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封閉式橡膠密封圈的製作方法
2023-05-09 20:19:21
專利名稱:全封閉式橡膠密封圈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發動機零部件,具體涉及到發動機搖臂罩專用的橡膠密封圈。
背景技術:
搖臂罩是發動機的重要零件,搖臂罩與發動機機體之間必須採用橡膠圈密封。由 於搖臂罩與發動機機體結合部位的局部面積雖然窄小,但範圍較大,所以緊固螺栓數量也 多。這樣容易造成密封不嚴和螺栓壓緊過度,致使橡膠變形漏油。膠圈位置處於發動機氣 缸頂部,易受排氣管的炙烤,排氣管溫度一般都在150°C以上。而且膠圈一側浸泡在機油之 中,另一側暴露在熱環境空氣中,因此密封膠圈失效率較高。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全封閉式密封膠圈,完全裝配在工件內部,最大限度地避免 了外部熱源、內部機油的侵蝕,也避免了螺栓過度壓緊造成橡膠損壞;或壓緊力不足造成密 封不嚴。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種發動機搖臂罩專用的全封閉式密封膠圈,可有效 改善油浸、熱烤、空氣氧化、壓力不足和壓力過度等缺陷。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原理進行說明。全封閉式密封膠圈一般簡稱為 橡膠圈,附圖1為橡膠圈橫截面示意圖。其中h為膠圈總高度,h決定了膠圈總的可壓縮量, hi段為矩形,該形狀可以使膠圈在發動機機體槽內直立,膠圈在豎直方向受力,並貯存一部 分可壓縮量(圖2),h2段為梯形,是壓縮變形的主體,貯存可壓縮量,梯形兩腰的兩側空間 容納橡膠受壓後的變形量h3 (圖3)。對於上下兩個需要密封的工件,本實用新型是將橡膠 圈放入下端的工件內(圖2),橡膠圈的三個面因同時與工件緊密接觸而構成密封帶,圖3即 為被壓縮後密封的狀態。本實用新型的特點及產生的有益效果是,全封閉式橡膠密封圈設計合理,壓縮量 符合橡膠的工作特性,將橡膠的密封能力發揮到最大;封閉膠圈工作空間,避免了膠圈受 熱、油浸、氧化;具有四個密封面,保證了密封效果;安裝使用方便。該膠圈結構工藝簡單、 可靠耐用,成本低廉,易於裝配,適合大批量生產,在相通材質的情況下,能有效提高密封性 和使用壽命。
圖1為全封閉式橡膠密封圈橫截面示意圖。圖2為橡膠密封圈安裝示意圖。圖3為橡膠密封圈緊固狀態示意圖。圖4為全封閉式橡膠密封圈外觀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做進一步的說明。本實用新型橡膠圈1 橫截面的形狀由矩形段和梯形段構成,橡膠圈在發動機機體2槽內直立,搖臂罩本體3置於 橡膠圈梯形段上,通過總成螺栓與發動機機體2緊固密封。橡膠圈1的直立高度h等於矩 形段高度hi和梯形段的投影高度h2之和,橡膠圈梯形段投影高度h2高出發動機機體2平 面高度h3為橡膠圈1變形量。每種橡膠都有自己固定的壓縮極限用t %表示。可壓縮量=h*t %,其中h_橡膠 塊總高度。超過壓縮極限後橡膠容易變性損壞,且回彈量降低,影響密封效果。橡膠圈梯形 段兩側空間應與可壓縮量h3段的體積相等或接近,以避免膠圈過度受力或工件不能壓實。本實施例的橡膠圈總高度h = 8mm,矩形段高度hi =4 mm,寬4 mm,梯形段高度4 mm,梯形上底寬度2 mm。發動機機體開槽,用以置入橡膠圈,槽深6. 5mm,槽寬4mm。便於膠 圈裝入。所選橡膠壓縮極限為12%,可壓縮(理論)量=8X12%= 0.96mm,本實施例膠圈 壓縮量h3 = 8-6. 5 = 1.5mm,大於理論壓縮量0.96 mm。密封裝配後,可壓縮量h3段,橡膠 圈變形為圖3中用a所示的陰影部分。實際壓縮量設計大於理論,是為了適應發動機機體 與搖臂罩本體兩個平面形狀公差,也為了確保足夠的壓縮力,以保證密封效果。
權利要求1.全封閉式橡膠密封圈,其特徵是橡膠圈(1)橫截面的形狀由矩形段和梯形段構成, 橡膠圈在發動機機體(2)槽內直立,搖臂罩本體(3)置於橡膠圈梯形段上,通過總成螺栓與 發動機機體(2)緊固密封。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封閉式橡膠密封圈,其特徵是所述橡膠圈(1)的直立高度 h等於矩形段高度hi和梯形段的投影高度h2之和,橡膠圈梯形段投影高度h2高出所述發 動機機體(2)平面高度h3為所述橡膠圈(1)變形量。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全封閉式密封膠圈。橡膠圈橫截面的形狀由矩形段和梯形段構成,橡膠圈在發動機機體槽內直立。搖臂罩本體置於橡膠圈梯形段上,通過總成螺栓與發動機機體緊固密封。橡膠圈的直立高度h等於矩形段高度h1和梯形段的投影高度h2之和,橡膠圈梯形段投影高度h2高出發動機機體平面高度h3為橡膠圈變形量。密封膠圈完全隱藏在工件內部,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外部熱源、內部機油的侵蝕,避免了過度壓緊造成的橡膠變性損壞,或壓縮量不足而造成的密封不嚴。該膠圈結構工藝簡單、可靠耐用,成本低廉,易於裝配,適合大批量生產,在相通材質的情況下,能有效提高密封性和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F16J15/06GK201843653SQ20102059539
公開日2011年5月25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8日 優先權日2010年11月8日
發明者姜海庭, 孫長江, 張強, 曹軼群, 汪武強, 沈小棟, 胡雪松, 陶海峰, 韓衝 申請人:東風朝陽柴油機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