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是中部中心城市(從省會武漢走向全球城市)
2023-07-22 04:22:21 6
通過70年的奮鬥,武漢一步步成長為在國家戰略、全球競爭中肩負重任的城市
高志剛 攝
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布局圖(1954版)
不少市民遊客在武昌漢街逛街購物品美食
長江日報記者苗劍 攝
武漢地鐵穿越在城市中
通訊員產啟鬥 攝
新中國成立至今,武漢市先後編制或修訂完成了7輪城市總體規劃。每輪「總規」,都對城市定位、空間、生產力等進行了謀劃和布局。
在「規劃圖」的變遷中,武漢從上世紀50年代,人口197萬、市域面積203平方公裡發展起步,到今天,人口過千萬,經濟總量向2萬億跨越,清晰顯示了武漢在長大、變壯,地位也在不斷提升。
70年光陰,一座活力湧動、人才薈萃,一座溝通南北、聯通世界,一座現代開放、包容大氣的大都市,從共和國的土地上拔地而起。當這座城市的空間、經濟、文化版圖變遷的一幕幕回放,我們更能深刻理解武漢所處的歷史方位,看到這座城市是如何一路邁向國家中心城市,一步步成長為在國家戰略、全球競爭中肩負重任的大武漢。
定位:從「省會武漢」上升為國家中心城市
新中國成立至今,應對重大時代背景的轉折,武漢市先後編制或修訂完成了7輪城市總體規劃。
其中,1990年至今,這一時期武漢編制了3輪「總規」,武漢的城市定位和目標也由湖北省省會、中部中心城市上升為國家中心城市、創新引領的全球城市。
1996年版《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20年)》確定武漢市的城市性質為:湖北省省會,我國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交通、通訊樞紐。而到了2010年版《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城市定位上升為我國中部地區中心城市。
2017年版《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明確武漢的城市性質是國家中心城市,以創新引領的全球城市,江風湖韻的美麗武漢為總目標,要努力把武漢建設成為創新城市、樞紐城市、濱水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安全城市。
空間:不攤大餅,建武漢大都市區
1957年,我國第一座長江大橋通車與江漢橋聯通,武漢歷史性地實現三鎮連為一體。
從城市空間布局看,武漢城市空間呈現了這樣一個演變軌跡:從分散、組團到集聚,從武漢三鎮隔江而望到武漢大都市區格局逐漸成型。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城市空間特徵體現為從「恢復經濟,改造舊城」到「為大型工業建設服務」的轉變。
改革開放至1990年,武漢城市空間結構主要局限在主城區內部,重點規劃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1990年至今,武漢城市空間逐漸由主城區向外拓展,並注重區域協調發展,奠定了國家中心城市的空間發展框架。
2010年城市總體規劃,將武漢市域劃分為都市發展區和農業生態區,城鎮建設主要控制在都市發展區內,最大亮點是構建了「1 6」城市格局,同時提出了生態綠楔概念。
隨著武漢在「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地位凸顯,城市空間結構由「1 6」升級為「1331」,並強化以「1小時通勤圈」為核心的近漢地區空間協同,構建統籌發展的武漢大都市區格局。新的空間布局,體現了武漢作為核心城市、帶動周邊地區的輻射引領作用。
產業:從「為大型工業建設服務」到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
1954年版《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提出 「為大型工業建設服務」,在青山、礄口等地配建大型居住區,著重對工業區及鐵路樞紐等進行了選址定點。
1959年的城市總體規劃提出要重視科教文化發展,指出「武漢將要建成為鋼鐵、機械、化學等工業的基地,又是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的基地和交通樞紐」。
上世紀80年代,武漢不僅是全國重要的鋼鐵、機械、輕紡、化工、電子等傳統工業生產基地,並開始逐步發展為我國光纖、微電子、雷射、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基地之一。
1996年的城市總體規劃,確定主城按核心區、中心區片、綜合組團結構,在主城外圍規劃建設重點鎮,適當疏散主城人口。
今天的武漢,都市發展區內形成大光谷、大車都、大臨空和大臨港4個增長極,產業布局上,以東湖高新區、武漢開發區、武漢化工區等為代表的功能區,聚焦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製造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提供引領性驅動力。
功能:從解放大道到全國「半天生活圈」
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之際,武漢市政府準備在原漢口中正路路面走向鋪設一條解放大道。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武漢劇院、武漢展覽館、武漢飯店、中山公園相繼在解放大道兩側建成,後來又有協和醫院、同濟醫院、武漢體育館、武漢商場、武漢廣場等陸續聳立——這些奠定今日「漢口繁華」的建築、公園、機構,均來自解放以後的武漢大建設、大發展。
武漢最能標註改革開放的一條道路,是建設大道。建設大道建設於1983年10月至1988年6月,這條道路建成之後迅速吸引了政治經濟文化各路資源的匯聚。
1988年武漢城市總體規劃首次提出:利用漢口鐵路舊線發展軌道交通。近年來,武漢地鐵建設「每年至少通一條」,從2012年到現在,短短幾年的時間,武漢地鐵由線成網。
今天的武漢,地鐵「織網」,「公交都市」全國示範,火車站、天河機場無縫對接,「環形 放射」高速主骨架實現四通八達的城市進出往來,城際鐵路覆蓋大武漢都市圈,鐵、水、公、空交通實現武漢與全國大都市「半天生活圈」,把武漢與世界緊密聯繫在一起。
7輪城市總體規劃變遷
1954年版《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
圍繞大型工業區布局
為配合國家在武漢建設的一批重點工程項目,對1953年編制的規劃草圖進行調整和補充完善,編制了比較全面的《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規劃人口為197萬人,面積為203平方公裡。
1959年版《武漢市城市建設規劃(修正草案)》
首次明確九省通衢樞紐地位
該版規劃首次明確了武漢九省通衢的交通樞紐地位,同時提出外遷某些不宜在市區的工業,選擇一些中小城鎮作為工業基地。
1982版《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
提出武漢是「綜合性的大城市」
該版規劃提出,武漢是湖北省政治、經濟、科學、文化中心,是中國重要水陸交通樞紐之一,是以冶金、機械工業為主,輕、化、紡、電子工業都具有一定規模的綜合性的大城市。
1988年版《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修訂方案》
布局天河機場
圍繞「交通」「流通」發展,規劃確定以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為主,興建漢口火車站、武漢客運港、天河機場、以及大批貨運站場。
1996年版《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20年)》
定位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
「我國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進入該版規劃確定的城市性質,並提出在21世紀上半葉,為把武漢建成為現代化國際性城市奠定基礎。
2010年版《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
上升為中部地區中心城市
本輪規劃將城市性質從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上升為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構建都市發展區「1 6」城市格局,提出推動主城工業外遷,騰出用地空間,引進和發展現代服務業。
2017年版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
創新引領的全球城市
江風湖韻的美麗武漢
本輪規劃將城市空間結構由「1 6」升級為「1331」,突出了光谷、車都、臨空地區發展,規劃建設長江新城,並強化以「1小時通勤圈」為核心的近漢地區空間協同,構建統籌發展的武漢大都市區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