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設計的組合孔吸聲材料的製作方法
2023-04-27 00:30:31 1

本發明涉及一種吸聲板,尤其涉及一種可設計的組合孔吸聲材料。
背景技術:
穿孔板吸聲體是在一塊薄板上進行穿孔形成的,安裝時要與牆壁保持一定的距離,使得穿孔板背後留有空腔,形成共振腔式吸聲結構。由於入射聲波的波長遠大於小孔的尺寸,當入射聲波進入到穿孔板以後穿孔和空腔中的空氣分子就會產生振動摩擦,消耗部分聲能;當穿孔中聲音的頻率與空腔內聲音的頻率一致時.就會產生劇烈的共振,聲波要克服穿孔和空腔的內表面的摩擦阻力做功,於是大量聲能轉變為熱能耗散掉,從而達到吸聲的目的。由於穿孔板吸聲體對頻率的選擇性很強,所以在實際建築中,為了擴大吸聲的頻率範圍,通常使用多種不同共振頻率的吸聲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設計的組合孔吸聲材料。本發明不僅具有優越的吸聲效果,而且本發明通過調整不同吸聲頻率的吸聲孔在在板體上的分布,來控制吸聲頻率,以此擴大吸聲板對不同頻率聲音的吸收範圍。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可設計的組合孔吸聲材料,包括板體,板體的內部設有至少一組由不同頻率的吸聲孔組成的組合孔,所述的組合孔包括直孔、梯形孔和/或多孔,通過調整不同吸聲頻率的吸聲孔在在板體上的分布,來控制吸聲頻率。
上述的可設計的組合孔吸聲材料中,所述的不同頻率的吸聲孔垂直於板體的長度方向,且所述的直孔、梯形孔和多孔間隔設置,均勻分布。
前述的可設計的組合孔吸聲材料中,不同孔型的吸聲孔可吸收頻率範圍不同,梯形孔主要通過調整上下孔比例來控制吸聲範圍和吸聲效果。
前述的可設計的組合孔吸聲材料中,所述多孔由主孔及復孔構成,復孔為外凸於直孔的異形孔,可為包括圓形在內的各種形狀,每一多孔上至少有一個依附於主孔的異形孔。
前述的可設計的組合孔吸聲材料中,不同孔型的吸聲孔可吸收頻率範圍不同,多孔主要通過調整主孔的孔徑以及復孔的大小和分布來控制吸聲範圍和吸聲效果。
前述的可設計的組合孔吸聲材料中,所述的板體底部設有平行於板體軸向的空腔,且所述的空腔與吸聲組合孔相聯通。
前述的可設計的組合孔吸聲材料中,所述的空腔的高度h為5-50毫米。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不僅具有優越的吸聲效果,而且本發明通過調整不同吸聲頻率的吸聲孔在在板體上的分布,來控制吸聲頻率,以此擴大吸聲板對不同頻率聲音的吸收範圍。本發明在板體內部開設多個吸聲組合孔,所述的吸聲組合孔包括直孔、梯形孔和圓孔等不同吸聲頻率的孔,一方面吸聲組合孔設計大大地提高了吸聲效果,而且可以通過不同孔的孔型、數量和位置調整來控制吸聲頻率,以此擴大吸聲板對不同頻率聲音的吸收範圍。進一步地,在板體內部設有平行於板體軸向的空腔,並優選空腔高度為50毫米,空腔的設計可以增加對聲音的消耗,從而增強吸聲板的吸聲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2、實施例3和實施例4的吸聲組合孔覆蓋不同的吸聲頻率試驗結果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1:一種可設計的組合孔吸聲材料,如附圖1所示,包括板體1包括板體1,板體1的內部設有至少一組由不同頻率的吸聲孔組成的吸聲組合孔,所述的組合孔包括直孔2、梯形孔3和/或多孔4,通過調整不同吸聲頻率的吸聲孔在在板體1上的分布,來控制吸聲頻率。吸聲組合孔可以採用機加工,也可以採用3d列印技術一體成型。所述的板體1內部不同吸聲頻率的孔間隔設置,均勻分布。所述的吸聲組合孔中的直孔2、梯形孔3和多孔4均垂直於板體1的長度方向。所述的板體1內部設有平行於板體1軸向的空腔5,且所述的空腔5與吸聲組合孔相聯通。所述的空腔5的高度h為50毫米。
實施例2:一種吸聲組合孔,如附圖1所示,所述的組合孔包括直孔2。
實施例3:一種吸聲組合孔,如附圖1所示,所述的吸聲組合孔包括梯形孔3,所述梯形孔的上下孔徑比例最佳為2:3。
實施例4:一種吸聲組合孔,如附圖1所示,所述的吸聲組合孔包括復孔4,所述復孔至少有一個突出於主孔的異形孔。
實施例5::試驗結果如附圖2所示,由圖可以看出,實施例2、實施例3和實施例4的吸聲組合孔覆蓋不同的吸聲頻率,由此證明了通過調整不同孔型孔的分布、其數量和位置調整可控制吸聲頻率。將實施例2、實施例3、實施例4中的不同吸聲頻率的孔間隔設置,均勻分布在圖1中,即為可設計吸聲頻率的組合孔中的一種設計方式。本設計方案,還可根據所要求的頻率範圍設計出更多有針對性的吸聲板。
技術特徵:
技術總結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可設計的組合孔吸聲材料。本發明包括板體(1),板體(1)的內部設有至少一組由不同頻率的吸聲孔組成的吸聲組合孔,所述的組合孔包括直孔(2)、梯形孔(3)和/或多孔(4),通過調整不同吸聲頻率的吸聲孔在板體(1)上的分布,來控制吸聲頻率。本發明不僅具有優越的吸聲效果,而且本發明通過調整不同吸聲頻率的吸聲孔在板體上的分布,來控制吸聲頻率,以此擴大吸聲板對不同頻率聲音的吸收範圍。
技術研發人員:孫偉聖;董明銳;薛倩雯;林賢銑;金春德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浙江農林大學
技術研發日:2017.06.07
技術公布日:201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