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井筒澆築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08 11:50:16

本實用新型涉及井筒澆築設備,特別涉及一種立井井筒澆築裝置。
背景技術:
井筒一般指採礦、修建長隧道和地下鐵道時開鑿的聯繫地面和地下巷道的通道,根據井田開拓方式的不同,井筒分為立井、斜井和平硐。
目前,煤礦立井井筒施工時,一般會在井上口安裝有封口盤,封口盤是在立井、暗立井施工期間,在井上口安裝的便於人員工作和防止墜物的封蓋,封口盤上一般設有至少一個井蓋門,井蓋門是井筒的安全通道,是井筒的安全門,混凝土澆築時,主要採用兩種方式進行澆築,其中,第一種澆築方式具體為:把底卸式吊桶(運送混凝土的專用設備)放在閉合的井蓋門上,在井口安裝混凝土攪拌設備,通常混凝土攪拌機設備都較高,因此,在混凝土攪拌機出料口和底卸式吊桶之間安裝溜槽,混凝土通過溜槽進入底卸式吊桶內,通過底卸式吊桶將混凝土運送到井內進行澆築;第二澆築方式具體為:將井口混凝土攪拌站設置的較高,在井蓋門和攪拌機出料口之間鋪設軌道,平板車放在軌道上,底卸式吊桶放在平板車上,澆築時,平板車位於出料口之下,混凝土通過出料口放入底卸式吊桶,待底卸式吊桶放滿時,採用人工推移的方式將平板車移動到井蓋門上,再將底卸式吊桶掛在鉤頭上送入井下工作面。
然而,採用第一種澆築方式時,由於底卸式吊桶較高,通常需要人工用鏟子推送的方式將混凝土推送到底卸式吊桶內,這樣施工效率較低,而採用第二種澆築方式時,由於需要來回推動平板車,所以投入人員較多,而且工人勞動強度較大,同時效率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井筒澆築裝置,解決了現有井筒施工過程中混凝土澆築時施工效率較低且勞動強度較大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井筒澆築裝置,包括:
設置在井口且帶有井蓋門的封口盤、用於盛裝混凝土的吊桶以及用於輸送所述吊桶的提升機,其中,所述吊桶位於所述井蓋門朝向所述井口內的一側,且所述井蓋門上設有可供所述混凝土進入所述吊桶的下料孔。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案中,可選的,所述下料孔上覆蓋有可轉動的孔蓋,所述孔蓋用於關閉或打開所述下料孔。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案中,可選的,所述孔蓋包括:第一孔蓋單元和第二孔蓋單元,且所述第一孔蓋單元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孔蓋單元的第一端均與所述井蓋門鉸接,所述第一孔蓋單元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二孔蓋單元的第二端分別繞著各自的第一端轉動以使所述下料孔關閉或打開。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案中,可選的,所述吊桶的頂端外沿設有可與所述提升機連接的罐簾;
所述吊桶的頂端開口上設有頂開部,所述頂開部用於在所述吊桶朝向井蓋門移動時將所述第一孔蓋單元和所述第二孔蓋單元頂開以使所述下料孔處於打開狀態。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案中,可選的,所述頂開部與所述第一孔蓋單元和所述第二孔蓋單元接觸處設有滾輪;
所述第一孔蓋單元和所述第二孔蓋單元上設有與所述滾輪對應的滑槽。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案中,可選的,還包括:圓形溜灰管,所述圓形溜灰管可拆卸地穿設在所述下料孔上,所述圓形溜灰管用於將所述混凝土輸送到所述吊桶中。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案中,可選的,所述井蓋門包括第一井蓋門單元和第二井蓋門單元,所述第一井蓋門單元和所述第二井蓋門單元的一端均與所述封口盤轉動連接,所述第一井蓋門單元以及所述第二井蓋門單元的另一端上均開設有缺口,且所述第一井蓋門單元上的缺口與所述第二井蓋門單元上的缺口圍成所述下料孔;
所述第一孔蓋單元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一井蓋門單元鉸接;
所述第二孔蓋單元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二井蓋門單元鉸接。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案中,可選的,所述吊桶為底卸式吊桶。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案中,可選的,所述第一孔蓋單元和第二孔蓋單元為厚度為8mm的鋼板。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井筒澆築裝置,通過包括帶有井蓋門的封口盤、用於盛裝混凝土的吊桶以及用於輸送所述吊桶的提升機,且所述吊桶位於所述井蓋門朝向所述井口內的一側,且所述井蓋門上設有可供所述混凝土進入所述吊桶的下料孔,這樣攪拌機出料口與吊桶桶口的垂直落差更大,混凝土更容易流到吊桶中,從而避免了採用人工推送方式將混凝土裝入吊桶的問題,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極大地提高了輸送效率,同時,由於吊桶位於井蓋門之下,和井蓋門並不接觸,當吊桶到位後,只需將井蓋門合上直接放灰即可,操作過程簡單且不易造成井蓋門的損壞,因此,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井筒澆築裝置,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混凝土澆築時施工效率較低且工人勞動強度較大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構造以及它的其他實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將會通過結合附圖而對優選實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顯易懂。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一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井筒澆築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井筒澆築裝置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井筒澆築裝置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井筒澆築裝置中吊桶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本實施例提供的井筒澆築裝置用於對井筒的井壁進行混凝土澆築,本申請主要用於對立井的井筒進行澆築。
圖1是本實用新型井筒澆築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井筒澆築裝置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井筒澆築裝置的側面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井筒澆築裝置中吊桶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4所示,井筒澆築裝置包括:設置在井口且帶有井蓋門30的封口盤10,其中,井蓋門30具體可以設置在封口盤10的中間且井蓋門30在封口盤10上可以轉動,通過井蓋門30在轉動實現井筒的關閉或打開,本實施例中,還包括用於盛裝混凝土的吊桶20以及用於輸送吊桶20的提升機(未示出),其中,吊桶20位於井蓋門30朝向井口內的一側,即吊桶20在輸送混凝土過程中一直處於封口盤10之下,且為了實現將攪拌站的混凝土輸送到吊桶20中,本實施例中,在井蓋門30上設有可供混凝土進入吊桶20的下料孔50,即本實施例中,吊桶20通過提升機的作用一直處於井蓋門30之下,混凝土通過下料孔50輸送到吊桶20中,這樣,裝灰時,只需將吊桶20在提升機的作用下提升到靠近下料孔50,具體可以在裝灰時將吊桶20的上桶沿位於封口盤10以下5-30cm,然後混凝土通過下料孔50進入到吊桶20中。
本實施例中,該井筒澆築裝置澆築混凝土時具體為:首先將井蓋門30打開,然後通過提升機將吊桶20下放到封口盤10之下,並調整吊桶20的水平位置,接著關閉井蓋門30,並從井蓋門30的下料孔50下放混凝土,當吊桶20混凝土裝滿時,提升機將裝滿混凝土的吊桶20運輸到井下,完成混凝土的下放過程。
本實施例中,由於吊桶20在輸送混凝土過程中一直處於井蓋門30之下,這樣攪拌機出料口與吊桶20桶口的垂直落差更大,混凝土更容易流到吊桶20中,從而避免了採用人工推送方式將混凝土裝入吊桶20的問題,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極大地提高了輸送效率。
同時,本實施例中,由於吊桶20位於井蓋門30之下,和井蓋門30並不接觸,當吊桶20到位後,只需將井蓋門30合上直接放灰即可,灰滿後打開井蓋門30提升機直接下放,然而現有技術中,底卸式吊桶20是放在封口盤10的井蓋門30上的,在吊桶20滿載時,若提升鋼絲繩較松,井蓋門30受力極大,極易造成井蓋門30的損壞,施工過程中需經常更換井蓋門30,因此,本實施例中,通過將吊桶20位於井蓋門30之下時省去了吊桶20下放至井蓋門30上以及吊桶20提升到井蓋門30能打開位置這兩個過程,操作過程簡單快捷。
其中,本實施例中,吊桶20與提升機之間具體通過鋼絲繩連接,因此,井蓋門30上開設有可供鋼絲繩穿過的通孔。
其中,本實施例中,吊桶20具體為底卸式吊桶。
因此,本實施例中,通過包括帶有井蓋門30的封口盤10、用於盛裝混凝土的吊桶20以及用於輸送吊桶20的提升機,且吊桶20位於井蓋門30朝向井口內的一側,且井蓋門30上設有可供混凝土進入吊桶20的下料孔50,這樣攪拌機出料口與吊桶20桶口的垂直落差更大,混凝土更容易流到吊桶20中,從而避免了採用人工推送方式將混凝土裝入吊桶20的問題,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極大地提高了輸送效率,同時,由於吊桶20位於井蓋門30之下,和井蓋門30並不接觸,當吊桶20到位後,只需將井蓋門30合上直接放灰即可,操作過程簡單且不易造成井蓋門30的損壞,因此,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井筒澆築裝置,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混凝土澆築時施工效率較低且工人勞動強度較大的技術問題。
其中,由於井蓋門30上設有下料孔50,為了保證澆築過程中井蓋門30上下料孔50的安全,本實施例中,下料孔50上覆蓋有可轉動的孔蓋40,孔蓋40用於關閉或打開下料孔50,即需要向吊桶20內輸送混凝土時,轉動孔蓋40使下料孔50打開,當混凝土輸送結束時,轉動孔蓋40將下料孔50關閉,其中,孔蓋40的打開或關閉具體可以通過人為方式進行轉動,或者也可以通過在吊桶20上設置相應的結構以便吊桶20向上提升時將孔蓋40頂開,其中,本實施例中,孔蓋40轉動時,可以為水平旋轉,也可以為垂直翻轉,具體根據實際需求進行設置,本實施例中不加以限制。
其中,如圖1-3,本實施例中,具體的,孔蓋40包括:第一孔蓋單元41和第二孔蓋單元42,且第一孔蓋單元41的第一端(與井蓋門30連接的一端)以及第二孔蓋單元42的第一端(與井蓋門30連接的一端)均與井蓋門30鉸接,第一孔蓋單元41的第二端(與第一端相對的一端)以及第二孔蓋單元42的第二端分別繞著各自的第一端轉動以使下料孔50關閉或打開,即本實施例中,第一孔蓋單元41的第二端繞著第一孔蓋單元41的第一端轉動,第二孔蓋單元42的第二端繞著第二孔蓋單元42的第一端轉動,通過兩個孔蓋40單元合上來實現下料孔50的關閉,通過兩個孔蓋40單元打開實現下料孔50的打開,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第一孔蓋單元41和第二孔蓋單元42合上時需能將下料孔50完全覆蓋住,且第一孔蓋單元41和第二孔蓋單元42與井蓋門30之間具體通過復位鉸鏈進行連接。
其中,本實施例中,第一孔蓋單元41和第二孔蓋單元42具體使用厚度為8mm的鋼板製作而成,這樣保證了孔蓋40具有一定的強度,在使用過程中不易損壞。
其中,為了方便提升機與吊桶20連接,本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吊桶20的頂端外沿設有可與提升機連接的罐簾21,提升機在提升過程中,通過繩索掛鈎鉤住罐簾21實現對吊桶20的升降。
其中,為了進一步降低工作強度,避免採用人為方式打開孔蓋40,本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具體為,在吊桶20的頂端開口上設有頂開部22,頂開部22用於在吊桶20朝向井蓋門30移動時將第一孔蓋單元41和第二孔蓋單元42頂開以使下料孔50處於打開狀態,本實施例中,頂開部22的結構可以如圖4中所示為方形框,且方形框的大小需能保證方形框從下料孔50伸出且能將第一孔蓋單元41和第二孔蓋單元42完全撐開,其中,頂開部22的形狀還可以為其他形狀,只能該頂開部22在吊桶20向上移動時能將第一孔蓋單元41和第二孔蓋單元42頂開即可,其中,本實施例中,頂開部22在吊桶20的桶口上設置時可以根據需要設置至少一個,如圖4所示,頂開部22設置的數量為2個。
本實施例匯總,通過設置頂開部22,實現了在吊桶20向上提升過程中自動將孔蓋40打開的目的,避免人為打開孔蓋40而造成輸送效率低下的問題。
進一步的,當孔蓋40通過頂開部22頂開時,由於頂開部22與孔蓋40之間存在摩擦,易造成孔蓋40的磨損,本實施例中,為了降低對孔蓋40的磨損,具體的,如圖3和4所示,在頂開部22與第一孔蓋單元41和第二孔蓋單元42接觸處設有滾輪23,即在頂開部22朝向第一孔蓋單元41和第二孔蓋單元42的兩端頂部處設有滾輪23,相應的,第一孔蓋單元41和第二孔蓋單元42上設有與滾輪23對應的滑槽(未示出),這樣吊桶20朝向封口盤10移動時,頂開部22的滾輪23在第一孔蓋單元41和第二孔蓋單元42的滑槽中滑動以將第一孔蓋單元41和第二孔蓋單元42頂開,由於頂開部22與第一孔蓋單元41和第二孔蓋單元42之間通過滑輪方式移動,大大降低了頂開部22與孔蓋40之間的摩擦,從而不易造成孔蓋40單元的磨損。
其中,混凝土通過下料孔50進入吊桶20中時,為了方便混凝土順利進入到吊桶20中,本實施例中,還包括:圓形溜灰管(未示出),圓形溜灰管可拆卸地穿設在下料孔50上,圓形溜灰管用於將混凝土輸送到吊桶20中,即圓形溜灰管一端與混凝土出料口相連,另一端穿過下料孔50朝向吊桶20桶口,混凝土通過圓形溜灰管進入吊桶20中,由於本實施例中,混凝土出料口與吊桶20之間的垂直落差較大,所以通過混凝土通過圓形溜灰管可以順利下放到吊桶20中,其中,本實施例中,當需要混凝土時,將圓形溜灰管放置在下料孔50上,裝灰完成時,可以將圓形溜灰管移走,即圓形溜灰管為可移動的,其中,需要說明的是,溜灰管為現有的一種設備,因此其結構具體參考現有技術中,本實施例中不再贅述。
其中,由於實施例中,吊桶20始終位於封口盤10之下,因此澆築時,需要首先打開井蓋門30將吊桶20下放到封口盤10之下,然後再關閉井蓋門30,為了在關閉井蓋門30時吊桶20與提升機之間的鋼絲繩不受影響,本實施例,如圖1所示,具體的,井蓋門30包括第一井蓋門單元31和第二井蓋門單元32,第一井蓋門單元31和第二井蓋門單元32的一端均與封口盤10轉動連接,第一井蓋門單元31以及第二井蓋門單元32的另一端上均開設有缺口,且第一井蓋門單元31上的缺口與第二井蓋門單元32上的缺口圍成下料孔50,即第一井蓋門單元31和第二井蓋門單元32合上後各自的缺口形成下料孔50,為了實現下料孔50的關閉和打開,第一孔蓋單元41的第一端與第一井蓋門單元31鉸接;第二孔蓋單元42的第一端與第二井蓋門單元32鉸接,第一孔蓋單元41和第二孔蓋單元42分別將第一井蓋門單元31和第二井蓋門單元32上的缺口進行覆蓋,相應的,第一井蓋門單元31和第二井蓋門單元32的另一端上還分別設有與鋼絲繩半徑相同的半圓孔,這樣第一井蓋門單元31和第二井蓋門單元32合上後,形成了下料孔50和繩索孔,且下料孔50關閉時,第一孔蓋單元41和第二孔蓋單元42依靠鉸鏈的閉合力均貼合在第一井蓋門單元31和第二井蓋門單元32上,需要打開下料孔50時,第一孔蓋單元41和第二孔蓋單元42被頂開。
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