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的直推連接管接頭的製作方法
2023-04-26 22:34:21 2
專利名稱:改進的直推連接管接頭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管道連接件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改進的直推連接管接頭。
背景技術:
管道連接一般通過管接頭,一般被連接管和接頭通過螺紋連接,也有採用內齒開口卡環的連接結構,還有的採用彈性開口卡環和錐面結合的直推連接結構,被連接管可以直推插進接頭本體,但受限於錐面和彈性開口卡環而不能拔出。在專利號為200910040489.4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中,公開了一種直推連接管接頭,其包括具有可供被連接管插入的通孔的接頭本體,通孔內裝有與被連接管管身構成水密封的密封膠圈,通孔兩端為內大外小的階梯孔,外面埠小孔為封口段,其內徑適配於被連接管外徑,裡面的大孔為大口朝裡的喇叭孔,喇叭孔內壁與被連接管之間形成空隙,密封膠圈即安裝在空隙的最內端,空隙內還裝有彈性開口卡環,被連接管外開有對應於彈性開口卡環的環形卡環凹槽。由於密封膠圈和彈性開口卡環均設置於喇叭孔內,避免了在很短的長度內讓接頭本體發生大的曲率變化,可採用一次靠模冷脹管制作接頭本體,節省了材料降低了成本。但是對於上述技術方案,將被連接管插入接頭本體中時,如果被連接管插入過深,密封膠圈落在環形卡環凹槽中,導緻密封膠圈的壓縮比不夠,從而容易導致水從喇叭孔漏出。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改進的直推連接管接頭,其通過將密封膠圈的內側貼合被連接管管壁,從而使得密封性能更好,不易漏水。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改進的直推連接管接頭,包括具有可供被連接管插入的通孔的接頭本體,所述通孔一端為內大外小的階梯孔,外側埠小孔為封口段,其內徑適配於被連接管外徑,內側的大孔為大口朝裡的喇叭孔,喇叭孔內壁與被連接管之間形成空隙,空隙內有與被連接管管身構成水密封的密封膠圈及彈性開口卡環,所述密封膠圈安裝在空隙的最內端,所述彈性開口卡環位於空隙的外端,所述被連接管外開有對應於彈性開口卡環的環形卡環凹槽,所述密封膠圈的橫截面是由適配喇叭孔內壁的外弧、貼合被連接管管壁的直線圍成。其中,所述密封膠圈的橫截面為「D 」字形。作為另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密封膠圈靠近喇叭孔最內端的一端延伸有防漏尾端,所述防漏尾端的形狀為圓柱形。其中,所述彈性開口卡環的形狀為弧長大於3/4圓周的未封閉的環形。其中,所述彈性開口卡環的橫截面為圓形,所述彈性開口卡環的中徑大於被連接管的外徑,所述環形卡環凹槽截面為槽深小於彈性開口卡環截面的一半、兩邊上端具有圓弧倒角的凹槽。[0011]或者,所述彈性開口卡環的橫截面是由扇形內弧、適配喇叭孔外端內壁的斜面圍成。進一步的,所述通孔中間設置有用於定位被連接管的定位臺階。進一步的,所述喇叭孔靠近彈性開口卡環的一端的倒角小於彈性開口卡環截面的一半。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種改進的直推連接管接頭,其在現有的直推連接管接頭的基礎上,將密封膠圈的橫截面設置為由適配喇叭孔內壁的外弧、貼合被連接管管壁的直線圍成,從而延長了密封膠圈與被連接管的接觸面積,即使部分密封膠圈落入環形卡環凹槽中,其他部分的密封膠圈依然落在被連接管的外管壁,從而使得密封膠圈與被連接管之間保持密封,增強了該連接管接頭的密封性能,使其不易漏水。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改進的直推連接管接頭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密封膠圈的一種實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密封膠圈的另一種實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彈性開口卡環的截面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I——被連接管2——通孔3——接頭本體4——封口段5——喇叭孔6——密封膠圈7——彈性開口卡環8——環形卡環凹槽9——防漏尾端10——定位臺階。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並不是把本實用新型的實施範圍限制於此。實施例一。如圖1、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改進的直推連接管接頭,其包括具有可供被連接管I插入的通孔2的接頭本體3,接頭本體3的兩端可以分別與一根被連接管I連接,在本實施例中,接頭本體3的一端與被連接管I連接,具體的,所述通孔2—端為內大外小的階梯孔,外側埠小孔為封口段4,該封口段4用於為被連接管I導向,被連接管I沿該封口段4插入接頭本體3中,封口段4的內徑適配於被連接管I外徑,階梯孔內側的大孔為大口朝裡的喇叭孔5,喇叭孔5內壁與被連接管I之間形成空隙,空隙內有與被連接管I管身構成水密封的密封膠圈6及彈性開口卡環7,所述密封膠圈6安裝在空隙的最內端,所述彈性開口卡環7位於空隙的外端,所述被連接管I外開有對應於彈性開口卡環7的環形卡環凹槽8,密封膠圈6用於將被連接管I與接頭本體3之間進行密封,使用時,彈性開口卡環7卡箍在環形卡環凹槽8處,使得被連接管I不能從接頭本體3中拔出(適用專用工具可以),為了獲得更好的密封效果,所述密封膠圈6的橫截面是由適配喇叭孔5內壁的外弧、貼合被連接管I管壁的直線圍成,即使密封膠圈6內側面的一部分落入環形卡環凹槽8中,密封膠圈6內側面的其他部分依然落在被連接管I的外管壁,從而使得密封膠圈6與被連接管I之間保持密封,增強了該連接管接頭的密封性能,使其不易漏水。如圖2所示,所述密封膠圈6的橫截面可以為「D」字形。進一步的,所述彈性開口卡環7的形狀為弧長大於3/4圓周的未封閉的環形,將彈性開口卡環7設成未封閉的環形,從而可以使得開鎖工具(現有技術)將彈性開口卡環7脹開,從而使得彈性開口卡環7從環形卡環凹槽8中分離,被連接管I可以拔出。進一步的,所述彈性開口卡環7的橫截面為圓形,所述彈性開口卡環7的中徑大於被連接管I的外徑,所述環形卡環凹槽8截面為槽深小於彈性開口卡環7截面的一半、兩邊上端具有圓弧倒角的凹槽。本實施例提供另一種結構的彈性開口卡環7,如圖4所示,所述彈性開口卡環7的橫截面是由扇形內弧、適配喇叭孔5外端內壁的斜面圍成,扇形內弧部分可以卡入環形卡環凹槽8中,彈性開口卡環7的斜面部分形成一錐面,從而使得該錐面可以牴觸喇叭孔5外端,被連接管I插入接頭本體3後,將被連接管I向外拔出時,由於該錐面牴觸喇叭孔5外端內壁的斜面,使得被連接管I不易被拔出。進一步的,所述通孔2中間設置有用於定位被連接管I的定位臺階10,從而限制被連接管I插入所述接頭本體3的深度。進一步的,所述喇叭孔5靠近彈性開口卡環7的一端的倒角小於彈性開口卡環7截面的一半,避免彈性開口卡環7頂死在喇叭孔5內。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的喇叭孔5的形狀還可以採用專利號為200910040489.4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中記載的及現有技術中的其他形狀。實施例二。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於:所述密封膠圈6靠近喇叭孔最內端的一端延伸有防漏尾端9,所述防漏尾端9的形狀為圓柱形,防漏尾端9可以伸入接頭本體3與被連接管I之間,從而使得密封性能更好。最後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範圍的限制,儘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了詳細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實質和範圍。
權利要求1.改進的直推連接管接頭,包括具有可供被連接管(I)插入的通孔(2)的接頭本體(3),所述通孔(2)—端為內大外小的階梯孔,外側埠小孔為封口段(4),其內徑適配於被連接管(I)外徑,內側的大孔為大口朝裡的喇叭孔(5),喇叭孔(5)內壁與被連接管(I)之間形成空隙,空隙內有與被連接管(I)管身構成水密封的密封膠圈(6)及彈性開口卡環(7),所述密封膠圈(6)安裝在空隙的最內端,所述彈性開口卡環(7)位於空隙的外端,所述被連接管(I)外開有對應於彈性開口卡環(7)的環形卡環凹槽(8),其特徵在於:所述密封膠圈(6)的橫截面是由適配喇叭孔(5)內壁的外弧、貼合被連接管(I)管壁的直線圍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的直推連接管接頭,其特徵在於:所述密封膠圈(6)的橫截面為「D」字形。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的直推連接管接頭,其特徵在於:所述密封膠圈(6)靠近喇口八孔最內端的一端延伸有防漏尾端(9 ),所述防漏尾端(9 )的形狀為圓柱形。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的直推連接管接頭,其特徵在於:所述彈性開口卡環(7)的形狀為弧長大於3/4圓周的未封閉的環形。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改進的直推連接管接頭,其特徵在於:所述彈性開口卡環(7)的橫截面為圓形,所述彈性開口卡環(7)的中徑大於被連接管(I)的外徑,所述環形卡環凹槽(8)截面為槽深小於彈性開口卡環(7)截面的一半、兩邊上端具有圓弧倒角的凹槽。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改進的直推連接管接頭,其特徵在於:所述彈性開口卡環(7)的橫截面是由扇形內弧、適配喇叭孔(5)外端內壁的斜面圍成。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的直推連接管接頭,其特徵在於:所述通孔(2)中間設置有用於定位被連接管(I)的定位臺階(10)。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的直推連接管接頭,其特徵在於:所述喇叭孔(5)靠近彈性開口卡環(7)的一端的倒角小於彈性開口卡環(7)截面的一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管道連接件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改進的直推連接管接頭,其包括具有可供被連接管插入的通孔的接頭本體,通孔一端為內大外小的階梯孔,內側的大孔為大口朝裡的喇叭孔,喇叭孔內壁與被連接管之間形成空隙,空隙內有與被連接管管身構成水密封的密封膠圈及彈性開口卡環,所述被連接管外開有對應於彈性開口卡環的環形卡環凹槽,所述密封膠圈的內徑小於被連接管的外徑,本實用新型將密封膠圈的橫截面設置為由適配喇叭孔內壁的外弧、貼合被連接管管壁的直線圍成,即使部分密封膠圈落入環形卡環凹槽中,其他部分的密封膠圈依然落在被連接管的外管壁,從而使得密封膠圈與被連接管之間保持密封,增強了該連接管接頭的密封性能,使其不易漏水。
文檔編號F16L37/088GK203068017SQ201320069238
公開日2013年7月17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6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6日
發明者張曉暉 申請人:張曉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