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文學常識題
2023-03-29 05:24:19 1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又稱《詩三百》。
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是中國最古一部詩歌總集,它包含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到三千年左右,共四五百年間的民間歌謠(風)、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頌辭(頌)。相傳中國周代設有採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
到春秋,流傳下來的詩,據說有三千多首,後來經過孔子刪去不合宜的,只剩下三百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詩: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後來為了方便,就稱它「詩三百」。詩的內容包括:風(十五國風:周南、召南、邶、墉、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多半是經過潤色後的民間歌謠。
雅(二雅:大雅、小雅),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類似風謠的勞人思辭,如黃鳥、我行其野、谷風、何草不黃等。頌(三頌:周頌、魯頌、商頌),本是祭祀時頌神或頌祖先的樂歌,但魯頌四篇,全是頌美活著的魯僖公,商頌中也有阿諛時君的詩。
孔門弟子中,子夏對詩的領悟力最強,所以由他傳詩。到漢初,說詩的有魯人申培公,齊人轅固生和燕人韓嬰,合稱三家詩。
齊詩亡於魏,魯詩亡於西晉,韓詩到唐時還在,而現在只剩外傳十卷。至於現在流傳的詩經,則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萇)所傳的毛詩。
茲引國際君友會王愛君文集《詩經》。《詩經》是我國第一部現實主義的詩歌總集,共305首,故又稱「詩三百」。
按用途和音樂分「風、雅、頌」三部分,其中的風是指各地方的民間歌謠,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貴族的宮廷正樂,其中的頌是周天子和諸侯用以祭祀宗廟的舞樂。《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賦、比、興。
其中直陳其事叫賦;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物叫興。詩經共305篇(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