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評分有教育意義電影推薦(一部體現人性聖潔光輝)
2023-07-06 21:20:31
一些百看不厭的影片,在歲月流逝下,依舊有著值得誇讚的口碑。重溫電影《弱點》,還是會被影片裡人物之間相處的細節感動到落淚。
這部電影上映於2009年,距今已有十年時間,在豆瓣口碑最高運動影片裡排名第七。影片雖然加入了橄欖球這一項運動題材,但故事整體上所蘊含的內核與價值意義,卻給我們帶來了清醒的思考,與值得回味的無限溫情。
影片《弱點》改編自麥可·路易斯的小說《弱點:比賽進程》,主人公麥可·奧赫在現實生活當中有真實原型。電影主要以美國職業橄欖球運動員麥可·奧赫的生平經歷展開描述,旁敲側擊地交代了家庭環境對人物成長的重要性,故事還原度極高,呈現了英雄背後奮鬥的艱苦歷程,也讓我們感受到人性的聖潔光輝。
影片採用環形結構敘事,使得電影開頭與結尾相呼應,得以將整段故事完整地串聯起來。全片的敘述十分平淡,但就是在這樣平鋪直敘的講述方式裡,有值得讓觀眾們讚頌宣揚的善良和正義。
影片中的主人翁麥可,是一個16歲的大男孩。在學校測試中,其他科目的分值均在及格線以下,唯獨「保護意識」高達98分。
不難發現,麥可在和身邊人相處時,都有著較強的心理防禦機制。
被送到學校,與同學們不交流,聽不懂知識也不主動問老師,周圍甚至沒有一個朋友。
當決定收養麥可的陶西女士,想要了解更多關於這個男孩的信息時,麥可只有沉默。
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提出,個體面臨挫折或者一些緊張情境時,為了減輕恐懼、焦慮等心理壓力,使機體免受損失。個體就用投射作用、升華作用、文飾作用、自居作用、壓抑作用等行為方式來應付,這就是心理防禦機制。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與麥可童年的悲慘經歷密不可分。
麥可的親生母親是癮君子,他從小被政府接走,寄養在不同的家庭。幼小時期便嘗盡寄人籬下的滋味,使得麥可的內心逐漸封閉起來。
一米九三的身高與龐大的體型,導致他比同齡人吃得多,也經常吃不飽。
被寄養在母親一位朋友託尼的家裡,夜晚回到家躺在客廳沙發上的麥可,聽到託尼與妻子的談話:
「為什麼他一直待在我們家,他快把我們吃窮了。」
——「別瞎說,我只是想幫助他」
「讓別人去做聖人吧」
因為不想給他人增添負擔,第二天早上,麥可便悄悄離開了。無家可歸的他,不得不連著一個月在體育館裡,去撿別人扔掉還沒有吃完的爆米花充飢,像是在把自己從被人丟棄的困境裡掙扎著撿起來。
從小沒有和父親親近,聽到父親死亡的消息時,麥可表現的十分漠然。鏡頭裡麥可的表情,似乎是要從腦海裡去搜索關於父親的記憶片段。16歲的他,甚至不記得最後一次與父親見面是什麼時候。
電影用這些十分微妙的細節,從側面帶我們看到家庭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以及一個完整家庭的重要性。
麥可的母親雖然不是什麼好人,但卻算得上是一個好母親。
他說,母親在吸毒或者做壞事的時候,都會讓他閉上眼睛,並告訴他,倒數三秒,睜開眼睛的時候,一切都會過去,世界依然美好。
母親對麥可的這類教導與指引,讓麥可儘管有著不斷被人遺棄的悲慘經歷,卻依然保持著內心的那份善意。
而過早地看到人情冷暖,有著吃不飽穿不暖、被人嫌棄的經歷,使麥可想要在這個殘酷的世界裡存活下去,就不得不把自己包裹起來。
陶西一家對待麥可的方式,彰顯出人性的聖潔光輝
《弱點》這部電影講述著一段溫情脈脈的故事,雖然敘述很平淡,像流淌在山間的淙淙溪流,但故事有著一定的溫度,其內核豐富,情感飽滿。
現實生活裡,因為害怕被欺騙,我們常常會無視周遭人的悲慘經歷,也因而錯失很多幫助他人的機會。
而影片中,在風雨裡四處遊蕩,無家可歸的麥可,極其幸運地遇到了善良的陶西一家。
陶西女士把麥可帶回家,收留了一天。
原本對一個陌生人的內心好壞還有疑惑的陶西女士,第二天早上,看到麥可疊放整齊的物品,這個女人被感動了。16歲麥可的懂事,觸碰到陶西女士的柔軟內心,她開始滋生出更偉大的想法來——收養麥可。
不管是陶西的丈夫,還是兒女,他們都沒有把麥可的到來視為麻煩,甚至會擔心他流浪大街。在眾多流浪者當中,麥可又何其幸運。
感恩節,陶西女士一家人一改往日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的習慣,與麥可坐在餐桌前共用晚餐,一起祈禱。
她說「感謝主送給我們一個新朋友」。
陶西女士的言行裡,都體現出她對麥可的關愛與呵護,也凸顯出人性的聖潔光輝,不由得讓我們常人為之羞愧。
她為體型龐大的麥可買了一張床,好讓他能夠睡得舒適。聽到麥可說他從來沒有屬於自己的床時,陶西女士把自己關在房門悄悄哭泣。
陶西漸漸地把麥可當做自己的兒子,一家人和麥可合照,把他印在聖誕賀卡上,給他講故事,請家教;甚至想要為麥可這樣的孩子建立慈善機構,讓更多無家可歸的黑人孩子都能夠在這所學校上學……
影片裡每一處細節,都像是在燭光下講一段溫情的童話故事,令人從中感受到陶西一家善良高尚的內心,也由衷地為麥可高興。
良好的家庭環境與父母的正當教育方式所造就出來的孩子,一般都會比同齡人懂事得多。
陶西的女兒柯林斯,自動屏蔽掉同學們的無聊言論,她甚至懶得去給母親重複這些。
在學校圖書館寫作業,柯林斯也主動坐在麥可旁邊。
弟弟SJ更是陪著麥可練習橄欖球。
而這些微小的舉動,都給麥可的內心帶來了無限的溫暖。
麥可很清楚自身會給他人帶來的麻煩,不管他多麼不願成為別人的負擔,但作為一個16歲的未成年男孩,渴望一個溫暖家庭的欲望,只增不減。
在陶西一家人的溫馨對待下,麥可逐漸打開了封閉的內心。
雖然算作養子,可陶西女士依舊給予麥可足夠的尊重,她告訴麥可:「你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我會尊重你的選擇,只要你自己開心。」
人心都是相互的,當我們以善意去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換來的自然也是他人的真誠相待。
遇到陶西一家後,麥可的人生軌跡在悄悄地發生改變。從開始陶西女士向麥可索要「一個大大的擁抱」,到麥可向陶西女士索要擁抱,這兩個人之間的角色也發生了微妙的轉變。
麥可從「被保護」的一方,在陶西一家的照料與陪伴下,轉而到「保護」的一方,這是他成長的巨大轉折點。
最後,麥可成為了密西西比大學的優等生,亦是橄欖球出色隊員,全美明星。
這些,都歸功於陶西一家偉大又善意的舉止。
清醒而理智的教育態度,是整部影片表達的深刻主旨
影片背後還有一層深刻的主旨,便是教育。
教育始終都是國家和社會進步的重要途徑,但要教導出更出色的人群,離不開優質的教育者。
在《弱點》這部電影當中,叔叔託尼最初將麥可送往學校學習,經過測試後,麥可的智商只有80,相當於一個六歲孩子的水平,他的平均成績也只有0.6分。
同時,記錄的資料裡無法獲取麥可的真實年齡,再加上這些信息,使得諸位教師都不同意麥可入學。
而橄欖球教練說:「這是個勇敢的孩子,勇於來到這裡,勇於爭取一個良好的教育機會。他以往去的學校,教育質量很差,使得他不能夠接受教育。其他這種背景的孩子,根本不敢靠近我們的學校。」
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裡提到「有教無類」,意為,教育的對象是不分人群和高低貴賤的。教育的本質,就是不分種族地教書育人。
幾位教師的反對和抗議,無疑已經背離了教育的初衷,但是教練說,作為基督教,錄取麥可上學,他認為這是一件再正確不過的事情。
坎坷的入學經歷,白人普遍分布的溫蓋特基督學校,讓貧困又無所依靠的麥可的內心更加自閉。
影片通過白人女孩的視角,將鏡頭投射在麥可一雙開膠到不行的鞋上面,凸顯出他的生存狀況與經濟能力,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看到麥可自卑的內心。
課堂上,女教師看到麥可的空白試卷,以及試卷背後畫著的圖,圖為一個小男孩坐在一艘小船上,這讓女老師提高了對麥可的關注度。
麥可雖然體型巨大,但內心卻與之相反。那些表面沉默的人,也許有著更為豐富的內裡。
這位女教師與其他教師不同,她站在其他教師的對立面,並沒有用異樣的目光看待麥可,反而對這個男孩抱有無限的希望。
她撿起了麥可扔掉的小作文,並將其念給幾位老師聽。
麥可在作文裡寫到:「我張望卻看到四周都是白色,白牆,白地,和很多白人。老師們不知道我聽不懂,他們到底在說些什麼,我不想聽別人的話,尤其是老師,他們給我布置作業,還要我自己做習題,我從來沒有寫過作業,我去洗手間,看著鏡子說,這個不是麥可奧赫。」
對於麥可來講,改善他人生軌跡的是陶西女士,給予他學習動力,獲取更多知識的伯樂,便是這位女教師。
女教師不放過麥可的每一次小進步,哪怕只是提升到了未及格的C級別,女教師都會對麥可展開旁敲側擊的鼓勵。她把這些展示給諸位教師們看,她想要告訴更多的老師們,麥可不是笨蛋,我們不能放棄他。
實際生活裡,因為某些學生愚鈍而忽視對他們的教育,是大部分教師常見的一種行為,但這的的確確背離了教育的正確軌道。而《弱點》這部影片,從每一個細節都讓我們感受到清醒而理智的教育態度,對於所有人,我們都應該一視同仁,給予他們相同的學習機會,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
從《弱點》這部電影當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家庭的理想教育方式,窺察到人性的善意溫存,更能吸取平等對待一些事物的科學態度。
一部好的電影,不僅令人在觀看過程中時笑時哭,更從深層次結構裡挖掘出具備現實價值的東西,它們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產物,更是喚醒人類內心正義感的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