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流變阻尼器的製作方法
2023-04-25 18:43:31 1

本實用新型屬於阻尼器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流變阻尼器。
背景技術:
目前,在懸架系統中應用的電流變阻尼器主要有三種結構:單杆單缸結構、雙杆雙缸結構以及旋轉結構。這三種結構的電流變阻尼器都能根據不同路況通過改變自身阻尼力大小來改善汽車的平順性與操縱穩定性,但都不能很好的根據懸架振幅來調節阻尼力大小。在實際工程應用中,電流變阻尼器工作時,僅僅為了快速消耗振動能量,沒有考慮懸架振幅特點(小振幅頻率快,大振幅頻率慢),這會造成阻尼器工作時產生熱量,進而會影響內部的電流變液性能,使懸架系統工作性能達不到最佳。因此需解決電流變阻尼器不能根據懸架的不同振幅而導致工作性能以及冷卻、增大阻尼器調節範圍等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流變阻尼器,目的是實現阻尼力可調。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取的技術方案為:電流變阻尼器,包括:
缸筒,其內部具有電流變液;
活塞總成,其設置於缸筒內,且具有讓電流變液通過的多個節流孔;
活塞杆,其設置成貫穿缸筒和活塞總成,且與活塞總成連接;以及
阻尼調節裝置,其包括可旋轉的設置於活塞總成內部且用於調節處於開啟或關閉狀態的節流孔數量的第一阻尼片和第二阻尼片、與第一阻尼片連接的頻率阻尼調節裝置以及與第二阻尼片連接的振幅阻尼調節裝置。
所述頻率阻尼調節裝置包括套設於所述活塞杆上且與所述第一阻尼片連接的第一調節套和與第一調節套連接且用於提供使其旋轉的驅動力的第一動力產生組件。
所述第一阻尼片設置多個,且多個第一阻尼片在所述第一調節套上為沿周向均勻分布。
所述第一動力產生組件包括依次連接的電動機、第一傳動機構和第二傳動機構,第二傳動機構與所述第一調節套連接。
所述第二傳動機構為圓柱齒輪機構,第二傳動機構的主動齒輪通過長度可調節的傳動軸與所述第一傳動該機構連接,第二傳動機構的從動齒輪與所述第一調節套連接。
所述第一動力產生組件還包括第一信號採集機構,該第一信號採集機構包括信號齒輪、與信號齒輪同軸連接的棘輪、套設於活塞杆上的固定套、可旋轉的設置於固定套上且用於撥動棘輪旋轉的齒指和用於檢測信號齒輪轉速的轉速傳感器。
所述振幅阻尼調節裝置包括套設於所述活塞杆上且與所述第二阻尼片連接的第二調節套和與第二調節套連接且用於提供使其旋轉的驅動力的第二動力產生組件。
所述第二動力產生組件包括可旋轉設置的搖臂、與搖臂的一端連接的驅動器和與搖臂的另一端連接的半圓柱齒條,所述第二調節套的外表面設有與半圓柱齒條嚙合的外螺紋。
所述振幅阻尼調節裝置還包括第二信號採集機構,該第二信號採集機構包括設置於所述活塞杆下方的緩衝彈簧和用於檢測活塞杆位移量的位移傳感器。
所述活塞總成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活塞半部和第二活塞半部以及與第二活塞半部和所述活塞杆連接的第三阻尼片。
本實用新型的電流變阻尼器,在活塞總成內設置第一阻尼片和第二阻尼片,通過第一阻尼片和第二阻尼片調節處於開啟或關閉狀態下的節流孔的數量,從而使得阻尼器的阻尼力也得到改變,達到調節阻尼的目的。
附圖說明
本說明書包括以下附圖,所示內容分別是:
圖1是本實用新型電流變阻尼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阻尼器本體的剖視圖;
圖3是活塞總成的分解示意圖;
圖4是第一調節套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第二調節套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第一調節套、第二調節套與活塞總成的分解示意圖;
圖7是阻尼調節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頻率阻尼調節裝置與活塞杆的裝配圖;
圖9是第一信號採集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傳動軸的分解示意圖;
圖11是振幅阻尼調節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12是振幅阻尼調節裝置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13是第二信號採集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14是電磁閥的結構簡圖;
圖15是第二套圖的受力圖;
圖中標記為:
1、缸筒;
2、活塞杆;
3、活塞總成;31、第一活塞塊;32、第一側壁;33、第二活塞塊;34、第二側壁;35、節流孔;36、第三阻尼片;
4、頻率阻尼調節裝置;41、第一調節套;42、第一主動齒輪;43、第一從動齒輪;44、第二主動齒輪;45、第二從動齒輪;46、電動機;47、第一軸體;48、第二軸體;49、第一支架;410、棘輪;411、信號齒輪;412、轉速傳感器;413、齒指;414、固定套;415、第一底座;416、導線;
5、振幅阻尼調節裝置;51、第二調節套;52、第二底座;53、支座;54、搖臂;55、半圓柱齒條;56、驅動器;57、緩衝彈簧;58、位移傳感器;59、第三底座;510、液壓泵;511、銷軸;512、電磁閥;513、儲液箱;514、第一油孔;515、第二油孔;
6、第一阻尼片;7、第二阻尼片;8、第一端蓋;9、第二端蓋;10、密封圈;11、控制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照附圖,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目的是幫助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構思、技術方案有更完整、準確和深入的理解,並有助於其實施。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電流變阻尼器,包括缸筒1、活塞杆2、活塞總成3和阻尼調節裝置。缸筒1為內部中空的圓柱形筒體,缸筒1內部中空部分為儲存有電流變液的圓柱形的內腔體。活塞總成3設置於缸筒1的內腔體中,活塞總成3並具有讓電流變液通過的多個節流孔35。活塞杆2設置成貫穿缸筒1和活塞總成3,且與活塞總成3連接。阻尼調節裝置包括可旋轉的設置於活塞總成3內部且用於調節處於開啟或關閉狀態的節流孔35數量的第一阻尼片6和第二阻尼片7、與第一阻尼片6連接的頻率阻尼調節裝置4以及與第二阻尼片7連接的振幅阻尼調節裝置5。
具體地說,如圖2和圖3所示,缸筒1內的活塞總成3設有一個,活塞總成3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活塞半部和第二活塞半部以及與第二活塞半部和活塞杆2連接的第三阻尼片36,活塞總成3內部具有容納第一阻尼片6、第二阻尼片7和第三阻尼片36的空腔。第一活塞半部包括第一活塞塊31和與第一活塞塊31連接的第一側壁32,第一活塞塊31為圓形塊狀結構,第一側壁32為圓環形結構,第一側壁32的外直徑與第一活塞塊31的外直徑大小相等且兩者為同軸固定連接。第一活塞塊31的中心處具有讓活塞杆2穿過的圓形通孔,節流孔35在第一活塞塊31上以第一活塞塊31的軸線為中心線沿周向均勻分布多個,節流孔35並為沿第一活塞塊31的厚度方向貫穿設置的通孔。第二活塞半部的結構與第一活塞半部的結構基本相同,第二活塞半部包括第二活塞塊33和與第二活塞塊33連接的第二側壁34,第二活塞塊33為圓形塊狀結構,第二側壁34為圓環形結構,第二側壁34的外直徑與第二活塞塊33的外直徑大小相等且兩者為同軸固定連接,第一活塞塊的外直徑與第二活塞塊33的外直徑大小相等且兩者相平行,第一側壁32的一端與第一活塞塊31連接,第一側壁32的另一端與第二側壁34的端部固定連接,將活塞總成3的內腔封閉。第二活塞塊33的中心處具有讓活塞杆2穿過的圓形通孔,節流孔35在第二活塞塊33上以第二活塞塊33的軸線為中心線沿周向均勻分布多個,節流孔35並為沿第二活塞塊33的厚度方向貫穿設置的通孔,而且第一活塞塊31上的各個節流孔35分別與第二活塞塊33上的一個節流孔35為同軸設置。
如圖2和圖3所示,第三阻尼片36為設置於活塞總成3的內腔中的扇形薄片,第三阻尼片36且以活塞總成3的軸線為中心線在活塞總成3的內部沿周向均勻設置多個,各個第三阻尼片36的一端與活塞杆2固定連接,另一端與第二側壁34的固定連接,即在活塞總成3的軸向上,第三阻尼片36分布在第一活塞塊31與第二活塞塊33之間,第三阻尼片36與第一活塞塊31和第二活塞塊33之間具有間隙,相鄰兩個第三阻尼片36之間在周向上具有空隙,該空隙與第一活塞塊31和第二活塞塊33上的節流孔35連通且形成讓電流變液通過的阻尼通道,阻尼通道使缸筒1的內腔體中的上腔室和下腔室能夠連通。由於形成的阻尼通道的開度較小,電流變液在流經阻尼通道時,阻尼通道會產生阻尼效果。
如圖2、圖3和圖6所示,第一阻尼片6位於由第一側壁32包圍形成的圓環形腔體中,第二阻尼片7位於由第二側壁34包圍形成的圓環形腔體中,第一阻尼片6和第二阻尼片7分別位於第三阻尼片36的一側,第一阻尼片6和第二阻尼片7與第三阻尼片36的形狀基本相同,也為扇形薄片,第一阻尼片6的兩個側面分別與第一活塞塊31的圓形內壁面和第三阻尼片36貼合,第二阻尼片7的兩個側面分別與第二活塞塊33的圓形內壁面和第三阻尼片36貼合,第一阻尼片6和第二阻尼片7分別可以遮蓋第一活塞塊31和第二活塞塊33上與位於相鄰兩個第三阻尼片36之間的空隙位置對齊的節流孔35,控制此位置處的節流孔35的開閉和處於開啟狀態或關閉狀態的節流孔35的數量,進而實現阻尼通道開度大小的調節。
如圖4和圖7所示,頻率阻尼調節裝置4包括套設於活塞杆2上且與第一阻尼片6連接的第一調節套41和與第一調節套41連接且用於提供使其旋轉的驅動力的第一動力產生組件。第一調節套41為兩端開口、內部中空的圓管狀構件,第一調節套41從第一活塞塊31上的中心處穿過並插入活塞總成3內部,第一調節套41的一端與第一阻尼片6固定連接,另一端位於缸筒1外側且該端與第一動力產生組件連接。第一動力產生組件產生驅動力,使第一調節套41在活塞杆2上能夠旋轉,第一調節套41帶動第一阻尼片6同步旋轉,進而可以調節第一阻尼片6的位置,實現阻尼通道開度大小的調節。
如圖7至圖9所示,位於阻尼器本體外側的第一動力產生組件包括依次連接的電動機46、第一傳動機構和第二傳動機構以及第一底座415,第一底座415與缸筒1之間的相對位置固定,第二傳動機構與第一調節套41連接。電動機46設置於第一底座415上,第一傳動機構為錐齒輪機構,第二傳動機構為圓柱齒輪機構,第一傳動機構包括相嚙合的第一主動齒輪42和第一從動齒輪43,第一主動齒輪42設置於電動機46的電機軸上,第一從動齒輪43可旋轉的設置於第一底座415上,第二傳動機構包括相嚙合的第二主動齒輪44和第二從動齒輪45,第二傳動機構的第二主動齒輪44通過長度可調節的傳動軸與第一從動齒輪43連接,第二從動齒輪45固定設置於第一調節套41上。電動機46運轉,產生的動力經第一傳動機構和第二傳動機構傳遞至第一調節套41,使第一調節套41旋轉,進而使第一阻尼片6旋轉,進行位置的調節。
如圖7至圖10所示,傳動軸為可伸縮的構件,傳動軸的長度方向與缸筒1的軸線相平行,傳動軸是由第一軸體47和第二軸體48組成,第二軸體48套設於第一軸體47上,第二軸體48內部具有讓第一軸體47插入的方形孔,第一軸體47插入方形孔中的部分為橫截面呈方形的滑動部,方形的滑動部插入方形孔中,可以避免第一軸體47相對於第二軸體48進行轉動,確保第一軸體47和第二軸體48僅能沿長度方向做相對直線移動,實現傳動軸長度的調節。第二軸體48的下端與第一從動齒輪43連接,第二主動齒輪44設置於第一軸體47上,傳動軸使第一從動齒輪43和第二主動齒輪44同步旋轉。由於第一調節套41在活塞杆2上僅能轉動,因此第一軸體47的上端通過第一支架49與活塞杆2連接,第一支架49橫置在第二傳動機構的上方,第一支架49的一端套設於活塞杆2上,第一支架49的另一端套設於第一軸體47上,第一軸體47和活塞杆2相對於第一支架49僅能旋轉,因此活塞杆2在沿軸向移動時,可以通過第一支架49帶動第一軸體47同步做直線運動。
如圖9所示,第一動力產生組件還包括第一信號採集機構,該第一信號採集機構包括可旋轉的設置於第一底座415上的信號齒輪411、與信號齒輪411同軸連接的棘輪410、套設於活塞杆2上的固定套414、可旋轉的設置於固定套414上且用於撥動棘輪410旋轉的齒指413和用於檢測信號齒輪411轉速的轉速傳感器412。固定套414與活塞杆2固定連接,齒指413的旋轉中心線與活塞杆2的軸線相垂直且與棘輪410和信號齒輪411的軸線相平行,轉速傳感器412和電動機46與控制器連接。齒指413是通過銷與固定套414連接的,而且固定套414上具有限制齒指413轉動角度的限位結構,當活塞杆2帶動固定套414朝向接近缸筒1的方向移動時,此時齒指413呈朝向固定套414外側伸出的狀態且齒指413的長度方向與固定套414和活塞杆2的軸線相垂直,齒指413的端部與棘輪410接觸,從而可以撥動棘輪410旋轉。在齒指413與棘輪410分離後,活塞杆2帶動固定套414朝向遠離缸筒1的方向移動時,當齒指413移動至與棘輪410接觸時,齒指413會朝向活塞杆2翻轉,此時齒指413不會使棘輪410轉動,直至下一次活塞杆2帶動固定套414再次朝向接近缸筒1的方向移動時,齒指413才會再次撥動棘輪410朝同一方向旋轉。
當有振動時,活塞杆2上下振動,固定套414及其上的齒指413也隨之上下運動,齒指413在向上運動過程中依次與棘輪410的輪齒嚙合,從而驅動棘輪410轉動。棘輪410與信號齒輪411固定在同一軸的兩端,進行同步旋轉,信號齒輪411的轉速通過轉速傳感器412進行測量,轉速傳感器412再將信號齒輪411的轉速作為輸入信號傳給控制器,控制器根據信號齒輪411轉速的大小控制電動機46的運動方向、轉速以及工作時間(控制器將根據齒輪不同的轉速即活塞杆2不同的振動頻率控制電動機46旋轉的運動方向、轉速以及工作時間,最終使第一阻尼片6轉動不同角度),電動機46驅動第一主動齒輪42運動,第一主動齒輪42帶動第一從動齒輪43運轉,第一從動齒輪43通過傳動軸帶動第二主動齒輪44運轉,第二主動齒輪44帶動第二從動齒輪45運轉,進而通過第一調節套41帶動第一阻尼片6旋轉,通過第一阻尼片6遮擋活塞總成3上節流孔35,增加電流變液流通阻力,進而衰減振動。當出現振動時,阻尼器的振動頻率高,信號齒輪411的轉速就會變大,反之信號齒輪411的轉速變小;通過轉速傳感器412測量的轉速大小,控制器將會控制電動機46的運動方向、轉速以及工作時間;當出現高頻振動時,電動機46快速運動,通過傳動機構快速推動第一調節套41轉動,使第一阻尼片6迅速打開到最大角度,進而遮住最多的節流孔35,快速消耗振動能量;當振動頻率逐漸減小時,電動機46將會反轉減小阻尼片遮擋面積,當振動完全消失時,阻尼片復位。當沒有振動時,第一阻尼片6與活塞總成3內的第三阻尼片36重疊。
如圖2和圖11所示,振幅阻尼調節裝置5包括套設於活塞杆2上且與第二阻尼片7連接的第二調節套51和與第二調節套51連接且用於提供使其旋轉的驅動力的第二動力產生組件。如圖5所示,第二調節套51為兩端開口、內部中空的圓管狀構件,第二調節套51從第二活塞塊33上的中心處穿過並插入活塞總成3內部,第二調節套51的一端與第二阻尼片7固定連接,另一端位於缸筒1外側且該端與第二動力產生組件連接。第二動力產生組件產生驅動力,使第二調節套51在活塞杆2上能夠旋轉,第二調節套51帶動第二阻尼片7同步旋轉,進而可以調節第二阻尼片7的位置,實現阻尼通道開度大小的調節。
如圖11和圖12所示,位於阻尼器本體外側的第二動力產生組件包括第二底座52、設置於第二底座52上的支座53、可旋轉的設置於支座53上的搖臂54、與搖臂54的一端連接的驅動器56和通過銷軸511與搖臂54的另一端連接的半圓柱齒條55,第二調節套51的外表面設有與半圓柱齒條55嚙合的外螺紋,銷軸511的軸線和搖臂54的旋轉中心線相平行且與活塞杆2的軸線相垂直。半圓柱齒條55通過銷軸511安裝在搖臂54的端部,半圓柱齒條55的外表面上所設的齒與第二調節套51上的外螺紋完全嚙合,半圓柱齒條55上下移動時能夠驅動第二調節套51旋轉一定角度(半圓柱齒條和第二調節套的配合傳動與齒條驅動蝸杆機構類似,但半圓柱齒條與第二調節套嚙合的螺紋升角必須大於摩擦角,防止兩者運動過程中發生自鎖,半圓柱齒條55驅動第二調節套51旋轉的最大角度為第二阻尼片7完全打開的角度),進而使第二阻尼片7旋轉,進行位置的調節。
如圖15所示,半圓柱齒條與第二調節套在傳動過程中,第二調節套嚙合部分P點受力分析如下,齒條集中作用於套筒節點P處的法向載荷Fn可以分解為三個互相垂直的分力,即圓周力Ft、徑向力Fr和軸向力Fa。
當不計摩擦力時,各力大小如下:
Ft=Fn cosαn sinθ (1)
Fa=Fn cosαn cosθ (2)
Fr=Fn sinαn (3)
M=Ftr (4)
Fn為齒條集中作用於第二調節套上的節點P處的法向載荷,單位:N;
Ft為圓周力,單位:N;
Fr為徑向力,單位:N;
Fa為軸向力,單位:N;
f為摩擦係數;
fFn為摩擦力,可以分解為圓周力方向的摩擦力fFncosθ與軸向的摩擦力fFnsinθ,單位:N;
M為第二調節套的圓周力矩,單位:N*m;
αn為壓力角,單位:rad;
θ為第二調節套上的外螺紋的螺旋升角,單位:rad。
當圓周力Ft產生的力矩大於圓周方向摩擦力距,半圓柱齒條驅動第二調節套旋轉,即
M>frFncosθ (5)
半圓柱齒條與第二調節套運動過程中避免發生自鎖,螺紋升角θ必須大於摩擦角β(β=arctan f),即
θ>β (6)
由(1)~(6)式可以得出半圓柱齒條與第二調節套運動的條件為:
註:壓力角αn一般取
作為優選的,驅動器56為設置於第二底座52上的雙作用液壓缸,液壓缸的缸體與第二底座52轉動連接,液壓缸的活塞杆2與搖臂54的端部轉動連接,第二底座52的端部套設於活塞杆2上且第二底座52與活塞杆2之間相對位置固定,第二調節套51相對於第二底座52僅能旋轉,活塞杆2在沿軸向移動時,可以帶動第二底座52其其上的部件同步做直線運動。
如圖11和圖13所示,振幅阻尼調節裝置5還包括第二信號採集機構,該第二信號採集機構包括第三底座59、設置於第三底座59上的緩衝彈簧57和設置於第三底座59上且用於檢測活塞杆2的位移量的位移傳感器58,緩衝彈簧57與活塞杆2為同軸設置,緩衝彈簧57夾在第三底座59與活塞杆2的端部之間,緩衝彈簧57用於對活塞杆2施加使其朝向遠離第三底座59的方向移動的彈性作用力。位移傳感器58與控制器連接,第三底座59與缸筒1之間的相對位置固定,位移傳感器58主要是測量活塞杆2的端部與第三底座59之間的距離。
如圖11、圖13和圖14所示,振幅阻尼調節裝置5還包括設置於第三底座59上的液壓泵510、電磁閥512和儲液箱513,液壓泵510的進油口與儲液箱513連接,驅動器56為雙作用液壓缸,電磁閥512為二位四通電磁閥,液壓缸的缸體上設有用於進出油的第一油孔514和第二油孔515,液壓泵510的出油口與電磁閥512的進油口連接,電磁閥512的出油口與儲液箱513連接,電磁閥512的另外兩個工作口分別與液壓缸的第一油孔514和第二油孔515連接,形成循環液壓油路,液壓泵510用於對驅動器56提供液壓油,電磁閥512用於控制油路換向且與控制器連接,控制器控制電磁閥512的開閉。
振幅阻尼調節裝置5的工作原理如下:
位移傳感器58主要是測量活塞杆2下端與第三底座59的距離,活塞杆2一個運動周期中最小距離作為控制器控制液壓泵510的位移信號。這裡我們規定活塞總成3在缸筒1中間位置為起點(第一階段),活塞總成3從中間起點向下運動到最低點(第二階段),活塞總成3再從最低點向上運動之中間位置(第三階段),然後活塞總成3從中間位置向上運動至最高處(第四階段),最後從最高處向下運動之中間位置(第五階段),上述運動過程為活塞杆2(活塞總成3與活塞杆2是固定在一起的)的一個運動周期。每個周期通過液控制器比較每個階段活塞杆2底部與第三底座59距離的大小,將最小的距離作為位移信號作為本周期位移信號。控制器先根據第一個周期的位移信號(即活塞杆2底部與安裝底座的最小距離)以及位移信號的數值控制液壓泵510泵油量,調節阻尼片開度,此後每個周期的位移信號都與上一個周期位移信號進行比較,通過判斷其大小,來控制電磁閥512的打開方式,並根據兩者差值大小改變液壓泵510的泵油量,控制阻尼片的開度。如果本周期比上一周期位移信號要大,阻尼片開度相應減小,反之,阻尼片開度相應增大。
當沒有振動時,第二阻尼片7與第三阻尼片36是重合的;當出現振動,活塞杆2運動第一個周期時,由位移傳感器58檢測的活塞杆2下端與第三底座59的距離信號,並將信號傳遞給控制器,控制器通過位移信號使液壓泵510工作,液壓油通過液壓泵510流向電磁閥512,此時電磁閥a端通電,液壓油經過電磁閥流向第一油孔514,液壓油進入液壓缸,液壓缸伸長產生驅動力,進而使半圓柱齒輪驅動第二調節套51旋轉,第二阻尼片7隨之旋轉打開,此時控制器使液壓泵510停止工作,使第二阻尼片7保持打開狀態,通過第二阻尼片7遮住節流孔35,增加電流變液流通阻力,進而衰減振動。此後活塞的運動周期,位移傳感器58檢測的位移信號與上一周期位移信號進行比較,如果本周期位移信號比上一周期位移信號要小,控制油路與第一周期相同,通過控制液壓泵510泵油量增大阻尼片開度,並保持開度進入下一周期;如果本周期位移信號比上一周期位移信號要大,液壓泵510控制器根據位移信號的數據啟動液壓泵510以及改變其泵油量,並控制電磁閥b端通電,使液壓油經第二油孔515進入液壓缸,使液壓缸收縮,進而使半圓柱齒條55驅動第二調節套51反向旋轉,使第二阻尼片7開度減小,液壓泵510停止工作,第二阻尼片7保持該開度,使阻尼力減小。經多次調節,使振動消失,阻尼片復位。液壓系統可以根據不同振幅振動,使液壓油流動量的不同,改變阻尼片的開度即其遮擋節流孔35的數量,以至於改變阻尼力,使振動逐漸消失。
作為優選的,第一阻尼片6設置多個,且多個第一阻尼片6在第一調節套41上為沿周向均勻分布。第二阻尼片7也設置多個,且多個第二阻尼片7在第二調節套51上為沿周向均勻分布。第一阻尼片6和第二阻尼片7的數量相等,第三阻尼片36的數量為第一阻尼片6和第二阻尼片7的數量之和,各個第一阻尼片6和第二阻尼片7分別用於在每相鄰兩個第三阻尼片36之間的空隙處起作用,第一阻尼片6、第二阻尼片7和第三阻尼片36的材質優選為泡沫金屬。在本實施例中,如圖3至圖6所示,第一阻尼片6和第二阻尼片7均設置兩個,第三阻尼片36設置四個。第一阻尼片6和第二阻尼片7可以在活塞總成3的內腔中自由旋轉。在不需要調節阻尼力時,兩個第一阻尼片6與兩個第三阻尼片36重疊在一起,兩個第二阻尼片7與兩個第三阻尼片36重疊在一起,從而不阻礙阻尼液流過節流孔35,當需要調節阻尼力時,第一阻尼片6和第二阻尼片7進行旋轉一定的角度,遮擋節流孔35,使電流變液流通的節流孔35變少增大阻尼力,進而消耗振動能量。
如圖1和圖2所示,缸筒1的一端開口設置有第一端蓋8,另一端開口設置有第二端蓋9,第一端蓋8和第二端蓋9分別將缸筒1的一端封閉,而且第一端蓋8的中心處具有讓第一調節套41穿過的通孔,第二端蓋9的中心處具有讓第二調節套51穿過的通孔,活塞杆2穿過第一調節套41和第二調節套51且活塞杆2的兩端分別伸出至第一調節套41和第二調節套51的外側。第一端蓋8和第二端蓋9需分別通電,而且兩個端蓋中,當其中一個端蓋均勻分布正電荷時,另一端蓋均勻分布負電荷,從而可以在缸筒1的內腔形成電場。當沒有振動時,第一端蓋8和第二端蓋9不通電,電流變液可以自由通過活塞總成3的節流孔35;當有振動時,第一端蓋8和第二端蓋9通電,兩個端蓋形成的電場隨振動強度改變電場強度,使電流變液變粘稠,流過活塞總成3的節流孔35時具有阻力,電流變液內部以及與缸筒1內壁的摩擦產生熱能,進而消耗振動能量。
當本實用新型的電流變阻尼器用於汽車上時,活塞杆2的頂部安裝在車架上,缸筒1與第一底座415和第二底座52安置在車橋上,工作時,活塞杆2通過底部的緩衝彈簧57的運動,可以與缸筒1產生相對運動。
以上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示例性描述。顯然,本實用新型具體實現並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採用了本實用新型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非實質性的改進;或未經改進,將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於其它場合的,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