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便於清淤的汙水泵站前池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4-25 14:27:56 1

本公開一般涉及環保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便於清淤的汙水泵站前池結構。
背景技術:
現在市政汙水泵站前池結構為一個完整的集水池,汙水通過柵格間後浸入泵站前池,由於市政汙水中帶有大量懸浮物,在進入泵站前池後特別容易沉積,因此經常需要對池底進行清淤。清淤時關閉格柵間閘口,汙水從事故溢流口臨時排入雨水系統中,在泵前池清空後才可以進行清淤。這種泵前池結構需要中斷泵站工作才能進行清淤。
一種新的泵前池結構是兩套柵格間、汙水池以及汙水泵構成的排汙系統,在進行清淤時可以通過關一個通道開一個通道的方式分別進行清淤。但是這種泵前池結構佔用空間大,成本比較大,需要人工進行清淤,並不太實用。
技術實現要素:
鑑於現有技術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種便於清淤的汙水泵站前池結構。
一種便於清淤的汙水泵站前池結構,包括:汙水進口1、柵格間閘門3、格柵間4、隔斷閘門5、隔牆6、驅動裝置7、汙泥泵管8、池體9、汙水泵管10、汙泥泵11、伸縮杆12、汙水泵13;所述柵格間4 一端設置有汙水進口1另一端與泵前池連接,所述柵格間4內設置有若干柵格間閘門3;所述池體9為長方體池,其一側面下端設置有汙泥收集部9-1,所述汙泥收集部9-1入口正上方設置有所述隔牆6,所述隔斷閘門5與隔牆6滑動連接;所述隔牆6側面固定連接有所述驅動裝置7,所述驅動裝置7通過所述伸縮杆12與隔斷閘門5固定連接;連接有所述汙水泵管10的汙水泵13固定在遠離隔牆6一側靠近池底位置;連接有汙泥泵管8的汙泥泵11固定在汙泥收集部9-1內。
根據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通過設計一種便於清淤的汙水泵站前池結構,能夠解決在不停泵的前提下,通過關閉隔斷閘門將汙泥通過汙泥泵抽出問題。
附圖說明
通過閱讀參照以下附圖所作的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本申請的其它特徵、目的和優點將會變得更明顯:
圖1是一種便於清淤的汙水泵站前池結構的俯視示意圖
圖2是一種便於清淤的汙水泵站前池結構的全剖正視示意圖
圖中標號為:1、汙水進口;2、事故溢流口;3、柵格間閘門;4、格柵間;5、隔斷閘門;6、隔牆;7、驅動裝置;8、汙泥泵管;9、池體;9-1、汙泥收集部;10、汙水泵管;11、汙泥泵;12、伸縮杆;13、汙水泵。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申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可以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於解釋相關實用新型,而非對該實用新型的限定。另外還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便於描述,附圖中僅示出了與實用新型相關的部分。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衝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徵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並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申請。
請參考圖1和圖2,一種便於清淤的汙水泵站前池結構,包括:汙水進口1、柵格間閘門3、格柵間4、隔斷閘門5、隔牆6、驅動裝置7、汙泥泵管8、池體9、汙水泵管10、汙泥泵11、伸縮杆12、汙水泵13;所述柵格間4一端設置有汙水進口1另一端與泵前池連接,所述柵格間4內設置有若干柵格間閘門3,汙水通過柵格間4進入汙水池,通過開關柵格間閘門3可以控制汙水的流進與否;所述池體9 為長方體池,其一側面下端設置有汙泥收集部9-1,所述汙泥收集部 9-1入口正上方設置有所述隔牆6,所述隔斷閘門5與隔牆6滑動連接,刮泥板可以將汙泥集中到汙泥收集部9-1後,通過隔斷閘門5將汙水池內的汙水與汙泥隔斷,在通過汙泥泵10將汙泥抽出,抽出後再打開隔斷閘門5;所述隔牆6側面固定連接有所述驅動裝置7,所述驅動裝置7通過所述伸縮杆12與隔斷閘門5固定連接;連接有所述汙水泵管 10的汙水泵13固定在遠離隔牆6一側靠近池底位置;連接有汙泥泵管8的汙泥泵11固定在汙泥收集部9-1內。
所述隔牆6一側設置有凸起的截面為等腰梯形的垂直滑道,所述隔斷閘門5設置有與垂直滑道相吻合的凹槽。所述隔牆6下端距離所述汙泥收集部9-1)的汙泥入口垂直距離為15-25cm。所述汙水進口1 上設置有事故溢流口2。
以上描述僅為本申請的較佳實施例以及對所運用技術原理的說明。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本申請中所涉及的發明範圍,並不限於上述技術特徵的特定組合而成的技術方案,同時也應涵蓋在不脫離所述實用新型構思的情況下,由上述技術特徵或其等同特徵進行任意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術方案。例如上述特徵與本申請中公開的(但不限於)具有類似功能的技術特徵進行互相替換而形成的技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