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比例磚混結構房屋結構構造教學模型的製作方法
2023-07-23 20:54:56 1
實體比例磚混結構房屋結構構造教學模型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實體比例磚混結構房屋結構構造教學模型,其中,包括板結構、構造柱以及梁結構,板結構、構造柱以及梁結構均由實體部和層剖部組成,實體部是與實體工程施工完成後的結構相對應的模型部分,層剖部是與實體工程施工進行中的結構相對應的模型部分。本實用新型的磚混結構房屋結構構造教學模型基本囊括了磚混結構房屋結構構造工程中的各種結構和施工手段,方便學生深入理解磚混結構房屋結構構造,使得理論學習和科學實踐有益地結合,提高學習效率,同時,還杜絕了在建築工地進行實踐的安全隱患。
【專利說明】 實體比例磚混結構房屋結構構造教學模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模型的領域,尤其涉及土木工程的教學模型,具體的說,是一種實體比例磚混結構房屋結構構造教學模型。
【背景技術】
[0002]在傳統的建築類專業教學中,由於建築內部結構被全部遮蓋,實踐教學又相對薄弱,導致教學中理論與實際相脫節。通常是將學生安排到正在施工的工地上進行學習和實踐,安全性不高,一旦在實踐過程中發生事故,將給學校和學生帶來嚴重後果,不利於教學實踐活動的積極開展,而且,教學實踐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伸入實踐,更好地了解建築過程的階段和不同的建築形式。然而一個建築從起建到完工周期很長,各個周期又有不同的結構,現有的實踐通常為時兩周至一個月,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即使學生同時在數個工地同時實習,且這些工地處於不同的施工期,也只能使學生大概學習到整個施工過程的大致要點,難以完整地學習到某個部分建築節點的全部知識。如果能有一種完全根據實際的建築結構仿製一個模型,而且這個模型可以充分的展現出某部分建築節點的全部知識要點,則能極大地方便學生學習、理解,提高教學質量。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技術現狀,而提供一種能清楚地顯示磚混結構房屋結構構造施工階段各種構造、便於學生理解、學習,提高教學質量的實體比例磚混結構房屋結構構造教學模型。
[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為:
[0005]實體比例磚混結構房屋結構構造教學模型,其特徵是:包括板結構、構造柱以及梁結構,板結構、構造柱以及梁結構均由實體部和層剖部組成,實體部是與實體工程施工完成後的結構相對應的模型部分,層剖部是與實體工程施工進行中的結構相對應的模型部分。
[0006]為優化上述技術方案,採取的具體措施還包括:
[0007]上述的板結構包括有預製空心樓板部和現澆樓板部,預製空心樓板部包括部分澆築樓面面層、部分未澆築樓面面層且樓板與牆體圈梁拉結筋外露的預製空心樓板,現澆樓板部包括部分澆築混凝土、部分未澆築混凝土且鋼筋外露的現澆樓板。
[0008]上述的構造柱數量為至少兩根,其中,至少有一根構造柱為未澆築混凝土的鋼筋結構構造柱,且至少有一根構造柱為燒築混凝土後的鋼筋混凝土構造柱,構造柱下部與設於模型底部的條形基礎連接。
[0009]上述的未澆築混凝土的鋼筋結構構造柱採用澆筑前預設拉結筋。
[0010]上述的梁結構包括有圈梁,且圈梁為部分澆築混凝土、部分未澆築混凝土且鋼筋外露的梁;圈梁設於板結構外圍。
[0011]上述的梁結構還包括有挑梁,挑梁梁頂高度與圈梁梁頂高度持平,相適配的挑梁之間設有欄杆,挑梁及欄杆下部設有封口梁。[0012]上述的挑梁端部設有陽臺立柱。
[0013]上述的板結構下部設有板模板,圈梁及挑梁至少一側設有梁模板,構造柱至少一側設有柱模板。
[0014]上述的圈梁與條形基礎之間的牆結構上設有牆洞口。
[001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磚混結構房屋結構構造教學模型基本囊括了磚混結構房屋結構構造工程中的各種結構和施工手段,實體比例磚混結構房屋結構構造教學模型,其特徵是:包括板結構、構造柱以及梁結構,板結構、構造柱以及梁結構均由實體部和層剖部組成,實體部是與實體工程施工完成後的結構相對應的模型部分,層剖部是與實體工程施工進行中的結構相對應的模型部分。本實用新型能夠清楚地顯示磚混結構構造實體單元的結構和種類,方便學生深入理解磚混結構房屋結構構造,使得理論學習和科學實踐有益地結合,提高學習效率,同時,還杜絕了在建築工地進行實踐的安全隱患。
[0016]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能清楚地顯示磚混結構房屋結構構造施工階段的各種構造、便於學生理解、學習,提高教學質量的優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0019]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20]其中的附圖標記為:板結構1、預製空心樓板部11、現澆樓板部12、構造柱2、梁結構3、圈梁31、挑梁32、陽臺立柱32a、欄杆33、條形基礎4。
[0021]如圖1所示,
[0022]實體比例磚混結構房屋結構構造教學模型,其特徵是:包括板結構1、構造柱2以及梁結構3,板結構1、構造柱2以及梁結構3均由實體部和層剖部組成,實體部是與實體工程施工完成後的結構相對應的模型部分,層剖部是與實體工程施工進行中的結構相對應的模型部分。
[0023]實施例中,板結構I包括有預製空心樓板部11和現澆樓板部12,預製空心樓板部11包括部分澆築樓面面層、部分未澆築樓面面層且樓板與牆體圈梁拉結筋外露的預製空心樓板,現澆樓板部12包括部分澆築混凝土、部分未澆築混凝土且鋼筋外露的現澆樓板。預製空心樓板分層顯露,拉結筋、板縫處理等相關構造都顯示在外,現澆樓板也是分層顯露,鋼筋、混凝土厚度等結構都顯示在外。
[0024]實施例中,構造柱2數量為四根,其中,有三根構造柱2為未澆築混凝土的鋼筋結構構造柱,有一根構造柱2為燒築混凝土後的鋼筋混凝土構造柱,構造柱2下部與設於模型底部的條形基礎4連接。構造柱2截面尺寸300mmX 300mm,用4根直徑14mm筋,隔200mm設直徑6mm箍筋,柱頂與板頂標面齊平,隔500mm設直徑6mm拉結筋。
[0025]實施例中,未澆築混凝土的鋼筋結構構造柱採用澆筑前預設拉結筋。
[0026]實施例中,梁結構3包括有圈梁31,且圈梁31為部分澆築混凝土、部分未澆築混凝土且鋼筋外露的梁;圈梁31設於板結構I外圍。和圈梁31截面尺寸為200mmX300mm,用4根直徑12mm筋,隔200mm設直徑6mm箍筋。
[0027]實施例中,梁結構3還包括有挑梁32,挑梁32梁頂高度與圈梁31梁頂高度持平,相適配的挑梁32之間設有欄杆33,欄杆33為鋼欄杆。挑梁32及欄杆33下部設有封口梁。挑梁33截面尺寸200mmX 300臟,用2根直徑14mm筋,2根直徑12mm筋,隔200mm設直徑6mm箍筋。
[0028]實施例中,挑梁32端部設有陽臺立柱32a。
[0029]實施例中,板結構I下部設有板模板,圈梁31及挑梁32內側設有梁模板,構造柱2一側設有柱模板。
[0030]實施例中,圈梁31與條形基礎4之間的牆結構上設有牆洞口。
[0031]最後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儘管通過參照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已經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描述,但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細節上對其作出各種各樣的改變,而不偏離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範圍。
【權利要求】
1.實體比例磚混結構房屋結構構造教學模型,其特徵是:包括板結構(I)、構造柱(2)以及梁結構(3),所述的板結構(I)、構造柱(2)以及梁結構(3)均由實體部和層剖部組成,所述的實體部是與實體工程施工完成後的結構相對應的模型部分,所述的層剖部是與實體工程施工進行中的結構相對應的模型部分。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實體比例磚混結構房屋結構構造教學模型,其特徵是:所述的板結構(I)包括有預製空心樓板部(11)和現澆樓板部(12),所述的預製空心樓板部(11)包括部分澆築樓面面層、部分未澆築樓面面層且樓板與牆體圈梁拉結筋外露的預製空心樓板,所述的現澆樓板部(12)包括部分澆築混凝土、部分未澆築混凝土且鋼筋外露的現澆樓板。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實體比例磚混結構房屋結構構造教學模型,其特徵是:所述的構造柱(2)數量為至少兩根,其中,至少有一根所述的構造柱(2)為未澆築混凝土的鋼筋結構構造柱,且至少有一根所述的構造柱(2)為澆築混凝土後的鋼筋混凝土構造柱,所述的構造柱(2)下部與設於模型底部的條形基礎(4)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實體比例磚混結構房屋結構構造教學模型,其特徵是:所述的未澆築混凝土的鋼筋結構構造柱採用澆筑前預設拉結筋。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實體比例磚混結構房屋結構構造教學模型,其特徵是:所述的梁結構(3)包括有圈梁(31),且所述的圈梁(31)為部分澆築混凝土、部分未澆築混凝土且鋼筋外露的梁;所述的圈梁(31)設於板結構(I)外圍。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實體比例磚混結構房屋結構構造教學模型,其特徵是:所述的梁結構(3)還包括有挑梁(32),挑梁(32)梁頂高度與圈梁(31)梁頂高度持平,相適配的挑梁(32)之間設有欄杆(33),所述的挑梁(32)及欄杆(33)下部設有封口梁。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實體比例磚混結構房屋結構構造教學模型,其特徵是:所述的挑梁(32)端部設有陽臺立柱(32a)。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實體比例磚混結構房屋結構構造教學模型,其特徵是:所述的板結構(I)下部設有板模板,所述的圈梁(31)及挑梁(32)至少一側設有梁模板,所述的構造柱(2)至少一側設有柱模板。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實體比例磚混結構房屋結構構造教學模型,其特徵是:所述的圈梁(31)與條形基礎(4)之間的牆結構上設有牆洞口。
【文檔編號】G09B25/04GK203799573SQ201420158160
【公開日】2014年8月27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3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3日
【發明者】劉鳳翰 申請人: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