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胎/車輪組裝體以及缺氣行駛用支撐體的製作方法
2023-07-11 09:23:06 1
專利名稱:輪胎/車輪組裝體以及缺氣行駛用支撐體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輪胎/車輪組裝體以及缺氣行駛用支撐體,更詳細地說,涉及要改善噪音性能的輪胎/車輪組裝體以及使用在其上的缺氣行駛用支撐體。
背景技術:
因市場的要求,多次提出了即便在車輛的行駛中充氣輪胎爆胎的情況下,也可實現數百km左右的緊急行駛的技術。在這多個提出的方案中,例如,在特開平10-297226號公報中,公開了在輪輞組裝的充氣輪胎的空洞部內側的輪輞上安裝支撐體,通過由該支撐體支撐爆胎的輪胎可實現缺氣行駛的技術。
上述缺氣行駛用支撐體具有在將外周側作為支撐面的同時將內周側叉開成兩腿狀結構的環狀殼體,由在兩腿部上安裝了彈性環的結構構成,並經由該彈性環被支撐在輪輞上。由於根據該缺氣行駛用支撐體,不用對現有的車輪/輪輞添加任何特別的改造就能夠直接使用,因此具有不給市場帶來混亂就可被接受的優點。
可是,作為近年的環境對策的一環,要求低噪音的充氣輪胎。充氣輪胎,車輛行駛中的充氣輪胎的空洞部內的氣柱共鳴成為使路面噪音惡化的原因之一。
於是,以往,在將充氣輪胎組裝到車輪的輪輞上的一般的輪胎/車輪組裝體中,例如,通過在輪輞上沿著輪胎周方向以規定的間隔配置凸狀部,在輪胎周方向上使由輪輞和充氣輪胎圍成的空洞部的截面積發生變化,並由此使氣柱共鳴頻率發生變動,從而來改善由氣柱共鳴引起的路面噪音的技術,例如在特開2001-113902號公報中被公開。
但是,在上述的裝設了缺氣行駛用支撐體的輪胎/車輪組裝體中,沒有提出對其有效的對策,因此人們期待該問題的改善技術的提出。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在安裝了缺氣行駛用支撐體的輪胎/車輪組裝體中,可以改善由充氣輪胎的空洞部的氣柱共鳴而引起的路面噪音的輪胎/車輪組裝體以及使用在其上的缺氣行駛用支撐體。
達成上述目的的本發明的輪胎/車輪組裝體,是在安裝在車輪的輪輞上的充氣輪胎的空洞部配置有缺氣行駛用支撐體的輪胎/車輪組裝體,該缺氣行駛用支撐體是由將外周側作為支撐面同時將內周側形成為叉開成兩腿狀的腿部的環狀殼體、和將前述腿部支撐在輪輞上的彈性環構成的,其特徵在於,將前述環狀殼體構成為,由前述缺氣行駛用支撐體和前述充氣輪胎圍成的環狀的空洞部分的截面積沿著輪胎周方向變化。
使用於上述本發明的輪胎/車輪組裝體的缺氣行駛用支撐體,是被配置在安裝在車輪的輪輞上的充氣輪胎的空洞部,由將外周側設為支撐面同時將內周側形成為叉開成兩腿狀的腿部的環狀殼體、和將前述腿部支撐在輪輞上的彈性環構成的缺氣行駛用支撐體,其特徵在於,將前述環狀殼體構成為,在配置了前述缺氣行駛用支撐體時,由該缺氣行駛用支撐體和前述充氣輪胎圍成的環狀的空洞部分的截面積可沿著輪胎周方向變化。
通過這樣使由缺氣行駛用支撐體和充氣輪胎圍成的環狀的空洞部分的截面積沿著輪胎周方向變化,便可使在車輛行駛中在充氣輪胎的空洞部產生的氣柱共鳴頻率變動,因此可以改善由空洞部的氣柱共鳴引起的路面噪音。
本發明的另一輪胎/車輪組裝體,是在安裝在車輪的輪輞上的充氣輪胎的空洞部,以將前述充氣輪胎的空洞部劃分成內側空洞部和外側空洞部的方式配置有缺氣行駛用支撐體的輪胎/車輪組裝體,該缺氣行駛用支撐體是由將外周側設為支撐面同時將內周側形成為叉開成兩腿狀的腿部的環狀殼體、和將前述腿部支撐在輪輞上的彈性環構成的,其特徵在於,在前述環狀殼體上形成多個連通前述內側空洞部和前述外側空洞部的貫通孔,使該貫通孔,在將前述環狀殼體沿著周方向等分的區域之間,以該貫通孔的開口合計面積最大的區域比最小的區域大5~10%的方式不均勻地分布。
使用於上述本發明的另一輪胎/車輪組裝體的缺氣行駛用支撐體,是由將外周側設為支撐面同時將內周側形成為叉開成兩腿狀的腿部的環狀殼體、和將前述腿部支撐在輪輞上的彈性環構成的缺氣行駛用支撐體,其特徵在於,在前述環狀殼體上形成多個貫通孔,使該貫通孔,在將前述環狀殼體沿著周方向等分的區域之間,以該貫通孔的開口合計面積最大的區域比最小的區域大5~10%的方式不均勻地分布。
通過這樣使貫通孔在環狀殼體的等分的區域之間如上述那樣不均勻地分布,可以使貫通孔和內側空洞部作為亥姆霍茲共鳴消音器起作用,並將車輛行駛中的輪胎的空洞部的氣柱共鳴音吸收從而使其降低,因此可以改善由充氣輪胎的空洞部的氣柱共鳴引起的路面噪音。
另外,在組裝時,在將在空洞部內插入有缺氣行駛用支撐體的充氣輪胎的胎圈部安裝到輪輞上之後,通過填充空氣而使充氣輪胎充氣,使胎圈部越過輪輞的凸峰而嵌合在輪輞法蘭盤上,而經由上述貫通孔,利用提供給缺氣行駛用支撐體和充氣輪胎的內面之間的外側空洞部內的空氣可以很容易地使充氣輪胎充氣,因此可以使輪胎的胎圈部越過凸峰而很容易地嵌合在輪輞法蘭盤上。
圖1是具備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的輪胎/車輪組裝體的側視圖。
圖2(A)是在輪胎子午線剖面上展示圖1的區域A、C的放大剖面圖。
圖2(B)是在輪胎子午線剖面上展示圖1的區域B、D的放大剖面圖。
圖3(A)、(B)展示了具備本發明的其他的實施形態的輪胎/車輪組裝體,圖3(A)是相當於圖2(A)的放大剖面圖,圖3(B)是相當於圖2(B)的放大剖面圖。
圖4是在輪胎子午線剖面上展示具備本發明的又一實施形態的輪胎/車輪組裝體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圖。
圖5是切開展示圖4的缺氣行駛用支撐體的主要部分的部分放大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在本發明中,缺氣行駛用支撐體是作為被插入到充氣輪胎的空洞部的環狀體而形成的。該缺氣行駛用支撐體,外徑以與充氣輪胎的空洞部內面之間保持一定距離的方式形成為比空洞部內徑小,並且內徑被形成為與充氣輪胎的胎圈部內徑大體相同的尺寸。並且,該缺氣行駛用支撐體,在被插入充氣輪胎的內側的狀態下與充氣輪胎一起被組裝到車輪上,構成輪胎/車輪組裝體。當將該輪胎/車輪組裝體安裝在車輛上而在行駛中充氣輪胎爆胎時,由於該爆胎後癟下來的輪胎處於被缺氣行駛用支撐體的外周面支撐的狀態,因此可實現缺氣行駛。
上述缺氣行駛用支撐體將環狀殼體和彈性環作為主要部分而構成。
環狀殼體,為了支撐爆胎後的輪胎而在外周側上形成連續的支撐面,內周側將左右的側壁作為腿部而成為叉開的兩腿狀的形狀。外周側的支撐面,以在與其周方向正交的橫斷面上的形狀向外徑側成為凸曲面的方式形成。該凸曲面的沿著輪胎軸方向排列的個數可以是一個,但最好是並列2個或其以上。由於通過這樣以2個或其以上的凸曲面並列的方式形成支撐面,使支撐面的相對於輪胎內面的接觸部位分散為2個或其以上,可減低帶給輪胎內面帶來的局部磨損,因此能夠延長可進行缺氣行駛的持續距離。
彈性環,被分別安裝在環狀殼體的內徑側的成兩腿狀的兩腿部的端部上,通過觸接在左右的輪輞座上來支撐環狀殼體。該彈性環由橡膠或彈性樹脂構成,除了緩和環狀殼體從爆胎後的輪胎承受的衝擊和振動之外,還進行相對於輪輞座的防滑,從而穩定支撐環狀殼體。
由於缺氣行駛用支撐體必須經由爆胎後的輪胎支撐車輛重量,因此環狀殼體由剛性材料構成。在該構成材料中,使用金屬、樹脂等。其中作為金屬,可列舉鋼、鋁等。另外,作為樹脂,可以是熱塑性樹脂以及熱硬化性樹脂的任何一種。作為熱塑性樹脂,可列舉尼龍、聚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苯硫醚、ABS等,另外作為熱硬化性樹脂,可列舉環氧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等。樹脂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配合加強纖維作為纖維強化樹脂來使用。
作為構成彈性環的橡膠、彈性樹脂,只要能夠穩定支撐環狀殼體,可以是任意一種材料,例如,作為橡膠,可列舉天然橡膠、異戊二烯橡膠、苯乙烯-丁二烯橡膠、丁二烯橡膠、丁基橡膠等,作為彈性樹脂,可列舉發泡聚氨基甲酸乙酯等發泡樹脂。
被使用到本發明的輪胎/車輪組裝體上的缺氣行駛用支撐體,以上述構成為前提。
以下,參照附圖詳細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
圖1、2展示了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的輪胎/車輪組裝體,X是輪胎/車輪組裝體,1是車輪,2是充氣輪胎,3是缺氣行駛用支撐體。這些車輪1、充氣輪胎2、缺氣行駛用支撐體3,以車輪旋轉軸為中心形成為共軸的環狀,成為在安裝在車輪1的輪輞1A上的充氣輪胎2的空洞部2A內配置有缺氣行駛用支撐體3的構成。
缺氣行駛用支撐體3,由用金屬、樹脂等剛性材料形成的環狀殼體4,和用橡膠、彈性樹脂等彈性材料形成的左右彈性環5構成。
環狀殼體4具有將在外周側形成了凸曲面狀的支撐面6a的2個支撐部分6A用連接部6B沿著殼體寬方向連接在一起而成的支撐部6,該支撐面6a在充氣輪胎2是正常時從充氣輪胎2的內面2a離開,但在爆胎時支撐洩氣的輪胎。另外,環狀殼體4的內周側,連接在支撐部6上的兩側壁分別作為腿部7而叉開呈兩腿狀,並在其內周側上安裝有彈性環5。
兩腿部7,具有沿著殼體周方向4等分的區域A、B、C、D,在相對的區域A、C中,如圖2(A)所示,沿著周方向具有向內側下陷的截面圓弧狀的凹部7A,在相對的區域B、D中,如圖2(B)所示,側沿著周方向具備向外側突出的截面圓弧狀的凸部7B,由此腿部7的截面形狀在輪胎周方向上周期地變化,由此便使由缺氣行駛用支撐體3和充氣輪胎2圍成的環狀的空洞部分2Aa的截面積在輪胎周方向上以規則的周期周期性地變化。
具有這樣的腿部7的環狀殼體4,通過按每個區域形成分割的多個殼體片,並利用焊接等將其接合便可很容易地得到。
按上述方式構成了環狀殼體4的缺氣行駛用支撐體3,被插入充氣輪胎2的內側,彈性環5和充氣輪胎2的胎圈部2b同時被安裝到輪輞1A的輪輞座1a上。
根據上述本發明的輪胎/車輪組裝體,通過使由缺氣行駛用支撐體3和充氣輪胎2圍成的環狀的空洞部分2Aa的截面積在輪胎周方向上變化,可使在車輛行駛中由空洞部2A產生的氣柱共鳴頻率發生變動,因此可降低由空洞部2A的氣柱共鳴而引起的路面噪音。
圖3(A)、(B)展示了本發明的輪胎/車輪組裝體的其他的實施形態,在該輪胎/車輪組裝體X』中,是在上述輪胎/車輪組裝體中,代替在腿部7上設置凹部7A和凸部7B的構成,而將連接支撐面6a之間的連接部6B在區域A、C中如圖3(A)所示形成為向內側較大地下陷的圓弧狀的凹部形狀,另一方面,在區域B、D中如圖3(B)所示形成為向外側突出的圓弧狀的凸部形狀,使連接部6B的截面形狀在輪胎周方向上周期地變化的形態。
即便這樣使由缺氣行駛用支撐體3和充氣輪胎2圍成的環狀的空洞部分2Aa的截面積在輪胎周方向上變化,也可以得到和上述同樣的效果。
在上述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中,在如上述那樣使空洞部分2Aa的截面積變化時,最好以空洞部分2Aa的最大截面積比最小截面積大2%或其以上的方式使其變化。在圖示的例子中,區域A、C是最大截面積,區域B、D是最小截面積,將區域A、C的空洞部分2Aa的截面積設為比區域B、D的截面積增大2%或其以上。如果該差不到2%,便很難有效地使氣柱共鳴頻率變動。最好使差達到5%或其以上。作為上限值,從環狀殼體4的加工性的方面來看最好設為20%或其以下。
上述環狀殼體4,從容易製造的方面考慮,優選如上述那樣沿著殼體周方向形成按上述每個區域分割的多個殼體片,並通過用焊接等將其接合而構成,但當然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是一體成形。
在這樣將多個殼體片接合而形成上述環狀殼體4時,在接合部位的凹凸部分上會出現高低差,並形成連通環狀殼體4的外側和內側的間隙,但該間隙可以就那樣放置不管,另外也可以用其他的材料塞住。優選地,塞住的做法能夠稍微有助於路面噪音的降低。
另外,也可以製成在各殼體片的兩端部沒有凹凸的形狀,在接合時不形成高低差的構成。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例示了只使腿部7的截面形狀,或只使連接部6B的截面形狀變化的環狀殼體4,但也可以是將這些組合在一起而製成的環狀殼體。例如,可以將區域A的環狀殼體4的截面形狀製成圖3(A),將區域B的環狀殼體4的截面形狀製成圖3(B),將區域C的環狀殼體4的截面形狀製成圖2(A),將區域D的環狀殼體4的截面形狀製成圖2(B)。
另外,也可以在腿部7和連接部6B這兩者上設置上述的凹凸,從而使由環狀殼體4和充氣輪胎2圍成的空洞部分2Aa的截面積在輪胎周方向上變化。
另外,在圖2(A)、(B)的實施形態中,在兩方的腿部7上設置了凹部7A或凸部7B,但也可以在任意一方的腿部7上設置,另外也可以將其組合而構成環狀殼體4。
空洞部分2Aa的截面積,如上述那樣使其周期地變化的方式在效果上很理想,但不限於此,也可以是無規則地變化的非周期的。
在使空洞部分2Aa的截面積周期地變化時,該周期最好是2周期,這時,可以如上述圖2、3的實施形態那樣,設為最大截面積區域-最小截面積區域-最大截面積區域-最小截面積區域並列的2周期。
另外,腿部7的凹部7A和凸部7B,如上述那樣形成為截面圓弧狀的方式在缺氣行駛時支撐載荷的方面很理想,但只要在缺氣行駛時沒有妨礙,可以採用任意的形狀。圖3(A)、(B)所示的連接部6B也是同樣的。
圖4展示了本發明的輪胎/車輪組裝體的又一實施形態。該輪胎/車輪組裝體Y,代替將上述環狀殼體4製成凹凸狀的構成,如圖5所示,是在兩腿部7上形成了多個貫通孔8的形態。通過貫通孔8將由配置在充氣輪胎2的空洞部2A內的缺氣行駛用支撐體3所劃分的密閉狀態的內側空洞部2A1和密閉狀態的外側空洞部2A2連通。
在圖示的例子中,在將環狀殼體4沿著周方向4等分的區域A、B、C、D中,環狀殼體4的外側面4a的貫通孔8的開口合計面積最大的區域A、C,和最小的區域B、D被相互交錯地配置,貫通孔8以在區域之間使貫通孔8的開口合計面積不同的方式不均勻地分布。貫通孔8的開口合計面積最大的區域A、C,比起最小的區域B、D,將貫通孔8的開口合計面積增大了5~10%。
根據該輪胎/車輪組裝體,通過使貫通孔8在等分的區域A、B、C、D之間如上述那樣不均勻地分布,貫通孔8和內側空洞部2A1作為亥姆霍茲共鳴消音器起作用,因此可以將車輛行駛中的輪胎空洞部2A的氣柱共鳴音吸收從而使其降低,因而,可以改善由充氣輪胎2的空洞部2A的氣柱共鳴而引起的路面噪音。
另外,在充氣輪胎2的輪輞組裝時,由於經過貫通孔8,利用提供給充氣輪胎2的外側空洞部2A內的空氣可以很容易地使充氣輪胎2充氣,因此可以使輪胎的胎圈部2b越過凸峰1b而很容易地嵌合到輪輞1A上,便可以實現輪輞組裝性的改善。
如果上述貫通孔8的開口合計面積最大的區域A、C和最小的區域B、D的差小於5%,便很難有效地發揮消音作用。相反如果超過10%,在缺氣行駛用支撐體3的周方向質量上產生較大的差異,從而很容易引起振動,給乘坐感覺性帶來不好的影響。
貫通孔8的不均勻的分布,從最大地提高噪音降低效果的方面考慮,最好如上述那樣設為將開口合計面積最大的區域A、C和最小的區域B、D相互交錯地配置的2周期的構成,但不限於此,在將環狀殼體4沿著周方向2~7等分的區域中,可以將貫通孔8的開口合計面積設成為,貫通孔8的開口合計面積最大的區域比最小的區域大5~10%。如果設為8等分或其以上,由於貫通孔8的分布接近均勻,因此不理想。
貫通孔8的形狀,不限於圖示的橢圓形,也可以是圓形或矩形、正方形等,只要是可以連通內側空洞部2A1和外側空洞部2A2的形狀即可。
作為貫通孔8的開口長度,最好設為3~6mm。再者,在此所謂的開口長度,在橢圓形的情況下,是長徑和短徑,在圓形的情況下是直徑,在矩形或正方形等情況下是通過中心的對角線的長度。如果開口長度不到3mm,便很難有效地發揮消音作用。相反如果超過6mm,在環狀殼體4的強度上不理想。
作為環狀殼體4的外側面4a上的全部貫通孔8的開口總面積,最好相對於環狀殼體4的外側面4a的全面積設為0.3~6.0%。如果開口總面積小於0.3%,在消音效果上不理想。相反如果大於6.0%,環狀殼體4的強度降低,有可能在缺氣行駛時造成障礙。
再者,在不均勻地配置有上述貫通孔8的環狀殼體4中,上述等分的區域,作為在下述那樣的位置劃分成的區域而被識別,所述的位置是當使該等分的線段沿著周方向移動0~360°時,在任意的1個區域中貫通孔8的開口合計面積成為最大的位置。
本發明,在上述實施形態中,例示了環狀殼體4的支撐面6a是2個的情況,但該支撐面6a的個數不限於2個,也可以是1個或2個或2個以上的多個。
實施例1在將輪胎尺寸設為205/55R16,將輪輞尺寸設為16×6 1/2JJ上設為相同,分別製作具有在環狀殼體的腿部上設置有凹凸的、如圖2(A)、(B)所示的構成的本發明的輪胎/車輪組裝體1(本發明組裝體1),具有在環狀殼體的支撐部的連接部上設置有凹凸的、如圖3(A)、(B)所示的構成的本發明的輪胎/車輪組裝體2(本發明組裝體2),以及在本發明的輪胎/車輪組裝體中,在環狀殼體的腿部上沒有設置凹凸的以往的輪胎/車輪組裝體1(以往組裝體1)。
本發明的輪胎/車輪組裝體1、2的空洞部分的截面積,最大截面積比最小截面積大4%。
將氣壓設為200kPa後,將這些各試驗輪胎/車輪組裝體安裝在排氣量2.5升的乘用車上,當通過以下所示的方法進行路面噪音的評價試驗時,得到了如表1所示的結果。
路面噪音在乾燥路測試路線上,測定用時速50km直線行駛時的車內噪音,並用100~500Hz域的局部全部值比較。將其結果以以往的輪胎/車輪組裝體為基準來表示。該值越小,路面噪音越低,噪音性能越好。
表1
從表1可知,本發明的輪胎/車輪組裝體,可以改善由充氣輪胎的空洞部的氣柱共鳴而引起的路面噪音。
實施例2將輪胎尺寸以及輪輞尺寸設為與實施例1相同,分別製作在將環狀殼體4等分的區域之間將貫通孔的開口合計面積的最大和最小的差如表2那樣設置的、具有圖4的構成的本發明的輪胎/車輪組裝體3~5(本發明組裝體3~5)和比較的輪胎/車輪組裝體1、2(比較組裝體1、2),以及沒有設置貫通孔的以往的輪胎/車輪組裝體2(以往組裝體2)。
本發明的輪胎/車輪組裝體3~5以及比較的輪胎/車輪組裝體1、2的全部貫通孔的開口總面積,在相對於環狀殼體的外側面的面積是0.5%這一點上是相同的。
將氣壓設為200kPa後,將這些各試驗輪胎/車輪組裝體安裝到排氣量2.5升的乘用車上,當在用實施例1所示的方法進行路面噪音的評價試驗的同時,用以下所示的方法進行乘坐感覺性的評價試驗時,得到了表2所示的結果。
在乾燥路測試路線上,由測試司機實施感覺測試,用5個階段評價其結果。該值越大則乘坐感覺性越好。
表2
從表2可知,本發明的輪胎/車輪組裝體,可以一面維持乘坐感覺性一面有效地改善路面噪音。
工業上的可利用性具有上述良好的效果的本發明的輪胎/車輪組裝體,作為安裝在車輛上並可實現缺氣行駛的輪胎/車輪組裝體,可以極為有效地利用。
權利要求
1.一種輪胎/車輪組裝體,它是在安裝在車輪的輪輞上的充氣輪胎的空洞部配置有缺氣行駛用支撐體的輪胎/車輪組裝體,該缺氣行駛用支撐體,是由將外周側設為支撐面同時將內周側形成為叉開成兩腿狀的腿部的環狀殼體、和將前述腿部支撐在輪輞上的彈性環構成的,其中,將前述環狀殼體,以由前述缺氣行駛用支撐體和前述充氣輪胎圍成的環狀的空洞部分的截面積沿著輪胎周方向變化的方式構成。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胎/車輪組裝體,其中,使前述空洞部分的截面積,以最大截面積比最小截面積大2%或其以上的方式變化。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輪胎/車輪組裝體,其中,使前述空洞部分的截面積周期地變化。
4.如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輪胎/車輪組裝體,其中,使前述環狀殼體的腿部的截面形狀沿著輪胎周方向變化。
5.如權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輪胎/車輪組裝體,其中,前述環狀殼體具有經由連接部連接的多個支撐面,使該連接部的截面形狀沿著輪胎周方向變化。
6.如權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輪胎/車輪組裝體,其中,將沿著殼體周方向分割的多個殼體片接合而構成前述環狀殼體。
7.一種輪胎/車輪組裝體,它是在安裝在車輪的輪輞上的充氣輪胎的空洞部中,以將前述充氣輪胎的空洞部劃分成內側空洞部和外側空洞部的方式配置有缺氣行駛用支撐體的輪胎/車輪組裝體,該缺氣行駛用支撐體,是由將外周側設為支撐面同時將內周側形成為叉開成兩腿狀的腿部的環狀殼體、和將前述腿部支撐在輪輞上的彈性環構成的,其中,在前述環狀殼體上形成多個連通前述內側空洞部和前述外側空洞部的貫通孔,使該貫通孔,在將前述環狀殼體沿著周方向等分成的區域之間,以該貫通孔的開口合計面積最大的區域與最小的區域相比,該開口合計面積增大5~10%的方式不均勻地分布。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輪胎/車輪組裝體,其中,前述等分的區域是將前述環狀殼體沿著周方向2~7等分的區域。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輪胎/車輪組裝體,其中,前述等分的區域是將前述環狀殼體沿著周方向4等分的區域,將該4等分的區域構成為將前述貫通孔的開口合計面積最大的區域和最小的區域相互交錯地配置。
10.如權利要求7、8或9所述的輪胎/車輪組裝體,其中,前述貫通孔的開口長度是3~6mm。
11.如權利要求7、8、9或10所述的輪胎/車輪組裝體,其中,前述環狀殼體的外側面的全部貫通孔的開口總面積相對於前述環狀殼體的外側面的面積是0.3~6.0%。
12.一種缺氣行駛用支撐體,它是被配置在安裝在車輪的輪輞上的充氣輪胎的空洞部中,由將外周側設為支撐面同時將內周側形成為叉開成兩腿狀的腿部的環狀殼體、和將前述腿部支撐在輪輞上的彈性環構成的缺氣行駛用支撐體,其中,將前述環狀殼體構成為,在配置了前述缺氣行駛用支撐體時,使由該缺氣行駛用支撐體和前述充氣輪胎圍成的環狀的空洞部分的截面積沿著輪胎周方向變化。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缺氣行駛用支撐體,其中,使前述空洞部分的截面積,以最大截面積比最小截面積大2%或其以上的方式變化。
14.如權利要求12、13所述的缺氣行駛用支撐體,其中,使前述空洞部分的截面積周期地變化。
15.如權利要求12、13或14所述的缺氣行駛用支撐體,其中,使前述環狀殼體的腿部的截面形狀在殼體周方向上變化。
16.如權利要求12、13、14或15所述的缺氣行駛用支撐體,其中,前述環狀殼體具有經由連接部連接的多個支撐體,使該連接部的截面形狀在殼體周方向上變化。
17.如權利要求12、13、14、15或16所述的缺氣行駛用支撐體,其中,將沿著殼體周方向分割的多個殼體片接合而構成前述環狀殼體。
18.一種缺氣行駛用支撐體,它是由將外周側設為支撐面同時將內周側形成為叉開成兩腿狀的腿部的環狀殼體、和將前述腿部支撐在輪輞上的彈性環構成的缺氣行駛用支撐體,其中,在前述環狀殼體上形成多個貫通孔,使該貫通孔,在將前述環狀殼體沿著周方向等分成的區域之間,以該貫通孔的開口合計面積最大的區域與最小的區域相比,該開口合計面積增大5~10%的方式不均勻地分布。
19.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缺氣行駛用支撐體,其中,前述等分的區域是將前述環狀殼體沿著周方向2~7等分的區域。
20.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缺氣行駛用支撐體,其中,前述等分的區域是將前述環狀殼體沿著周方向4等分的區域,將該4等分的區域構成為將前述貫通孔的開口合計面積最大的區域和最小的區域相互交錯地配置。
21.如權利要求18、19或20所述的缺氣行駛用支撐體,其中,前述貫通孔的開口長度是3~6mm。
22.如權利要求18、19、20或21所述的缺氣行駛用支撐體,其中,前述環狀殼體的外側面的全部貫通孔的開口總面積相對於前述環狀殼體的外側面的面積是0.3~6.0%。
全文摘要
一種在安裝在車輪的輪輞上的充氣輪胎的空洞部配置有缺氣行駛用支撐體的輪胎/車輪組裝體。其中,缺氣行駛用支撐體是由將外周側設為支撐面同時將內周側形成為叉開成兩腿狀的腿部的環狀殼體、和將腿部支撐在輪輞上的彈性環構成的。環狀殼體是使由缺氣行駛用支撐體和充氣輪胎圍成的環狀的空洞部分的截面積沿著輪胎周方向變化的構成。
文檔編號B60C5/00GK1750949SQ20048000463
公開日2006年3月22日 申請日期2004年2月19日 優先權日2003年2月21日
發明者內藤充, 丹野篤 申請人:橫濱橡膠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