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纜接頭的測溫裝置及電纜接頭的製作方法
2023-07-24 08:14:46 4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力設備中電纜接頭測溫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無線無源接觸是對電力設備電纜接頭內部導體溫度進行實時監測的測溫裝置及包括該測溫裝置的電纜接頭。
背景技術:
我國電力系統的配電行業的安全事故大多是由櫃中連接點發熱引起的,因此,想規避和降低事故的發生,主要是要預先知道接點的溫度變化及溫度值,然而,現有的測溫方式,無論是有源有線的非接觸式還是無源有線的接觸式都存在這樣或是那樣的問題,諸如受周邊環境及電磁場幹擾、體積過大、易損易折、安裝複雜維護困難、不耐高溫絕緣性能差、高溫下容易產生誤報警、溫度值與實際溫度值相差比較大,更換電池、壽命短等等。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電纜接頭的測溫裝置及電纜接頭。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電纜接頭的測溫裝置,包括後堵蓋和測溫傳感裝置,所述後堵蓋的一端埋設有金屬嵌件,所述電纜接頭的接線端子與所述金屬嵌件固定相連,所述測溫傳感裝置壓接在所述接線端子和所述金屬嵌件之間;
所述測溫傳感裝置為SAW溫度傳感器或射頻識別傳感器或靠電場能取電的射頻傳感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通過通過測溫傳感裝置直接與電纜接頭內部發熱點接觸,能真實有效的反應電纜接頭內部電纜連接點的溫度。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做如下改進。
進一步,所述金屬嵌件呈一端封堵的筒狀結構且沿所述後堵蓋的軸向布置,所述金屬嵌件的敞口端與外部連通,所述金屬嵌件的內側壁上設有螺紋結構,所述金屬嵌件內旋接有雙頭螺栓;所述接線端子固定在所述雙頭螺栓上,所述雙頭螺栓上旋接有螺母,所述測溫傳感裝置壓接在所述雙頭螺栓的螺母和所述金屬嵌件之間。
進一步,所述後堵蓋一端封堵的筒狀結構,所述金屬嵌件插接固定在所述後堵蓋的敞口端,所述後堵蓋敞口端的內環側設有一環形臺階,所述環形臺階與所述金屬嵌件的端部平齊;所述測溫傳感裝置通過過盈配合的方式套接在所述雙頭螺栓上且其一端壓接在所述環形臺階和所述金屬嵌件上,其另一端與所述後堵蓋的敞口端平齊。
採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將測溫傳感裝置壓接在所述環形臺階和金屬嵌件上,使整體的固定更加牢固;將測溫傳感裝置採用過盈配合的方式與雙頭螺母連為一體,沒有增加現場施工的難度,而且更容易安裝鎖緊。
進一步,所述後堵蓋的外壁上靠近另一端的位置設有一圈周向布置的外沿。
進一步,所述後堵蓋呈一端封堵的筒狀結構,所述金屬嵌件插接固定在所述後堵蓋的敞口端,所述後堵蓋敞口端的內環側設有第一環形臺階,所述金屬嵌件高出所述第一環形臺階一部分且該部分的外環側設有第二環形臺階,所述第一環形臺階和第二環形臺階平齊,所述第一環形臺階和第二環形臺階形成一環形槽,所述測溫傳感裝置設置在所述環形槽中;所述測溫傳感裝置通過過盈配合的方式套接在所述金屬嵌件高出所述第一環形臺階的一部分的外壁上。
採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將測溫傳感裝置套接在金屬嵌件上,使得溫度傳遞更直接快速;將測溫傳感裝置採用過盈配合的方式與金屬嵌件連為一體,沒有增加現場施工的難度,而且更容易安裝鎖緊。
進一步,所述測溫傳感裝置的外環側與所述後堵蓋內側壁之間留有間隙。
進一步,所述後堵蓋呈一端封堵的筒狀結構,所述金屬嵌件插接固定在所述後堵蓋的敞口端且與該敞口端平齊;所述測溫傳感裝置通過過盈配合的方式套接在所述雙頭螺栓上且壓接在所述後堵蓋的敞口端。
一種電纜接頭,包括一端封堵的套管、接線端子和如上所述的測溫裝置,所述接線端子的一端與所述電纜相連,其另一端從所述套管的側壁插入套管內部且與所述金屬嵌件固定連接,所述接線端子與所述套管垂直固定連接;所述後堵蓋設有所述金屬嵌件的一端從所述套管的敞口端插入所述套管內。
進一步,還包括後護帽,所述後護帽套接在所述套管的敞口端且將該敞口端包覆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施例的後堵蓋實施方式一的剖面結構示意圖一;
圖2為本實施例的後堵蓋實施方式一的剖面結構示意圖二;
圖3為本實施例的後堵蓋實施方式一的剖面結構示意圖三;
圖4為本實施例的後堵蓋實施方式二的剖面結構示意圖一;
圖5為本實施例的後堵蓋實施方式二的剖面結構示意圖二;
圖6為本實施例的後堵蓋實施方式二的剖面結構示意圖三;
圖7為本實施例的後堵蓋實施方式二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四;
圖8為本實施例的後堵蓋實施方式三的剖面結構示意圖一;
圖9為本實施例的後堵蓋實施方式三的剖面結構示意圖二;
圖10為本實施例的後堵蓋實施方式三的剖面結構示意圖三;
圖11為本實施例的後堵蓋實施方式三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四;
圖12為本實施例的電纜接頭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後堵蓋;11、外沿;12、環形臺階;13、第一環形臺階;14、間隙;2、測溫傳感裝置;3、金屬嵌件;31、第二環形臺階;4、接線端子;5、雙頭螺栓;51、螺母;6、套管;7、電纜;8、後護帽。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徵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並非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的範圍。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一種電纜接頭的測溫裝置,包括後堵蓋1和測溫傳感裝置2,所述後堵蓋1的一端埋設有金屬嵌件3,所述電纜接頭的接線端子4與所述金屬嵌件3固定相連,所述測溫傳感裝置2壓接在所述接線端子4和所述金屬嵌件3之間;
所述測溫傳感裝置2為SAW溫度傳感器或射頻識別傳感器或靠電場能取電的射頻傳感器。射頻識別傳感器是在沒有外界電壓的情況下可以正常工作的傳感器,靠電場取電的射頻傳感器必須有外加電壓才能工作,且外加電壓在2KV以上。本實施例通過通過測溫傳感裝置直接與電纜接頭內部發熱點接觸,能真實有效的反應電纜接頭內部電纜連接點的溫度。
如圖1-圖11所示,本實施例的所述金屬嵌件3呈一端封堵的筒狀結構且沿所述後堵蓋1的軸向布置,所述金屬嵌件3的敞口端與外部連通,所述金屬嵌件3的內側壁上設有螺紋結構,所述金屬嵌件3內旋接有雙頭螺栓5;所述接線端子4固定在所述雙頭螺栓5上,所述雙頭螺栓5上旋接有螺母51,所述測溫傳感裝置壓接在所述雙頭螺栓的螺母和所述金屬嵌件之間。
如圖1-圖12所示,本實施例的所述測溫傳感裝置2呈環形且通過過盈配合的方式套接在所述雙頭螺栓5或所述金屬嵌件3上,將測溫傳感裝置採用過盈配合的方式與後堵蓋連為一體,沒有增加現場施工的難度,而且更容易安裝鎖緊。
本實施例的後堵蓋有多種實施方式,具體如下:
實施方式一:如圖1-圖3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所述後堵蓋1一端封堵的筒狀結構,所述金屬嵌件3插接固定在所述後堵蓋1的敞口端,所述後堵蓋1敞口端的內環側設有一環形臺階12,所述環形臺階12與所述金屬嵌件3的端部平齊;所述測溫傳感裝置2通過過盈配合的方式套接在所述雙頭螺栓5上且其一端壓接在所述環形臺階12和所述金屬嵌件3上,其另一端與所述後堵蓋1的敞口端平齊。通過將測溫傳感裝置壓接在所述環形臺階和金屬嵌件上,使整體的固定更加牢固。
本實施方式的所述後堵蓋1可以為一個外壁光滑的圓筒形,如圖1所示;也可以在後堵蓋1的外壁上靠近另一端的位置設置一圈周向布置的外沿11,如圖2所示;或者在後堵蓋1的封堵端的端面上設置一個方便手動插拔的凸起,如圖3所示。
實施方式二:如圖4-圖7所示,本實施例的所述後堵蓋1呈一端封堵的筒狀結構,所述金屬嵌件3插接固定在所述後堵蓋1的敞口端,所述後堵蓋1敞口端的內環側設有第一環形臺階13,所述金屬嵌件3高出所述第一環形臺階13一部分且該部分的外環側設有第二環形臺階31,所述第一環形臺階13和第二環形臺階31平齊,所述第一環形臺階13和第二環形臺階31形成一環形槽,所述測溫傳感裝置2設置在所述環形槽中;所述測溫傳感裝置2通過過盈配合的方式套接在所述金屬嵌件3高出所述第一環形臺階13的一部分的外壁上。通過設置第一環形臺階和第二環形臺階,可使測溫傳感裝置與金屬嵌件的配合更加穩固。
本實施方式的測溫傳感裝置2的外環側與後堵蓋1內側壁之間直接壓接,也可以將所述測溫傳感裝置2的外環側與所述後堵蓋1內側壁之間留有間隙。
本實施方式的後堵蓋1可以為一個外壁光滑的圓筒形,如圖4所示;也可以在後堵蓋1的外壁上靠近另一端的位置設置一圈周向布置的外沿11,如圖5所示;或者在後堵蓋1的封堵端的端面上設置一個方便手動插拔的凸起或凹槽,如圖4和圖6所示。
實施方式三:所述後堵蓋1呈一端封堵的筒狀結構,所述金屬嵌件3插接固定在所述後堵蓋1的敞口端且與該敞口端平齊;所述測溫傳感裝置2通過過盈配合的方式套接在所述雙頭螺栓5上且壓接在所述後堵蓋1的敞口端。
本實施方式的後堵蓋1可以為一個外壁光滑的圓筒形,如圖6和圖9所示;也可以在後堵蓋1的外壁上靠近另一端的位置設置一圈周向布置的外沿11,如圖5和圖7所示;或者在後堵蓋1的封堵端的端面上設置一個方便手動插拔的凸起或凹槽,如圖8-圖11所示。
實施例2
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的一種電纜接頭,包括一端封堵的套管6、接線端子4和如實施例1所述的測溫裝置,所述接線端子4的一端與所述電纜相連,其另一端從所述套管6的側壁插入套管6內部且與所述金屬嵌件3固定連接,所述接線端子4與所述套管6垂直固定連接;所述後堵蓋1設有所述金屬嵌件3的一端從所述套管6的敞口端插入所述套管6內。本實施例的電纜接頭以圖7的後堵蓋為例進行安裝。
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的電纜接頭還包括後護帽8,所述後護帽8套接在所述套管6的敞口端且將該敞口端包覆住。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