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烘青白茶生產製作工藝的製作方法
2023-05-16 01:17:56 6
一種烘青白茶生產製作工藝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烘青白茶生產製作工藝,其特徵在於:第一步:將茶葉在35℃—45℃經過5—7小時進行萎凋處理;第二步:在125℃—145℃範圍內對經萎凋處理的茶葉經過85—95秒鐘的殺青處理;第三步:採用120℃的溫度對殺青後的茶葉進行烘乾處理,將茶葉含水量降至20%;第四步:採用100℃的溫度對初次烘乾的茶葉進行再次烘乾,將茶葉含水量降至6%。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得到的茶葉口感介於紅茶與綠茶之間,既有紅茶的發酵糖香味,又有綠茶的清香味,滋味醇和。
【專利說明】一種烘青白茶生產製作工藝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茶葉生產工藝,尤其涉及一種烘青白茶生產製作工藝。
【背景技術】
[0002]白茶是指一種採摘後,只經過殺青,不揉捻,再經過曬或文火乾燥後加工的茶。白茶白毫顯露。比較出名的出自福建北部和寧波的白毫銀針,還有白牡丹。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現在唐朝陸羽的《茶經》七之事中,其記載:「永嘉縣東三百裡有白茶山。」陳櫞教授在《茶葉通史》中指出:「永嘉東三百裡是海,是南三百裡之誤。南三百裡是福建福鼎(唐為長溪縣轄區),系白茶原產地。」可見唐代長溪縣(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種。因其僅有名稱,能否作為起源證據還有待進一步商榷。
[0003] 申請人:程力,專利號201310698756.3,公開了一種白茶的製作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採集;在採集茶葉時,採用新鮮一葉一芯或兩葉一芯制的茶葉來進行制茶;步驟二:攤青;將採集後的原葉放置在竹匾裡讓其輕度失水,攤料的厚度I~3cm,室溫下攤放4~7小時,攤放鮮葉直至葉質萎軟,嫩梗折不斷,淡淡清香即可;步驟三:殺青;攤料後,將茶葉放置到殺青機內循環殺青,殺青溫度為210°C~240°C,殺青時間時間為
2~4分鐘,白茶溫度到達70~85°C時,葉色變深時出葉吹涼;步驟四:理條;將殺青後的茶葉進行兩次理條,一次理條機的時溫度為150°C,理條時間為4~10分鐘,二次理條機的溫度為130°C ;步驟五:烘焙;烘焙提香工序用烘焙機進行烘乾,溫度控制在80?100°C,將茶葉均勻薄攤在烘篩上,以芽葉不重疊為宜,時間約30分鐘左右,直至去除全部水分;步驟六:精製;茶葉烘培後取下後,揀剔、篩分後進行包裝、封存通過人工篩選、分級,去除茶葉成品中的茶葉碎末及黃葉,提高茶葉品質;步驟七:包裝存儲;將茶葉成品進行封裝,放置倉庫存儲。
[0004] 申請人::雲南龍生茶業股份有限公司,專利號201010581025.7,公開了一種白茶加工工藝,其特徵在於步驟如下:1)、採摘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的茶樹鮮葉為原料;2)、將鮮葉以I~3cm厚度均勻攤放在萎凋槽上,萎凋15~20小時,至鮮葉失重率35~40% ;萎凋至葉形皺縮,葉質萎軟,嫩梗折不斷,略顯淡淡清香;3)、揉捻3~5分鐘,不加壓空揉,投葉量為裝至揉筒2/3 ; 4)、乾燥分為毛火和足火兩道工序,毛火溫度90~100°C,毛火出來的茶葉進行灘涼,使茶葉中水分分布均勻再進行足火工序,足火溫度70~90°C,烘至毛茶含水量為6±0.5%,手捻茶條成末;5)、揀剔包裝:將毛茶中的非茶類物質及黃片、茶籽、茶花等揀除;用合格的包裝物定額包裝。
【發明內容】
[0005]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工藝的控制得到一種介於紅茶與綠茶之間的混合型茶。
[0006]為了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採用的方案為:一種烘青白茶生產製作工藝,其特徵在於:
第一步:將茶葉在35°C—45°C經過5— 7小時進行萎凋處理; 第二步:在125°C — 145°C範圍內對經萎凋處理的茶葉經過85— 95秒鐘的殺青處理; 第三步:採用120°C的溫度對殺青後的茶葉進行烘乾處理,將茶葉含水量降至20% ; 第四步:採用100°C的溫度對初次烘乾的茶葉進行再次烘乾,將茶葉含水量降至6%。
[0007]在較佳實施情況下,步驟一中的萎凋處理使用的溫度為40°C,時間為6小時。
[0008]在較佳實施情況下,步驟二中的殺青處理採用的溫度為135°C,時間為90秒。
[0009]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得到的茶葉口感介於紅茶與綠茶之間,既有紅茶的發酵糖香味,又有綠茶的清香味,滋味醇和。
【具體實施方式】
[0010]實施例1:
一種烘青白茶生產製作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將茶葉在35°c經過5小時進行萎凋處理;
第二步:在125°C範圍內對經萎凋處理的茶葉經過85秒鐘的殺青處理;
第三步:採用120°C的溫度對殺青後的茶葉進行烘乾處理,將茶葉含水量降至20% ; 第四步:採用100°C的溫度對初次烘乾的茶葉進行再次烘乾,將茶葉含水量降至6%。
[0011]實施例2:
一種烘青白茶生產製作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將茶葉在45°C經過7小時進行萎凋處理;
第二步:在145°C範圍內對經萎凋處理的茶葉經過95秒鐘的殺青處理;
第三步:採用120°C的溫度對殺青後的茶葉進行烘乾處理,將茶葉含水量降至20% ; 第四步:採用100°C的溫度對初次烘乾的茶葉進行再次烘乾,將茶葉含水量降至6%。
[0012]實施例3:
一種烘青白茶生產製作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將茶葉在40°C經過6小時進行萎凋處理;
第二步:在135°C範圍內對經萎凋處理的茶葉經過90秒鐘的殺青處理;
第三步:採用120°C的溫度對殺青後的茶葉進行烘乾處理,將茶葉含水量降至20% ; 第四步:採用100°C的溫度對初次烘乾的茶葉進行再次烘乾,將茶葉含水量降至6%。
[0013]實施例4:
一種烘青白茶生產製作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將茶葉在45°C經過5小時進行萎凋處理;
第二步:在145°C範圍內對經萎凋處理的茶葉經過85秒鐘的殺青處理;
第三步:採用120°C的溫度對殺青後的茶葉進行烘乾處理,將茶葉含水量降至20% ; 第四步:採用100°C的溫度對初次烘乾的茶葉進行再次烘乾,將茶葉含水量降至6%。
[0014]實施例5:
一種烘青白茶生產製作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將茶葉在40°C經過7小時進行萎凋處理;
第二步:在145°C範圍內對經萎凋處理的茶葉經過90秒鐘的殺青處理;
第三步:採用120°C的溫度對殺青後的茶葉進行烘乾處理,將茶葉含水量降至20% ; 第四步:採用100°C的溫度對初次烘乾的茶葉進行再次烘乾,將茶葉含水量降至6%。
【權利要求】
1.一種烘青白茶生產製作工藝,其特徵在於: 第一步:將茶葉在35°C—45°C經過5— 7小時進行萎凋處理; 第二步:在125°C — 145°C範圍內對經萎凋處理的茶葉經過85— 95秒鐘的殺青處理; 第三步:採用120°C的溫度對殺青後的茶葉進行烘乾處理,將茶葉含水量降至20% ; 第四步:採用100°C的溫度對初次烘乾的茶葉進行再次烘乾,將茶葉含水量降至6%。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烘青白茶生產製作工藝,其特徵在於步驟一中的萎凋處理使用的溫度為40°C,時間為6小時。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烘青白茶生產製作工藝,其特徵在於步驟二中的殺青處理採用的溫度為135°C,時間為90秒。
【文檔編號】A23F3/06GK103947774SQ201410171040
【公開日】2014年7月30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26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26日
【發明者】周宇 申請人:長沙縣金井茶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