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由來與傳說簡介 傳統食粽的飲食文化
2025-08-07 12:47:09
我國文化博大精深永遠流傳,其中關於傳統節日的傳承也是一代又一代的傳承,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其由來與傳說,想要更好的了解一個傳統節日,在傳統節日當天融入生活我們就需要去了解節日的由來,那麼關於端午節有何由來與傳說呢?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亦稱端五,端陽,在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也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即「開端」、「開始」;五即五月初五;午與五是同音通假字,「端五」後來就通用為「端午」了。辭源說:農曆五月初五即為端午。又說:晉人周處的《風土紀》云:「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鶩即鴨,角黍即粽子, 粽子外面有角,裡面有米。此句意思是說:大家都在端午節煮粽子吃,一隻只粽子就像一隻只鴨子漂在水中一樣。
過端午的傳說
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人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民間端午食粽講究
首先粽子要熱透再吃,其次老人應選迷你粽,粽子大多用糯米做成,缺乏纖維,黏度高、不易消化。專業醫師建議,吃粽子時最好能同時喝茶水,幫助吞咽和消化。保存時一定放冰箱保存。粽子的主要成分是糯米,加上紅棗、豆沙或者肉,因此在初夏炎熱的天氣裡很容易變質。棗粽子和豆沙粽子放冰箱可保存3—5天,如果是肉餡,3天內吃完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