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的手動變速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22 01:56:37

本發明涉及一種通過換檔杆的換檔操作而被實施變速的手動變速器。
背景技術:
已知一種車輛的手動變速器,具備:換檔杆,其通過駕駛員而被實施換檔操作;換檔操作機構,其被設置於該換檔杆與齒輪機構之間,並將換檔杆的換檔操作向齒輪機構進行傳遞;配重塊,其被設置在該換檔操作機構中,並根據換檔杆的換檔位置而進行轉動。日本特開平7-71569中的車輛用手動變速器正是如此。在日本特開平7-71569中,在發動機16以及變速器1整體以較短的時間進行了位移的情況下,換檔控制系統2中將作用有慣性,從而變速器1與換檔控制系統2的相對位置關係將會發生變化。由此,記載了如下內容,即,為了防止換檔控制系統2中設置的輔助聯杆部件8相對於變速器1進行相對擺動而致使換檔拔叉切換杆9活動從而導致齒輪脫落的情況,經由臂部件11而連接有克服換檔控制系統2的慣性力的配重塊12。
但是,在換檔杆被設置在儀錶盤(以下,也稱為儀錶板)上的情況下,將成為換檔杆受到重力的影響而容易從預定的變速級返回至空檔位置(以下,也稱為n位置)的結構,尤其是,當配重塊通過重力而被施力的方向與換檔杆向n位置移動的方向相同時,可能會因重力的影響而使齒輪變得容易脫落。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對換檔操作後的齒輪脫落的情況進行抑制的手動變速器的結構。
本發明的方式中的車輛的手動變速器具備:換檔杆,其通過駕駛員而被實施換檔操作;換檔操作機構,其被設置於所述換檔杆與齒輪機構之間,並將該換檔杆的換檔操作向該齒輪機構進行傳遞;配重塊,其被設置在所述換檔操作機構中,並通過根據所述換檔杆的換檔操作而進行轉動,從而重心位置在鉛直方向上發生變化,所述車輛的手動變速器的特徵在於,所述換檔杆被構成為,當在第一換檔位置處形成了預定的變速級時,所述換檔杆通過重力而向空檔位置被施力,在所述換檔杆移動到所述空檔位置的狀態下,所述配重塊被構成為,以穿過該配重塊的轉動中心的鉛直線為基準而向下方轉動第一預定角,在所述換檔杆移動到所述第一換檔位置的狀態下,所述配重塊被構成為,向與所述第一預定角的轉動方向相同的方向,以所述鉛直線為基準而轉動第二預定角,且所述第二預定角為,以所述鉛直線為基準而大於所述第一預定角的角度,在所述換檔杆從所述第一換檔位置移動至與以所述空檔位置為基準的相反側的變速級相對應的第二換檔位置的狀態下,所述配重塊被構成為,向與所述第一預定角的轉動方向相反的方向,以所述鉛直線為基準而向下方轉動第三預定角。
在本發明的方式中,也可以採用如下方式,即,在所述換檔杆被實施了從所述第一換檔位置至所述第二換檔位置的換檔操作的狀態下,所述換檔杆被構成為,位於與所述空檔位置相比而靠鉛直下方側處。
根據本發明的方式中的車輛的手動變速器,由於換檔杆在移動到與預定的變速級相對應的第一換檔位置的情況下,會通過換檔杆的自重而向空檔位置被施力,因此關於換檔操作後的齒輪脫落這一點而言較為不利。對此,使配重塊以穿過配重塊的轉動中心的鉛直線為基準,而向下方轉動與所述第一預定角相比較大的第二預定角。此時,由於通過配重塊的自重而使換檔杆向從空檔位置遠離的方向被施力,因此,能夠對換檔操作後的齒輪脫落的情況進行抑制。
此外,由於在所述換檔杆從所述第一換檔位置移動至與以所述空檔位置為基準的相反側的變速級相對應的第二換檔位置的情況下,配重塊以穿過該配重塊的轉動中心的鉛直線為基準,而在與換檔杆的空檔位置所對應的轉動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向下方轉動第三預定角,因此,通過配重塊的自重而使換檔杆向從空檔位置遠離的方向被施力,從而能夠對換檔操作後的齒輪脫落的情況進行抑制。
根據本發明的方式中的車輛的手動變速器,由於在換檔杆被實施了從所述第一換檔位置至所述第二換檔位置的換檔操作的狀態下,使所述換檔杆位於與空檔位置相比而靠鉛直下方側處,因此,通過換檔杆的自重而使換檔杆向從空檔位置遠離的方向被施力。因此,即使通過換檔杆的自重,也能夠對換檔操作後的齒輪脫落的情況進行抑制。
在此,所述齒輪機構被構成為,能夠進行前進6速、後退1速的變速,所述預定的變速級與第一速齒輪級、第三速齒輪級、第五速齒輪級、後退齒輪級相對應,相對於所述預定的變速級而以所述空檔位置為基準的相反側的變速級對應於第二速齒輪級、第四速齒輪級、第六速齒輪級。
附圖說明
圖1為應用了本發明的車輛所具備的手動變速器的整體圖。
圖2為表示換檔杆的外觀以及換檔杆的換檔模式的圖。
圖3為概要性地表示圖2的換檔杆的換檔方向的位置的圖。
圖4為表示在圖1的換檔操作機構中與換檔杆聯動的配重塊的位置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而對本發明的實施例詳細地進行說明。另外,在以下的實施例中,附圖被適當地簡化或者改變,而未必準確地描繪各部的尺寸比以及形狀等。
圖1為表示優選地應用了本發明的車輛所具備的手動變速器10的整體結構。手動變速器10為,通過由駕駛員實施的換檔杆14的換檔操作(手動操作)而使多個變速級選擇性地成立,從而以預定的變速比γ將從未圖示的發動機被輸入的旋轉進行減速或者增速並輸出的平行雙軸式的有級變速器。
手動變速器10被構成為,包括:變速機構12;換檔杆14,其通過駕駛員而被實施換檔操作(手動操作);換檔操作機構16,其被設置在變速機構12與換檔杆14之間,並對它們之間進行機械性地連結。
變速機構12在殼體18內具備以虛線來表示的齒輪機構20。齒輪機構20被構成為,在兩軸的旋轉軸之間具備平時相嚙合的多個齒輪對,並通過使與被變速的變速級相符的齒輪對以在旋轉軸之間能夠進行動力傳遞的方式而相連接,從而使例如從第一速「1st」到第六速「6th」的六個階段的前進齒輪級、後退齒輪級「rev」中的任意一個成立。即,當換檔杆14被實施向與各變速級相對應的換檔位置的換檔操作時,齒輪機構20被實施向所選擇的變速級的變速。此外,當換檔杆14被實施向未選擇任何變速級的空檔位置的操作時,齒輪機構20成為空檔狀態(動力傳遞切斷狀態)。如此,手動變速器10為,具備通過由駕駛員實施的換檔杆14的換檔操作而使多個變速級選擇性地成立的變速機構12的手動換檔變速器車輛(mt(manualtransmission)車)。
在換檔杆14與變速機構12之間設置有用於將換檔杆14的換檔操作向齒輪機構20進行傳遞的換檔操作機構16。換檔操作機構16具備:換檔電纜24,其將換檔杆14的換檔方向(車輛前後行駛方向)的操作向齒輪機構20進行傳遞;選檔電纜26,其將換檔杆14的選檔方向(車寬方向)的操作向齒輪機構20進行傳遞;第一轉動部件28,其與換檔電纜24連結並根據換檔杆14的換檔方向的操作而進行轉動;第二轉動部件30,其與選檔電纜26連結並根據換檔杆14的選檔方向的操作而進行轉動。
當換檔杆14被實施向換檔方向的操作時,經由換檔電纜24而使第一轉動部件28以轉動中心c1為中心進行轉動。此外,當換檔杆14被實施向選檔方向的操作時,經由選檔電纜26而使第二轉動部件30以轉動中心c2為中心進行轉動。通過所述第一轉動部件28以及第二轉動部件30根據換檔杆14的換檔操作而進行轉動,從而該運動被傳遞至齒輪機構20,由此變速為與換檔杆14的換檔操作相對應的變速級。
換檔操作機構16具備根據換檔杆14的換檔方向的操作而以轉動中心c3為中心進行轉動的配重塊32。配重塊32由配重塊主體32a和連結部件32b構成。配重塊主體32a具有與連結部件32b相比而足夠大的質量。連結部件32b的長度方向的一端與質量主體32a連結,連結部件32b的長度方向的另一端被設為能夠以轉動中心c3為中心而進行轉動。因此,通過根據換檔杆14的換檔方向的操作而使配重塊32以轉動中心c3中心進行轉動,從而使配重塊32的重心位置以及配重塊主體32a的鉛直方向的位置發生變化。此外,配重塊32在能夠轉動的範圍內,位於與轉動中心c3相比而靠鉛直上方處。
在連結部件32b的轉動中心c3附近的位置處連接有動力傳遞部件34。動力傳遞部件34的一端與連結部件32b連接,並且另一端與第一轉動部件28連接。因此,當換檔杆14被實施向換檔方向的操作時,第一轉動部件28進行轉動,進而經由動力傳遞部件34而使配重塊32以轉動中心c3為中心進行轉動。此時,配重塊32的鉛直方向上的位置發生變化。
圖2a表示換檔杆14的外觀,圖2b表示換檔杆14的換檔模式。如圖2a所示,換檔杆14被構成為,能夠在車輛的前後行駛方向以及左右方向(車寬方向)上移動。換檔杆14的車輛前後行駛方向的操作與換檔方向的操作相對應,換檔杆14的車寬方向的操作與選檔方向的操作相對應。
例如,當在圖2a中換檔杆14向選檔方向的左側移動時,在圖2b中換檔杆14向後退齒輪級(rev)側移動。當換檔杆14向選檔方向的右側移動時,在圖2b中換檔杆14向第五速齒輪級(5th)、第六速齒輪級(6th)側移動。當在圖2a中換檔杆14向換檔方向的前進側移動時,在圖2b中換檔杆14向後退齒輪級(rev)、第一速齒輪級(1st)、第三速齒輪級(3rd)、第五速齒輪級(5th)側移動。當在圖2a中換檔杆14向換檔方向的後退側移動時,在圖2b中換檔杆14向第二速齒輪級(2nd)、第四速齒輪級(4th)、第六速齒輪級(6th)側移動。此外,圖2b所示這樣的換檔杆14的車輛前後方向上的中間的位置與換檔杆14的空檔位置(動力傳遞切斷位置)相對應。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相對於第一速齒輪級(1st)而以空檔位置為基準的相反側的變速級是第二速齒輪級(2nd),相對於第三速齒輪級(3rd)而以空檔位置為基準的相反側的變速級是第四速齒輪級(4th),相對於第五速齒輪級(5th)而以空檔位置為基準的相反側的變速級是第六速齒輪級(6th)。
圖3為概要性地表示換檔杆14的換檔方向的位置的圖。換檔杆14被設置在儀錶板36(儀錶盤)上,並且被構成為,能夠以設置在換檔杆14的長度方向上的鉛直下方側的端部處的支點s為中心而進行轉動。換檔杆14的空檔位置與換檔杆的n位置14a相對應,並且成為以穿過支點s而在鉛直方向上延伸的單點劃線所示的鉛直線lv為基準而傾斜預定角θa的狀態。
此外,換檔杆的第一換檔位置14b與被實施了向第一速齒輪級(1st)、第三速齒輪級(3rd)、第五速齒輪級(5th)、後退齒輪級(rev)的換檔操作時的狀態相對應。此時,成為以單點劃線所示的鉛直線lv為基準而傾斜預定角θb的狀態。在此,由於預定角θb的絕對值小於預定角θa的絕對值,因此,換檔杆的第一換檔位置14b的重心gb位於與換檔杆的n位置14a的重心ga相比而靠鉛直上方側處。因此,換檔杆的第一換檔位置14b通過其自重而向與空檔位置相對應的換檔杆的n位置14a側被施力。即,在換檔操作後,換檔杆14的自重作用於齒輪脫落的方向。另外,在本實施例中,齒輪脫落對應於如下情況,即,在換檔操作後換檔杆14向空檔位置移動,從而使齒輪機構20的處於動力傳遞狀態下的嚙合齒輪的動力傳遞被切斷的情況。此外,第一速齒輪級(1st)、第三速齒輪級(3rd)、第五速齒輪級(5th)、後退齒輪級(rev)與本發明的預定的變速級相對應。
此外,換檔杆的第二換檔位置14c與被實施了向第二速齒輪級(2nd)、第四速齒輪級(4th)、第六速齒輪級(6th)的換檔操作時的狀態相對應。此時,成為以單點劃線所示的鉛直線lv為基準而傾斜預定角θc的狀態。在此,由於預定角θc的絕對值大於預定角θa的絕對值,因此,換檔杆的第二換檔位置14c的重心gc位於與空檔位置處的換檔杆的n位置14a的重心ga相比而靠鉛直下方側處。因此,換檔杆的第二換檔位置14c通過其自重而向相對於換檔杆的n位置14a的相反側被施力。即,由於在換檔操作後自重作用於抑制齒輪脫落的方向,因此,抑制了齒輪脫落的情況。另外,第二速齒輪級(2nd)、第四速齒輪級(4th)、第六速齒輪級(6th)對應於相對於本發明的預定的變速級而以空檔位置為基準的相反側的變速級。
圖4表示在圖1的換檔操作機構16中與換檔杆14聯動的配重塊32的位置。另外,雖然第一轉動部件28與換檔杆14聯動地進行轉動,但是在圖4中,僅圖示了換檔杆14處於空檔位置的狀態下的第一轉動部件28。如圖4所示,配重塊32被設置為能夠以轉動中心c3為中心而進行轉動,所述轉動中心c3被設置於,相對於被設置在配重塊32的長度方向上的一端側的配重塊主體32a而言的另一端處。此外,轉動中心c3在配重塊32能夠轉動的範圍內,總是位於與配重塊主體32a相比而靠鉛直下方處。
實線所示的配重塊32表示換檔杆14移動到空檔位置時(在圖3中為換檔杆的n位置14a)的狀態。此時,配重塊32在與轉動中心c3正交的面內以穿過轉動中心c3的鉛直線lv為基準而在逆時針的方向上向下方轉動第一預定角θ1。此外,在配重塊32的轉動中心c3處逆時針地作用有力矩m1,該力矩m1通過配重塊32的重心位置g1與鉛直線lv之間的距離l1和配重塊32的重量w(自重w)的乘積(=l1×w)而被計算出。
單點劃線所示的配重塊32表示換檔杆14被實施了向與第一速齒輪級,(1st)、第三速齒輪級(3rd)、第五速齒輪級(5th)、後退齒輪級(rev)相對應的換檔位置的換檔操作時(在圖3中為換檔杆的第一換檔位置14b)的位置。此時,配重塊32在與轉動中心c3正交的面內以穿過轉動中心c3的鉛直線lv為基準而在與對應於空檔位置的第一預定角θ1相同的轉動方向亦即逆時針的方向上、且向下方轉動與以鉛直線lv為基準的第一預定角θ1相比而較大的第二預定角θ2。此外,在配重塊32的轉動中心c3處逆時針地作用有力矩m2,該力矩m1通過配重塊32的重心位置g2與鉛直線lv之間的距離l2和配重塊32的重量w的乘積(=l2×w)而被計算出。另外,由於距離l2大於距離l1,因此,力矩m2大於換檔杆14在空檔位置時所作用的力矩m1。
雙點劃線所示的配重塊32表示換檔杆14被實施了向第二速齒輪級(2nd)、第四速齒輪級(4th)、第六速齒輪級(6th)的換檔操作時(在圖3中為換檔杆的第二換檔位置14c)的位置。此時,配重塊32在與轉動中心c3正交的面內,朝向與作為換檔杆14移動到空檔位置時配重塊32的旋轉角度的第一預定角θ1的轉動方向相反的方向亦即順時針的方向,以穿過配重塊32的轉動中心c3的鉛直線lv為基準而向下方轉動第三預定角θ3。此外,在配重塊32的轉動中心c3處順時針地作用有力矩m3,該力矩m3通過配重塊32的重心位置g3與鉛直線lv之間的距離l3和配重塊32的重量w的乘積(=l3×w)而被計算出。
如上文所述,以鉛直線lv為基準的第二預定角θ2大於第一預定角θ1。因此,配重塊32轉動了第二預定角θ2時的配重塊32的重心位置g2成為與配重塊32轉動了第一預定角θ1時的重心位置g1相比而在鉛直方向上較低的位置。
此外,第三預定角θ3小於第一預定角θ1。因此,配重塊32轉動了第三預定角θ3時的配重塊32的重心位置g3成為與配重塊32轉動了第一預定角θ1時的重心位置g1相比而在鉛直方向上較高的位置。
由此,轉動了第三預定角θ3時的配重塊32的重心位置g3在鉛直方向上最高,其次,配重塊32轉動了第一預定角θ1時的配重塊32的重心位置g1較高,而配重塊32轉動了第二預定角θ2時的配重塊32的重心位置g2在鉛直方向上最低。
在換檔杆14被實施了從空檔位置至第一速齒輪級(1st)、第三速齒輪級(3rd)、第五速齒輪級(5th)、或者後退齒輪級(rev)的換檔操作的情況下,配重塊32從實線所示的位置起向單點劃線所示的位置進行轉動。此時,重心位置g1朝向位於鉛直下方側處的位置g2而向下方移動,配重塊32從鉛直上方的位置起朝向下方而下降。因此,通過在配重塊32向下方進行移動時利用勢能,並且利用配重塊32進行移動時的動能,從而能夠保持換擋體驗良好。如此,能夠有效地利用配重塊32。
在此,在換檔杆14被實施了向第一速齒輪級(1st)、第三速齒輪級(3rd)、第五速齒輪級(5th)、或者後退齒輪級(rev)的換檔操作之後,如圖3所示,由於通過換檔杆14的自重而使換檔杆14向空檔位置側(齒輪脫落側)被施力,因此,在換檔杆14側關於齒輪脫落這一點而言較為不利。
對此,如圖4所示,由於配重塊32的重心位置g2位於與實線所示的空檔位置處的配重塊32的重心位置g1相比而靠鉛直下方處,因此,通過配重塊32的自重而向與實線所示的換檔杆14移動到空檔位置時的配重塊32的旋轉角度亦即第一預定角θ1的轉動方向相反的方向被施力。即,換檔杆14通過配重塊32的自重而向對換檔操作後的齒輪脫落進行抑制的方向被施力,從而抑制了換檔操作後的齒輪脫落的情況。另外,配重塊32的質量被設定為,相對於由換檔杆14的自重產生的向齒輪脫落方向的施力,通過配重塊32的自重而能夠對換檔操作後的齒輪脫落的情況進行抑制的程度。
此外,從力矩來看,相對於配重塊32的旋轉中心c3而作用有逆時針的力矩m2。在此,雖然在使配重塊32向實線所示的空檔位置移動時需要順時針的力矩,但是,由於力矩m2作用於相反的方向(逆時針)上,因此,抑制了換檔操作後的齒輪脫落的情況。此外,由於力矩m2的絕對值較大,因此抑制了齒輪脫落的情況抑制。
此外,在換檔杆14被實施了從空檔位置至第二速齒輪級(2nd)、第四速齒輪級(4th)、第六速齒輪級(6th)的換檔操作的情況下,配重塊32從實線所示的位置起向兩點劃線所示的位置進行轉動。在該配重塊32進行轉動的過渡期內,配重塊32通過穿過轉動中心c3的鉛直線lv。在此,雖然配重塊32的重心與鉛直線lv重疊的位置被定義為,在配重塊32的鉛直方向上最高的位置,但是,由於從該位置起轉動了第三預定角θ3,因此,配重塊32從鉛直上方的位置起朝向下方下降。因此,通過利用由配重塊32從鉛直方向上最高的位置起向下方移動而產生的勢能,並且利用配重塊32進行移動時的動能,從而能夠保持換擋體驗良好。如此,能夠有效地利用配重塊32。
此外,在換檔杆14被實施了向第二速齒輪級(2nd)、第四速齒輪級(4th)、第六速齒輪級(6th)的換檔操作之後,如圖3所示,由於換檔杆14通過其自重而在換檔操作後於對齒輪脫落進行抑制的方向上使自重發揮作用,因此,抑制了齒輪脫落的情況。
此外,如圖4所示,由於配重塊32位於低於與鉛直線lv重疊的位置(在鉛直方向上最高的位置)位置處,因此,通過配重塊32的自重而向維持配重塊32的位置的方向被施力。即,向抑制了換檔操作後的齒輪脫落的方向被施力。
此外,從力矩來看,由於配重塊32向與換檔杆14移動到空檔位置時的、配重塊32的以鉛直線lv為基準的旋轉角度亦即第一預定角θ1的轉動方向相反的方向進行轉動,因此,相對於配重塊32的旋轉中心c3作用有順時針的力矩m3。在此,雖然在使配重塊32向實線所示的空檔位置移動時,需要逆時針的力矩,但是,由於有力矩m3作用於相反的方向(順時針),因此,將在對換檔操作後的齒輪脫落進行抑制的方向上發揮作用。另外,力矩m3與在被實施向單點劃線所示的第一速齒輪級(1st)等的變速時所作用的力矩m2相比,其絕對值較小。但是,由於換檔杆14如圖3所示向對齒輪脫落進行抑制的方向被施力,因此,將能夠通過換檔杆14以及配重塊32的雙方而對換檔操作後的齒輪脫落的情況進行抑制。
如上文所述,根據本實施例,由於在換檔杆14移動到與第一速齒輪級(1st)、第三速齒輪級(3rd)、第五速齒輪級(5th)、或者後退齒輪級(rev)相對應的換檔位置的情況下,通過換檔杆14的自重而向空檔位置被施力,因此,從換檔杆14來看,關於換檔操作後的齒輪脫落這一點而言較為不利。對此,配重塊32以穿過該配重塊32的轉動中心c3的鉛直線lv為基準,而向下方轉動與對應於空檔位置的第一預定角θ1相比而較大的第二預定角θ2。此時,由於通過配重塊32的自重而使換檔杆14向從空檔位置遠離的方向被施力,因此,能夠對換檔操作後的齒輪脫落的情況進行抑制。
此外,根據本實施例,由於在換檔杆14移動到與第二速齒輪級(2nd)、第四速齒輪級(4th)、第六速齒輪級(6th)相對應的換檔位置的情況下,配重塊32在與換檔杆14移動到空檔位置時的、配重塊32的以鉛直線lv為基準的旋轉角度亦即第一預定角θ1的轉動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向下方轉動第三預定角θ3,因此,通過利用配重塊32的自重而使換檔杆14向從空檔位置遠離的方向被施力,從而能夠對換檔操作後的齒輪脫落的情況進行抑制。
此外,根據本實施例,由於在換檔杆14被實施了向第二速齒輪級(2nd)、第四速齒輪級(4th)、第六速齒輪級(6th)的換檔操作的狀態下,換檔杆14位於與空檔位置相比而靠鉛直下方側處,因此,通過換檔杆14的自重而使換檔杆14向從空檔位置遠離的方向被施力。因此,通過換檔杆14的自重,從而能夠對換檔操作後的齒輪脫落的情況進行抑制。
以上,雖然基於附圖而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是,本發明也能夠被應用於其他的方式。
例如,雖然在前述的實施例中,當換檔杆14被實施向第二速齒輪級(2nd)、第四速齒輪級(4th)、或者第六速齒輪級(6th)的換檔操作時,配重塊32在與換檔杆14移動到空檔位置時的、配重塊32的以鉛直線lv為基準的旋轉角度亦即第一預定角θ1的轉動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向下方轉動第三預定角θ3,並且該第三預定角θ3的絕對值小於第一預定角θ1的絕對值,但第三預定角θ3的絕對值並非必須是小於第一預定角θ1的值。換言之,雖然轉動了第三預定角θ3時的配重塊32的重心位置g3位於與轉動了第一預定角θ1時的配重塊32的重心位置g1相比而靠鉛直上方處,但重心位置g3也可以位於與重心位置g1相比而靠鉛直下方側處。
此外,雖然在前述的實施例中,手動變速器10為,能夠進行前進6速、後退1速的變速的手動換檔變速器,但是,即使是例如前進5速、後退1速的手動換檔變速器等變速級數不同的手動換檔變速器,也能夠應用本發明。例如,也可以採用如下方式,即,在第一速齒輪級(1st)、第三速齒輪級(3rd)、第五速齒輪級(5th)時,換檔杆14向圖3的換檔杆的第一換檔位置14b的位置移動,並且配重塊32向圖4的單點劃線所示的位置轉動,而在第二速齒輪級(2nd)、第四速齒輪級(4th)、後退齒輪級(rev)時,換檔杆14向圖3的換檔杆的第二換檔位置14c的位置移動,並且配重塊32向圖4的兩點劃線所示的位置轉動。
此外,在能夠進行前進6速、後退1速的變速的手動變速器中,即使換檔模式不同,也能夠應用本發明。例如,也可以採用如下方式,即,在第一速齒輪級(1st)、第三速齒輪級(3rd)、第五速齒輪級(5th)時,換檔杆14向圖3的換檔杆的第一換檔位置14b的位置移動,並且配重塊32向圖4的單點劃線所示的位置轉動,而在第二速齒輪級(2nd)、第四速齒輪級(4th)、第六速齒輪級(6th)、後退齒輪級(rev)時,換檔杆14向圖3的換檔杆的第二換檔位置14c的位置移動,並且,配重塊32向圖4的兩點劃線所示的位置轉動。同樣,即使在例如能夠進行前進5速、後退1速的手動變速器等中,換檔模式也並未被特別限定。
此外,雖然在前述的實施例中,配重塊32經由動力傳遞部件34而與第一轉動部件28連接,但是也可以使配重塊32與第一轉動部件28直接連接。
另外,上述內容只不過是一個實施方式,本發明能夠通過基於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知識而以添加了各種變更、改良的方式來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