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淨水機及其超濾膜組件的製作方法
2023-07-11 07:11:3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淨水設備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淨水機及其超濾膜組件。
背景技術:
超濾膜技術是指在壓力差的驅動下,混合物經過超濾膜的選擇透過性進行分離、淨化和濃縮的膜分離技術。市場上淨水機常用的超濾膜組件為外壓式的中空纖維超濾膜組件,多採用單進單出的「死端」過濾形式,一端進水,經超濾膜過濾後產出淨水。
傳統的超濾膜組件採用「死端」過濾形式,膜汙染非常嚴重,而且沒有衝洗水路,需要將濾芯拆開進行人工衝洗,清洗難度很大,導致售後成本浪費。
因此,如何解決現有技術中,超濾膜組件膜汙染嚴重、衝洗難度較大的問題,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要解決的重要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鑑於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淨水機的超濾膜組件,其能夠有效解決膜汙染嚴重的問題,而且可以方便地對膜絲進行衝洗。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還在於提供一種包括上述超濾膜組件的淨水機。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淨水機的超濾膜組件,包括濾瓶組件、設置在所述濾瓶組件內的膜絲組件,所述濾瓶組件設有與所述膜絲組件的外側膜壁相連通的原水入口和濃水出口,且所述濾瓶組件設有淨水出口,所述淨水出口與所述膜絲組件的出水端密閉連通;所述超濾膜組件還包括用於控制所述濃水出口導通或截止的控制閥。
優選地,所述控制閥為脈衝閥。
優選地,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濾瓶組件內的膜殼,所述膜絲組件設置在所述膜殼內。
優選地,所述淨水出口與所述膜絲組件的出水端之間通過密閉淨水腔連通。
優選地,所述濾瓶組件包括濾瓶本體和可拆卸地連接於所述濾瓶本體的濾蓋,所述膜殼的第一端與所述濾蓋相連接,且所述膜殼的第一端與所述濾蓋之間形成所述密閉淨水腔,所述膜絲組件的出水端位於所述膜殼的第一端。
優選地,所述淨水出口、所述原水入口和所述濃水出口均設置在所述濾蓋上。
優選地,所述原水入口設有中心管,所述中心管穿過所述密閉淨水腔並伸入到所述膜絲組件的中心部位。
優選地,所述中心管上設有布水器,所述布水器包括沿所述中心管的徑向延伸的導流管,所述導流管與所述中心管相連通,所述導流管設有出水孔。
優選地,所述布水器至少為兩個、且沿所述中心管的軸向分布。
優選地,所述布水器包括至少兩個所述導流管,且各個所述導流管以所述中心管為中心向外輻射。
優選地,所述膜絲組件包括用於固定各個膜絲的出水口的封頭,所述封頭形成所述膜絲組件的出水端。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淨水機,設有超濾膜組件,所述超濾膜組件為如上任一項所述的超濾膜組件。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中,原水通過原水入口進入到濾瓶組件內,原水在壓力的作用下滲入到膜絲組件的膜絲中,並從膜絲組件的出水端滲出,滲出的淨水進入密閉淨水腔,並由濾瓶組件的淨水出口流出。當膜絲組件的膜絲外部附著有較多的雜質時,可關閉淨水出口,並將控制閥打開,使濃水出口導通,此時,原水直接從濃水出口流出,對膜絲組件的膜絲形成衝洗作用,通過頻繁控制控制閥的打開和關閉,能夠形成頻繁的瞬時卸壓,可以對膜絲進行有效的衝洗作用,衝洗過後的濃水從濃水出口排出。衝洗完畢後,將控制閥關閉,並將淨水出口打開,濾瓶組件和膜絲內形成較高的水壓差,可進行正常的淨水處理。如此設置,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超濾膜組件,可方便地對膜絲進行衝洗,有效避免了膜汙染。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濾蓋的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超濾膜組件的內部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布水器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布水器與中心管連接示意圖;
圖1-圖4中:
濾瓶組件—11、膜殼—12、膜絲組件—13、原水入口—14、濃水出口—15、淨水出口—16、密閉淨水腔—17、出水端—18、濾瓶本體—19、濾蓋—20、中心管—21、布水器—22、導流管—23。
具體實施方式
本具體實施方式在於提供一種淨水機的超濾膜組件,其能夠有效解決膜汙染嚴重的問題,而且可以方便地對膜絲進行衝洗。本具體實施方式的目的還在於提供一種包括上述超濾膜組件的淨水機。
以下,參照附圖對實施例進行說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實施例不對權利要求所記載的實用新型內容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實施例所表示的構成的全部內容不限於作為權利要求所記載的實用新型的解決方案所必需的。
請參考圖1-圖4,本具體實施方式提供的淨水機的超濾膜組件,包括濾瓶組件11、膜殼12及膜絲組件13,其中膜絲組件13設置在膜殼12內,膜殼12設置在濾瓶組件11內,濾瓶組件11設有與膜絲組件13的外側膜壁相連通的原水入口14和濃水出口15,即通過濾瓶組件11的原水入口14進入的原水能夠流至膜絲組件13的外側膜壁,在壓差的作用下,原水由膜絲組件13的外側膜壁滲入到膜絲內部,進行過濾。衝洗膜絲組件13的外側膜壁的濃水能夠從濃水出口15排出。濾瓶組件11還設有淨水出口16,淨水出口16與膜絲組件13的出水端18的密閉淨水腔17相連通,膜絲組件13的各根膜絲的出水口滲出的淨水匯集在密閉淨水腔17內,並可以由淨水出口16流出。
本實施例中,超濾膜組件還包括用於控制濃水出口15導通或截止的控制閥。
如此設置,本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中,原水通過原水入口14進入到濾瓶組件11內,原水在壓力的作用下滲入到膜絲組件13的膜絲中,並從膜絲組件13的出水端18滲出,滲出的淨水進入密閉淨水腔17,並由濾瓶組件11的淨水出口16流出。
當膜絲組件13的膜絲外部附著有較多的雜質時,可關閉淨水出口16,並將控制閥打開,使濃水出口15導通,此時,原水直接從濃水出口15流出,對膜絲組件13的膜絲形成衝洗作用,通過頻繁控制控制閥的打開和關閉,能夠形成頻繁的瞬時卸壓,可以對膜絲進行有效的衝洗作用,衝洗過後的濃水從濃水出口15排出。衝洗完畢後,將控制閥關閉,並將淨水出口16打開,濾瓶組件11和膜絲內形成較高的水壓差,可進行正常的淨水處理。本實施例提供的超濾膜組件,可方便地對膜絲進行衝洗,有效避免了膜汙染。
進一步地,本實施例中的控制閥為脈衝閥。通過脈衝控制閥門的打開和關閉,能夠迅速和精確地控制濃水出口15的導通或截止,形成瞬時卸壓。比如,可以設置每次衝洗時間1-100s,衝洗間隔1-30s,連續衝洗1-30次,使濾瓶組件11內產生瞬時卸壓,水流對膜絲表面進行反覆強烈洗刷,從而汙染物剝離膜絲,將汙染物排出組件。
為了方便拆卸,本實施例中濾瓶組件11包括濾瓶本體19和可拆卸地連接於濾瓶本體19的濾蓋20,濾蓋20和濾瓶本體19可以通過螺紋配合結構旋緊在一起,當然,也可通過其它方式實現連接,比如,過盈配合、粘接等。
膜殼12的第一端與濾蓋20相連接,且膜殼12的第一端與濾蓋20之間形成上述密閉淨水腔17,膜絲組件13的出水端18位於膜殼12的第一端。
濾蓋20的內側壁可以設有與濾蓋20為一體式結構的連接管,膜殼12可以通過螺紋配合的方式或者過盈配合的方式與連接管連接在一起,實現二者的連接,膜殼12連接在連接管上後,膜殼12的第一端與連接管能夠形成上述密閉淨水腔17。如此設置,將密閉淨水腔17設置在膜殼12的第一端與濾蓋20的連接部位,可方便形成密閉淨水腔17,以對膜絲組件13的出水端18滲出的淨水進行匯集。
本實施例的優選方案中,淨水出口16、原水入口14和濃水出口15均設置在濾蓋20上。這樣,連接外管時,淨水出口16、原水入口14及濃水出口15都在濾蓋一側,可方便連接。
另外,本實施例中,原水入口14設有中心管21,中心管21穿過密閉淨水腔17並伸入到膜絲組件13的中心部位。中心管21作為原水的引水管,可將原水直接引入到膜絲組件13的中心部位,原水從膜絲組件13的中心部位向外流動,可使水壓分布的更加均勻。
在上述基礎上,中心管21上還可以設有布水器22,布水器22包括沿徑向延伸的導流管23,導流管23與中心管21相連通,導流管23設有出水孔。
這樣,布水器22將中心管21中的水向四周布水,避免靠近中心管21的部位水壓過大,而遠離中心管21的部位水壓較小的問題。
進一步地,布水器22至少為兩個、且沿中心管21的軸向分布。這樣,能夠更加均勻地向膜絲組件13內進行布水。而且,每個布水器22還包括至少兩個導流管23,且各個導流管23以中心管21為中心向外輻射,進一步提高了布水的均勻性。
為了方便組裝,膜絲組件13包括用於固定各根膜絲的出水口的封頭,組裝時,可將中心管21穿入到膜絲組件13中,然後用澆注的方式將膜絲和中心管21組裝在一起形成上述封頭,封頭一方面將各個膜絲的出水口固定在了一起,另一方面起到密封作用,防止原水或濃水沿著中心管21的側壁流入到密閉淨水腔17中。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淨水機,設有超濾膜組件,所述超濾膜組件為如上實施例中所述的超濾膜組件。如此設置,本實施例提供的淨水機,其能夠有效解決膜汙染嚴重的問題,而且可以方便地對膜絲進行衝洗。該有益效果的推導過程與上述超濾膜組件所帶來的有益效果的推導過程大體類似,故本文不再贅述。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實用新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範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於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