人痛哭呀!」範仲淹回答說:「讓一家人哭總比讓一個地方的老百姓哭要好吧!」

  在範仲淹的嚴格考核下,一大批尸位素餐的寄生蟲和貪官汙吏被除了名,一批幹才能員被提拔到重要崗位,國家開始有了起色。

  【採訪】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範仲淹文化研究會會長範國強: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慶曆新政實施以後,無論在官場還是在社會都起了很大的變化,在官場廣開言路,真正實施了北宋的君臣共治,大家來提建設性的意見,提錯沒關係。

  【採訪】復旦大學歷史學系講師姜鵬:

  很多時候改革的時候我們注意,我們今天認為它不合理的很多制度,需要改的制度,可能當它在被制定出來的時候,在之前的一段時間裡面,它是真的起到過作用的。

  【採訪】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王傑:

  範仲淹的慶曆改革,可以說他的一個核心的問題就是要裁減冗員,精減機構,但是他的這種做法,可以說觸動了當時官僚階層的利益。

  【解說】最終,這場革除弊政的改革失敗了。範仲淹被解除了參知政事的職務,貶官到陝西彬州。此時,範仲淹已近五十八歲。邊塞的嚴寒威脅著他的健康,他被允許移到稍暖的河南鄧州做知州。

  公元1046年9月的一天,範仲淹收到了他的朋友、被貶官到湖南岳陽的滕子京送來的一幅《洞庭晚秋圖》。滕子京重修嶽陽樓,請範仲淹作記。

  面對這幅氣勢磅礴的巨幅山水畫,範仲淹難掩心中的激情,在觸景抒情之外,他將自己多年政治生涯的思考,熔鑄在這篇題記之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最終範仲淹寫下了這句為國家前途命運擔憂,寄託著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的千古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不僅濃縮了範仲淹一生的人格境界和政治理想,也成為有良知、有抱負的士大夫們的追求。

  【採訪】復旦大學歷史學系講師姜鵬:

  宋代是士大夫政治主體意識高漲的一個時代,朱熹說這樣的一種精神風貌,是範仲淹帶來的,就是一種敢於以天下為己任的這樣一種精神。

  【採訪】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範仲淹文化研究會會長範國強: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範仲淹的千古絕唱,範公的先憂後樂,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解說】在鄧州,當年由範仲淹興建並寫下《嶽陽樓記》的花洲書院,已成為鄧州人最為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範仲淹清正廉潔的人格魅力以及「憂樂」思想,已經深深地沉澱在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

  【解說】北京天安門前的這對漢白玉華表,已經靜靜地在這裡矗立了五個多世紀。在這對華表上人們看到了時間的痕跡,更感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凝重與深邃。

  今天,華表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象徵之一。相傳在上古堯舜時代,人們會在交通要道和公共建築旁邊樹立一個木柱,作為識別道路的標誌。行人還可以在上面刻寫意見,這就是後來華表的由來。

  【採訪】上海市委黨校教授:

  古代這個誹謗的意思就是指可以議論是非,可以提供自己的批評意見,對官員可以提供一種監督。

  【採訪】廈門大學教授傅小凡:

  就像現在有留言箱,比如說什麼市長留言,校長留言,專門反映民情的。

  【解說】隨著歷史的演進,「謗木」逐漸被石質的華表所取代。它承擔的收集、反映民意的作用逐漸消失了。但是,人們一直沒有忘記華表所具有的象徵意義,那就是它象徵著百姓對官員和皇帝的批評。

  【採訪】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王傑:

  在華表上老百姓的建言也被這種雲龍文,各種形式的東西所代替,但是它所表現的象徵意義仍然沒有消失,它仍然反映著老百姓對清廉政府的一個嚮往。

  【採訪】中國先秦史學會原副會長蔡運章:

  華表從遠古社會的圖騰神物到堯舜時期的謗木,一直到我們現在天安門前樹立的華表,事實上它現在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或者說中華民族文化的標識,在人民的心目中具有非常神聖的地位。

  【解說】歷史是天下蒼生書寫的。每一種文化符號的背後,都有對現實的警示與告誡。穿越歷史的風雨,人們感受到了歷史深處傳遞出來的聲音。走過時間的長河,文化的力量歷久而彌新。

  在中國歷史上,文化的力量影響造就出了一代代以天下為己任的清官廉吏。無論是處江湖之遠還是居廟堂之高,他們始終胸懷天下黎民百姓,豐富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彰顯著文化的力量和正氣。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如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裡,產生著無以倫比的動力和源泉。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