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壓換向閥的自動復位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4-28 00:33:16 1
專利名稱:液壓換向閥的自動復位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液壓基礎件中的換向閥,特別是涉及一種液壓換向閥的自動復位裝置。
公知的換向閥自動復位機構,是由閥杆、鋼球、升壓閥、升壓閥支承座、跳位彈簧、分離套筒、支撐套筒、撥銷、定位座、復位彈簧等組成,由於本身結構的構成,所以需採用外定位方式,即在後蓋兩側打孔,利用鋼球、定位彈簧、固定螺釘來確定閥杆的中心位置。因此存在的不足是,要求相關零部件加工精度高,以此帶來成本高;結構較複雜,可靠性稍差,受力也不均勻,造成閥杆在運動中產生卡滯現象,閥杆定位不可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公知技術中之不足而提供一種結構較簡單、定位和可靠性好及受力均勻的液壓換向閥的自動復位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閥杆內裝有一個鋼球、一個升壓閥、升壓閥支承座、跳位彈簧、升壓閥彈簧座後,在閥杆外再依次套裝有分離套筒、支撐套筒,通過撥銷穿過升壓閥支承座,將分離套筒、閥杆、升壓閥組成整體,在閥杆外裝有的分離套筒和支撐套筒外再套裝帶有兩個導向孔和孔內裝有鋼球的定位座,定位座下端的閥杆外裝有的支撐套筒外還依次套裝復位彈簧座、復位彈簧,在裝有復位彈簧的閥杆的端頭安裝閥杆螺釘和復位彈簧下座,在其中的閥杆螺釘內通過止動墊片和封片裝有能與閥杆中的跳位彈簧相接觸的調節螺釘。在構成上述結構後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在閥杆外裝有的分離套筒和支撐套筒外再套裝的定位座外面還要套裝定位彈簧和定位壓套,將其中的定位座的結構制為在定位座上均勻分布制有5個導向孔,每個導向孔內安裝一個鋼球;定位壓套與每個鋼球的接觸面制為60°~90°的錐面。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由於在公知結構基礎上定位座外再加裝定位彈簧和定位壓套,並且將定位座上制有均勻分布的5個導向孔,每個導向孔內安裝一個鋼球,另外將鋼球與定位壓套的接觸面制為錐面,由於5個鋼球具有定位平面的互補性,所以可放寬相關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帶來降低成本和使結構較簡單的優點。特別是在操縱自如的同時,受力均勻,定位可靠,閥杆在運動中不會產生卡滯現象,達到閥杆運動平穩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有如下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作進一步的詳述將一個鋼球2和升壓閥3及升壓閥支承座4,跳位彈簧12,升壓閥彈簧座15都裝於閥杆1內,在閥杆外依次套裝分離套筒6和支撐套筒11。再將撥銷5既要穿過閥杆又要通過升壓閥支承座裝於閥杆上,在閥杆外套裝的分離套筒和支撐套筒外還要套裝定位座7,其結構是,在定位座上均布5個導向孔,並且每個導向孔內裝有一個鋼球10。在定位座外面再套裝有定位彈簧8和定位壓套9,定位壓套與每個鋼球的接觸面制為60°~90°的錐面,本實施例選為60°的錐面。另外在安裝定位座下端的閥杆外裝有的支撐套筒外還依次套裝復位彈簧座13、復位彈簧14,在裝有復位彈簧的閥杆端頭安裝閥杆螺釘19和復位彈簧下座20,其中的閥杆螺釘內通過止動墊片17和封片18再安裝調節螺釘16,該調節螺釘能與閥杆內裝有的跳位彈簧相接觸。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當閥杆變換工作位置時,支承套筒隨閥杆一起與定位壓套相對移動,定位壓套上的錐面緊壓鋼球,通過定位座上的導向孔將鋼球壓入由分離套筒和支承套筒構成的定位環槽21內,壓力升高後,升壓閥帶動分離套筒克服定位彈簧力,將鋼球剷出,達到閥杆自動復位的目的。
權利要求1.一種液壓換向閥的自動復位裝置,是由在閥杆(1)內裝有一個鋼球(2)、一個升壓閥(3)、升壓閥支承座(4)、跳位彈簧(12)、升壓閥彈簧座(15)後,在閥杆外再依次套裝有分離套筒(6)、支撐套筒(11),通過撥銷(5)穿過升壓閥支承座,將分離套筒、閥杆、升壓閥組成整體,在閥杆外裝有的分離套筒和支撐套筒外再套裝帶有兩個導向孔和孔內裝有鋼球(10)的定位座(7),安裝定位座下端的閥杆外裝有的支撐套筒外還依次套裝復位彈簧座(13)、復位彈簧(14),在裝有復位彈簧的閥杆端頭安裝閥杆螺釘(19)和復位彈簧下座(20),在其中的閥杆螺釘內通過止動墊片(17)和封片(18)裝有能與閥杆中的跳位彈簧相接觸的調節螺釘(16)組成,其特徵是在上述的閥杆(1)外裝有的分離套筒(6)和支撐套筒(11)外再套裝的定位座(7)外面還套裝定位彈簧(8)和定位壓套(9),其中的定位座的結構制為在定位座上均勻分布制有5個導向孔,每個導向孔內安裝一個鋼球(10);定位壓套與每個鋼球的接觸面制為60°~90°的錐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液壓換向閥的自動復位裝置。主要特徵是閥杆外裝有的分離套筒和支撐套筒外再套裝制有均勻分布5個導向孔和孔內裝有鋼球的定位座的外面還套裝定位彈簧和定位壓套;定位壓套與每個鋼球的接觸面制為60°~90°的錐面。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優點是操縱自如,受力均勻,定位可靠,閥杆在運動中不會產生卡滯現象,達到閥杆運動平穩的目的。
文檔編號F16K31/44GK2302377SQ9721160
公開日1998年12月30日 申請日期1997年2月5日 優先權日1997年2月5日
發明者白洪濤, 湯德懃, 劉瑜 申請人:天津液壓機械(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