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由斜管沉澱池改造成的汙泥回流沉澱池及其改造方法
2023-04-25 07:44:46
專利名稱:一種由斜管沉澱池改造成的汙泥回流沉澱池及其改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市政工程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由斜管沉澱池改造成 的汙泥回流沉澱池及其改造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自來水廠的常規處理、汙水廠處理和特種水處理較多採用 平流沉澱池、機械攪拌澄清池、斜管沉澱池等傳統池型。其中斜管沉 澱池由於佔地面積小,出水效率較高,使用較廣泛,但因機械刮泥以 及絮凝效果等原因,處理能力有限,使出水水質總體提高困難較大, 如何在現有池型的條件下,通過強化絮凝和改善排泥條件等方法,充 分發揮混合絮凝沉澱作用,並結合多種藥劑及曝氣等手段儘量發揮生 物降解作用方面,還需進一步加以優化。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由斜管沉澱池改造成的汙泥回流沉 澱池,它可以通m傳統斜管沉澱池的改造,從而達到改善出水效果。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由斜管沉澱池改 造成的汙泥回流沉澱池,包括主池體,主池體設有進水管和出水管, 主池體由上部反應區、過渡區、斜管出水區和排泥區組成,排泥區與 排泥管連通,其特徵在於上部反應區設置混合區和提升絮凝區,混合 區內設有混合攪拌機,提升絮凝區內設有提升攪拌機及附屬不鏽鋼筒 體,過濾區與斜管出水區之間加設擋板系統,排泥區設推流式濃縮刮 泥機,排泥管外接汙泥回流管至進水管,該汙泥回流管設有汙泥回流泵,該汙泥回流管還與外界連通,並在進水管和主池體內均設藥劑投 加點。該藥劑添加點包括設在進水管的預臭氧投加點,高錳酸鉀投加 點和混凝劑投加點;主池體內部提升絮凝區內設活性炭投加點,硅藻 土投加點,混合攪拌區內及汙泥回流管設PAM投加點。混合攪拌區 和提升絮凝區內設曝氣管路。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由斜管沉澱池改造汙泥回流沉 澱池的改造方法,它可以通,傳統斜管沉澱池的改造,從而達到改善 出水效果。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由斜管沉澱池改 造汙泥回流沉澱池的改造方法,該斜管沉澱池包括主池體,主池體設 有進水管和出水管,主池體由上部反應區、過渡區、斜管出水區和排 泥區組成,反應區內設網格和隔牆等反應設施,斜管出水區設塑料斜 管和不鏽鋼出水矩形槽,排泥區設有排泥鬥,排泥鬥與排泥管連通, 排泥管與上部反應區相連,出水管與不鏽鋼出水矩形槽相連,其特徵 在於該改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將上部反應區內的網格和部分隔 牆清除,並將排泥區的排泥鬥整平;B、在上部反應區設置混合區和 提升絮凝區,混合區內設有混合攪拌機,提升絮凝區內設有提升攪拌 機及附屬不鏽鋼筒體;過濾區與斜管出水區之間加設擋板系統;排泥 區設推流式濃縮刮泥機,排泥管外接汙泥回流管連接至進水管,該汙 泥回流管設汙泥回流泵,該汙泥回流管還與外界連通;C、在進水管 和主池體內分別設藥劑投加點。該藥劑添加點包括設在進水管的預臭 氧投加點,高錳酸鉀投加點和混凝劑投加點,主池體內部提升絮凝區 內設活性炭投加點,硅藻土投加點,混合攪拌區內及汙泥回流管設 PAM投加點。該改造方法還包括在混合攪拌區和提升絮凝區內設曝 氣管路。本發明充分利用現有斜管沉澱池池體,通過輔助的機械設備和多 點藥劑投加,實現各部高效處理的功能,高速混合攪拌機確保氧化劑、 混凝劑和回流汙泥與原水充分混合,設在提升絮凝區中心的提升攪拌 機和附屬筒體一起實現了原水與池體內部活性汙泥的充分混合,在實 際操作中可根據進水流量的變化靈活調節,池體外部的汙泥回流泵可 將池體下部汙泥濃縮區的濃縮汙泥回流至上部混合區,實現泥水循環;池體內布置的曝氣管路提供池體內汙泥微生物充足溶解氧,強化生物作用。池體內擋板系統使池體各部分布水更均勻,更易於礬花形 成。池體內外實現多種藥劑多點投加,進一步強化物理絮凝作用。設 於池體下部的推流式濃縮刮泥機使汙泥集中到擋板下部回流或排放。 本發明的優點在於通過對傳統斜管沉澱池的改造充分發揮生物降解 有機物、氮和磷等指標作用,通過高效混合及汙泥回流,提高混凝效 率,從而改善出水效果,並提高排出汙泥的含固率,滿足直接脫水條 件。
圖1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傳統池型平面示意2為圖1的A-A剖面3為該實施例的改造前平面示意4為圖3的B-B剖面5為該實施例的改造後平面示意6為圖5的C-C剖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描述。 本發明是一種汙泥回流沉澱池,它是對傳統斜管沉澱池進行改造 得到的。如圖1和圖2所示,傳統斜管沉澱池包括主池體l,主池體設有進水管2和出水管3,主池體l由上部反應區4、過渡區5、斜 管出水區6和排泥區7組成,反應區4內設網格8和隔牆13等反應 設施,斜管出水區6設塑料斜管9和不鏽鋼出水矩形槽10,排泥區7 設有排泥鬥11,排泥鬥11與排泥管12連通,排泥管12與上部反應 區4相連,出水管3與不鏽鋼出水矩形槽10相連。改造前如圖3和圖4所示,將上部反應區4內的網格8和隔牆 13清除,並將排泥區7的排泥鬥11整至底部齊平。改造後的汙泥回流沉澱池如圖5和圖6所示,在上部反應區4設 置混合區14和提升絮凝區15,混合區14內設有混合攪拌機21,提 升絮凝區15內設有提升攪拌機16及附屬不鏽鋼筒體17,過濾區5 與斜管出水區6之間加設擋板系統18,排泥區7設推流式濃縮刮泥 機19,排泥管12外接汙泥回流管22連接至進水管2,該汙泥回流管 22設汙泥回流泵20,該汙泥回流管22還與外界連通,從而將排泥區 7下部汙泥回流至進水管2或者外排,並在進水管2和主池體1內均 設藥劑投加點。該藥劑添加點包括設在進水管2的預臭氧投加點23, 高錳酸鉀投加點24和混凝劑投加點25,主池體1內部提升絮凝區15 內設活性炭投加點27,硅藻土投加點28,混合攪拌區14內及汙泥回 流管22設PAM投加點26。混合攪拌區14和提升絮凝區15內設曝 氣管路19。應當注意,預臭氧投加點23和高錳酸鉀投加點24與混 凝劑投加點25之伺需有一定距離。它與現有技術的區別在於絮凝反應沉澱和汙泥濃縮的主要設備 混合攪拌機21、提升攪拌機16及其附屬不鏽鋼筒體17、刮泥機19、 塑料斜管區9和不鏽鋼出水矩形槽10和曝氣管路19均設在主池體1 內,比其它常用沉澱池和澄清池結構更緊湊,布水更均勻,生物作用 更強。提升攪拌機16和汙泥回流泵20由變頻電機控制,可根據實際實用情況靈活調節,比其它常用沉澱池和澄清池更能確保出水水質。 使用時,主池體l外投加預臭氧、高錳酸鉀和混凝劑的原水由進水管2進入主池體1前,與汙泥回流管22的回流汙泥匯合後在混合 攪拌區4內經混合攪拌機21充分混合,並通過曝氣管路29充氧後, 再投加粉末活性炭、硅藻土和PAM,經提升攪拌機16及其附屬不鏽 鋼筒體17提升與池內活性汙泥充分混合,經配水及擋板系統18布配 水後,通過斜管區9和出水矩形槽IO後出水,池體下部汙泥經刮泥 機19推動和濃縮後積於主池體1底部的濃縮排泥區7,由排泥管12 排出主池體1夕卜,通過設有排泥回流泵20的汙泥回流管22回流至進 水管2,多餘汙泥定期排放。其中混合攪拌機21、變頻電機控制提升 攪拌機16及其附屬不鏽鋼筒體17、變頻電機控制的排泥回流泵20、 預臭氧投加點23、高錳酸鉀投加點24、混凝劑投加點25、 PAM投加 點26、活性炭投加點27、硅藻土投加點28、曝氣管路系統29、刮泥 機19、塑料斜管區9、不鏽鋼出水矩形槽10及擋板系統18均屬現有 技術,在此不再贅述,曝氣管路29的氣源則與濾池反衝洗系統或其 它曝氣氣源系統合建,以節約用地,曝氣管路29本身的結構和管路 連接也屬現有技術,在此不再贅述。在主池體1內部還可設有汙泥濃度計和輔助觀測設施,與排泥回 流泵聯合控制,實現汙泥回流和排放。改造過程中應注意保護現有池體主體結構,嚴格按照國家現形 施工與驗收規範執行。
權利要求
1.一種由斜管沉澱池改造成的汙泥回流沉澱池,包括主池體,主池體設有進水管和出水管,主池體由上部反應區、過渡區、斜管出水區和排泥區組成,排泥區與排泥管連通,其特徵在於上部反應區設置混合區和提升絮凝區,混合區內設有混合攪拌機,提升絮凝區內設有提升攪拌機及附屬不鏽鋼筒體,過濾區與斜管出水區之間加設擋板系統,排泥區設推流式濃縮刮泥機,排泥管外接汙泥回流管至進水管,該汙泥回流管設有汙泥回流泵,該汙泥回流管還與外界連通,並在進水管和主池體內均設藥劑投加點。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汙泥回流沉澱池,其特徵在於該藥劑 添加點包括設在進水管的預臭氧投加點,高錳酸鉀投加點和混凝劑投 加點,主池體內部提升絮凝區內設活性炭投加點,硅藻土投加點,混 合攪拌區內及汙泥回流管設PAM投加點。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汙泥回流沉澱池,其特徵在於混合攪 拌區和提升絮凝區內設曝氣管路。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汙泥回流沉澱池,其特徵在於提升攪 拌機和汙泥回流泵均與變頻電機連接。
5. 一種由斜管沉澱池改造汙泥回流沉澱池的改造方法,該斜管 沉澱池包括主池體,主池體設有進水管和出水管,主池體由上部反應 區、過渡區、斜管出水區和排泥區組成,反應區內設網格和隔牆等反 應設施,斜管出水區設塑料斜管和不鏽鋼出水矩形槽,排泥區設有排 泥鬥,排泥鬥與排泥管連通,排泥管與上部反應區相連,出水管與不 鏽鋼出水矩形槽相連,其特徵在於該改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將上部反應區內的網格和隔牆清除,並將排泥區的排泥鬥整至底部齊 平;B、在上部反應區設置混合區和提升絮凝區,混合區內設有混合 攪拌機,提升絮凝區內設有提升攪拌機及附屬不鏽鋼筒體;過濾區與 斜管出水區之間加設擋板系統;排泥區設推流式濃縮刮泥機,排泥管 外接汙泥回流管連接至進水管,該汙泥回流管設汙泥回流泵,該汙泥 回流管還與外界連通;C、在進水管和主池體內分別設藥劑投加點。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改造方法,其特徵在於該藥劑添加點包 括設在進水管的預臭氧投加點,高錳酸鉀投加點和混凝劑投加點,主 池體內部提升絮凝區內設活性炭投加點,硅藻土投加點,混合攪拌區 內及汙泥回流管設PAM投加點。
7、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改造方法,其特徵在於該改造方法還包 括在混合攪拌區和提升絮凝區內設曝氣管路。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由斜管沉澱池改造成的汙泥回流沉澱池,其特徵在於上部反應區設置混合區和提升絮凝區,混合區內設有混合攪拌機,提升絮凝區內設有提升攪拌機及附屬不鏽鋼筒體,過濾區與斜管出水區之間加設擋板系統,排泥區設推流式濃縮刮泥機,排泥管外接汙泥回流管至進水管,該汙泥回流管設有汙泥回流泵,該汙泥回流管還與外界連通,並在進水管和主池體內均設藥劑投加點。本發明的優點在於通過對傳統斜管沉澱池的改造充分發揮生物降解有機物、氮和磷等指標作用,通過高效混合及汙泥回流,提高混凝效率,從而改善出水效果,並提高排出汙泥的含固率,滿足直接脫水條件。
文檔編號B01D21/02GK101239259SQ20081003468
公開日2008年8月13日 申請日期2008年3月14日 優先權日2008年3月14日
發明者湯劍青, 沈裘昌, 旻 芮, 許嘉炯, 鄭國興, 鄭毓佩, 挺 雷 申請人: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