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攜泵的製作方法
2023-07-23 16:36:36 1

本發明涉及泵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便攜泵。
背景技術:
在電力行業中,電纜交叉互聯箱多位於附井內,由於附井一般地勢低,互聯箱容易發生積水,當工人在預試過程中發現互聯箱進水時,傳統方法是採用勺將水舀出,但由於互聯箱內部不規則結構件較多導致可操作空間極為有限,使得採用該方案排水通常耗費過多時間,增加了預試工期,效率極其低下,且工人體力消耗非常大。又例如,在充油瓷套管檢修過程中,通常需要將絕緣油快速的回收,傳統的做法是直接抬升瓷套管,絕緣油順著電纜表面流入桶內;這種方法的弊端是絕緣油會汙染電纜、金具、支架以及作業臺,清洗起來非常麻煩,費事費力,效率低下,同時還可能汙染環境。
技術實現要素:
基於此,本發明在於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便攜泵,能夠快速、省力且高效的清除附井內互聯箱周圍的積水或回收瓷套管內的絕緣油,降低工作強度和減少工作耗時,提高工作效率,同時避免汙染環境。
其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便攜泵,包括:
驅動機構,所述驅動機構包括驅動件、及用於與動力裝置的驅動軸連接的的動力輸入件;及
泵本體,所述泵本體與所述驅動件驅動連接,且所述泵本體設有入水管體、排水管體、及用於插入待排出液體的抽入管,所述抽入管遠離待排出液體的一端與所述入水管體套接配合。
上述便攜泵使用時,通過將驅動機構的動力輸入件與動力裝置的驅動軸連接,使驅動件與泵本體驅動連接良好,之後將抽入管的一端與入水管體套接固定、另一端插入待排出液體內。此時,操作者一手握持驅動機構外殼,另一隻手開啟動力裝置使驅動軸帶動動力輸入件旋轉,再由驅動件驅動泵本體旋轉工作而將待排出液體抽入、從排水管體排出。如此能夠快速、省力且高效的清除附井內互聯箱周圍的積水或回收瓷套管內的絕緣油,降低工作強度和減少工作耗時,提高工作效率,同時避免汙染環境。
下面對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說明: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驅動機構還包括鎖緊連接件、設有安裝腔室的固定座、設置於所述安裝腔室內並與所述驅動件和所述動力輸入件均驅動連接的驅動組件、及聯接於所述泵本體與所述固定座之間的聯接板,所述固定座設有第一裝配孔,所述聯接板設有與所述第一裝配孔相對的第二裝配孔,所述泵本體設有連接耳,所述連接耳設有與所述第二裝配孔相對的第三裝配孔,所述鎖緊連接件穿設於所述第一裝配孔、所述第二裝配孔和所述第三裝配孔。如此通過鎖緊連接件穿設於第一裝配孔、第二裝配孔和第三裝配孔可以實現固定座、聯接板與泵本體的裝配固定,使得便攜泵的結構強度和整體性好,確保使用性能,且該連接方式的結構簡單,裝拆方便,便於後期的維修和保養。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驅動組件包括轉接頭,所述轉接頭的一端設有插接孔、另一端設有固定部,所述動力輸入件的一端設有動力接入部、另一端設有插接軸,所述插接軸與所述插接孔嵌套固定,所述驅動件與所述固定部連接。如此可確保外部動力裝置的驅動力通過動力輸入件傳輸到轉接頭,並由驅動件驅動泵本體工作,動力傳輸平穩、可靠,提供便攜泵的使用性能。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驅動組件還包括傳動軸,所述固定部包括沿周向間隔設置的至少兩個夾固體,至少兩個所述夾固體之間配合形成夾固部,所述傳動軸的一端與所述夾固部夾持固定、另一端與所述驅動件固定。因而通過傳動軸的一端與夾固部夾持固定,另一端與驅動件固定連接,可以可靠且有效進行動力傳輸,且同時可以增長動力傳輸路徑,減低便攜泵的整體體積,提高使用便利性和體驗感。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扣壓板,所述扣壓板設有套壓孔,所述夾固體的外周壁設有斜面部,所述扣壓板通過所述套壓孔套裝於所述夾固體上,此時所述套壓孔的孔壁與所述斜面部楔緊配合。如此通過套壓孔的孔壁對斜面部擠壓,驅使所有夾固體發生形變而相互靠近進而夾緊傳動軸,確保轉接頭與傳動軸連接更加緊固,保證便攜泵工作時同步轉動,使動力傳輸穩定、可靠。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傳動軸靠近所述驅動件的一端設有防轉部,所述驅動件設有與所述防轉部適配的防轉孔,所述防轉部與所述防轉孔嵌套並限位配合。因而通過防轉部與防轉孔相互嵌套形成限位配合,可避免動力傳輸時傳動軸與驅動件發生相對轉動,導致傳輸效率低,影響便攜泵的工作性能。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第一減磨定位件,所述第一減磨定位件套裝於所述動力輸入件上。因而通過在動力輸入件上套裝第一減磨定位件,並使第一減磨定位件與安裝腔室的內壁抵接配合,如此可提高動力輸入件的安裝和定位精度,確保旋轉運動時的穩定性,同時可避免或減輕與固定座之間的接觸摩擦磨損,有利於提高使用壽命。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第二減磨定位件,所述第二減磨定位件套裝於所述傳動軸上。因而通過在傳動軸上套裝第二減磨定位件,並使第二減磨定位件與聯接板上的凹槽的槽壁抵接配合,如此可提高傳動軸的安裝和定位精度,確保旋轉運動時的穩定性,同時可避免或減輕與聯接板之間的接觸摩擦磨損,有利於提高使用壽命。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磁吸過濾器,所述磁吸過濾器安裝於所述抽入管用於插入待排出液體的一端。因而通過在抽入管上安裝磁吸過濾器可有效隔離積水或絕緣油中較大顆粒的雜質,避免雜質被吸入泵本體內造成堵塞或損壞。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磁吸過濾器包括磁吸件及設有固定槽的殼體,所述磁吸件嵌設於所述固定槽內。因而通過在殼體的固定槽內嵌設磁吸件,便於磁吸過濾器工作時與周邊的金屬部件磁吸固定,從而確保抽入管穩定工作,提高手搖泵的工作可靠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便攜泵的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便攜泵的裝配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轉接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泵本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驅動件和傳動軸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0、驅動機構,110、驅動件,111、防轉孔,120、動力輸入件,121、動力接入部,122、插接軸,130、固定座,131、安裝腔室,132、第一裝配孔,140、驅動組件,141、轉接頭,141a、插接孔,141b、固定部,1411、夾固體,1411a、斜面部,1412、夾固部,142、傳動軸,142a、防轉部,150、聯接板,151、第二裝配孔,200、泵本體,210、入水管體,220、排水管體,230、抽入管,240、連接耳,241、第三裝配孔,300、扣壓板,310、套壓孔,400、第一減磨定位件,500、第二減磨定位件,600、磁吸過濾器,610、磁吸件。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以解釋本發明,並不限定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設於」、「設置於」或「安設於」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一個元件與另一個元件固定連接的具體方式可以通過現有技術實現,在此不再贅述,優選採用螺紋連接的固定方式。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於本發明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發明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於限制本發明。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本發明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體的數量及順序,僅僅是用於名稱的區分。
如圖1,圖2和圖4所示,為本發明展示的一種實施例的便攜泵,包括:驅動機構100,所述驅動機構100包括驅動件110、及用於與動力裝置的驅動軸連接的的動力輸入件120;及泵本體200,所述泵本體200與所述驅動件110驅動連接,且所述泵本體200設有入水管體210、排水管體220、及用於插入待排出液體的抽入管230,所述抽入管230遠離待排出液體的一端與所述入水管體210套接配合。
上述便攜泵使用時,通過將驅動機構100的動力輸入件120與動力裝置的驅動軸連接,使驅動件110與泵本體200驅動連接良好,之後將抽入管230的一端與入水管體210套接固定、另一端插入待排出液體內。此時,操作者一手握持驅動機構100外殼,另一隻手開啟動力裝置使驅動軸帶動動力輸入件120旋轉,再由驅動件110驅動泵本體200旋轉工作而將待排出液體抽入、從排水管體220排出。如此能夠快速、省力且高效的清除附井內互聯箱周圍的積水或回收瓷套管內的絕緣油,降低工作強度和減少工作耗時,提高工作效率,同時避免汙染環境。
在上述實施例中,泵本體200可選是真空隔膜泵,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其他類型的泵。動力裝置可以是電動扳手、電機等,優選是電動扳手,可非常方便、省力的提供旋轉動力。提供的旋轉動力最終由驅動件110驅動真空隔膜泵工作,通過真空抽吸效應使抽入管230自動將需要排出的積水或絕緣油吸入後,再由排水管體220排出,工作方式簡單,可靠且效率高。另外,抽入管230可選是塑膠軟管、金屬管等。
請參照圖1,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還包括磁吸過濾器600,所述磁吸過濾器600安裝於所述抽入管230用於插入待排出液體的一端;即抽入管230的一端與真空隔膜泵的入水管體210套接連通,另一端與磁吸過濾器600套接固定。因而通過在抽入管230上安裝磁吸過濾器600可有效隔離積水或絕緣油中較大顆粒的雜質,避免雜質被吸入泵本體200內造成堵塞或損壞。
進一步地,所述磁吸過濾器600包括磁吸件610及設有固定槽的殼體,所述磁吸件610嵌設於所述固定槽內。因而通過在殼體的固定槽內嵌設磁吸件610,便於磁吸過濾器600工作時與周邊的金屬部件磁吸固定,從而確保抽入管230穩定工作,提高手搖泵的工作可靠性。優選地,殼體為圓筒,沿圓筒的外周壁的周向間隔開設有2個或以上的固定槽,相應地,磁吸件610的數量與固定槽的數量相適配,如此可大大提高磁吸過濾器600的磁吸面積,使磁吸過濾器600更容易與待抽排液體內的金屬部件磁吸固定,提高工作可靠性。
此外,所述驅動機構100還包括鎖緊連接件(圖中未示出)、設有安裝腔室131的固定座130、設置於所述安裝腔室131內並與所述驅動件110和所述動力輸入件120均驅動連接的驅動組件140、及聯接於所述泵本體200與所述固定座130之間的聯接板150,所述固定座130設有第一裝配孔132,所述聯接板150設有與所述第一裝配孔132相對的第二裝配孔151,所述泵本體200設有連接耳240,所述連接耳240設有與所述第二裝配孔151相對的第三裝配孔241,所述鎖緊連接件穿設於所述第一裝配孔132、所述第二裝配孔151和所述第三裝配孔241。如此通過鎖緊連接件穿設於第一裝配孔132、第二裝配孔151和第三裝配孔241可以實現固定座130、聯接板150與泵本體200的裝配固定,使得便攜泵的結構強度和整體性好,確保使用性能,且該連接方式的結構簡單,裝拆方便,便於後期的維修和保養。具體的,鎖緊連接件可選是螺杆、螺釘或螺栓等,本實施例優選是螺杆,第一、二、三裝配孔均為螺紋孔,通過螺杆與螺紋孔的螺紋連接使上述各部件裝配固定。當然,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以通過其他連接結構或固定方式來作為上述螺杆與螺紋孔的替代實施方式,在此不再贅述。
進一步地,所述驅動組件140包括轉接頭141,所述轉接頭141的一端設有插接孔122、另一端設有固定部,所述動力輸入件120的一端設有動力接入部121、另一端設有插接軸,所述插接軸與所述插接孔122嵌套固定,所述驅動件110與所述固定部連接。如此可確保外部動力裝置的驅動力通過動力輸入件120傳輸到轉接頭141,並由驅動件110驅動泵本體200工作,動力傳輸平穩、可靠,提供便攜泵的使用性能。
更進一步地,所述驅動組件140還包括傳動軸142,所述固定部包括沿周向間隔設置的至少兩個夾固體1411,至少兩個所述夾固體1411之間配合形成夾固部1412,所述傳動軸142的一端與所述夾固部1412夾持固定、另一端與所述驅動件110固定。因而通過傳動軸142的一端與夾固部1412夾持固定,另一端與驅動件110固定連接,可以可靠且有效進行動力傳輸,且同時可以增長動力傳輸路徑,減低便攜泵的整體體積,提高使用便利性和體驗感。優選地,夾固體1411是數量為三個,三個夾固體1411周向間隔設置,且中間圍設形成空腔(夾固部1412),相鄰兩個夾固體1411之間可受外部擠壓力而相互靠近、並壓縮空腔的大小,從而夾緊傳動軸142。
如圖1所示,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還包括扣壓板300,所述扣壓板300設有套壓孔310,所述夾固體1411的外周壁設有斜面部,所述扣壓板300通過所述套壓孔310套裝於所述夾固體1411上,此時所述套壓孔310的孔壁與所述斜面部楔緊配合。如此通過套壓孔310的孔壁對斜面部擠壓,驅使所有夾固體1411發生形變而相互靠近進而夾緊傳動軸142,確保轉接頭141與傳動軸142連接更加緊固,保證便攜泵工作時同步轉動,使動力傳輸穩定、可靠。
請參照圖5,進一步地,所述傳動軸142靠近所述驅動件110的一端設有防轉部142a,所述驅動件110設有與所述防轉部142a適配的防轉孔111,所述防轉部142a與所述防轉孔111嵌套並限位配合。因而通過防轉部142a與防轉孔111相互嵌套形成限位配合,可避免動力傳輸時傳動軸142與驅動件110發生相對轉動,導致傳輸效率低,影響便攜泵的工作性能。具體的,防轉部142a為設置在圓周端部一側平口,防轉孔111的部分內孔壁上設有與該平口適配的平面,如此通過平口與該平面孔壁的卡接實現軸向防轉限位。
如圖1所示,此外,還包括第一減磨定位件400,所述第一減磨定位件400套裝於所述動力輸入件120上。因而通過在動力輸入件120上套裝第一減磨定位件400,並使第一減磨定位件400與安裝腔室131的內壁抵接配合,如此可提高動力輸入件120的安裝和定位精度,確保旋轉運動時的穩定性,同時可避免或減輕與固定座130之間的接觸摩擦磨損,有利於提高使用壽命。還包括第二減磨定位件500,所述第二減磨定位件500套裝於所述傳動軸142上。因而通過在傳動軸142上套裝第二減磨定位件500,並使第二減磨定位件500與聯接板150上的凹槽的槽壁抵接配合,如此可提高傳動軸142的安裝和定位精度,確保旋轉運動時的穩定性,同時可避免或減輕與聯接板150之間的接觸摩擦磨損,有利於提高使用壽命。具體的,第一減磨定位件400和第二減磨定位件500均可選是軸承件,其他實施方式中還可以是減磨套等。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徵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徵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徵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範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並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發明專利範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範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