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自動潤滑油路的加油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22 12:18:31 2

本實用新型涉及潤滑系統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自動潤滑油路的加油裝置。
背景技術:
傳統的鏜孔機的潤滑系統是採用小杯裝油,手動加油的模式,而且每個需要潤滑的部件都有一個小杯裝油,這種潤滑方式不但不方便,而且容易在加油過程中漏掉其中的一個或幾個,時間長了就會導致該部分的潤滑效果不好,損壞該部件,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採用一種自動加油的方式,根據潤滑效果時時泵油,以達到機器各部件的潤滑,因此我們提出了一種自動潤滑油路的加油裝置用於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自動潤滑油路的加油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自動潤滑油路的加油裝置,包括裝置本體和設置於裝置本體內的控制器,所述裝置本體為空腔結構,所述裝置本體的底端內壁上安裝有電子油泵,所述電子油泵與控制器的輸出端連接,控制器的輸入端還分別連接有溫控探測頭和摩擦係數探測頭,且溫控探測頭和摩擦係數探測頭均安裝於潤滑部件上,所述裝置本體內設有豎直設置的第一油管,且第一油管的一端與電子油泵連接,第一油管的另一端連接有兩根第二油管,所述第二油管遠離第一油管的一端連接有多孔油塞,且多孔油塞內均連接有多個第三油管,第三油管與多孔油塞之間安裝有泵油電子開關,且第三油管與潤滑部件連接,泵油電子開關通過信號線與控制器連接,所述裝置本體的頂端兩側均開設有固定口,且第三油管的一端均通過固定口延伸至裝置本體外,所述裝置本體的內壁之間還分別安裝有水平設置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其中第一固定板位於第二固定板的正下方,第一固定板的中間位置開設有第一通孔,第一油管的一端通過第一通孔延伸至第一固定板的上方,第二固定板的兩側均開設有第二通孔,第二油管的一端通過第二通孔延伸至第二固定板的上方,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內壁上均焊接有多個支撐塊,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的兩側均設有卡板,卡板遠離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的一側均焊接有多個彈性塊,且彈性塊與支撐塊相對應,支撐塊靠近彈性塊的一側開設有固定槽,固定槽的內壁上固定連接有彈簧,且彈簧與彈性塊連接。
優選的,所述支撐塊和彈性塊分別為二到十二個,且等距離間隔設於卡板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內壁之間。
優選的,所述卡板為C字形結構,其中卡板的C形槽內壁上設有防滑螺紋,且卡板的C形槽均朝向第一油管和第二油管的中心位置設置。
優選的,所述彈性塊的一端延伸至固定槽內,且彈性塊與固定槽的內壁滑動連接。
優選的,所述控制器為AT80C51通用控制器、DATA-7311通用控制器或SC200通用控制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卡板在彈性的作用下壓緊各個油管,固定牢靠,且方便對不同直徑的油管使用,靈活度高,同時配合溫控探測頭和摩擦係數探測頭實時檢測潤滑部件的溫度和摩擦係數,方便控制器及時的控制泵油電子開關打開,使得潤滑油進入潤滑部件,不僅加強潤滑部件的潤滑效果,同時自動化程度高,減少機械設備的維修費用,節約成本,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操作簡單,方便對潤滑油路進行自動化加油,同時潤滑效果顯著,有效節約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自動潤滑油路的加油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自動潤滑油路的加油裝置的部分細節結構示意圖。
圖中:1裝置本體、2電子油泵、3第一油管、4第一固定板、5第二油管、6第二固定板、7多孔油塞、8固定口、9第三油管、10泵油電子開關、11第二通孔、12第一通孔、13卡板、14支撐塊、15彈性塊、16彈簧、17固定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參照圖1-2,一種自動潤滑油路的加油裝置,包括裝置本體1和設置於裝置本體1內的控制器,裝置本體1為空腔結構,裝置本體1的底端內壁上安裝有電子油泵2,電子油泵2與控制器的輸出端連接,控制器的輸入端還分別連接有溫控探測頭和摩擦係數探測頭,且溫控探測頭和摩擦係數探測頭均安裝於潤滑部件上,裝置本體1內設有豎直設置的第一油管3,且第一油管3的一端與電子油泵2連接,第一油管3的另一端連接有兩根第二油管5,第二油管5遠離第一油管3的一端連接有多孔油塞7,且多孔油塞7內均連接有多個第三油管9,第三油管9與多孔油塞7之間安裝有泵油電子開關10,且第三油管9與潤滑部件連接,泵油電子開關10通過信號線與控制器連接,裝置本體1的頂端兩側均開設有固定口8,且第三油管9的一端均通過固定口8延伸至裝置本體1外,裝置本體1的內壁之間還分別安裝有水平設置的第一固定板4和第二固定板6,其中第一固定板4位於第二固定板6的正下方,第一固定板4的中間位置開設有第一通孔12,第一油管3的一端通過第一通孔12延伸至第一固定板4的上方,第二固定板6的兩側均開設有第二通孔11,第二油管5的一端通過第二通孔11延伸至第二固定板6的上方,第一通孔12和第二通孔11的內壁上均焊接有多個支撐塊14,第一油管3和第二油管5的兩側均設有卡板13,卡板13遠離第一油管3和第二油管5的一側均焊接有多個彈性塊15,且彈性塊15與支撐塊14相對應,支撐塊14靠近彈性塊15的一側開設有固定槽17,固定槽17的內壁上固定連接有彈簧16,且彈簧16與彈性塊15連接。
本實施例中,支撐塊14和彈性塊15分別為二到十二個,且等距離間隔設於卡板13與第一通孔12和第二通孔11的內壁之間,卡板13為C字形結構,其中卡板13的C形槽內壁上設有防滑螺紋,且卡板13的C形槽均朝向第一油管3和第二油管5的中心位置設置,彈性塊15的一端延伸至固定槽17內,且彈性塊15與固定槽17的內壁滑動連接,控制器為AT80C51通用控制器、DATA-7311通用控制器或SC200通用控制器。
本實施例中,工作時,通過卡板13在彈簧16的彈性作用下壓緊各個油管,固定牢靠,且方便對不同直徑的油管使用,靈活度高,同時配合溫控探測頭和摩擦係數探測頭實時檢測潤滑部件的溫度和摩擦係數,一旦檢測到潤滑部件的溫度達到一個極限值時,說明該部件因潤滑效果不好導致溫度上升,同時摩擦係數探測頭也會自動檢測摩擦係數回傳到控制器,方便控制器及時的控制泵油電子開關10打開,使得潤滑油依次從第一油管3、第二油管5和第三油管9進入潤滑部件,不僅加強潤滑部件的潤滑效果,同時自動化程度高,減少機械設備的維修費用,節約成本。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範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