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的束管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11 01:52:26
專利名稱:改良的束管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改良的束管結構,特別是涉及一種一體成形射出 的束管,該束管是可分為上、下束管,以分別鎖固座墊立管及坐管。背景技水按,今日工商社會工作壓力繁忙,上班族勞心勞力於工作,長時間待 坐辦公室內,身體機能不斷下降,體內循環系統也因此減緩,導致文明病 不斷出現,因此越來越多人正視此一問題,而提倡健康休閒活動的重要, 騎乘自行車則是提倡的重要項目之一,因為騎乘自行車不但能鍛鍊體魄, 使人們多接觸自然與陽光,且培養耐心毅力,更重要的是,騎乘自行車具 有環保特性,且容易找停車位,在擁擠的大都會,停車位一格難求,因此 不少上班族都選擇以自行車為代步工具,而自行車生產廠商也不斷精益求 精,以求生產更佳質量的自行車輛。一輛自行車的耐用度及舒適度,需要仰賴座墊立杆及座管束,座管束 及座墊立杆是用以調整自行車座墊的高度,以適應人體的腿長及高度,如 何調整出最適合乘坐的座墊高度與踩瞪踏板的力道,需要良好的座管束進 行調整, 一旦座管束的力道不足以迫緊固定座墊立杆,使用者於騎乘時, 容易發生座墊滑移而產生意外,若傷及尾錐骨或脊推骨,則可能終生無法 站立,需以輪椅度日,不可不慎。習用的座管束概如同中國臺灣專利案號第091206474號"自行車座管 束緊結構"其是一座管,於座管上形成相對的剖溝;座管上設一束環,於 束環上形成一開口,於束環上形成橫向貫穿的螺孔,該螺孔供一螺絲螺合; 該自行車座管束緊結構包括 一定位片,該定位片是以軟質的定位片,其 是可置入開口中,於定位片一側形成一凹槽,於凹槽的上、下位置分別形 成一凸片,該凹槽與螺孔及螺絲相對,以便於螺絲螺入螺孔中,令定位片 夾掣於開口及剖溝處確實定位,並令束環確實的定位於座管上部;另具有一墊圈,於墊圈的內環面相對剖溝處形成有相對的內凸塊,各內凸塊是為 可供分別嵌入相對的剖溝中定位,定位片並位於內凸塊上方。習用的結構是將座管束設置於座管的表面,並利用螺固件的懸鎖力道 將座管束的束環做旋轉迫緊或者旋動放鬆,以達到調整與固定座墊立杆的 效果;然而此種習用結構是以金屬製成,自行車往往放置於戶外,經過風 吹日曬,金屬部分不免鏽蝕脆化,使用者若不多加檢查更換,若束管故障
造成脊推撞擊,後果不堪設想;再者,習用束管結構是僅以螺固件緊迫座 管,利用座管的縫隙夾擠座墊立杆,此種結合方式端賴座管與座墊立杆的 夾擠結合力道,不但結構不穩固,加以上述的金屬鏽蝕,更加速弱化座管 與座墊立杆的結合力道,不堪長期使用。是以,針對上述習知束管所存在的問題點,如何開發一種結構更穩固, 調整效果更佳的創新結構,實消費者所殷切企盼,亦是相關業者須努力研 發突-皮的目標及方向。有鑑於上述現有的束管結構存在的缺陷,本設計人基於從事此類產品 設計製造多年豐富的實務經驗及專業知識,並配合學理的運用,積極加以 研究創新,以期創設一種新型結構的束管結構改良,能夠改進一般現有的 束管結構,使其更具有實用性。經過不斷的研究、設計,並經過反覆試作 樣品及改進後,終於創設出確具實用價值的本實用新型。發明內客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於,克服現有的束管結構存在的缺陷,而提 供一種新型結構的束管結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使其可改善習用的結 構不穩固,容易脫落,結合強度不佳等缺點,從而更加適於實用。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是採用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 的。依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改良的束管結構,其本體主要是包括一上 束管部及一下束管部,其中該上束管部是為中空的結構,該上束管部內 是設有一上內環面,且該上束管部朝上端面是設有一上承接面,該上束管 部與上承接面軸向垂直的端面是設有一上夾持部,該上夾持部是為略具彈 性的結構;該下束管部是為中空的結構,該下束管部內是設有一下內環面, 且該下束管部朝下端面是設有一下承接面,該下束管部與下承接面軸向垂 直的端面是設有一下夾持部,該下夾持部是為略具彈性的結構;該上束管 部與下束管間是設有一連接部,該連接部是接合上束管部及下束管部;該 上夾持部是受緊迫時,該上束管部內的上內環面是受上夾持部緊迫壓縮; 而該下夾持部是受緊迫時,該下束管部內的下內環面是受下夾持部緊迫壓 縮;該上束管部是可利用上承接面套接坐墊立管,且該下束管部是可利用 下承接面套接座管,藉此,利用上夾持部及下夾持部迫緊上內環面及下內 環面,以使座塾立管及坐管得以彼此緊固套接,而具有結構強化的功效。進一步^現。,、 , 、。
。、D、、、、前述的改良的束管結構,其中所述的本體的上束管部、連接部以及下束管部是為一體成形。前述的改良的束管結構,其中所述的本體的上束管部、連接部以及下 束管部是利用塑料射出 一體成形。前述的改良的束管結構,其中所述的本體於一體成形時,是於該本體內埋設有環套,該環套是為金屬材質構成;藉此,以使該本體受緊迫時, 不致於直接受抵頂而損壞。前述的改良的束管結構,其中所述的上夾持部是包括有第一上夾持端 及第二上夾持端,該第一上夾持端與第二上夾除端是相對設置,該第一上 夾持端與第二上夾除端是對向分別設有上夾持面,且該第一上夾持端與第 二上夾持端之間為上夾槽,該上夾槽是為上夾持部的迫緊的裕度空間。前述的改良的束管結構,其中所述的二上夾持面是穿設有二上迫孔, 該上迫孔是供上夾持部迫固定位之用;且該二下夾持面是穿設有二下迫孔, 該下迫孔是供下夾持部迫固定位之用。前述的改良的束管結構,其中所述的上迫孔是容設一上迫緊件,藉該 上迫緊件以達上夾持部的迫緊功效;且該下迫孔是容設一下迫緊件,藉該 下迫緊件以達下夾持部的迫緊功效。前述的改良的束管結構,其中所述的下夾持部是包括有第一下夾持端 及第二下夾持端,該第一下夾持端與第二下夾除端是相對設置,該第一下夾持端與第二下夾除端是對向分別設有下夾持面,且該第一下夾持端與第 二下夾持端之間為下夾槽,該下夾槽是為下夾持部的迫緊的裕度空間。前述的改良的束管結構,其中所述的連接部是包括一陷入部,該陷入 部是朝內部凹陷,以達上下分離緊迫的功效。前述的改良的束管結構,其中所述的連接部是凹設有第一凹槽及第二 凹槽,藉該笫一凹槽及第二凹槽以達減輕重量且可上下分離緊迫的功效。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經由以上可 知,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其本體主要是包括一上束管部、 一下束 管部,其中該上束管部是與自行車的座墊立管組設接合,該上束管部內 周緣是環設形成一上內環面,該上束管部的朝上端面是設為上承接面;又, 該上束管部是包括一上夾持部,該上夾持部是包括第一上夾持端及第二上 夾持端,並於該第一上夾持端與第二上夾持端的相對端面是設為上夾持面, 該二上夾持面之間是設有一上夾槽;該第一上夾持端與第二上夾持端是分 別穿設有一上迫孔,該上迫孔是供一上迫緊件螺設,該第一上夾持端與第 二上夾持端的上迫孔內是設有上環套,該上環套是為金屬材質並於內部設 有螺紋;再者,該上束管部是穿設有一上環槽;該下束管部是與自行車的 坐管組設接合,該下束管部內周緣是環設形成一下內環面,該下束管部的 朝下端面是設為下承接面;該下束管部是包括一下夾持部,該下夾持部是 包括第一下夾持端及第二下夾持端,並於該第一下夾持端與第二下夾持端 的相對端面是設為下夾持面,該二下夾持面之間是設有一下夾槽;該第一 下夾持端與笫二下夾持端是分別穿設有 一 下迫孔,該下迫孔是供一 下迫緊 件螺設,該笫一下夾持端與第二下夾持端的下迫孔內是設有下環套,該下環套是為金屬材質並於內部設有螺紋;該上束管部與下束管部間是設有一 連接部,該連接部是連結上束管部及下束管部,該連接部是包括一陷入部、 第一凹槽以及第二凹槽。藉由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束管結構改良至少具有下列優點習用的結構是為金屬材質構成,容易受風雨鏽蝕,造成結構脆化無法 支撐力道;本實用新型該本體是為一體塑料射出成形,並於射出成形前埋 入上環套及下環套,利用上環套及下環套以供上迫緊件及下迫緊件螺設, 以避免擠壓損壞本體;且習用的結構是利用束管鎖固坐管,並以坐管固定 座墊立管,如此僅單一結構鎖固,結構強度不足;本實用新型該本體的上 束管部是供自行車座墊立管套入裝設,利用該上夾持部的上迫緊件螺動進 入,使該上夾槽的空間縮短,藉此夾固座墊立管;而該本體的下束管部是 供自行車坐管套入裝設,利用該下夾持部的下迫緊件螺動進入,使該下夾 槽的空間縮短,藉此夾固坐管;並利用連接部陷入部、第一凹槽以及第二 凹槽的設置,使該上束管部及下束管部彼此分離而不產生連動,藉此以達 到該上束管部及下束管部分別鎖固座墊立管及坐管的功效。因此本實用新型實是一種相當具有實用性及進步性的實用新型,相當 值得產業界來推廣,並公諸於社會大眾。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上述諸多優點及實用價值,其不論在產品 結構或功能上皆有較大的改進,在技術上有顯著的進步,並產生了好用及 實用的效果,且較現有的束管結構具有增進的突出功效,從而更加適於實 用,並具有產業的廣泛利用價值,誠為一新穎、進步、實用的新設計。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 用新型的技術手段,而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並且為了讓本實用 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夠更明顯易懂,以下特舉較佳實施 例,並配合附圖,詳細i兌明如下。
圖l是本實用新型改良的束管結構外觀立體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改良的束管結構立體分解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改良的束管結構立體組裝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改良的束管結構安裝於自行車的側面示意圖。圖5是圍4中的AB線段上束管部的剖面示意圖。圖6是圃4中的CD線段下束管部的剖面示意圖。1:本體 2:上束管部 21:上夾持部211:第一上夾持端212:笫二上夾持端213:上夾槽214:上夾持面215:上環套216:上迫孔217:上迫緊件22:上內環面23:上承接面24:上環槽3:下束管部31:下夾持部311:第一下夾持端312:笫二下夾持端313:下夾槽314:下夾持面315:下環套316:下迫孔317:下迫緊件32:下內環面33:下承接面4:連接部41:陷入部42:第一凹槽43:第二凹槽5:座墊立管6:坐管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發明目的所採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
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改良的束管結 構其具體實施方式
、結構、特徵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後。本實用新型是有關於一種改良的束管結構,請參照圖1至圖3所示, 其本體1主要是包括一上束管部2、 一下束管部3,以該本體1的上束管部 2所在位置端面是設為上方,並以該本體1的下束管部3所在位置端面是設 為下方,其中該上束管部2是為中空的環狀略成U形結構,且該上束管部2是與自 行車的座墊立管5組設接合,該上束管部2內周緣是環設形成一上內環面 22,該上束管部2的朝上端面是設為上承接面23,該上承接面23是供坐墊 立管套入裝設之用;又,該上束管部2是包括一上夾持部21,該上夾持部 21是位於上束管部2U形結構的兩端,且該上夾持部21是略具彈性的結構, 以供上束管部2迫固夾持座墊立管5之用;該上夾持部21是包括第一上夾 持端211及第二上夾持端212,該第一上夾持端211與第二上夾持端212是 相對設置,並於該第一上夾持端211與第二上夾持端212的相對端面是設 為上夾持面214,該二上夾持面214之間是設有一上夾槽213,該上夾槽213 是供上束管部2彈性迫固的裕度空間;該第一上夾持端211與第二上夾持 端212是分別穿設有一上迫孔216,該上迫孔216是供一上迫緊件217螺設, 且為配合上迫緊件217的螺動穿設,該第一上夾持端211與第二上夾持端 212的上迫孔216內是設有上環套215,該上環套215是為金屬材質並於內部設有螺紋,以供上迫緊件217螺設而不致於損壞本體1;再者,該上束管 部2是穿設有一上環槽24,該上環槽24是環設於該上束管部2的U形結構 外周緣且略呈U形,利用上環槽24的設置以減輕本體1重量,且得以增加 上束管部2的彈性;該下束管部3是為中空的環狀略成U形結構,且該下束管部3的結構 細略同於上束管部2而較上束管部2為大,而該下束管部3是與自行車的 坐管6組設接合,該下束管部3內周緣是環設形成一下內環面32,該下束 管部3的朝下端面是設為下承接面33,該下承接面33是供坐管6套入裝設 之用;又,該下束管部3是包括一下夾持部31,該下夾持部31是位於下束 管部3U形結構的兩端,且該下夾持部31是略具彈性的結構,以供下束管 部3迫固夾持座墊立管5之用;該下夾持部31是包括第一下夾持端311及 第二下夾持端312,該第一下夾持端311與第二下夾持端312是相對設置, 並於該第一下夾持端311與第二下夾持端312的相對端面是設為下夾持面 314,該二下夾持面314之間是設有一下夾槽313,該下夾槽313是供下束 管部3彈性迫固的裕度空間;該第一下夾持端311與第二下夾持端312是 分別穿設有一下迫孔316,該下迫孔316是供一下迫緊件317螺設,且為配 合下迫緊件317的螺動穿設,該第一下夾持端311與第二下夾持端312的 下迫孔316內是設有下環套315,該下環套315是為金屬材質並於內部設有 螺紋,以供下迫緊件317螺設而不致於損壞本體1;該上束管部2與下束管部3間是設有一連接部4,該連接部4是連結上 束管部2及下束管部3,該連接部4是包括一陷入部41、第一凹槽42以及 第二凹槽43,該陷入部41是由本體1外朝內凹陷的結構,如此是可分離上 束管部2及下束管部3各自的迫固結構,以避免上束管部2連動下束管部3 產生同步迫固,該第一凹槽42及第二凹槽43的功用亦同於陷入部41,且 可減輕該本體1的重量;該本體1是為一體塑料射出成形,並於射出成形前埋入上環套215及 下環套315,由於該本體1是為塑料的結構,當上迫緊件217與下迫緊件 317螺固鎖合時,容易破壞該本體l,因此利用上環套215及下環套315以 供上迫緊件217及下迫緊件317螺設;使用時,如圖3所示,該本體1的上束管部2是供自行車座墊立管5 套入裝設,利用該上夾持部21的上迫緊件217螺動進入,使該上夾槽213 的空間縮短,藉此夾固座墊立管5;而該本體1的下束管部3是供自行車坐 管6套入裝設,利用該下夾持部31的下迫緊件317螺動進入,使該下夾槽 313的空間縮短,藉此夾固坐管6;並利用連接部4陷入部41、第一凹槽以 及第二凹槽43的設置,使該上束管部2及下束管部3彼此分離而不產生連 動,當使用者鎖固該上束管部2或下束管部3其中之一時,並無法使另一
構件同時鎖園,藉此以達到該上束管部2及下束管部3分別鎖固座墊立管5 及坐管6的功效。請參照圖4至圖6所示,由圖3可知該座墊立管5是套置入上束管部2, 該坐管6是套置入下束管部3;圖4是上束管部2的緊迫固定座墊立管5剖 面示意圖,使用時,是將座墊立管5由上承接面23套入上束管部2內,並 以上迫緊件217穿透過第一上夾持端211、上夾槽213以及第二上夾持端 212,使上迫緊件217螺動進入上環套215,如此是使上夾槽213的空間縮 短,並利用上環套215的金屬材質,避免該本體1受上迫緊件217螺動擠 壓破壞,而使得該座墊立管5受上內環面22緊迫固定,以此使該上束管部 2緊密迫固座墊立管5;圖5是下束管部3的緊迫固定坐管6剖面示意圖, 使用時,是將坐管6由下承接面33套入下束管部3內,並以下迫緊件317 穿透過第一下夾持端311、下夾槽313以及第二下夾持端312,使下迫緊件 317螺動進入下環套315,如此是使下夾槽313的空間縮短,並利用下環套 315的金屬材質,避免該本體1受下迫緊件317螺動擠壓破壞,而使得該坐 管6受下內環面32緊迫固定,以此使該下束管部3緊密迫固座墊立管5; 再者,利用該連接部4,使該上束管部2與下束管部3分離作動,當該上束 管部2或下束管部3其中的一進行迫固定位座墊立管5或坐管6時,並無 法與另一構件連動,使得該上束管部2得以緊迫固定座墊立管5,該下束管 部3得以緊迫固定坐管6,彼此互不幹擾而得以分別緊固座墊立管5及坐管 6。由上所迷者僅為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並非企圖據以對 本實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是以,凡有在相同的實用新型精神下所 做有關本實用新型的任何修飾或變更者,如變更該本體1為分離的構件而 非一體成形,或變更該本體1的材質,變更該本體1的製造方式為非射出 成形,而具有相同的功效者,仍應包括在本實用新型意圖保護的範疇內。
權利要求1. 一種改良的束管結構,其本體主要是包括一上束管部及一下束管部,其特徵在於其中該上束管部是為中空的結構,該上束管部內是設有一上內環面,且該上束管部朝上端面是設有一上承接面,該上束管部與上承接面軸向垂直的端面是設有一上夾持部,該上夾持部是為具彈性的結構;該下束管部是為中空的結構,該下束管部內是設有一下內環面,且該下束管部朝下端面是設有一下承接面,該下束管部與下承接面軸向垂直的端面是設有一下夾持部,該下夾持部是為具彈性的結構;該上束管部與下束管間是設有一連接部,該連接部是接合上束管部及下束管部;該上夾持部是受緊迫時,該上束管部內的上內環面是受上夾持部緊迫壓縮;而該下夾持部是受緊迫時,該下束管部內的下內環面是受下夾持部緊迫壓縮;該上束管部是可利用上承接面套接坐墊立管,且該下束管部是可利用下承接面套接座管,藉此,利用上夾持部及下夾持部迫緊上內環面及下內環面,以使座墊立管及坐管得以彼此緊固套接。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改良的束管結構,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本 體的上束管部、連接部以及下束管部是為一體成形。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的束管結構,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本 體的上束管部、連接部以及下束管部是利用塑料射出一體成形。
4、 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改良的束管結構,其特徵在於,本體於 一體成形時,是於該本體內埋設有環套,該環套是為金屬材質構成。
5、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改良的束管結構,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上 夾持部是包括有第一上夾持端及第二上夾持端,該第一上夾持端與第二上 夾除端是相對設置,該第一上夾持端與第二上夾除端是對向分別設有上夾 持面,且該第一上夾持端與第二上夾持端之間為上夾槽。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束管結構,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二 上夾持面是穿設有二上迫孔,該上迫孔是供上夾持部迫固定位之用;且該 二下夾持面是穿設有二下迫孔,該下迫孔是供下夾持部迫固定位之用。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改良的束管結構,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上 迫孔是容設一上迫緊件;且該下迫孔是容設一下迫緊件。
8、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束管結構,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下 夾持部是包括有第一下夾持端及第二下夾持端,該第一下夾持端與第二下 夾除端是相對設置,該第一下夾持端與第二下夾除端是對向分別設有下夾 持面,且該笫一下夾持端與第二下夾持端之間為下夾槽。
9、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改良的束管結構,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連 接部是包括一陷入部,該陷入部是朝內部凹陷。
10、 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改良的束管結構,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 連接部是凹設有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關於一種改良的束管結構,其本體主要是包括一上束管部、一下束管部,其中該上束管部是與自行車的座墊立管組設接合,該上束管部內周緣是環設形成一上內環面,該上束管部的朝上端面是設為上承接面;又,該上束管部是包括一上夾持部,該上夾持部是設有一上夾槽;該第一上夾持端與第二上夾持端是分別穿設有一上迫孔,該上迫孔是供一上迫緊件螺設;該下束管部是與自行車的坐管組設接合,該下束管部內周緣是環設形成一下內環面,該下束管部的朝下端面是設為下承接面;該下束管部是包括一下夾持部,該下夾持部是設有一下夾槽;如此是可使該本體分別鎖固座墊立管及座管,而達到強化結合強度的效果。
文檔編號B62J1/00GK201080216SQ200720147478
公開日2008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07年5月28日 優先權日2007年5月28日
發明者陳潮湖 申請人:金享車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