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裝載機液壓油回流降溫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5-08 05:01:21 1
一種裝載機液壓油回流降溫系統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裝載機液壓油回流降溫系統,它包括液壓油箱,液壓油箱輸出端連接有液壓油泵,液壓油泵的輸出端連接有液壓油缸,液壓油缸輸出口連接有主回流管,主回流管連接有三通管,三通管將液壓油分成兩個支路,分別為分支回流管(1)和分支回流管(2),分支回流管(1)是將主回流管中的液壓油直接輸送到液壓油箱,分支回流管(2)連接有冷卻器,冷卻器的前面設置有凹槽(1),凹槽(1)的內部安裝有獨立的冷卻管,每個相鄰冷卻管的端部連接有連通管,冷卻器的後面設置有突起,突起內設置有凹槽(2),凹槽(2)內安裝有風扇,冷卻器的輸出口與液壓油箱連接。本實用新型採用三通管解決因為液壓油迅速回流而造成的局部溫度過高,另外冷卻器結構簡單,降溫效果良好。
【專利說明】一種裝載機液壓油回流降溫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於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回流降溫系統,特別涉及一種裝載機液壓油回流降溫系統。
【背景技術】
[0002]目前裝載機中的液壓迴路在液壓油從油箱輸出至油缸以及從油缸回流至油箱時都是通過同一根管路,當裝載機機臂下降時,液壓油會迅速回流,回流過程中要經過冷卻器,但是由於液壓油迅速回流,會導致冷卻器供應不來,這樣液壓油就會在油缸和冷卻器之間的回流管積流,從而導致這段回流管的溫度非常高,而高壓的液壓油反覆經過同一根管路會與管壁發生摩擦,並產生大量的熱量,其中閥座及閥芯的通徑通常比液壓管路的通經小,形成縮緊現象,產生熱量極大,而當熱量過高時為了設備的使用安全,必須停止使用設備,大大的局限了設備的使用,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另外現有技術降溫設備降溫速度較慢,遠遠無法滿足實際使用時的降溫需求,只能延緩升溫的速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升溫的問題。市場上有些外部降溫設備的結構複雜,維護修理不便,功效利用率低,同時還會大大增加整體設備的耗能量,不能滿足對設備的需求。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適用範圍廣、結構簡單、成本低、功能全面、降溫效果好的液壓油回流降溫系統。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裝載機液壓油回流降溫系統,它包括液壓油箱,所述的液壓油箱輸出端連接有液壓油泵,所述的液壓油泵的輸出端連接有液壓油缸,所述的液壓油缸輸出口連接有主回流管,所述的主回流管連接有三通管,所述的三通管將液壓油分成兩個支路,分別為分支回流管A和分支回流管B,所述的分支回流管A是將主回流管中的液壓油直接輸送到液壓油箱,所述的分支回流管B連接有冷卻器,所述的冷卻器的前面設置有凹槽A,所述的凹槽A的內部安裝有獨立的冷卻管,所述的每個相鄰冷卻管的端部連接有連通管,所述的冷卻器的後面設置有突起,所述的突起內設置有凹槽B,所述的凹槽B內安裝有風扇,所述的冷卻器的輸出口與液壓油箱連接。
[0005]所述的突起與冷卻器為一體結構,且都為長方形結構。
[0006]所述的冷卻管的數量至少為六根。
[0007]所述的風扇外部設置有過濾網。
[0008]所述的連通管的外部安裝有連通管外殼。
[0009]所述的連通管外殼與冷卻器外殼為一體結構。
[0010]所述的冷卻管的外部設置有鱗片。
[0011]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設計簡單,在主回流管上連接有三通管,這樣當由於裝載機機臂下降,液壓油需要迅速回流時,一部分液壓油就可以先不經過冷卻器而直接進入油箱,其它液壓油通過冷卻器,冷卻後再進入油箱,這樣就避免了由於回流不及時,導致液壓油積存在冷卻器與油缸之間的回流管,造成此段回流管的局部溫度過高,造成熱量損失嚴重,另外本實用新型的冷卻器,它是每個獨立的冷卻管的端部連接有連通管,這樣液壓油在冷卻管的內部就連通起來了,結構簡單,節約材料,在每個冷卻管的外部設置有鱗片,這樣增大了換熱面積,通過電風扇的帶動流動空氣,得到降溫的作用,連通管的外部設置有連通管外殼,連通管的外殼與冷卻器的外殼設為一體,使整個冷卻器外形更美觀。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裝載機液壓油回流降溫系統流程圖。
[0013]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冷卻器的側視圖。
[0014]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冷卻器的後視圖。
[0015]圖中:1、油箱2、液壓油泵3、液壓油缸4、主回流管5、三通管6、分支回流管A 7、分支回流管B 8、冷卻器9、凹槽A 10、冷卻管 11、連通管12、突起13、凹槽B 14、風扇15、過濾網16、連通管外殼。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
[0017]實施例1
[0018]如圖1、圖2和圖3所示,一種裝載機液壓油回流降溫系統,它包括液壓油箱1,所述的液壓油箱I輸出端連接有液壓油泵2,所述的液壓油泵2的輸出端連接有液壓油缸3,所述的液壓油缸3輸出口連接有主回流管4,所述的主回流管4連接有三通管5,所述的三通管5將液壓油分成兩個支路,分別為分支回流管A6和分支回流管B7,所述的分支回流管A6是將主回流管中的液壓油直接輸送到液壓油箱1,所述的分支回流管B7連接有冷卻器,所述的冷卻器8的前面設置有凹槽A9,所述的凹槽A9的內部安裝有獨立的冷卻管10,所述的每個相鄰冷卻管10的端部連接有連通管11,所述的冷卻器8的後面設置有突起12,所述的突起12內設置有凹槽B13,所述的凹槽B13內安裝有風扇14,所述的冷卻器8的輸出口與液壓油箱I連接。
[0019]本實用新型設計簡單,在主回流管上連接有三通管,這樣當由於裝載機機臂下降,液壓油需要迅速回流時,一部分液壓油就可以先不經過冷卻器而直接進入油箱,其它液壓油通過冷卻器,冷卻後再進入油箱,這樣就避免了由於回流不及時,導致液壓油積存在冷卻器與油缸之間的回流管,造成此段回流管的局部溫度過高,造成熱量損失嚴重,另外本實用新型的冷卻器,它是每個獨立的冷卻管的端部連接有連通管,這樣液壓油在冷卻管的內部就連通起來了,結構簡單,節約材料,在每個冷卻管的外部設置有鱗片,這樣增大了換熱面積,通過電風扇的帶動流動空氣,得到降溫的作用,連通管的外部設置有連通管外殼,連通管的外殼與冷卻器的外殼設為一體,使整個冷卻器外形更美觀。
[0020]實施例2
[0021]如圖1、圖2和圖3所示,一種裝載機液壓油回流降溫系統,它包括液壓油箱1,所述的液壓油箱I輸出端連接有液壓油泵2,所述的液壓油泵2的輸出端連接有液壓油缸3,所述的液壓油缸3輸出口連接有主回流管4,所述的主回流管4連接有三通管5,所述的三通管5將液壓油分成兩個支路,分別為分支回流管A6和分支回流管B7,所述的分支回流管A6是將主回流管中的液壓油直接輸送到液壓油箱1,所述的分支回流管B7連接有冷卻器8,所述的冷卻器8的前面設置有凹槽A9,所述的凹槽A9的內部安裝有獨立的冷卻管10,所述的每個相鄰冷卻管10的端部連接有連通管11,所述的冷卻器8的後面設置有突起12,所述的突起12內設置有凹槽B13,所述的凹槽B13內安裝有風扇14,所述的冷卻器8的輸出口與液壓油箱I連接。
[0022]所述的突起12與冷卻器8為一體結構,且都為長方形結構。
[0023]所述的冷卻管10的數量至少為六根。
[0024]所述的風扇14外部設置有過濾網15。
[0025]所述的連通管11的外部安裝有連通管外殼16。
[0026]所述的連通管外殼16與冷卻器外殼為一體結構。
[0027]所述的冷卻管8的外部設置有鱗片。
[0028]本實用新型設計簡單,在主回流管上連接有三通管,這樣當由於裝載機機臂下降,液壓油需要迅速回流時,一部分液壓油就可以先不經過冷卻器而直接進入油箱,其它液壓油通過冷卻器,冷卻後再進入油箱,這樣就避免了由於回流不及時,導致液壓油積存在冷卻器與油缸之間的回流管,造成此段回流管的局部溫度過高,造成熱量損失嚴重,另外本實用新型的冷卻器,它是每個獨立的冷卻管的端部連接有連通管,這樣液壓油在冷卻管的內部就連通起來了,結構簡單,節約材料,在每個冷卻管的外部設置有鱗片,這樣增大了換熱面積,通過電風扇的帶動流動空氣,得到降溫的作用,連通管的外部設置有連通管外殼,連通管的外殼與冷卻器的外殼設為一體,使整個冷卻器外形更美觀。
【權利要求】
1.一種裝載機液壓油回流降溫系統,它包括液壓油箱,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液壓油箱輸出端連接有液壓油泵,所述的液壓油泵的輸出端連接有液壓油缸,所述的液壓油缸輸出口連接有主回流管,所述的主回流管連接有三通管,所述的三通管將液壓油分成兩個支路,分別為分支回流管A和分支回流管B,所述的分支回流管A是將主回流管中的液壓油直接輸送到液壓油箱,所述的分支回流管B連接有冷卻器,所述的冷卻器的前面設置有凹槽A,所述的凹槽A的內部安裝有獨立的冷卻管,所述的每個相鄰冷卻管的端部連接有連通管,所述的冷卻器的後面設置有突起,所述的突起內設置有凹槽B,所述的凹槽B內安裝有風扇,所述的冷卻器的輸出口與液壓油箱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裝載機液壓油回流降溫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突起與冷卻器為一體結構,且都為長方形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裝載機液壓油回流降溫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冷卻管的數量至少為六根。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裝載機液壓油回流降溫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風扇外部設置有過濾網。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裝載機液壓油回流降溫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連通管的外部安裝有連通管外殼。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裝載機液壓油回流降溫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連通管外殼與冷卻器外殼為一體結構。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裝載機液壓油回流降溫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冷卻管的外部設置有鱗片。
【文檔編號】F15B21/04GK204041636SQ201420370991
【公開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7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7日
【發明者】王凱霞, 高桂花, 王清臣, 劉本學, 王凱飛, 梁紅濤, 許付長, 尚革命, 臧玉民, 袁帥, 陳鋒, 常耀華, 蔣博 申請人:河南三超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