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刺破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8-05 04:06:06 1

本發明涉及一種皮膚刺破裝置,更具體地,本發明涉及一種具有蓋的單一用途的皮膚刺破裝置,其中所述蓋被擰開以便準備對裝置激發。
背景技術:
常常需要從客體採集少量血液樣品以測試或分析所述血液。實現它的共同方式是使用小針狀件在接近表面的血管的位置處刺破皮膚。針狀件和它的保持件的結合被共同稱為「刺針。」為了避免傳染和汙染,刺針優選試圖用於單一用途並且是一次性的。它們因此必須被壓緊以允許使用者在他們本身上進行多次針刺,並且製造便宜。
當前在市場上存在大數量的一次性刺針,其中包括unistiktm製造的和owenmumfordltd(woodstock,uk)銷售的刺針。unistik裝置1在圖1和2中示出,包括刺針2a,而刺針2a具有被安裝在塑料盒3內的針狀件2。此後,術語「近側」和「遠側」用於描述當所述裝置在操作時所述裝置的分別靠近或遠離皮膚的部分。盒3具有遠側本體部4和近側蓋部5,所述本體部和蓋部經由可分離的,例如易卸的連接件6。刺針被加載進入兩側殼體7,彈簧8被定位在刺針的遠側端部和殼體的後部內表面。彈簧在加載操作中被壓縮。兩個殼體側圍繞刺針和彈簧,繞鉸鏈9a、9b和9c摺疊,所述殼體的兩側經由封閉釘安裝在一起,以使刺針處於最佳的準備好激發狀態。封閉釘定位在殼體的與鉸鏈相對的側上。所述盒設有止擋表面10。觸發器11形成在殼體7中並且設置向內偏壓的捕捉部12。當刺針處於準備好的狀態時,這個捕捉部與設置在盒3上的止擋表面10接合。
進一步考慮盒的蓋部5,蓋部5具有蓋14,在殼體側摺疊並且安裝在一起後,蓋14保持在殼體外側。在殼體側的近側端部處的切斷部15a、15b結合,形成縫隙15c。所述蓋具有供使用者抓握的被整平的端部表面。從圖1進一步理解,當殼體側圍繞刺針摺疊,一對從所述蓋在遠側方向上突出的腿部16a、16b被捕捉在形成於殼體7的近側外表面中的各凹部17a、17b。這些凹部分別具有大約90°的角度範圍。
為了準備刺針以供使用,使用者將殼體保持在一隻手的手指間,並且用另一手的手指抓握所述蓋,然後相對於所述殼體轉動所述蓋,直到所述蓋的腿部從它們的凹部脫離。這個動作應當使兩個盒部分之間的能夠分開的連接件斷裂。使用者然後拉動所述蓋以從所述殼體縮回整個蓋部,抵靠他或她的皮膚按壓所述殼體的近側端部,並且壓下所述觸發器。這向外移動所述捕捉部,脫離所述止擋表面,並且允許所述彈簧膨脹,推動所述針狀件,並且保持盒部在近側方向上。所述針狀件和本體部前進,直到止擋表面10在所述殼體的近側端部觸碰向內面向的表面19。所述盒的針狀件和本體部的尺寸使得在這點上所述針狀件的尖端突出開口15c一小量,例如1.8-2mm,刺破使用者的皮膚並且採集少量的血液。所述裝置的尺寸也選定成使得在這點上所述彈簧稍微延伸。所述彈簧本身因此回縮,縮回針狀件的尖端到殼體中。這個動作避免了「髒的」針狀件常常存在的刺傷和/或汙染危險。
現有技術裝置的潛在問題是使用者轉動蓋的動作可能不使所述能夠分開的連接件完全斷裂。例如如果使用者只少量轉動所述蓋,例如四分之一圈,這可能發生。如果使用者然後從所述殼體拉動所述蓋,這可能引起整個刺針拉出一定程度:所述觸發器捕捉部可能不強壯到保持所述盒,並且只是向外「彈開。」如果這發生,所述裝置實際上無用,必須被拋棄。
技術實現要素: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本發明提出一種皮膚刺破裝置,所述皮膚刺破裝置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具有形成在它的近側端部中的開口;刺針,安裝在所述殼體內彈性件,所述刺針包括被包含在盒內的針狀件,所述盒具有遠側本體部和近側蓋部,所述本體部和蓋部通過能夠分開的連接件連接,並且所述蓋部具有蓋,所述蓋突出穿過所述開口以允許使用者抓握所述蓋並且通過轉動所述蓋從所述刺針移除所述蓋部。所述皮膚刺破裝置進一步包括使用者能夠致動的觸發器,用於在移動所述蓋部後激發所述刺針,所述蓋部被配置成使得所述蓋部相對於所述殼體旋轉第一角度的旋轉引起整個刺針在近側方向上移動第一距離,由此使所述刺針的遠側本體部上的觸發器止擋表面與所述觸發器的觸發器捕捉部接合,並且進一步偏壓所述觸發器以阻止所述刺針,從而進一步所述蓋部相對於所述殼體旋轉第二角度的旋轉引起所述蓋部在近側方向上移動另一第二距離,由此使所述蓋部從所述本體部軸向分開,籍此所述蓋部然後能夠從所述裝置移除。
本發明的某些實施方式提供刺針作為被包含在塑料盒內的針狀件,所述塑料盒具有遠側本體部和近側蓋部,其中通過轉動並且拉掉所述蓋,直到所述蓋完全從所述裝置移除,所述蓋部能夠從所述刺針移除。
一些實施方式提供具有配合的凸輪表面和凸輪從動件之一的蓋部,並且所述殼體的近側表面具有所述配合的凸輪表面和凸輪從動件中的另一個,從而所述蓋部旋轉第一和第二角度的旋轉引起所述蓋部在近側方向上相對於所述殼體移動。另外,所述配合的凸輪表面和凸輪從動件通過所述殼體的外部的且面向近側的表面上的圍繞所述開口的和在所述蓋的面向遠側的表面上的相對表面設置。
在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蓋包括被整平的端部和一對柔性指部,所述柔性指部在遠側方向上從所述被整平的端部下垂。所述殼體的近側端部形成一對接收部,接收所述柔性指部的尖端以便在所述蓋部旋轉所述第一和第二角度之前保持所述蓋部。
在本發明的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刺針的所述遠側本體部上的激發止擋表面在近側方向上與所述觸發器止擋表面軸向間隔開,並且它被配置成與設置在所述殼體上的結構部配合以在激發後止擋所述刺針。所述結構部包括在遠側方向上成錐形的尖部。
在本發明的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設置凸起部和彈性件,其中所述凸起部在所述殼體的遠側端部形成於所述殼體的內表面上;所述彈性件在第一端處定位在所述凸起部上,並且它的第二端與所述刺針的遠側端部接觸。
在本發明的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觸發器通過一對腿部連接到所述殼體,所述腿部設置樞轉點,所述觸發器能夠圍繞所述樞轉點相對於所述殼體樞轉,觸發器捕捉部設置在所述腿部的近側上的所述觸發器的向內面向的表面上。優選地,所述腿部是柔性的,以允許所述觸發器相對於所述殼體樞轉。更優選地,所述觸發器包括從位於所述腿部的遠側上的觸發器的所述向內面向的表面向內突出到所述殼體中的一個或多個齒部。而且,所述盒的本體部設有與所述齒部或每個齒部配合的一個或多個凹部,由此當整個刺針在近側方向上移動所述第一距離時,所述觸發器的阻止所述刺針的偏壓通過所述齒部或每個齒部被推出配合的凹部來引起。
在本發明的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殼體包括通過一個或多個鉸鏈連接的第一和第二殼體部,以允許所述殼體圍繞所述刺針摺疊。
在本發明的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能夠分開的連接件通過位於所述本體部和所述蓋部之間的結合處的盒的狹窄部設置。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皮膚刺破裝置,所述皮膚刺破裝置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具有形成在其近側端部中的開口;刺針,安裝在所述殼體內的彈性件,所述刺針包括被包含在盒內的針狀件,所述盒具有遠側本體部和近側蓋部。所述本體部和蓋部通過能夠分開的連接件連接,並且所述蓋部具有蓋,所述蓋突出穿過所述開口以允許使用者抓握所述蓋並且通過轉動所述蓋而從所述刺針移除所述蓋部。所述皮膚刺破裝置進一步包括使用者能夠致動的觸發器,所述觸發器用於在移除所述蓋部後激發所述刺針;和位於所述刺針的所述遠側本體部上的激發止擋表面,所述激發止擋表面與觸發器止擋表面在近側方向上軸向間隔開,並且被配置成與設置在所述殼體上的尖部配合以在激發後止擋所述刺針,並且所述尖部在遠側方向成錐形。
某些實施方式提供所述刺針作為被包含在塑料盒內的針狀件,所述塑料盒具有遠側本體部和近側蓋部,其中通過轉動並且拉掉所述蓋直到所述蓋從所述裝置完全移除,所述蓋部能夠從所述刺針移動。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皮膚刺破裝置,所述皮膚刺破裝置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具有形成在其近側端部中的開口;
刺針,安裝在所述殼體內的彈性件,所述刺針包括被包含在盒內的針狀件,所述盒具有遠側本體部和近側蓋部,所述本體部和蓋部通過能夠分開的連接件連接,並且所述蓋部具有蓋,所述蓋突出穿過所述開口以允許使用者抓握所述蓋並且通過轉動所述蓋而從所述刺針移除所述蓋部。所述皮膚刺破裝置進一步包括使用者能夠致動的觸發器,所述觸發器用於在移除所述蓋部後激發所述刺針,並且設置用於與所述刺針的遠側本體部上的觸發器止擋表面接合的觸發器捕捉部。所述裝置進一步包括位於所述刺針的所述遠側本體部上的激發止擋表面,所述激發止擋表面與觸發器止擋表面在近側方向上軸向間隔開。
某些實施方式提供所述刺針作為被包含在塑料盒內的針狀件,所述塑料盒具有遠側本體部和近側蓋部,其中通過轉動並且拉掉所述蓋直到所述蓋從所述裝置完全移除,所述蓋部能夠從所述刺針移動。
附圖說明
圖1和2示出現有技術的皮膚刺破裝置;
圖3是單一用途的皮膚刺破裝置的立體圖,其中殼體處於打開狀態;
圖4是圖3的皮膚刺破裝置的部分橫截面圖;
圖5是圖3的皮膚刺破裝置的另一立體外形圖,其中所述殼體被閉合;
圖6是圖3的皮膚刺破裝置的又一立體圖,其中所述殼體被閉合;
圖7仍是圖3的皮膚刺破裝置的又一立體圖,其中所述殼體被閉合;和
圖8a至8d示出圖3的皮膚刺破裝置的獨特的操作狀態。
具體實施方式
已知的皮膚刺破裝置前面已經參照圖1進行了描述。改進的皮膚刺破裝置在圖3至7中示出。為了該說明的目的,所述裝置的近側端部是在使用中最接近皮膚的端部,即如圖1所示的左手側,而所述裝置的遠側端部是在使用中最原理所述皮膚的端部,即如圖3所示的左手側。所述裝置的殼體22包括兩個側部,下側部23a和頂側部23b,它們能夠圍繞一對鉸鏈24a和24b摺疊以封裝刺針20a和彈簧28。彈簧28的遠側端部定位於凸起部44上,從下側部23a的遠側端部向內延伸。隙槽22a位於直接在凸起部下側的下側部中。這個隙槽允許模具的部件在模製過程中進入殼體中以形成所述凸起部的相對表面。
下側部23a還在所有四個拐角上設有向上突出的釘31,而互補的接收部設置在頂側部23b的四個拐角上。當所述殼體被圍繞所述刺針和彈簧閉合時,所述釘壓入各接收部以便固定所述殼體就位。在所述殼體的兩側上存在釘使所述殼體即使在鉸鏈斷裂時也保持就位。而且,頂側部23b包括兩個相對的、向內突出的三角形齒部45,每個齒部都設置在近側方向上面向的回縮止擋表面,阻止所述裝置被再次使用。
每個殼體側的近側端部設有切斷部32a、32b,使得當所述盒側這些在一起時,所述切斷部32a、32b組合,形成大致圓形的縫隙32c,當所述裝置被激發時,針狀件的尖端能夠穿過縫隙32c。在遠側方向上向內成錐形的尖部43設置在近側端部的頂側部和下側部的後表面上。所述殼體側部的面向近側的外表面呈大致v形(在它的側部上稍微彎曲)表面。當所述側部摺疊以閉合所述殼體時,所述殼體的外表面因而具有一對與蓋配合的凸輪表面,下面將進行描述。
觸發器35與所述殼體的頂側部整體地形成,使得所述觸發器通過一對相對的腿部35a、35b連接到頂側部23b。所述腿部與頂側部23b整體地模製。向內面向的捕捉部36和向內突出的成對的橫向間隔開的齒部37設置在所述觸發器的向內面向的表面上,所述捕捉部沿著所述觸發器的長度與所述齒部軸向間隔開。
現在考慮刺針20a。刺針20a包括被封裝在塑料製成的整體模製的盒20內的針狀件21。所述盒具有兩部分:遠側本體部25和近側蓋部26,它們經由能夠分開的,例如易卸的連接件27連接。這個連接件提供剪切點,通過轉動所述蓋部,所述蓋部在所述剪切點與所述遠側本體部軸向分開。軸向分開受到控制以提供不帶有碎片的清潔的斷裂。所述盒在清潔的房間環境中模製在針狀件21上,並且所述盒後來使用單獨的方法通過輻射殺菌。這使針狀件21在盒20內側是無菌的。
所述遠側本體部具有大致矩形的橫截面,具有從它的遠側端部軸向突出的凸起部。靠近它的遠側端部,一對三角形凹痕38設置所述部分的兩個平行的且軸向延伸的側壁49中。所述側壁在第一壁34a處終止,第一壁34a垂直於所述側壁且垂直於所述刺針的插入方向。所述第一壁在它的近側上設置止擋表面34。所述遠側部分的長形中間部在第一壁34a和第二壁33a之間延伸。所述第二壁提供面向近側的表面33,如下面進一步描述的,表面33作為激發止擋表面操作。圓頂形頭部50從第二壁延伸到能夠分開的連接件27的位置處。一對柔性腿部47在遠側方向上從第二壁33下垂,兩個腿部從刺針軸線向外張開。
現在考慮從它的遠側端部到它的近側端部的近側蓋部26,圓錐形段51從所述能夠分開的連接件延伸,它的最狹窄點位於所述連接件處並且連接到所述本體部的圓頂形頭部。圓錐形段51的擴大的端部進一步連接到圓柱形區域52,圓柱形區域52從所述圓錐的擴大的端部延伸到另一截頭圓錐形區域53,而截頭圓錐形區域53擴大了圓柱形部分。擴大的圓柱形部分則延伸到蓋26a中。所述蓋具有被整平的端部表面以供使用者抓握。針距大小26b可以被印刷或者凸出於這個被整平的部分上,以向使用者提供可視信息。兩個徑向相對的柔性指部42a和42b在遠側方向上從刺針蓋26a突出到所述殼體的外側。
進一步考慮蓋26a。所述面向遠側的表面具有馬鞍形,從最外側邊緣縮窄到中心。這提供一對與所述殼體的凸輪表面配合的凸輪從動件,下面將進一步描述。
當所述皮膚刺破裝置被組裝時,刺針20a與彈簧28一起被加載到殼體22中,彈簧28位於並被壓縮在本體部29的遠側端部和殼體22的遠側內表面30之間。
圖8a至8d現在用於示出改進的皮膚刺破裝置的操作。圖8a示出皮膚刺破裝置處於它的組裝且未激發狀態,齒部37和三角形凹痕38互鎖。在這種狀態中,在腿部35a、35b上存在外部應力。然而,在本發明的替換實施方式中,當所述裝置處於它的組裝狀態時,所述腿部可以被施加應力。
現在考慮皮膚刺破裝置的操作。使用者將皮膚刺破裝置保持在一隻手中,用另一隻手抓握所述蓋並且相對於所述殼體轉動所述蓋大致45°或者八分之一圈,實現圖8b所示的狀態。這使兩個柔性指部42a、42b從接收器43a、43b解鎖。作為這個動作的結果,所述蓋的凸輪從動件通過所述殼體的外表面上的凸輪表面向外推,允許所述彈簧軸向膨脹並且在近側方向上使整個刺針移動第一距離。當這發生時,觸發器的下側部上的齒部37滑出三角形凹痕38,並且所述刺針的遠側本體部上的觸發器止擋表面34餘觸發器捕捉部36形成接合。當齒部37在操作期間在橫向方向上向外移動時,這對所述觸發器施加旋轉力,圍繞腿部35a、35b形成的樞轉軸線動作,向內偏壓捕捉部36以增強被所述捕捉部施加到所述刺針的觸發器止擋表面34的阻止力。
當使用者繼續相對於所述殼體轉動所述蓋第二角度時,例如又一八分之一圈或者更多(在這個階段,當所述蓋的指部相對於所述殼體軸向移動時,指部42a、42b的端部不再與接收部43a、43b再次接合),所述蓋部在近側方向上移動另一第二距離。當所述刺針被觸發器阻止(所述捕捉部與所述觸發器止擋表面接合)時,這導致所述蓋部從所述遠側本體部軸向分開。這個狀態顯示在圖8c中。
現在,使用者能夠從殼體22完全移除所述蓋部。這個狀態顯示在圖8d中。在這點上,形成在所述刺針上的柔性腿部47的端部尖端不再超過被形成於殼體的內表面上的齒部45。
使用者然後抵靠他或她的皮膚按壓所述裝置的近側端部。所述殼體的近側端部上的一系列隆起部41的存在可以使使用者的皮膚在某種程度上無痛覺。他或她然後向內按壓觸發器35的後端部,導致被向內偏壓的捕捉部36被釋放和所述刺針被激發。在激發時,所述刺針被延伸彈簧28向前驅動,在近側方向上穿過殼體22。在這樣做時,當它們的端部尖端穿過齒部45時,腿部47向內彎曲,在齒部的前部快速折回。當所述刺針在近側方向上繼續移動時,針狀件21的尖端穿過所述殼體中的開口32c,刺入使用者的皮膚。所述刺針繼續移動,直到刺針盒的激發止擋表面33與尖部43形成接觸。作為這種碰撞的結果,所述尖部的恰好尖端將稍微「扭曲,」使所述刺針經過非常小的距離停止。然而,這充分阻尼所述碰撞,導致因所述碰撞引起的噪音的減小。
在這個階段,彈簧28在某種程度上過度延伸,並且作為結果,稍微收縮以拉動針狀件尖端穿過縫隙32c到達殼體中。由此,針狀件尖端在使用後被固定在殼體22內,防止任何疏忽的針刺傷害。然而,所述刺針縮回到殼體中,通過毗鄰齒部45的向外彈跳的腿部47進行限制。這有效地防止所述裝置的再次使用。
從上述討論將理解的是,在所述蓋第一次部分旋轉後,當所述刺針的遠側本體部被觸發器捕捉部阻止時,並且在這個狀態中,所述觸發器被向內偏壓以提高阻止效果,使用者不能再這個階段從所述殼體拉出整個刺針。在所述蓋部能夠拉出所述殼體以暴露所述針狀件的尖端之前,需要使用者進一步轉動所述蓋,因而完全分開所述盒部分。另外,因為觸發器止擋和激發止擋軸向間隔開,所述機構允許小尺寸的觸發器,它能夠放置在皮膚刺破裝置的後部處。這在所述殼體的近側端部處提供了更多空間以供使用者抓握所述殼體,同時移除所述蓋部,幫助在蓋移除過程中避免所述觸發器的任何偶然操作。
本領域技術人員將會理解的是,在不偏離本發明保護範圍的條件下可以對上述實施方式做出各種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