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墊機構及具有腳墊機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07 02:22:16 1
專利名稱:腳墊機構及具有腳墊機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腳墊機構及具有腳墊機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可調整高度的腳墊機構及具有腳墊機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筆記型電腦設計趨向輕薄化,只在筆記型電腦的底殼底部四角分別設置厚度較低且高度一致的四個腳墊。將筆記型電腦置於桌面時,通過所述腳墊撐立於桌面,致使筆記型電腦的鍵盤相對於桌面平放,對於使用者在使用鍵盤打字時,因不符合人體工學的結構,造成打字上不便,還需額外拿物品墊高底殼後端。再者,由於筆記型電腦的主機板及中央處理單元(CPU)設置於鍵盤下方與底殼上方,若底殼與桌面間未留有適當的空氣流通空間,並且筆記型電腦運行時間過久或者是周圍環境溫度過高,造成筆記型電腦無法正常散熱而當機,導致使用者還需於底殼的底面額外配備散熱座,以輔助散熱。
實用新型內容因此,本實用新型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更符合人體工學且能依據使用者使用習慣而調整高度,及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溫度過高而調整高度的腳墊機構。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腳墊機構,適用於將一殼體支撐於一表面上,殼體包括一底壁,腳墊機構包含一腳墊及一傳動單元。腳墊為撓性材質,設置於底壁並且包括二相對壁部,與一連接於二壁部之間並且外露於底壁而用以接觸表面的接觸區;傳動單元設置於底壁並且包括一第一推動件,第一推動件能受驅動位移,沿一平行底 壁的方向推抵腳墊的其中之一壁部朝鄰近其中之另一壁部的方向位移,使接觸區朝遠離底壁的方向位移。因此,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更符合人體工學且能依據使用者使用習慣而調整高度,及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溫度過高而調整高度的具有腳墊機構的可攜式電子
>J-U ρ α裝直。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具有腳墊機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適用於放置於一表面上,並包含一殼體及二腳墊機構。殼體包括一底壁。腳墊機構左右相間隔地設置於殼體,各腳墊機構包括一腳墊及一傳動單元。腳墊為撓性材質,設置於底壁並且包括二相對壁部,與一連接於二壁部之間並且外露於底壁而用以接觸表面的接觸區。傳動單元設置於底壁並且包括一第一推動件,第一推動件能受驅動位移,沿一平行底壁的方向推抵腳墊的其中之一壁部朝鄰近其中之另一壁部的方向位移,使接觸區朝遠離底壁的方向位移。腳墊還包括一碗形體,二壁部與接觸區位於碗形體。傳動單元還包括一驅動第一推動件移動的第一齒輪,第一推動件具有一與第一齒輪相嚙合的第一齒條部,及一推抵腳墊的其中之一壁部的第一推壓部。[0012]傳動單元還具有一電路板,電路板具有一控制驅動第一齒輪的處理器,及設置第一齒輪。可攜式電子裝置還包含一耦接處理器的溫度感測器,處理器接收來自溫度感測器的信號,而驅動第一齒輪。可攜式電子裝置還包含一耦接處理器的輸入接口,處理器接收來自輸入接口的信號,而驅動第一齒輪。傳動單元還具有一設置位置鄰近腳墊的其中之另一壁部的第二推動件,及一驅動第二推動件移動的第二齒輪,第二推動件具有一與第二齒輪相嚙合的第一齒條部,及一平行底壁的方向推抵腳墊的朝鄰近其中之一壁部方向位移的第二推壓部。第二齒輪設置於電路板,處理器控制驅動第二齒輪。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於:通過連接器接收到來自溫度感測器或輸入接口的信號,接著傳輸信號至處理器,處理器會驅動第一齒輪轉動,第一推壓部施力擠壓腳墊機構的腳墊的壁部,且接觸區朝遠離底壁的方向位移,讓可攜式電子裝置呈現前低後高的狀態放置於表面上,而增加了殼體與空氣之間接觸面積,有助於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散熱;再者,讓使用者長時間使用鍵盤打字不易疲勞,更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
圖1是本實用新型具有腳墊機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第一實施例且為二固定腳墊及二腳墊機構設置於殼體的立體圖;圖2是沿圖1中的線2-2所截取的剖視圖;圖3是溫度感測器、輸入接口、連接器與處理器電連接關係的方塊圖;圖4是腳墊機構的正視圖,且為縮回腳墊高度;圖5是沿圖4中的線5-5所截取的剖視圖;圖6是類似圖5的視圖,且為伸出腳墊高度;圖7是說明可攜式電子裝置伸出二腳墊高度的側視示意圖;圖8是說明本實用新型具有腳墊機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第二實施例的正視圖,圖中僅繪出一腳墊機構,且為縮回腳墊高度;圖9是沿圖8中的線9-9所截取的剖視圖;及圖10是類似圖9的視圖,且為伸出腳墊高度。主要元件符號說明I 表面2 殼體21 底壁22 貫孔3 固定腳墊31 套環部32 接觸部4 腳墊機構5 腳墊[0037]501壁部502壁部51接觸區52碗形體53抵接段54頸段6傳動單元61第一推動件611第一齒條部612第一推壓部62第二推動件
621第二齒條部622第二推壓部63電路板631第一齒輪632第二齒輪633連接器634處理器64固定板7溫度感測器8輸入接口
具體實施方式
有關本實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附圖的二個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地呈現。在本發明被詳細描述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不。參閱圖1、圖2與圖3,本實用新型具有腳墊機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第一實施例適用於放置於一表面I上,可攜式電子裝置包含一殼體2、二個固定腳墊3、二個可調整高度的腳墊機構4、一溫度感測器7及一輸入接口 8。須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是一筆記型電腦,而殼體2指的是筆記型電腦的底殼。另外,可攜式電子裝置也可以是平板電腦等等。參閱圖1、圖2與圖4,殼體2包括一俯視輪廓概呈一矩形的底壁21,底壁21具有多個呈圓形的貫孔22。在本實施例中,貫孔22的數量是以四個為例來說明。二個腳墊機構4左右相間隔地設置於殼體2。各個腳墊機構4包括一腳墊5及一傳動單元6。各個腳墊5設置於貫孔22並為撓性材質,包括二相對的壁部501、502,與一連接於二壁部501、502之間並且外露於底壁21而用以接觸表面I的接觸區51。下文為了方便說明特將壁部區分為設在圖面左邊的壁部501,及設在圖面右邊的壁部502,事實上二壁部501、502的構造均相同。更詳細地說,各個腳墊5還包括一碗形體52、一位在碗形體52的抵接段53,及一頸段54。頸段54軸向延伸地設置於貫孔22的周面,抵接段53連接頸段54上緣並自頸段54的外緣環狀突伸設置於底壁21的上表面,接觸區51連接頸段54的下緣。而二壁部501、502分別位於抵接段53及頸段54的兩相對側。在本實施例中,二個腳墊5為橡膠材質所製成。參閱圖2、圖3與圖4,各個傳動單元6設置於底壁21並且包括一設置位置鄰近左邊的壁部501的第一推動件61、一設置位置鄰近右邊的壁部502的第二推動件62,及一電路板63。在本實施例中,各個第一推動件61與各個第二推動件62對應設置於腳墊5的左右相對側。電路板63具有一個對應第一推動件61位置設置的第一齒輪631、一個對應第二推動件62位置設置的第二齒輪632、一電連接溫度感測器7及輸入接口 8的連接器633,及一控制驅動第一齒輪631及第二齒輪632且電連接連接器633的處理器634。連接器633接受來自溫度感測器7及輸入接口 8信號,處理器634接受來自連接器633信號,而對第一齒輪631及第二齒輪632下達指令。第一推動件61具有一與第一齒輪631相嚙合的第一齒條部611,及一推抵腳墊5的左邊的壁部501的第一推壓部612,第一齒條部611與第一推壓部612位於兩相鄰側邊。第二推動件62具有一與第二齒輪632相哨合的第二齒條部621,及一推抵腳墊5的右邊的壁部502的第二推壓部622,第二齒條部621與第二推壓部622位於兩相鄰側邊。第一推壓部612與第二推壓部622對應抵接段53的外形而呈一內凹弧形。溫度感測器7是裝設在掌託(palm rset,圖未示,一般而言,是指筆記型電腦鍵盤前方,並且位於滑鼠觸控區兩側的區域)的下表面,當溫度感測器7偵測到掌託附近的溫度過高時,通知連接器633,接著傳輸信號至處理器634,進而調整腳墊機構4的高度;再者,當使用者通過輸入接口 8例如按下鍵盤中的某一按鍵(圖未示),或是按下軟體中的某一按鈕(圖未示),通知連接器633,接著傳輸信號至處理器634,進而調整腳墊機構4的高度。以下將說明可攜式電子裝置調整腳墊機構4高度的運作情形:參閱圖2、圖4與圖5,在未使用可攜式電子裝置時,二腳墊機構4是處於縮回腳墊5高度。參閱圖3與圖6,當連接器633接收到來自溫度感測器7或輸入接口 8的信號一伸出腳墊5高度,接著傳輸信號至處理器634,處理器634會驅動第一齒輪631順時針轉動與第二齒輪632逆時針轉動,第一齒輪631帶動第一推動件61的第一齒條部611朝著左邊的壁部501朝鄰近右邊的壁部502的方向位移,同時第二齒輪632帶動的第二齒條部621朝著右邊的壁部502朝鄰近左邊的壁部501的方向位移,也就是說第一推動件61與第二推動件62相向而行彼此靠近,而腳墊機構4的腳墊5的抵接段53與頸段54分別受到來自第一推壓部612及第二推壓部622的施力擠壓,使得抵接段53與頸段54由原本的略呈圓形的外形彈性變形成為略呈橢圓形的外形,且接觸區51朝遠離底壁21的方向位移,參閱圖7,可攜式電子裝置可呈現前低後高的狀態放置於表面I上。參閱圖3、圖4與圖5,當連接器633接收到來自溫度感測器7或輸入接口 8的信號一縮回腳墊5高度,接著傳輸信號至處理器634,處理器634會驅動第一齒輪631逆時針轉動與第二齒輪632順時針轉動,第一齒輪631帶動第一推動件61的第一齒條部611朝著遠離左邊的壁部501的方向位移,同時第二齒輪632帶動第二推動件62的第二齒條部621遠離右邊的壁部502的方向位移,也就是說第一推動件61與第二推動件62背向而行彼此遠離,而腳墊機構4的腳墊5的抵接段53與頸段54解除第一推壓部612及第二推壓部622的施力,使得抵接段53與頸段54回復呈現圓形的外形,且接觸區51朝鄰近底壁21的方向位移。參閱圖7,當可攜式電子裝置呈現前低後高的狀態放置於表面I上,有助於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散熱,且不需要額外配置散熱墊,足以達成散熱功效。不僅如此,讓使用者長時間使用鍵盤(圖未示)打字不易疲勞,且不需額外拿物品墊高殼體2後端,更符合人體工學的觀點。參閱圖6,使用者可以依需求調整伸出腳墊5高度,比如說伸高10mm、15mm等,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推壓部612及第二推壓部622的進給量可依據驅動第一齒輪631及第二齒輪632旋轉的角度做調節。參閱圖4與圖6,須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的腳墊機構4僅繪出腳墊5的壁部501及壁部502設置在抵接段53與頸段54的左右側,而各個第一推動件61與各個第二推動件62對應設置於腳墊5的左右相對側,電路板63設置在腳墊5的前側。使得腳墊5的壁部501、502受到來自第一推壓部612及第二推壓部622的左右方向的施力,進而接觸區51變形凸伸。然則,腳墊5的壁部501、502設置在抵接段53與頸段54的前後側,而各個第一推動件61與各個第二推動件62對應設置於腳墊5的前後相對側,電路板63設置在腳墊5的左側或右側,使得腳墊5的壁部501、502受到來自第一推壓部612及第二推壓部622的前後方向的施力,進而接觸區51變形凸伸。同理,腳墊5的壁部501及壁部502設置在抵接段53與頸段54的任意的兩相對側,而各個第一推動件61與各個第二推動件62對應設置鄰近於腳墊5的壁部501及壁部502的兩相對側,使得腳墊5的壁部501及壁部502受到來自第一推壓部612及第二推壓部622的兩側上的方向施力,進而接觸區51變形凸伸。參閱圖8,為本實用新型具有腳墊機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同,主要差異處為各個腳墊機構4的傳動單元6並非是在腳墊5的壁部501、502的兩側上的方向施力,僅是在腳墊5的壁部501的單方向施力。傳動單元6省略了第二推動件62 (見圖4),並包括一與固定設置位置鄰近右邊的壁部502的固定板64。電路板63省略了第二齒輪632 (見圖4)。第二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調整腳墊機構4高度的運作情形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同,以下僅說明差異處:參閱圖8與圖9,在未使用可攜式電子裝置時,並未對腳墊5的壁部501進行施力,而二腳墊機構4是處於縮回腳墊5高度。參閱圖8與圖10,處理器634接受到信號一伸出腳墊5高度,會驅動第一齒輪631順時針轉動,第一齒輪631帶動第一推動件61的第一齒條部611朝著左邊的壁部501朝鄰近右邊的壁部502的方向位移,此時固定板64固定不動,也就是說第一推動件61朝向固定板64而行彼此靠近,而腳墊機構4的腳墊5的抵接段53與頸段54受到來自第一推壓部612的施力擠壓,且接觸區51朝遠離底壁21的方向位移。參閱圖8與圖9,處理器634接受到信號一縮回腳墊5高度,會驅動第一齒輪631逆時針轉動,第一齒輪631帶動第一推動件61的第一齒條部611朝著左邊的壁部501朝遠離右邊的壁部502的方向位移,此時固定板64固定不動,也就是說第一推動件61朝遠離著固定板64而行,而腳墊機構4的腳墊5的抵接段53與頸段54解除第一推壓部612的施力,且接觸區51朝鄰近底壁21的方向位移。須說明的是,傳動單元6的第一推動件61也可與固定板64的位置左右互換,或者是傳動單元6的第一推動件61與固定板64設置在腳墊5前後側,或者是傳動單元6的第一推動件61與固定板64設置在腳墊5兩相對側,只要對著腳墊5的壁部501的單方向施力,且第一齒輪631對應第一推動件61的第一齒條部611設置,仍可實施。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腳墊機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通過連接器633接收到來自溫度感測器7或輸入接口 8的信號,接著傳輸信號至處理器634,處理器634會驅動第一齒輪631轉動,第一推壓部612施力擠壓腳墊機構的腳墊5的壁部501,且接觸區51朝遠離底壁21的方向位移,讓可攜式電子裝置呈現前低後高的狀態放置於表面I上,而增加了殼體2與空氣之間接觸面積,有助於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散熱;再者,讓使用者長時間使用鍵盤打字不易疲勞,更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故確實能達成本實用新型的目的。補充說明的是:一、前述實施例是通過齒輪傳動方式致動第一推動件61位移,但通過改變設置位置,齒輪也可替換為凸輪等其他傳動元件,只要能驅動第一推動件61位移並且推擠腳墊5變形進而改變殼體2與表面I之間的距離即可。二、傳動單元6並不以配合設置在殼體2後端的兩個腳墊5為限,也可視需求改變數量或與其他位置的腳墊5配合。三、本案傳動單元6作動是受控於溫度感測器7感測殼體2掌託區域的溫度,但其應用並不以此為限,也可與其他形式的感測器搭配使用。
權利要求1.一種腳墊機構,適用於將一殼體支撐於一表面上,該殼體包括一底壁,其特徵在於,該腳墊機構包含: 腳墊,為撓性材質,設置於該底壁並且包括二相對壁部,與一連接於該二壁部之間並且外露於該底壁而用以接觸該表面的接觸區;及 傳動單元,設置於該底壁並且包括第一推動件,該第一推動件能受驅動位移,沿一平行該底壁的方向推抵該腳墊的其中之一壁部朝鄰近其中之另一壁部的方向位移,使該接觸區朝遠離該底壁的方向位移。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腳墊機構,其特徵在於,該腳墊還包括一碗形體,該二壁部與該接觸區位於該碗形體。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腳墊機構,其特徵在於,該傳動單元還包括一驅動該第一推動件移動的第一齒輪,該第一推動件具有一與該第一齒輪開關相哨合的第一齒條部,及一推抵該腳墊的其中之一壁部的第一推壓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腳墊機構,其特徵在於,該傳動單元還具有一電路板,該電路板具有一控制驅動該第一齒輪的處理器,及設置該第一齒輪。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腳墊機構,其特徵在於,該傳動單元還具有一設置位置鄰近腳墊的其中之另一壁部的第二推動件,及一驅動該第二推動件移動的第二齒輪,該第二推動件具有一與該第二齒輪相嚙合的第一齒條部,及一平行該底壁的方向推抵該腳墊的其中之另一朝壁部朝鄰近其中之一壁部方向位移的第二推壓部。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腳墊機構,其特徵在於,該第二齒輪設置於該電路板,該處理器控制驅動該第二齒輪。
7.一種具有腳墊機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適用於放置於一表面上,其特徵在於,該可攜式電子裝置包含: 殼體,包括一底壁;及 二腳墊機構,左右相間隔地設置於該殼體,各該腳墊機構包括 腳墊,為撓性材質,設置於該底壁並且包括二相對壁部,與一連接於該二壁部之間並且外露於該底壁而用以接觸該表面的接觸區,及 傳動單元,設置於該底壁並且包括一第一推動件,該第一推動件能受驅動位移,沿一平行該底壁的方向推抵該腳墊的其中之一壁部朝鄰近其中之另一壁部的方向位移,使該接觸區朝遠離該底壁的方向位移。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具有腳墊機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徵在於,該腳墊還包括一碗形體,該二壁部與該接觸區位於該碗形體。
9.根據權利要求7或8所述具有腳墊機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徵在於,該傳動單元還包括一驅動該第一推動件移動的第一齒輪,該第一推動件具有一與該第一齒輪相嚙合的第一齒條部,及一推抵該腳墊的其中之一壁部的第一推壓部。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具有腳墊機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徵在於,該傳動單元還具有一電路板,該電路板具有一控制驅動該第一齒輪的處理器,及設置該第一齒輪。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具有腳墊機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徵在於,該可攜式電子裝置還包含一耦接該處理器的溫度感測器,該處理器接收來自該溫度感測器的信號,而驅動該第一齒輪。
12.根據權利要求10或11所述具有腳墊機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徵在於,該可攜式電子裝置還包含一耦接該處理器的輸入接口,該處理器接收來自該輸入接口的信號,而驅動該第一齒輪。
13.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具有腳墊機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徵在於,該傳動單元還具有一設置位置鄰近腳墊的其中之另一壁部的該第二推動件,及一驅動該第二推動件移動的第二齒輪,該第二推動件具有一與該第二齒輪相哨合的第一齒條部,及一平行該底壁的方向推抵該腳墊的朝鄰近其中之一壁部方向位移的第二推壓部。
14.根據權利要求 13所述具有腳墊機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徵在於,該第二齒輪設置於該電路板,該處理器控制驅動該第二齒輪。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腳墊機構及具有腳墊機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該可攜式電子裝置包含殼體及二腳墊機構。殼體包括底壁。腳墊機構左右相間隔地設置於殼體,各腳墊機構包括腳墊及傳動單元。腳墊為撓性材質,設置於底壁並包括二相對壁部,以及連接於二壁部之間並且外露於底壁而用以接觸表面的接觸區。傳動單元包括第一推動件,第一推動件能受驅動位移,沿平行底壁的方向推抵腳墊的其中之一壁部朝鄰近其中之另一壁部的方向位移,使接觸區朝遠離底壁方向位移。讓可攜式電子裝置呈現前低後高的狀態放置於表面,有助於散熱及更符合人體工學。
文檔編號G06F1/16GK203070178SQ20132007126
公開日2013年7月17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7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18日
發明者林佑笙, 楊居政, 梁峻碩, 劉銘倫, 陳宏立 申請人: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