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蠟梅的扦插繁殖方法與流程
2023-07-24 06:00:51 1
本發明屬於種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植物無性繁殖方法,更具體地,本發明涉及一種蠟梅的扦插繁殖方法。
背景技術:
蠟梅,落葉灌木,高可達4-5米,常叢生,葉對生,紙質,橢圓狀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全緣,芽具多數覆瓦狀鱗片,冬末先葉開花,花單生於一年生枝條葉腋,有短柄及杯狀花託,花被多片呈螺旋狀排列,黃色,帶蠟質,花期12-1月,有濃芳香。瘦果多數,6-7月成熟。有獨杆蠟梅和叢生蠟梅之分,獨幹的有明顯主幹,有一定高度,而叢生的相對較矮,約為3到3.5米高,主幹部分不突出。蠟梅原產我國中部,現各地都有栽培,性喜陽光,能耐蔭、耐寒、耐旱,忌漬水。蠟梅花在霜雪寒天傲然開放,花黃似臘,濃香撲鼻,是冬季觀賞主要花木。蠟梅的花經加工是名貴藥材,有解毒生津之效。蠟梅的繁殖方法有:播種、嫁接、分株、扦插的方法。播種繁殖的苗木無法保持品種的優良特性。採用較多的是嫁接法。嫁接常用芽接、切接,一般在蠟梅的休眠季進行,而嫁接成活後需要在生長季需要進行兩次以上的抹芽;而且芽接、切接的成本高,不經濟,此外切接嫁接的蠟梅,遇到大風很容易折斷,需要人工綁縛,增加了生產成本。分株繁殖,主要是繁殖素心蠟梅時採用,在其他品種蠟梅上沒有成熟的分株方法。蠟梅扦插繁殖法是為解決市場上優良品種的蠟梅苗木缺乏,良種蠟梅日趨減少而提供的一種簡易快速繁殖蠟梅的方法。1987年12月16日公開的上海市氣象科學研究所的專利申請蠟梅扦插繁殖法(公開號1015195,申請號86100588)介紹蠟梅扦插的具體操作為:選擇以成年蠟梅為母株,選取母株上的枝條進行繁殖,選取二年生的萌櫱枝上取具有2-3對芽,10-20cm長的截枝作為插穗,插穗經30-60ppm吲哚乙酸和30-60ppm萘乙酸混合液處理,處理時間為15-26小時。插穗經藥液處理後,浸入0.1-0.5%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消毒2-10分鐘。經消毒和處理後的插穗置入山泥、黃沙、礱糠灰、炭屑的混合介質中。插穗培育所處的環境要求如下,地中溫度維持在15-28℃,地表溫度維持在0-25℃,空氣溫度維持在0-25℃,空氣相對溼度維持在65-100%,土壤相對溼度維持在30-40%。土壤酸鹼度維持在pH5.0-7.0。該方法存在如下缺陷:1.取材:採用二年生的萌櫱枝上取具有2~3對芽,10~20cm長的截枝作為插穗,實際上屬於硬枝扦插,實踐證明一年生枝條具有和實生苗相同的特點,再生能力強,營養物質多,而二年生枝條再生能力不及幼嫩的一年生枝條的再生能力,所以硬枝扦插的成活率低於嫩枝扦插。2.季節:採用休眠季進行扦插,營養物質只消耗不積累,而在夏季生長季進行時,植物可以產生新的營養物質以供代謝需要,且夏季一般會對植物進行修剪,在修剪時期進行扦插,可以節省材料,充分利用資源,節約成本。3.激素處理:選用30~60ppm吲哚乙酸和30~60ppm萘乙酸混合液處理,處理時間為15~26小時,處理時間長,加大了繁殖周期,效率低,生產操作困難,不利於廣泛推廣。4.基質選擇:選用山泥,黃沙,礱糠灰,炭屑的混合介質,基質成分複雜且不容易得到,不經濟。5.環境條件控制:要求地中溫度維持在15~28℃,地表溫度維持在0~25℃,空氣溫度維持在0~25℃,空氣相對溼度維持在65~100%,土壤相對溼度維持在30~40%。由於每天的溫度變化大,空氣溼度變化大,只是靠人工進行環境條件的控制,事倍功半,效果不理想。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針對現有技術中蠟梅播種繁殖的苗木無法保持品種的優良特性、嫁接繁殖後需多次抹芽、分株繁殖只適用於少數品種、扦插繁殖成活率低的現狀,提供一種高成活率的蠟梅的扦插繁殖方法。本發明提供一種蠟梅的扦插繁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扦插時間選擇6月初,扦插前2天準備扦插基質並消毒;B取蠟梅幼嫩枝條,將其中上部削成插穗,插穗下切口馬蹄形,削好後插穗浸泡消毒;C以體積百分含量50%的酒精配製的1500-2500mg/Kg吲哚丁酸(IBA)溶液,將B所得插穗的下部1-2cm在吲哚丁酸溶液中蘸8-12s後,扦插到A所述基質中固定;D每周消毒,並以噴霧控制C所插插穗周圍的相對溼度為85-95%,環境溫度不超過40℃,直至長出側根,得到扦插苗,進行移栽。其中,A所述扦插基質為泥炭土:珍珠巖體積比為2:1的基質。其中,A所述消毒為用25%多菌靈可溼性粉劑800倍水溶液消毒。其中,B所述取蠟梅幼嫩枝條,於下午日落後或陰天進行,也可在早上露水未乾時進行。其中,B所述取蠟梅幼嫩枝條,為在長勢旺、新梢多、向陽的、無病蟲害的植株上,選取樹冠未封頂的中長枝。其中,B所述取蠟梅幼嫩枝條,剪取枝條後立即噴水,然後裝入密閉塑膠袋中放置樹蔭下,剪完後迅速運到扦插地,運輸過程中保持疏鬆狀態,防止擠壓,運達後立即攤開噴霧。其中,B所述削成插穗,為去掉枝條基部葉片,削成12-15cm長、節數2-3節、帶葉2-3片的插穗,插穗上切口在離節1-2cm處削斷,下切口在節的部位削斷。B所述插穗浸泡消毒,為用25%多菌靈可溼性粉劑800倍水溶液將插穗浸泡15min後取出。C所述吲哚丁酸溶液現配現用或配製後於4℃的冰箱中保存;優選為現配現用。C所述吲哚丁酸溶液為以體積百分含量50%的酒精配製的2500mg/Kg吲哚丁酸溶液。C所述扦插,為先在基質上先打孔或劃道2cm深,將插穗插入基質中2-3cm深,把插穗固定住。C所述扦插,插穗密度為葉片之間不重疊即可。D所述每周消毒為每周噴質量百分含量5%的高錳酸鉀溶液一次。D所述以噴霧控制C所插插穗周圍的相對溼度為85-95%,環境溫度不超過40℃,具體步驟為:D1扦插後10d內,每隔15min噴霧一次,每次持續8s;D2扦插後10-20d,在葉面上水膜蒸發到1/3時開始噴霧,每隔15min噴霧一次,每次持續5s;D3扦插後20d後,長出幼根,在葉面水分蒸發完後再噴霧,每隔15min噴霧一次,晴天時每次持續4s,陰天時,每次持續1sD4大量根系形成之後,只在中午前後少量噴霧,每天噴霧3~5次,每次噴霧相隔30min,每次噴霧持續3s。D所述噴霧,為採用全光噴霧。D所述移栽,具體步驟如下:移栽前兩天,按體積比配製泥沙:潔淨園土:泥炭珍珠巖混合物(混合比例為體積比泥炭:珍珠巖=5:1)為1:1:1的移栽基質,並以25%多菌靈可溼性粉劑800倍水溶液消毒,塑料薄膜覆蓋備用;移栽前一天,不進行噴霧操作,以免基質過溼;移栽時,將兩天前配製好的基質裝入盆中,取出蠟梅扦插苗,儘量保留根系上的基質,上盆時,切勿壓實基質,上盆後,置於光照強度80%的地方,澆透水,緩苗;移栽兩天後再澆一次透水,此後進行常規水分管理,每隔10d噴灑質量百分含量0.5%的磷酸二氫鉀,重複3次。本發明的一種蠟梅的扦插繁殖方法,還包括移栽後的田間管理,主要為注意病蟲害防治,具體方法如下:蠟梅常發生葉斑病和枯枝病,可用65%代森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噴灑。蟲害有介殼蟲和粉蝨危害,用40%氧化樂果乳油1500倍液噴殺。本發明還提供蠟梅的扦插繁殖方法在蠟梅繁育中的應用。本發明的優點如下:本發明不但可以獲得和母株遺傳性一致的種苗或砧木,克服播種繁殖的缺點,而且育苗周期短、成本低、繁殖材料來源廣,便於大量育苗,最重要的是本發明大大提高了蠟梅扦插的成活率;本發明採用高濃度激素速蘸的處理方法來提高蠟梅扦插的成活率,同時提出了適合蠟梅扦插的基質和營養液配製,結合全光噴霧設備的精細的養護管理,最終使得蠟梅扦插成活率達到了85%。附圖說明圖1本發明實施例1中蠟梅扦插苗的照片。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內容,但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在不背離本發明精神和實質的情況下,對本發明方法、步驟或條件所作的修改或替換,均屬於本發明的範圍。若未特別指明,實施例中所用的技術手段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熟知的常規手段。實施例1在北京林業大學梅菊圃中進行,插床應選擇迎風、背陰、排水、灌溉良好、無西曬的位置,在插床所在的溫室,搭上遮陰網,使得插床的白天最高光照強度為80%。扦插地採用LK-100型全光噴霧儀,利用電子自動間歇噴霧創造適宜扦插的環境。每4個育苗缽周圍鋪設一個LK-100型全光噴霧儀的噴頭裝置,以保證其周圍育苗缽都能得到噴霧。自動噴霧裝置下,插穗葉片始終保持鮮活狀態,空氣流通,光合作用強。同時扦插深度淺,腐爛少,利於生根。扦插地周圍用無紡布搭建隔離帶,並鋪設一層育苗缽,使扦插用育苗缽與地面隔開,以達到通氣透水,防止扦插苗腐爛的作用,並用質量百分含量5%的高錳酸鉀對扦插地、育苗缽、基質及周圍環境進行消毒。採條於下午日落後或陰天進行,也可在早上露水未乾時採。本次扦插試驗於2014年6月1日進行,材料取自北京林業大學梅菊圃幼嫩蠟梅,在長勢旺、新梢多、向陽的、無病蟲害的植株上,選取樹冠未封頂的中長枝作為插穗。剪下後立即噴水,然後裝入密閉塑膠袋中放置樹蔭下,防止萎蔫。剪完後迅速運到扦插地,在運輸過程中要保持疏鬆狀態,防止擠壓。帶回後立即攤開噴霧恢復水分,同時防止發熱。削插穗時,由於蠟梅葉片較大,應該對其稍作處理,將葉子剪去一半,以儘量減少蒸騰損失。將枝條基部的葉片去掉,用刃口鋒利的小刀或雙面刀片把枝條削成12-15cm長,節數2-3節,帶葉2-3片的插穗,插穗的上切口離節1-2cm的部位削斷,下切口在節部削斷,節部營養足,利於生根。口要削成馬蹄形,粗細適中,保證下切口光滑完整。下切口不可用剪刀剪。剪刀會壓傷幼嫩的皮部,汙染從壓傷處發生。用刀斜削時,傾斜不可過大,防止形成的尖切口在蘸取激素和扦插時碰傷。切口形成毛茬、在切制時或扦插時受傷,皆會增加腐爛。削插穗在室內或室外陰涼處進行(光照強度為80%)。使用25%多菌靈可溼性粉劑的800倍水溶液將插穗浸泡15min後取出,待插穗表面見幹後,迅速將插穗下部1-2cm,蘸取採用體積百分含量50%的酒精配製成的1500mg/Kg的吲哚丁酸溶液中8~12s。扦插前先打孔或劃線2cm深,使基質疏鬆,便於扦插,有效防止切口處的損傷,提高扦插的成活率,插穗插入泥炭土:珍珠巖體積比為2:1的基質中2-3cm深,把插穗固定住即可,扦插淺、腐爛少,利於愈傷、生根。插穗間密度以葉片之間不重疊為好。吲哚丁酸溶液的配製方法具體為(以下實施例採用相同配製方法):採用的體積百分含量50%的酒精溶解吲哚丁酸,配成所需濃度,配製使用玻璃或瓷器容器,不用鐵器,最好現用現配,最多在4℃的冰箱中保存幾天。泥炭土:珍珠巖體積比為2:1的基質的配製方法具體為(以下實施例採用相同配製方法):先在珍珠巖中加水,使其保持溼潤,備用。在地上鋪設一層塑料膜,以備混合基質。將泥炭和珍珠巖按體積比2:1置於塑料膜上,混合均勻。然後將混合基質放入已消毒的育苗缽中,置入插床。用1g25%多菌靈可溼性粉劑加800ml水配製成800倍的溶液,將配好的基質經行消毒,兩天後進行扦插。扦插後需要精細管理。在整個扦插的過程中,每周需要用5%的高錳酸鉀溶液將插床與周圍環境殺菌1次。每次噴藥後晚上噴水要少或不噴。扦插後10d內,插穗剛離開母體,仍具有較大的蒸騰強度,插穗基部下切口吸水能力極弱,主要依靠頻繁噴霧保證葉面保持一層水膜,插穗不失水,每隔15min噴霧一次,每次持續8s。扦插後10-20d,愈傷組織形成後,可適當減小噴霧量,在葉面上水膜蒸發到1/3時開始噴霧,每隔15min噴霧一次,每次持續5s。在扦插後的20d後,待普遍長出幼根時,可在葉面水分蒸發完後稍等片刻再進行噴霧,噴水要減少,每隔15min噴霧一次,晴天時每次持續4s,陰天時,每次持續1s,以防止新梢腐爛。大量根系形成之後,可以只在中午前後少量噴霧(每天噴霧3~5次,每次噴霧相隔30min,每次噴霧持續3s,下同)。實踐證明,要使插穗儘快地生根並且在生根前保持活力,需一個空氣溼度很大、插床土壤溼度適當、氣溫稍低於土溫的環境條件。而應用噴霧設施對蠟梅插床小氣候進行調節,能達到上述預期的效果。本試驗採用噴霧的方法,有效地將小氣候溼度控制在了90%左右(具體為相對溼度85-95%,下同),取得良好的結果。扦插後第一周,愈傷尚未形成,插穗易腐爛。二周後,根系生出,三周時根不斷加長生長,同時插穗的頂芽萌發出新梢。養護過程中,有部分葉子掉落,要及時的進行清理,以免影響扦插苗的正常生長,此外,要根據天氣條件及時的調整噴霧時間,以免扦插苗過幹或過溼。待普遍長出側根後,應及時煉苗移栽。此時降低噴霧,同時增加光照。扦插苗在葉表面長時間乾燥時,莖和葉仍然保持鮮亮不萎蔫、捲曲時,就可以移栽。移栽前兩天,按體積比配製泥沙:潔淨園土:泥炭珍珠巖混合物(混合比例為體積比泥炭:珍珠巖=5:1)為1:1:1的移栽基質,並與800倍的25%多菌靈可溼性粉劑溶液消毒劑混合均勻,用塑料薄膜覆蓋消毒備用。移栽前一天,不用進行噴霧操作,以免基質過溼,影響起苗移栽。到2014年7月27日移栽時,小心取出蠟梅扦插苗,記錄數據,拍照得到圖1,可以看到此時蠟梅的根長達21cm。用兩天前配製好的基質,裝入13×15cm的黑色塑料盆中,上盆時,切勿壓實基質,否則很難澆透水,上盆後,將扦插苗移栽置於光照強度80%的地方,澆透水,緩苗。2天再澆一次透水,此後,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澆水。每隔10d噴灑質量百分含量0.5%的磷酸二氫鉀,以增加移栽苗的抗性,重複3次。統計得出蠟梅扦插苗的成活率為70%,最長根達到20cm,平均根長為9.25cm,最多根數達到6根,平均生根數為3.1根。移栽後田間管理時要注意病蟲害防治:蠟梅常發生葉斑病和枯枝病,可用65%代森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噴灑。蟲害有介殼蟲和粉蝨危害,用40%氧化樂果乳油1500倍液噴殺。實施例2在北京林業大學梅菊圃中進行,插床應選擇迎風、背陰、排水、灌溉良好、無西曬的位置,在插床所在的溫室,搭上遮陰網,使得插床的白天最高光照強度為80%。扦插地採用LK-100型全光噴霧儀,利用電子自動間歇噴霧創造適宜扦插的環境。每4個育苗缽周圍鋪設一個LK-100型全光噴霧儀的噴頭裝置,以保證其周圍育苗缽都能得到噴霧。自動噴霧裝置下,插穗葉片始終保持鮮活狀態,空氣流通,光合作用強。同時扦插深度淺,腐爛少,利於生根。扦插地周圍用無紡布搭建隔離帶,並鋪設一層育苗缽,使扦插用育苗缽與地面隔開,以達到通氣透水,防止扦插苗腐爛的作用,並用質量百分含量5%的高錳酸鉀對扦插地、育苗缽、基質及周圍環境進行消毒。採條於下午日落後或陰天進行,也可在早上露水未乾時採。本次扦插試驗於2014年6月2日進行,材料取自北京林業大學梅菊圃幼嫩蠟梅,在長勢旺、新梢多、向陽的、無病蟲害的植株上,選取樹冠未封頂的中長枝作為插穗。剪下後立即噴水,然後裝入密閉塑膠袋中放置樹蔭下,防止萎蔫。剪完後迅速運到扦插地,在運輸過程中要保持疏鬆狀態,防止擠壓。帶回後立即攤開噴霧恢復水分,同時防止發熱。削插穗時,由於蠟梅葉片較大,應該對其稍作處理,將葉子剪去一半,以儘量減少蒸騰損失。將枝條基部的葉片去掉,用刃口鋒利的小刀或雙面刀片把枝條削成12-15cm長,節數2-3節,帶葉2-3片的插穗,插穗的上切口離節1-2cm的部位削斷,下切口在節部削斷,節部營養足,利於生根。口要削成馬蹄形,粗細適中,保證下切口光滑完整。下切口不可用剪刀剪。剪刀會壓傷幼嫩的皮部,汙染從壓傷處發生。用刀斜削時,傾斜不可過大,防止形成的尖切口在蘸取激素和扦插時碰傷。切口形成毛茬、在切制時或扦插時受傷,皆會增加腐爛。削插穗在室內或室外陰涼處進行(光照強度為80%)。使用25%多菌靈可溼性粉劑的800倍水溶液將插穗浸泡15min後取出,待插穗表面見幹後,迅速將插穗下部1-2cm,蘸取採用體積百分含量50%的酒精配製成的2000mg/Kg的吲哚丁酸溶液中8~12s。扦插前先打孔或劃線2cm深,使基質疏鬆,便於扦插,有效防止切口處的損傷,提高扦插的成活率,插穗插入泥炭土:珍珠巖體積比為2:1的基質中2-3cm深,把插穗固定住即可,扦插淺、腐爛少,利於愈傷、生根。插穗間密度以葉片之間不重疊為好。扦插後需要精細管理。在整個扦插的過程中,每周需要用5%的高錳酸鉀溶液將插床與周圍環境殺菌1次。每次噴藥後晚上噴水要少或不噴。扦插後10d內,插穗剛離開母體,仍具有較大的蒸騰強度,插穗基部下切口吸水能力極弱,主要依靠頻繁噴霧保證葉面保持一層水膜,插穗不失水,每隔15min噴霧一次,每次持續8s。扦插後10-20d,愈傷組織形成後,可適當減小噴霧量,在葉面上水膜蒸發到1/3時開始噴霧,每隔15min噴霧一次,每次持續5s。在扦插後的20d後,待普遍長出幼根時,可在葉面水分蒸發完後稍等片刻再進行噴霧,噴水要減少,每隔15min噴霧一次,晴天時每次持續4s,陰天時,每次持續1s,以防止新梢腐爛。大量根系形成之後,可以只在中午前後少量噴霧。實踐證明,要使插穗儘快地生根並且在生根前保持活力,需一個空氣溼度很大、插床土壤溼度適當、氣溫稍低於土溫的環境條件。而應用噴霧設施對蠟梅插床小氣候進行調節,能達到上述預期的效果。本試驗採用噴霧的方法,有效地將小氣候溼度控制在了90%左右,取得良好的結果。扦插後第一周,愈傷尚未形成,插穗易腐爛。二周後,根系生出,三周時根不斷加長生長,同時插穗的頂芽萌發出新梢。養護過程中,有部分葉子掉落,要及時的進行清理,以免影響扦插苗的正常生長,此外,要根據天氣條件及時的調整噴霧時間,以免扦插苗過幹或過溼。待普遍長出側根後,應及時煉苗移栽。此時降低噴霧,同時增加光照。扦插苗在葉表面長時間乾燥時,莖和葉仍然保持鮮亮不萎蔫、捲曲時,就可以移栽。移栽前兩天,按體積比配製泥沙:潔淨園土:泥炭珍珠巖混合物(混合比例為體積比泥炭:珍珠巖=5:1)為1:1:1的移栽基質,並與800倍的25%多菌靈可溼性粉劑溶液消毒劑混合均勻,用塑料薄膜覆蓋消毒備用。移栽前一天,不用進行噴霧操作,以免基質過溼,影響起苗移栽。到2014年7月27日移栽時,小心取出蠟梅扦插苗,記錄數據,拍照。用兩天前配製好的基質,裝入13×15cm的黑色塑料盆中,上盆時,切勿壓實基質,否則很難澆透水,上盆後,將扦插苗移栽置於光照強度80%的地方,澆透水,緩苗。2天再澆一次透水,此後,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澆水。每隔10d噴灑質量百分含量0.5%的磷酸二氫鉀,以增加移栽苗的抗性,重複3次。統計得出蠟梅扦插苗的成活率為75%,最長根達到21cm,平均根長為11.5cm,最多根數達到9根,平均生根數為4.6根。移栽後田間管理時要注意病蟲害防治:蠟梅常發生葉斑病和枯枝病,可用65%代森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噴灑。蟲害有介殼蟲和粉蝨危害,用40%氧化樂果乳油1500倍液噴殺。實施例3在北京林業大學梅菊圃中進行,插床應選擇迎風、背陰、排水、灌溉良好、無西曬的位置,在插床所在的溫室,搭上遮陰網,使得插床的白天最高光照強度為80%。扦插地採用LK-100型全光噴霧儀,利用電子自動間歇噴霧創造適宜扦插的環境。每4個育苗缽周圍鋪設一個LK-100型全光噴霧儀的噴頭裝置,以保證其周圍育苗缽都能得到噴霧。自動噴霧裝置下,插穗葉片始終保持鮮活狀態,空氣流通,光合作用強。同時扦插深度淺,腐爛少,利於生根。扦插地周圍用無紡布搭建隔離帶,並鋪設一層育苗缽,使扦插用育苗缽與地面隔開,以達到通氣透水,防止扦插苗腐爛的作用,並用質量百分含量5%的高錳酸鉀對扦插地、育苗缽、基質及周圍環境進行消毒。採條於下午日落後或陰天進行,也可在早上露水未乾時採。本次扦插試驗於2014年6月3日進行,材料取自北京林業大學梅菊圃幼嫩蠟梅,在長勢旺、新梢多、向陽的、無病蟲害的植株上,選取樹冠未封頂的中長枝作為插穗。剪下後立即噴水,然後裝入密閉塑膠袋中放置樹蔭下,防止萎蔫。剪完後迅速運到扦插地,在運輸過程中要保持疏鬆狀態,防止擠壓。帶回後立即攤開噴霧恢復水分,同時防止發熱。削插穗時,由於蠟梅葉片較大,應該對其稍作處理,將葉子剪去一半,以儘量減少蒸騰損失。將枝條基部的葉片去掉,用刃口鋒利的小刀或雙面刀片把枝條削成12-15cm長,節數2-3節,帶葉2-3片的插穗,插穗的上切口離節1-2cm的部位削斷,下切口在節部削斷,節部營養足,利於生根。口要削成馬蹄形,粗細適中,保證下切口光滑完整。下切口不可用剪刀剪。剪刀會壓傷幼嫩的皮部,汙染從壓傷處發生。用刀斜削時,傾斜不可過大,防止形成的尖切口在蘸取激素和扦插時碰傷。切口形成毛茬、在切制時或扦插時受傷,皆會增加腐爛。削插穗在室內或室外陰涼處進行(光照強度為80%)。使用25%多菌靈可溼性粉劑的800倍水溶液將插穗浸泡15min後取出,待插穗表面見幹後,迅速將插穗下部1-2cm,蘸取採用體積百分含量50%的酒精配製成的2500mg/Kg的吲哚丁酸溶液中8~12s。扦插前先打孔或劃線2cm深,使基質疏鬆,便於扦插,有效防止切口處的損傷,提高扦插的成活率,插穗插入泥炭土:珍珠巖體積比為2:1的基質中2-3cm深,把插穗固定住即可,扦插淺、腐爛少,利於愈傷、生根。插穗間密度以葉片之間不重疊為好。扦插後需要精細管理。在整個扦插的過程中,每周需要用5%的高錳酸鉀溶液將插床與周圍環境殺菌1次。每次噴藥後晚上噴水要少或不噴。扦插後10d內,插穗剛離開母體,仍具有較大的蒸騰強度,插穗基部下切口吸水能力極弱,主要依靠頻繁噴霧保證葉面保持一層水膜,插穗不失水,每隔15min噴霧一次,每次持續8s。扦插後10-20d,愈傷組織形成後,可適當減小噴霧量,在葉面上水膜蒸發到1/3時開始噴霧,每隔15min噴霧一次,每次持續5s。在扦插後的20d後,待普遍長出幼根時,可在葉面水分蒸發完後稍等片刻再進行噴霧,噴水要減少,每隔15min噴霧一次,晴天時每次持續4s,陰天時,每次持續1s,以防止新梢腐爛。大量根系形成之後,可以只在中午前後少量噴霧。實踐證明,要使插穗儘快地生根並且在生根前保持活力,需一個空氣溼度很大、插床土壤溼度適當、氣溫稍低於土溫的環境條件。而應用噴霧設施對蠟梅插床小氣候進行調節,能達到上述預期的效果。本試驗採用噴霧的方法,有效地將小氣候溼度控制在了90%左右,取得良好的結果。扦插後第一周,愈傷尚未形成,插穗易腐爛。二周後,根系生出,三周時根不斷加長生長,同時插穗的頂芽萌發出新梢。養護過程中,有部分葉子掉落,要及時的進行清理,以免影響扦插苗的正常生長,此外,要根據天氣條件及時的調整噴霧時間,以免扦插苗過幹或過溼。待普遍長出側根後,應及時煉苗移栽。此時降低噴霧,同時增加光照。扦插苗在葉表面長時間乾燥時,莖和葉仍然保持鮮亮不萎蔫、捲曲時,就可以移栽。移栽前兩天,按體積比配製泥沙:潔淨園土:泥炭珍珠巖混合物(混合比例為體積比泥炭:珍珠巖=5:1)為1:1:1的移栽基質,並與800倍的25%多菌靈可溼性粉劑溶液消毒劑混合均勻,用塑料薄膜覆蓋消毒備用。移栽前一天,不用進行噴霧操作,以免基質過溼,影響起苗移栽。到2014年7月27日移栽時,小心取出蠟梅扦插苗,記錄數據,拍照。用兩天前配製好的基質,裝入13×15cm的黑色塑料盆中,上盆時,切勿壓實基質,否則很難澆透水,上盆後,將扦插苗移栽置於光照強度80%的地方,澆透水,緩苗。2天再澆一次透水,此後,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澆水。每隔10d噴灑質量百分含量0.5%的磷酸二氫鉀,以增加移栽苗的抗性,重複3次。統計得出蠟梅扦插苗的成活率為85%,扦插苗最長根達到20cm,平均根長為12.5cm,最多根數達到9根,平均生根數為4.8根。移栽後田間管理時要注意病蟲害防治:蠟梅常發生葉斑病和枯枝病,可用65%代森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噴灑。蟲害有介殼蟲和粉蝨危害,用40%氧化樂果乳油1500倍液噴殺。實施例4在北京林業大學梅菊圃中進行。在插床所在的溫室,搭上遮陰網,使得插床的白天最高光照強度為80%。扦插地採用LK-100型全光噴霧儀,利用電子自動間歇噴霧創造適宜扦插的環境。每4個育苗缽周圍鋪設一個LK-100型全光噴霧儀的噴頭裝置,以保證其周圍育苗缽都能得到噴霧。自動噴霧裝置下,插穗葉片始終保持鮮活狀態,空氣流通,光合作用強。同時扦插深度淺,腐爛少,利於生根。插床選擇迎風、背陰、排水、灌溉良好、無西曬的位置,扦插地周圍用無紡布搭建隔離帶,並鋪設一層育苗缽,使扦插用育苗缽與地面隔開,以達到通氣透水,防止扦插苗腐爛的作用,並用質量百分含量5%的高錳酸鉀對扦插地、育苗缽、基質及周圍環境進行消毒。採條於下午日落後或陰天進行,也可在早上露水未乾時採。本次扦插試驗於2014年8月5日進行,材料取自北京林業大學梅菊圃幼嫩蠟梅,在長勢旺、新梢多、向陽的、無病蟲害的植株上,選取樹冠未封頂的中長枝作為插穗,去除最頂端比較柔軟脆弱的部分,以提高蠟梅扦插的成活率。剪下後立即噴水,然後裝入密閉塑膠袋中放置樹蔭下,防止萎蔫。剪完後迅速運到扦插地,在運輸過程中要保持疏鬆狀態,防止擠壓。帶回後立即攤開噴霧恢復水分,同時防止發熱。削插穗時,將枝條基部的葉片去掉,由於蠟梅葉片較大,應該對其稍作處理,將葉子剪去一半,以儘量減少蒸騰損失。用刃口鋒利的小刀或雙面刀片把枝條削成12-15cm長,節數2-3節,帶葉2-3片的插穗,插穗的上切口離節1-2cm的部位削斷,下切口在節部削斷,節部營養足,利於生根。口要削成馬蹄形,粗細適中,保證下切口光滑完整。下切口不可用剪刀剪。剪刀會壓傷幼嫩的皮部,汙染從壓傷處發生。用刀斜削時,傾斜不可過大,防止形成的尖切口在蘸取激素和扦插時碰傷。切口形成毛茬、在切制時或扦插時受傷,皆會增加腐爛。插穗下斷面越光滑、完整,愈傷組織形成的越早,進而促進插穗髮根。削插穗在室內或室外陰涼處(光照強度為80%)進行。插穗削完後,立即使用25%多菌靈可溼性粉劑的800倍水溶液將插穗浸泡15min後取出,待插穗表面見幹後,迅速將插穗下部1-2cm,蘸取採用體積百分含量50%的酒精配製成的2500mg/Kg吲哚丁酸溶液中8-12s,取出進行扦插。扦插時不可直接把插穗插入基質中,應先打孔或劃道2cm深,使基質疏鬆,便於扦插,有效防止切口處的損傷,提高扦插的成活率。將插穗插入泥炭土:珍珠巖體積比為1:1的基質中2-3cm深,扦插淺、腐爛少,利於愈傷、生根。扦插完畢後,把插穗固定住即可。插穗間密度以葉片之間不重疊為好。扦插後需要精細管理。在整個扦插的過程中,每周需要用5%的高錳酸鉀溶液將插床與周圍環境殺菌1次。每次噴藥後晚上噴水要少或不噴。扦插後10d內,插穗剛離開母體,仍具有較大的蒸騰強度,插穗基部下切口吸水能力極弱,主要依靠頻繁噴霧保證葉面保持一層水膜,插穗不失水,每隔20min噴霧一次,每次持續5s。扦插後10-20d,愈傷組織形成後,可適當減小噴霧量,在葉面上水膜蒸發到1/3時開始噴霧,每隔40min噴霧一次,每次持續3s。在扦插後的20d後,待普遍長出幼根時,可在葉面水分蒸發完後稍等片刻再進行噴霧,噴水要減少,每隔120min噴霧一次,晴天時每次持續2s,陰天時,每次持續1s,以防止新梢腐爛。大量根系形成之後,可以只在中午前後少量噴霧。實踐證明,要使插穗儘快地生根並且在生根前保持活力,需一個空氣溼度很大、插床土壤溼度適當、氣溫稍低於土溫的環境條件。而應用噴霧設施對蠟梅插床小氣候進行調節,能達到上述預期的效果。本試驗採用噴霧的方法,有效地將小氣候溼度控制在了90%左右,取得良好的結果。扦插後第一周,愈傷尚未形成,插穗易腐爛。二周後,根系生出,三周時根不斷加長生長,同時插穗的頂芽萌發出新梢。養護過程中,有部分葉子掉落,要及時的進行清理,以免影響扦插苗的正常生長,此外,要根據天氣條件及時的調整噴霧時間,以免扦插苗過幹或過溼。待普遍長出側根後,應及時煉苗移栽。此時降低噴霧,同時增加光照。扦插苗在葉表面長時間乾燥時,莖和葉仍然保持鮮亮不萎蔫、捲曲時,就可以移栽。移栽前兩天,按體積比配製泥沙:潔淨園土:泥炭珍珠巖混合物(混合比例為體積比泥炭:珍珠巖=5:1)為1:1:1的移栽基質,並與800倍的25%多菌靈可溼性粉劑溶液消毒劑混合均勻,用塑料薄膜覆蓋消毒備用。移栽前一天,不用進行噴霧操作,以免基質過溼,影響起苗移栽。到2014年10月2日移栽時,小心取出蠟梅扦插苗,最好保留根系上的基質,以保證移栽成活率,記錄數據拍照後,用兩天前配製好的基質,裝入13×15cm的黑色塑料盆中,上盆時,切勿壓實基質,否則很難澆透水,上盆後,將扦插苗移栽置於光照強度80%的地方,澆透水,緩苗。2天再澆一次透水,此後,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澆水。每隔10d噴灑質量百分含量0.5%的磷酸二氫鉀,以增加移栽苗的抗性,重複3次。統計得出蠟梅扦插苗的成活率為40%,扦插苗最長根達到8cm,平均根長為2.5cm,最多根數達到3根,平均生根數為1.2根。實施例5在北京林業大學梅菊圃中進行。在插床所在的溫室,搭上遮陰網,使得插床的白天最高光照強度為80%。扦插地採用LK-100型全光噴霧儀,利用電子自動間歇噴霧創造適宜扦插的環境。每4個育苗缽周圍鋪設一個LK-100型全光噴霧儀的噴頭裝置,以保證其周圍育苗缽都能得到噴霧。自動噴霧裝置下,插穗葉片始終保持鮮活狀態,空氣流通,光合作用強。同時扦插深度淺,腐爛少,利於生根。插床選擇迎風、背陰、排水、灌溉良好、無西曬的位置,扦插地周圍用無紡布搭建隔離帶,並鋪設一層育苗缽,使扦插用育苗缽與地面隔開,以達到通氣透水,防止扦插苗腐爛的作用,並用質量百分含量5%的高錳酸鉀對扦插地、育苗缽、基質及周圍環境進行消毒。採條於下午日落後或陰天進行,也可在早上露水未乾時採。本次扦插試驗於2014年8月5日進行,材料取自北京林業大學梅菊圃幼嫩蠟梅,在長勢旺、新梢多、向陽的、無病蟲害的植株上,選取樹冠未封頂的中長枝作為插穗,去除最頂端比較柔軟脆弱的部分,以提高蠟梅扦插的成活率。剪下後立即噴水,然後裝入密閉塑膠袋中放置樹蔭下,防止萎蔫。剪完後迅速運到扦插地,在運輸過程中要保持疏鬆狀態,防止擠壓。帶回後立即攤開噴霧恢復水分,同時防止發熱。削插穗時,將枝條基部的葉片去掉,由於蠟梅葉片較大,應該對其稍作處理,將葉子剪去一半,以儘量減少蒸騰損失。用刃口鋒利的小刀或雙面刀片把枝條削成12-15cm長,節數2-3節,帶葉2-3片的插穗,插穗的上切口離節1-2cm的部位削斷,下切口在節部削斷,節部營養足,利於生根。口要削成馬蹄形,粗細適中,保證下切口光滑完整。下切口不可用剪刀剪。剪刀會壓傷幼嫩的皮部,汙染從壓傷處發生。用刀斜削時,傾斜不可過大,防止形成的尖切口在蘸取激素和扦插時碰傷。切口形成毛茬、在切制時或扦插時受傷,皆會增加腐爛。插穗下斷面越光滑、完整,愈傷組織形成的越早,進而促進插穗髮根。削插穗在室內或室外陰涼處(光照強度為80%)進行。插穗削完後,立即使用25%多菌靈可溼性粉劑的800倍水溶液將插穗浸泡15min後取出,待插穗表面見幹後,迅速將插穗下部1-2cm,蘸取採用體積百分含量50%的酒精配製成的2500mg/Kg吲哚丁酸溶液中8-12s,取出進行扦插。扦插時不可直接把插穗插入基質中,應先打孔或劃道2cm深,使基質疏鬆,便於扦插,有效防止切口處的損傷,提高扦插的成活率。將插穗插入泥炭土:珍珠巖體積比為2:1的基質中2-3cm深,扦插淺、腐爛少,利於愈傷、生根。扦插完畢後,把插穗固定住即可。插穗間密度以葉片之間不重疊為好。扦插後需要精細管理。在整個扦插的過程中,每周需要用5%的高錳酸鉀溶液將插床與周圍環境殺菌1次。每次噴藥後晚上噴水要少或不噴。扦插後10d內,插穗剛離開母體,仍具有較大的蒸騰強度,插穗基部下切口吸水能力極弱,主要依靠頻繁噴霧保證葉面保持一層水膜,插穗不失水,每隔20min噴霧一次,每次持續5s。扦插後10-20d,愈傷組織形成後,可適當減小噴霧量,在葉面上水膜蒸發到1/3時開始噴霧,每隔40min噴霧一次,每次持續3s。在扦插後的20d後,待普遍長出幼根時,可在葉面水分蒸發完後稍等片刻再進行噴霧,噴水要減少,每隔120min噴霧一次,晴天時每次持續2s,陰天時,每次持續1s,以防止新梢腐爛。大量根系形成之後,可以只在中午前後少量噴霧。實踐證明,要使插穗儘快地生根並且在生根前保持活力,需一個空氣溼度很大、插床土壤溼度適當、氣溫稍低於土溫的環境條件。而應用噴霧設施對蠟梅插床小氣候進行調節,能達到上述預期的效果。本試驗採用噴霧的方法,有效地將小氣候溼度控制在了90%左右,取得良好的結果。扦插後第一周,愈傷尚未形成,插穗易腐爛。二周後,根系生出,三周時根不斷加長生長,同時插穗的頂芽萌發出新梢。養護過程中,有部分葉子掉落,要及時的進行清理,以免影響扦插苗的正常生長,此外,要根據天氣條件及時的調整噴霧時間,以免扦插苗過幹或過溼。待普遍長出側根後,應及時煉苗移栽。此時降低噴霧,同時增加光照。扦插苗在葉表面長時間乾燥時,莖和葉仍然保持鮮亮不萎蔫、捲曲時,就可以移栽。移栽前兩天,按體積比配製泥沙:潔淨園土:泥炭珍珠巖混合物(混合比例為體積比泥炭:珍珠巖=5:1)為1:1:1的移栽基質,並與800倍的25%多菌靈可溼性粉劑溶液消毒劑混合均勻,用塑料薄膜覆蓋消毒備用。移栽前一天,不用進行噴霧操作,以免基質過溼,影響起苗移栽。到2014年10月2日移栽時,小心取出蠟梅扦插苗,最好保留根系上的基質,以保證移栽成活率,記錄數據拍照後,用兩天前配製好的基質,裝入13×15cm的黑色塑料盆中,上盆時,切勿壓實基質,否則很難澆透水,上盆後,將扦插苗移栽置於光照強度80%的地方,澆透水,緩苗。2天再澆一次透水,此後,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澆水。每隔10d噴灑質量百分含量0.5%的磷酸二氫鉀,以增加移栽苗的抗性,重複3次。統計得出蠟梅扦插苗的成活率為50%,扦插苗最長根達到8cm,平均根長為4cm,最多根數達到3根,平均生根數為1.6根。實施例6在北京林業大學梅菊圃中進行。在插床所在的溫室,搭上遮陰網,使得插床的白天最高光照強度為80%。扦插地採用LK-100型全光噴霧儀,利用電子自動間歇噴霧創造適宜扦插的環境。每4個育苗缽周圍鋪設一個LK-100型全光噴霧儀的噴頭裝置,以保證其周圍育苗缽都能得到噴霧。自動噴霧裝置下,插穗葉片始終保持鮮活狀態,空氣流通,光合作用強。同時扦插深度淺,腐爛少,利於生根。插床選擇迎風、背陰、排水、灌溉良好、無西曬的位置,扦插地周圍用無紡布搭建隔離帶,並鋪設一層育苗缽,使扦插用育苗缽與地面隔開,以達到通氣透水,防止扦插苗腐爛的作用,並用質量百分含量5%的高錳酸鉀對扦插地、育苗缽、基質及周圍環境進行消毒。採條於下午日落後或陰天進行,也可在早上露水未乾時採。本次扦插試驗於2014年8月5日進行,材料取自北京林業大學梅菊圃幼嫩蠟梅,在長勢旺、新梢多、向陽的、無病蟲害的植株上,選取樹冠未封頂的中長枝作為插穗,去除最頂端比較柔軟脆弱的部分,以提高蠟梅扦插的成活率。剪下後立即噴水,然後裝入密閉塑膠袋中放置樹蔭下,防止萎蔫。剪完後迅速運到扦插地,在運輸過程中要保持疏鬆狀態,防止擠壓。帶回後立即攤開噴霧恢復水分,同時防止發熱。削插穗時,將枝條基部的葉片去掉,由於蠟梅葉片較大,應該對其稍作處理,將葉子剪去一半,以儘量減少蒸騰損失。用刃口鋒利的小刀或雙面刀片把枝條削成12-15cm長,節數2-3節,帶葉2-3片的插穗,插穗的上切口離節1-2cm的部位削斷,下切口在節部削斷,節部營養足,利於生根。口要削成馬蹄形,粗細適中,保證下切口光滑完整。下切口不可用剪刀剪。剪刀會壓傷幼嫩的皮部,汙染從壓傷處發生。用刀斜削時,傾斜不可過大,防止形成的尖切口在蘸取激素和扦插時碰傷。切口形成毛茬、在切制時或扦插時受傷,皆會增加腐爛。插穗下斷面越光滑、完整,愈傷組織形成的越早,進而促進插穗髮根。削插穗在室內或室外陰涼處(光照強度為80%)進行。插穗削完後,立即使用25%多菌靈可溼性粉劑的800倍水溶液將插穗浸泡15min後取出,待插穗表面見幹後,迅速將插穗下部1-2cm,蘸取採用體積百分含量50%的酒精配製成的2500mg/Kg吲哚丁酸溶液中8-12s,取出進行扦插。扦插時不可直接把插穗插入基質中,應先打孔或劃道2cm深,使基質疏鬆,便於扦插,有效防止切口處的損傷,提高扦插的成活率。將插穗插入泥炭土:珍珠巖體積比為3:1的基質中2-3cm深,扦插淺、腐爛少,利於愈傷、生根。扦插完畢後,把插穗固定住即可。插穗間密度以葉片之間不重疊為好。扦插後需要精細管理。在整個扦插的過程中,每周需要用5%的高錳酸鉀溶液將插床與周圍環境殺菌1次。每次噴藥後晚上噴水要少或不噴。扦插後10d內,插穗剛離開母體,仍具有較大的蒸騰強度,插穗基部下切口吸水能力極弱,主要依靠頻繁噴霧保證葉面保持一層水膜,插穗不失水,每隔20min噴霧一次,每次持續5s。扦插後10-20d,愈傷組織形成後,可適當減小噴霧量,在葉面上水膜蒸發到1/3時開始噴霧,每隔40min噴霧一次,每次持續3s。在扦插後的20d後,待普遍長出幼根時,可在葉面水分蒸發完後稍等片刻再進行噴霧,噴水要減少,每隔120min噴霧一次,晴天時每次持續2s,陰天時,每次持續1s,以防止新梢腐爛。大量根系形成之後,可以只在中午前後少量噴霧。實踐證明,要使插穗儘快地生根並且在生根前保持活力,需一個空氣溼度很大、插床土壤溼度適當、氣溫稍低於土溫的環境條件。而應用噴霧設施對蠟梅插床小氣候進行調節,能達到上述預期的效果。本試驗採用噴霧的方法,有效地將小氣候溼度控制在了90%左右,取得良好的結果。扦插後第一周,愈傷尚未形成,插穗易腐爛。二周後,根系生出,三周時根不斷加長生長,同時插穗的頂芽萌發出新梢。養護過程中,有部分葉子掉落,要及時的進行清理,以免影響扦插苗的正常生長,此外,要根據天氣條件及時的調整噴霧時間,以免扦插苗過幹或過溼。待普遍長出側根後,應及時煉苗移栽。此時降低噴霧,同時增加光照。扦插苗在葉表面長時間乾燥時,莖和葉仍然保持鮮亮不萎蔫、捲曲時,就可以移栽。移栽前兩天,按體積比配製泥沙:潔淨園土:泥炭珍珠巖混合物(混合比例為體積比泥炭:珍珠巖=5:1)為1:1:1的移栽基質,並與800倍的25%多菌靈可溼性粉劑溶液消毒劑混合均勻,用塑料薄膜覆蓋消毒備用。移栽前一天,不用進行噴霧操作,以免基質過溼,影響起苗移栽。到2014年10月2日移栽時,小心取出蠟梅扦插苗,最好保留根系上的基質,以保證移栽成活率,記錄數據拍照後,用兩天前配製好的基質,裝入13×15cm的黑色塑料盆中,上盆時,切勿壓實基質,否則很難澆透水,上盆後,將扦插苗移栽置於光照強度80%的地方,澆透水,緩苗。2天再澆一次透水,此後,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澆水。每隔10d噴灑質量百分含量0.5%的磷酸二氫鉀,以增加移栽苗的抗性,重複3次。統計得出蠟梅扦插苗的成活率為20%,扦插苗最長根達到7cm,平均根長為2.6cm,最多根數達到4根,平均生根數為1.1根。實施例1-6的方法與結果的對比總結實施例1-6的方法與結果,得到下表:表1實施例1-6的方法與結果的對比由表1可知,蠟梅的最佳扦插季節為6月初,吲哚丁酸處理的最佳濃度為2500mg/Kg,扦插基質最佳配比為體積比2:1。雖然,上文中已經用一般性說明及具體實施方案對本發明作了詳盡的描述,但在本發明基礎上,可以對之作一些修改或改進,這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在不偏離本發明精神的基礎上所做的這些修改或改進,均屬於本發明要求保護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